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輝,陳小平,向文靜
(1.成都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四川成都 610031;2.四川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總站,四川成都 610081)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屬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屬(Eucalyptus),雙蒴蓋亞屬 (Subgenus symphymyrtus),橫脈組 (Transversara),柳桉系 (Saligance)的優(yōu)良速生用材樹種,原產于澳大利亞,1986年四川將巨桉引入洪雅林場并確定為四川省主栽桉樹種之一,1998年開始在四川大面積發(fā)展[1]。
隨著國家對工業(yè)原料林的重視,大規(guī)模人工栽培的巨桉工業(yè)原料林發(fā)展迅速,目前成都市栽植規(guī)模已達 3萬余 hm2,并且多數為人工純林。隨著栽培面積的迅速擴大,巨桉有害生物的發(fā)生隨之上升。本文是對成都市巨桉重點分布區(qū)和主要栽培區(qū)進行的有害生物調查結果報告和防治對策建議,并指出可能造成極大損失的病蟲害。
2008年至 2009年,根據全市巨桉資源分布情況,設定調查線路。對主要分布區(qū)的蒲江、新津、彭州、大邑、青白江、金堂、雙流 、溫江 、邛崍 、崇州以及成都市主城區(qū)等區(qū)域進行了監(jiān)測調查。
以踏查和專題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查以標本采集,了解危害程度為主;專題調查,每個縣至少隨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方 5個進行逐株調查,每個樣方的株數不少于 30株。在部分大量發(fā)生病蟲害的寄主上進一步調查病情指數及危害程度;野外采集的標本通過室內保濕和分離培養(yǎng)進行病原及蟲害種類鑒定[2]。
(1)猝倒病(Rhizoctonia solani):又名立枯病,病原是半知菌亞門束梗孢目束梗孢科的立枯菌(Fusarium solani)。發(fā)病初期在芽苗出土基部尚未木質化,表皮的角質層木栓層尚未形成,病原從根頸部侵入,苗莖上呈黃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莖部,根莖部被病菌環(huán)繞后呈水漬狀,苗莖軟腐彎曲而猝倒,迅速死亡。
(2)紫斑病 (Phaeoseptoria euca lypti):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感病葉片初期出現淡綠色小斑點,后變紅褐呈紫紅色不規(guī)則病斑,葉片兩面均能發(fā)病,密生許多黑色小粒點,葉背多于葉面(葉背葉脈粗糙膨大),嚴重時一葉上有數 10個病斑,從下部老葉向上發(fā)展,后枯黃脫落。凡沙質地易干旱、管理不善、養(yǎng)分差、林木生長弱的易感該病。在高溫高濕多雨天氣病害發(fā)展快。
(3)根癌病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主要發(fā)生在根頸部位,有時也危害地上部的枝條和主干,尤以苗圃發(fā)病嚴重。受害部位產生腫瘤,多為球形或扁球形,小的核桃大小,大的 5 cm~6 cm,最大可達10 cm以上。每株腫瘤少則 1個 ~2個,多的可達幾十個。癌瘤逐年增大,到 3 a~4 a時,可達拳頭大小。感病植株,根系發(fā)育不良,細根極少,地上部生長緩慢,樹勢衰弱,嚴重時葉片黃化早落,甚至全株枯死。
(4)焦枯病(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是桉樹苗期重要病害之一,由帚梗柱枝菌(Cylindrocladium)引起,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樹的枝、葉,引起葉枯、枝枯或頂枯,幼樹的葉子大量焦枯脫落,甚至整株枯死。病害發(fā)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成片苗木枯死。主要發(fā)生于 6月 ~9月高溫多雨季節(jié)。病害從植株下部枝葉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大量落葉的植株一般仍可萌發(fā)新葉,但葉片細小,嚴重影響當年及翌年的生長量。
2.2.1 根部(地下)害蟲
(1)黑翅土白蟻 (Odono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此蟲營土居生活,是一種土棲性害蟲。主要以工蟻危害樹皮及淺木質層,以及根部。造成被害樹干外形成大塊蟻路,長勢衰退。當侵入木質部后,則樹干枯萎;尤其對幼苗,極易造成死亡。采食危害時做泥被和泥線,嚴重時泥被環(huán)繞整個干體周圍而形成泥套,其特征很明顯。危害多發(fā)生在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冬季極少危害,幼樹受害較重。成蟲有趨光性,分飛后雌雄脫翅配對,尋找適宜的地方入土營巢。蟻巢一般離地面 1m~3 m,每年 4月 ~10月出巢危害,4月初工蟻咬食桉樹幼林的根,11月 ~12月集中入蟻巢越冬。
