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記錄
(河南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一部推進歐陽修研究的力作
——評余敏輝教授著《歐陽修文獻學研究》
王記錄
(河南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在中國歷史上,歐陽修是集政治家、思想家、經(jīng)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等于一身的人物,被錢穆先生譽之為“通人”。正因為此,歐陽修的學術成就備受學者關注,先后出版了一批頗有份量的研究著作,歐陽修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逐步被揭示出來。然而,由于學者們的專長不同,認識視角不同,既有的研究仍有不夠全面之嫌。其中最為突出的缺憾就是或多或少忽略了歐陽修在文獻學領域自成體系、卓然一家的事實。令人欣喜的是,余敏輝教授的《歐陽修文獻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出版了,該書廣泛占有資料,采用從個案到整體的研究方法,綜合歸納,分析比較,系統(tǒng)而又深入地探討了歐陽修文獻學成就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宏觀的理論探討,還是微觀的細節(jié)考訂,都多有創(chuàng)新,不僅確立了歐陽修作為文獻學大家的歷史地位,而且深化了迄今為止的宋代文獻學乃至中國文獻學的研究。
其一,作者對歐陽修的文獻學成就及文獻學在歐陽修整體學術風貌中的地位給予了多維觀照和深入剖析,如剝竹筍般層層遞進,把歐陽修研究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者在研究歐陽修文獻學成就時,廣搜博采各種資料,細致梳理,分別探討了歐陽修在文獻的收藏、著錄、???、辨?zhèn)?、注釋以及金石學、譜牒學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真分析了其間的關聯(lián),超越前人,自覺構建了歐陽修的文獻學體系。緊接著,作者又以文獻學為視角,把歐陽修放在北宋前期的政治和學術環(huán)境中,從宋廷的右文政策、宋儒的文化精神、宋初的文獻學發(fā)展來認識和確立歐陽修的文獻學地位,從歐陽修的經(jīng)歷、志向和學術人格來剖析他成為文獻學大家的原因,深化了讀者的認識。
作為學界領袖和文壇盟主,歐陽修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有鑒于此,作者在全面揭示歐陽修文獻學成就及構建歐陽修文獻學體系的同時,進而揭示了歐陽修文獻學與他的經(jīng)學、文學和史學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指出歐陽修的文獻學與他的經(jīng)學、文學和史學是渾然一體的,他的文獻學是他從事經(jīng)學、文學和史學研究的基礎,而他在經(jīng)學、文學和史學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又成了他從事文獻收藏、整理和研究的有力保障。作者所做的這種努力,不僅深化了自己所研究的主題,從多維度揭示了歐陽修文獻學的內(nèi)涵、本質和地位,而且為人們研究此類問題提供了借鑒,具有方法論意義。
其二,作者以頗具功力的研究和富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確立了歐陽修文獻學的范圍,為以后學者們研究文獻學提供了新的話題。
歐陽修治學,涉足領域極廣,僅就文獻學而言,典藏方面,收集大量圖書和金石碑銘,藏書一萬卷;目錄方面,預修《崇文總目》,主編《新唐書·藝文志》,編纂《集古錄跋尾》;??狈矫?,遍校四部,并首倡“文物??狈ā?;辨?zhèn)畏矫?,排《系辭》,毀《周禮》,黜《詩序》;注釋方面,探求《詩》義,闡發(fā)《易》理,考究《春秋》大義;金石方面,編撰《集古錄》;家譜方面,編修《歐陽氏譜圖》等。歐陽修在典藏、目錄、??薄⒈?zhèn)?、注釋、金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理應屬于文獻學范疇,學界無異議。對此,作者都進行了深入探討,不乏精彩之論。但對于歐陽修的譜牒學是否應該歸于文獻學的研究范圍,仁智之見,頗有爭議。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源于人們對文獻學內(nèi)涵和外延的不同認識。作者認為,文獻學除了包含典藏、目錄、版本、??薄⒆⑨?、辨?zhèn)巍⑤嬝?,還應該包含匯編?;谶@樣的認識,作者深入研究歐陽修所編《歐陽氏譜圖》,指出歐陽修將涉及家譜的資料區(qū)分為世系、世系錄、譜序、恩榮錄、譜例、像贊、圖、傳志、誦芬錄、懿行錄、宗規(guī)家訓、文獻、志、修譜人員、陳設圖、領譜字號等,實際上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對文獻進行新的整理和分類,因此必須將這一部分內(nèi)容放在歐陽修的文獻學成就中討論。作者所提出的這一問題以及對這一問題所進行的細致入微的研究,為人們深入討論歐陽修的文獻學成就以及認識文獻學的范疇具有啟發(fā)意義。
