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冬
職業(yè)學校C語言教學中的換位思考
■承冬
C語言是目前職業(yè)類學校計算機專業(yè)開設的一門最重要的程序設計語言,由于其規(guī)則多、使用靈活,學生對C語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由于職業(yè)學校學生基礎較差,對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這時,教師應換位思考,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惑,在備課時降低期望,教學時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學生能理解和掌握C語言編程。
換位思考;C語言編程;教學方法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6.096
作者:承冬,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職業(yè)學校計算機教學和管理工作,并先后擔任計算機教研組長、教務處副主任等職。
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fā)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C語言作為一種程序設計語言,具有功能豐富、表達能力強、使用靈活、可移植性好等優(yōu)點,是目前職業(yè)學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必修課和基礎課。通過學習,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編程的方法和能力,對以后深入學習計算機專業(yè)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但C語言也是計算機編程中最難掌握和學習的一門語言,內容抽象、規(guī)則多、使用靈活,而且容易出錯,尤其是指針一章,學生更是難以掌握和理解。而目前職業(yè)學校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無心向學,學習上毫無動力。
針對學生現狀,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換位思考,如何使學生樂于學習C語言,充分展示自己,并達到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培養(yǎng)興趣的目的。換位思考就是通過變換角度或位置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和解決問題。教師要讓自己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認識問題,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使師生在情感上達成共鳴,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發(fā)展。教師通過換位思考,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的心得體會,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教師可假定自己是初中畢業(yè)生,進入職業(yè)高中學習會遇到什么困難,從而也就容易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由于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許多困難,加之學生初中階段成績不好,有自卑感,因而普遍感到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教學管理難度很大。而對于初學者來說,特別是數學和英語都相對較差的職高類學生來說,學習C語言編程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學起來枯燥無味。教師這時候就應該適當降低期望值,在設計教案時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明白學生通過學習本課能夠掌握什么內容,擁有什么技能,而不是教學要體現多少個知識點,包含多少內容。
教師如果把自己設想成學生,就會想到有可能自己的教學方法不好,從而讓學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這樣就會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同時,由于學生能力參差不齊,而教學又必須面向大部分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從學生已有的水平出發(fā),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出發(fā)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去激發(fā)其智慧的潛能,培養(yǎng)其內在學習的動機。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fā)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情感的培養(yǎng),都是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自己的學習操作活動中完成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充分地體現。
如筆者在講授算術運算符和表達式一節(jié)時,先給學生運行如下一段程序:
教師要善于分析現象,從后進生身上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給他們創(chuàng)造閃光的機會。
運行結果是“Sa=0”,然后問學生:為什么結果是0而不是0.5?并讓學生思考并回答這一問題。學生有的回答可能是電腦中病毒了,有的則說可能是教師做了什么手腳,等等。筆者這時告訴學生,答案就在今天這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中,等講完這節(jié)課,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是0而不是0.5。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學完這節(jié)課,對這節(jié)課的印象將非常深刻。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很適合C語言的教學,因為C語言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置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理解學科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提出的任務立足于學生,這樣的任務更符合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特點,使學生根據自己內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學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1]。
比如,筆者在講授循環(huán)這一節(jié)時,先給學生提出任務:求“1*2*3*4…*10”和“1*2*3*4…50”的值。對于第一個任務,學生會感受比較簡單,因為用已學過的知識也能解決問題;而對于第二問題,雖然感覺不難,但實際編程時卻不能馬上實現。教師再通過講解循環(huán)結構的有關內容,要求學生完成第二個任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根據學生的特點換位思考,制作出相應的C語言多媒體課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并輔以Flash動畫演示程序的動態(tài)執(zhí)行效果,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激發(fā)學習主動性。當然,教師也不能過分依賴于多媒體課件,也應穿插使用黑板。如在講授函數、數組、指針時尤其適合演示教學法,將程序的結果及時運行給學生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如果學生對C語言這門課程沒有興趣,又怎么能學好這門課程,更談不上培養(yǎng)動手能力。教師也應換位思考,對學生的興趣所在要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好學生的興趣就是提高課堂效率,就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需要什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上機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預先布置適合學生的上機題目,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生有問題,盡量給予提示,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相應地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
眾所周知,任何學校都有一些后進生,而職業(yè)類學校的后進生則相應地更多一些。在教學中,后進生聽批評多,表揚與鼓勵幾乎與他們絕緣。筆者認為課堂上應給學習后進生多加暗示,讓其專心聽課的同時多給發(fā)言的機會;對學習后進生,要善于發(fā)現他們哪怕是點滴的小進步,及時表揚鼓勵。教師要善于分析現象,從后進生身上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給他們創(chuàng)造閃光的機會,讓他們自信起來,這樣成績也就會好起來。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用愛心換位思考,給后進生一個機會,幫助他們走向成功。
總之,教師在C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應思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轉變單一的授課模式,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上機動手能力,把換位思考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不但掌握C語言的基礎知識、編程技術,而且具備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熊鴻飛.讓學生走進你的課堂[J].中學課程資源,2008(04)
[2]鄭紅.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思考[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28)
江蘇省江陰市周莊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