2.2.2 葉部害蟲
(2)油桐尺蠖 (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又名大尺蠖,幼蟲咬食葉片,是一種暴食性害蟲,發(fā)生猖獗時,使巨桉生長受到嚴重損失。幼蟲孵化后吐絲下墜,飄蕩擴散,幼齡時取食葉肉,殘留表皮,爾后則取食葉片,行動為典型“步曲”狀,靜止時佯作枯枝狀。在成都 1 a可發(fā)生兩代,以蛹在根際表土越冬。4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產卵。第 1代幼蟲于 4月中旬出現,6月下旬結束;第 2代幼蟲發(fā)生于 6月下旬至 8月下旬。成蟲期長,除越冬代羽化高峰較集中外,以后各蟲態(tài)發(fā)生均不整齊。幼蟲期最短 30 d,最長可達 54 d。成蟲夜間羽化,有趨光性,壽命 3 d~10 d。
(3)長肩棘緣蝽(Cletus trigonus Thunberg):成蟲在枯枝落葉、村舍墻壁縫隙以及禽舍等處過冬。翌年 4月、5月間出蟄活動。產卵于葉背,并列成平鋪狀,8月份新 1代成蟲出現。成蟲及若蟲均以錐形口器吸食多種植物汁液。
(4)茶袋蛾(Clania m inuscule Butler):幼蟲在護囊中咬食葉片、嫩梢,嚴重發(fā)生時,食光整株葉片。該蟲喜集中為害。該蟲在成都 1 a發(fā)生 2代,當年 1代幼蟲于 6月 ~8月發(fā)生,7月 ~8月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蟲在 9月間出現,冬前為害較輕。
(5)麗綠刺蛾(Latoia lepida Cramer):幼蟲食害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表皮,或葉肉,致葉片呈半透明枯黃色斑塊。大齡幼蟲食葉呈較平直缺刻,嚴重的把葉片全部吃光。成蟲有趨光性,壽命 4 d~9 d。雌蛾喜歡晚上把卵產在嫩葉的葉背,數十粒 1塊,排列成魚鱗狀,上覆一層淺黃色膠狀物。每雌產卵期2 d~3 d,產卵量 500粒 ~900粒。低齡幼蟲群集性強,幼蟲 1齡 ~4齡取食葉背的表皮及葉肉,造成淡黃色枯斑,五齡起食全葉。3齡 ~4齡開始分散,老熟后在枝椏間、干上結繭化蛹。
(6)棉大卷葉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初孵幼蟲僅吃葉肉,留下表皮,3齡以后吐絲卷葉,隱藏葉內取食,蟲糞排在卷葉內。該蟲有更換蟲苞的習性,盛發(fā)時樹冠上可形成大量蟲苞,后期把葉子吃成掃帚狀,既影響生長,又嚴重破壞觀賞。該蟲 1 a發(fā)生 3代 ~5代,以老熟幼蟲在雜草及寄主植物枯葉、殘株中越冬。第 2年 4月間化蛹,5月羽化為成蟲,6至 8月間成蟲均能羽化。成蟲交尾后,產卵于寄主植株上,第 1代幼蟲以為害木槿、蜀葵為主,第2代嚴重為害梧桐,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嚙食葉肉,3齡后吐絲包葉,蠶食葉片,而且有轉移為害,一只蟲可筑多個蟲苞的習性。幼蟲一般在隱蔽處發(fā)生較多。成蟲有趨光性。
(7)烏桕黃毒蛾(Eproctis bipunctapx Hampson):此蟲在成都 1 a發(fā)生 2代,以 3齡 ~5齡幼蟲越冬。次年 3月下旬開始出蟄活動,6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6月下旬至 7月上旬第 1代幼蟲孵化,9月上中旬第 1代成蟲羽化產卵,9月中下旬第 2代幼蟲孵化,11月幼蟲進入越冬期。幼蟲自孵化至老熟均具群集性,常數十、數百群集取食。輕則影響巨桉生長,重則造成整株死亡。
(8)斜紋夜蛾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該蟲是一種暴食性害蟲,食性雜,主要以幼蟲為害全株、小齡時群集葉背啃食,3齡后分散為害葉片、嫩莖,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害蟲。1 a發(fā)生代數為 4代 ~5代,以蛹在土下 3 cm~5 cm處越冬。初孵時聚集葉背,4齡以后白天躲在葉下土表處或土縫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葉片。成蟲有強烈的趨光性和趨化性,黑光燈的效果比普通燈的誘蛾效果明顯,另外對糖、醋、酒味很敏感。
(9)黃尾毒蛾(Porthesia sim ilis Fueszly):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后不久即交尾、產卵。卵成塊產于葉背,或枝干上,常數十粒排成長袋形卵塊,表面覆有雌蛾腹末脫落的黃毛,每雌可產卵 200粒~500粒,卵期 7 d左右。初孵幼蟲先群集葉背取食葉肉,2齡后分散危害,蠶食葉片,老熟后結繭化蛹。在 2代區(qū),春天 4月發(fā)芽時越冬幼蟲破繭而出,危害嫩芽和葉片,5月中旬開始老熟結繭化蛹,6月上旬陸續(xù)羽化為成蟲。
