賈玉晶
咽喉痛,是指咽喉部作痛而言,咽與喉的部位雖然相接近,但其作用不一樣,“喉以呼吸通于肺,咽以納食通于胃”,本病常見于喉風、喉蛾、喉痛、白喉、喉痧、風熱、喉痹和陰虛喉痹等癥候中。
1.1 候風 多由肺胃積熱,加之感受風熱外邪,內(nèi)熱與外邪相搏于肺胃,上熏咽喉,遂成本病。
1.2 喉蛾 多因肺胃郁熱,再收風邪觸動或直接感受風熱外邪,侵犯肺胃,上于咽喉,發(fā)生本病。
1.3 喉痛 由于素有肺胃痰火,加之外感風邪,痰火與風邪相搏,或風熱外邪,直接侵犯肺胃,熱灼津液為痰,痰與熱互結(jié),上蒸于喉嚨,至咽喉氣血壅滯,絡脈被阻,遂成本病。
1.4 白喉 由于疫病毒邪,侵襲肺胃,化火化燥,疫毒燥火,上熏氣道管,咽喉受傷,而成本病。
1.5 喉痧 多因疫病病毒,先侵襲于肺胃,再由肺胃上傳于咽喉致咽喉受傷,遂成本病。
1.6 風熱喉痹 多因肺胃郁熱,加之感受風熱外邪,郁熱與風邪相搏,上犯咽喉,發(fā)生本病。
1.7 陰虛喉痹 多因肺胃素虛,陰液不足或久病不愈,陰液虧耗,虛火上炎,損傷咽喉而成本病。
見表1。
表1 咽喉痛的鑒別
近幾年來作者經(jīng)過臨床的觀察發(fā)現(xiàn),陰虛喉痹(慢性咽炎)的患者逐年增多,尤以教師及久食辛、辣實物者居多,且久治不愈,其癥狀主要表現(xiàn)在,咽部感覺干癢、灼熱、疼痛,吞咽時更甚,小兒患者伴有全身癥狀,如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咽部檢查見黏膜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腭弓懸雍垂水腫,咽后壁有淋巴濾泡,臨床給予靜脈點滴抗生素及局部噴霧效果不佳,有的患者甚至不能說話,并有強烈刺激性咳嗽,作者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給予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方法予以治療,用藥為:青果、生地、玄參、北沙參、知母、桔梗、雙花、薄荷、射干,痰多者給予地丁、丹參;聲音嘶啞加蟬蛻、蝴蝶;肺火旺盛加桑葉、川貝;出汗乏力加浮小麥、麻黃根。一般連服10劑,重癥連服16劑,2次/d,忌服辛辣及醬菜、醋等刺激性食物,晚睡前給予口服一支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其中方參功能為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北沙參功能為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桔梗:宣肺、化痰止咳、排膿;雙花:清熱解毒;薄荷: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射干:清熱解毒、消痰利咽、散結(jié)消腫。
近幾年,作者通過臨床觀察,大多數(shù)患者咽喉發(fā)病初期基本就診于五官科,通過臨床抗炎對癥治療后癥狀好轉(zhuǎn),但有一些患者由于病程時間長,用抗生素及霧化吸入療效并不明顯,有的患者甚至干咳不止,聲音嘶啞,痛苦不堪,近年來接診一些頑固癥狀患者,通過中醫(yī)辨證治療,療效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