其三,作者深入發(fā)掘歐陽修的文獻學思想,率先對歐陽修文獻學的旨趣、原則和方法進行理論總結,概括了歐陽修文獻學的特色,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中國人重“史”,記錄歷史,整理文獻,傳承文明,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長期的文獻整理過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著嫻熟的整理技巧,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有技術層面的操作而缺乏理論層面的思考。前賢出版的大量研究文獻學史、文獻學家的著作也都注重發(fā)掘文獻整理技術層面、實踐層面的內(nèi)容,而對于文獻學思想層面的內(nèi)容卻甚少注意。該書在探討歐陽修文獻學成就的過程中,盡力在歐陽修繁富的文獻典藏、鑒別、分類、??薄⒈?zhèn)?、注釋等工作的背后發(fā)現(xiàn)零金碎玉般的思想因素,融會貫穿,歸納總結,用一章的篇幅分析歐陽修的文獻學思想。作者指出,歐陽修治文獻學,立志高遠,絕不囿于技術層面的操作,而是把文獻整理與理論建樹相結合,顯示了歐陽修文獻學鮮明的個人特征和時代風貌。正因為此,歐陽修為中國文獻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作者看來,歐陽修治文獻學的旨趣是“求國家之治”,他有著實事求是的文獻學原則,開創(chuàng)了非常適用的文獻學方法。在文獻學思想方面,他提倡 “學出己見”、“不茍立異”、“簡易明白”和“切于人事”,具有科學理性的特征。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宋代文獻學的精華,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樣的研究角度和結論,可謂慧眼獨具,不僅切實把歐陽修文獻學研究引向深入,而且為今后的文獻學研究增添了思想分析的內(nèi)容,具有開拓學科內(nèi)涵的意義。
其四,作者在評價歐陽修文獻學成就時,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立論公允。
歐陽修是學術大家,受人敬仰近千年,其文獻學開拓領域之眾多,范圍之廣博,內(nèi)容之豐富,成果之卓著,影響之深遠,在他那個時代當屬翹楚。如何給歐陽修文獻學準確定位,就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對此,作者不囿成見,立論公允,在充分肯定歐陽修文獻學成就的同時,橫向比較,指出歐陽修在從事文獻整理過程中存在“自出議論”和“抵牾穿穴”的問題。作者指出,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是與歐陽修既重文獻考據(jù)、又重義理闡發(fā)的治學特點緊密相連的。一方面,歐陽修重視對文獻的???、考釋和辨?zhèn)?,并?chuàng)造出一系列治文獻學的方法,且開創(chuàng)了金石證史的先河;另一方面,歐陽修大膽疑經(jīng)惑傳,用質疑的眼光來審視所有儒家經(jīng)典,同時力排舊說,自出新義,極力使經(jīng)學研究擺脫名物訓詁,轉向義理闡發(fā)。歐陽修的文獻學既有追求文獻真實的一面,又有探求“義理”的一面。這樣的治學特點必然具有兩面性,就積極的方面講,使之成為在思想史上開一代風氣的宗師,就消極的方面講,也使他的文獻研究或多或少存在著違背文獻學原則的現(xiàn)象。作者的分析細致入微,啟人深思。
其五,作者糾謬補缺,考證細密,解決了不少歐陽修文獻學研究中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
比如歐陽修著《集古錄》的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有嘉祐八年(1063)說,嘉祐七 年(1062)說,嘉祐六 年(1061)說等,作者經(jīng)過認真考證,指出《集古錄》成書于“嘉祐六年”的結論是準確的。再如《集古錄跋尾》的書名,有學者認為今傳《集古錄跋尾》原名為《集古錄目》,也有學者雖然認為《集古錄目》并非今傳《集古錄跋尾》的原名,而是周必大校刻《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跋尾》時所謂的“集本”的異名。對此,作者窮搜苦爬資料,指出《集古錄》的“錄目”和“跋尾”是分別并行的,最初“跋尾”附在“錄目”之后,“跋尾”容易被人看作是“錄目”的一部分,后來逐步區(qū)分開來,《集古錄跋尾》與《集古錄目》并行于世,二者再無書名相混之說。又如《集古錄目》的編撰,有歐陽修與其子歐陽棐共同完成說,也有歐陽棐獨立完成說,作者經(jīng)過細致分析,確定《集古錄目》為歐陽棐獨立完成。善不覺其小,所有這些結論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嚴格細密的考證基礎之上的,極見作者扎實的治學功力。
余敏輝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歐陽修文獻學研究,浸潤其中,感悟頗多,發(fā)表了一系列非常有份量的研究論文,得到學界好評?!稓W陽修文獻學研究》則是他研究歐陽修文獻學成就的一個集中展現(xiàn)。該書向人們展示了作為文獻學大家的歐陽修的學者風范和學術規(guī)模,填補了前人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疏略,拓展了文獻學研究的空間,切實確立了歐陽修文獻學在中國文獻學史上的地位,使人們對歐陽修的學術成就有了更為全面地了解。當然,作為第一部全面論述歐陽修文獻學成就的專著,在創(chuàng)獲良多的情況下,在某些方面也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作者論述歐陽修的金石學成就,就事論事者稍多,沒能很好地把歐陽修的金石學放在整個宋代金石學的框架中討論,故而略顯單薄。再如作者討論歐陽修文獻學對宋代文獻學發(fā)展的影響這一問題時,羅列具體現(xiàn)象偏多,深入分析評論偏少,讀之有不能盡興之感。筆者認為,在學術研究領域,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余敏輝教授在書中提出的一些問題,可能恰恰是今后研究的起點,抱著這樣的美好愿望,我們期待更多更精彩的關于歐陽修文獻學、宋代文獻學乃至中國文獻學的研究著作出現(xiàn),如是,則是學界之幸。
I206.2
A
1672-447X(2010)06-0139-02
2010-10-10
王記錄(1964-),河南范縣人,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院長,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和歷史文獻學的教學和研究。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