(10)八點廣翅蠟蟬(Ricania speculum Walker):成、若蟲喜于嫩枝和芽、葉上刺吸汁液;產卵于當年生枝條內,影響枝條生長,重者產卵部以上枯死,削弱樹勢。1 a發(fā)生 1代,以卵于枝條內越冬。5月陸續(xù)孵化,為害至 7月下旬開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為羽化盛期,成蟲經 20余天取食后開始交配,8月下旬至 10月下旬為產卵期,9月中旬至 10月上旬為盛期。白天活動危害,若蟲有群集性,常數頭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躍;成蟲飛行力較強且迅速,產卵于當年生枝木質部內,以直徑 4mm~5 mm粗的枝背面光滑處落卵較多,每處成塊產卵 5粒 ~22粒,產卵孔排成 1縱列,孔外帶出部分木絲并覆有白色綿毛狀蠟絲,極易發(fā)現與識別。每雌可產卵 120粒 ~150粒,產卵期 30 d~40 d。成蟲壽命50 d~70 d,至秋后陸續(xù)死亡。
(11)大造橋蟲(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uller et Denis):該蟲 1 a發(fā)生 4代 ~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 1代幼蟲至第 5代幼蟲分別出現在 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 9月中旬至 10月上旬。成蟲晝伏夜出,飛翔力弱,趨光性強。卵產于葉背、枝干分叉處或產在土縫間、屋檐下的稻麥草堆等處,卵塊覆蓋黃褐色絨毛。初孵幼蟲能吐絲隨風漂移,幼蟲行走如架橋,故名“造橋蟲”。幼蟲食性雜,取食芽葉及嫩莖,嚴重時葉片被吃光,形成光稈。
(12)柳藍葉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 Laicharting):成、幼蟲取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以成蟲在土壤中、落葉和雜草叢中越冬。翌年 4月出來活動,為害芽、葉,并把卵產在葉上,成堆排列,每雌產卵千余粒,卵期 6 d~7 d,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啃食葉肉,幼蟲期約 10 d,老熟幼蟲化蛹在葉上,9月中旬可同時見到成蟲和幼蟲,有假死性。
2.2.3 干部害蟲
(13)云斑白條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該蟲 2 a~3 a發(fā)生 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蛀道內越冬。幼蟲跨年度兩次為害,危害比一般的天牛嚴重,啃食樹干成粗木絲并上下填充在蛀道內,多時掉到地面上在樹干周圍布滿木絲。成蟲在蛀道內越冬,可生活 8個月 ~10個月,羽化飛出后只能存活 40 d左右;補充營養(yǎng)后產卵。卵多產在距地面 1.5m~2 m處樹干的卵槽內,卵期約 15 d。幼蟲于 7月孵化,此時卵槽凹陷,潮濕。初孵幼蟲在韌皮部為害一段時間后,即向木質部蛀食,被害處樹皮向外縱裂,可見絲狀糞屑,直至秋后越冬。
(14)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初孵幼蟲喜群集,并在傷口處侵入為害,初期侵食皮下韌皮部,逐漸侵食邊材,將皮下部成片食去,然后分散向心材部分鉆蛀,進入干內,并在其中完成幼蟲發(fā)育階段。干內被蛀成無數互相連通的孔道。榆木蠹蛾在4齡后轉移至根部為害,先將根頸皮層蛀食剝落,然后向心材橫向或上下鉆蛀。沙柳木蠹蛾幼蟲一生均在根部危害。小木蠹蛾幼蟲的為害較集中,常聚集數十頭乃至數百頭于樹干內,形成較大的空心。
比較國內外桉樹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危害特點和原因,可為成都制定桉樹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思路。我國桉樹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和危害有其自身特點:一是種類鄉(xiāng)土化,大面積營造桉樹林后,桉樹種植區(qū)周圍病蟲害不斷遷入,害蟲經歷了被迫取食到適應取食的發(fā)展過程,病原微生物也逐步適應了新的寄主,許多病蟲害逐步上升為桉樹的主要病蟲害。目前桉樹的主要害蟲都是當地的鄉(xiāng)土昆蟲,原來的寄主不是桉樹;二是主要發(fā)生于幼林期,在國外桉樹主要產區(qū)澳大利亞,有害生物主要發(fā)生在桉樹生長的中后期,而我國目前的桉樹有害生物主要發(fā)生在造林的當年或次年,并且其主要寄主范圍不廣[6]。
縱觀成都桉樹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和危害現狀,可認為桉樹有害生物是一種生態(tài)災害。大面積桉樹純林降低了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使桉樹林的生態(tài)平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為有害生物的暴發(fā)或流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集約化的經營措施又為桉樹主要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和危害提供了機會[7]。
為持續(xù)控制桉樹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和危害,應以系統(tǒng)工程理論為指南,以生物學、森林生態(tài)學理論為基礎,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預防與除治并舉的原則,建立桉樹有害生物防控預案,保持對桉樹主要有害生物控制的高壓態(tài)勢,穩(wěn)定地將其發(fā)生和危害程度控制在經濟閾值內。
3.2.1 全力抓好桉樹有害生物監(jiān)測預警工作
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初始則有可能撲滅,延誤時機則難以控制,因此要特別強化監(jiān)測預警工作。要按照監(jiān)測全面、預測準確、預報及時的要求,在完善常規(guī)調查技術的基礎上,做好桉樹有害生物的預報、通報、警報,同時要積極發(fā)揮基層護林隊伍在監(jiān)測工作中的作用,引導公眾參與桉樹有害生物監(jiān)測和舉報。
3.2.2 采取科學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成效
主要采取生態(tài)學的防控措施。一是把整個桉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不是有害生物作為控制對象,目的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防治措施上不局限于常規(guī)措施,重點要采取林業(yè)措施為主,結合其它無公害措施,以控制桉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二是不同的桉樹樹種及無性系都有其適生范圍,應適地適樹,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桉樹充分發(fā)揮速生的優(yōu)勢,并對有害生物保持較強的抵御能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桉樹生長,不利于桉樹有害生物發(fā)生和危害的環(huán)境。三是藥物防治盡量使用生物制劑,不排除使用高效的化學農藥,但更注重農藥的環(huán)境協(xié)調性,尤其是使用時間、使用劑量和使用方法。四是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防控預案,以便及時、主動地控制桉樹突發(fā)有害生物的危害。
3.2.3 加強檢驗檢疫以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首先要建立桉樹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體系,開展風險分析;其次要加強檢疫檢驗工作,由于許多桉樹有害生物(如桉樹青枯病、桉樹枝癭姬小蜂等)極易隨種苗擴散蔓延,因此要重點加強外調桉樹種苗的復檢,經常開展檢疫執(zhí)法檢查,御敵于市境之外。
[1] 馮茂松,張健,鐘宇.四川巨桉人工林 DRIS診斷及養(yǎng)分標準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4):661~665~719.
[2] 伍建榕,陳秀虹,呂梅,等.昆明世博園植物病害種類調查及防治建議[J].中國森林病蟲,2005,(3):22~25.
[3] 牟新濤,周旭東.桉樹人工林“滯長癥”植原體探討[J].桉樹科技,2009,26(1):36~39.
[4] 彭立志,李淑湘.桉樹容器育苗常見病害及綜合防治措施[J].湖南林業(yè)科技,2005,32(4):54~554.
[5]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J].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1.
[6] 顧茂彬,鄧玉森.桉樹害蟲的檢疫[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9,12(5):552~555.
[7] 黃詠槐,黃煥華.我國桉樹主要病蟲害現狀及控制策略初探[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6,22(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