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濰坊學(xué)院,山東 濰坊 261061)
談漢語歇后語的英譯策略
張麗華
(濰坊學(xué)院,山東 濰坊 261061)
歇后語是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具有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等特點。在文學(xué)作品中,歇后語運用得當(dāng),可以為作品增色不少。但由于漢語和英語是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漢語中大量的歇后語,在翻譯成英文時,有些可以直譯,有些則很難直譯。因此,在漢語歇后語的英譯問題上,譯者應(yīng)特別注意選取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
歇后語;直譯;套譯;意譯;解釋性增補;直意加注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yīng)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勢必反映該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差異。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該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語言中都擁有大量的歇后語。歇后語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據(jù)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特殊的幽默語言,絕大部分發(fā)源并流傳于民間,是人們?nèi)粘I钪幸环N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歇后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人們通過運用比喻、諧音、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在嬉笑怒罵中使語言的表達(dá)更加幽默犀利、干脆痛快,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使語言具有藝術(shù)魅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歇后語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分為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對前面比喻的解釋和說明。歇后語的數(shù)量很多,根據(jù)前后兩部分的聯(lián)系方式可將歇后語分為比喻性歇后語和諧音雙關(guān)性歇后語。比喻性的歇后語前半部分是一個比喻,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的解釋。諧音雙關(guān)的歇后語前半部分是一個比喻,后半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現(xiàn)象表達(dá)意思,這是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語雙關(guān)的現(xiàn)象,如“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歇后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承載著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中很多歇后語不乏該民族生活環(huán)境或大家都熟知的事情,該民族的人們很輕松地能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而外國人可能會不知所云。因此體現(xiàn)在語言的文化差異上,歇后語比其他語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正因為如此,歇后語的翻譯是個復(fù)雜而又棘手的問題。
歇后語與成語、諺語和慣用語都屬于漢語中的熟語。歇后語是一種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在其他語言中一般找不到相應(yīng)的表達(dá)方式。而歇后語所表達(dá)的意義,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極強的民族性。這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和交際現(xiàn)象有其特定的文化、歷史、哲學(xué)、心理和社會的動因,它們是語言在較長歷史時期中演變沉淀的結(jié)果,承載著漢民族所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許多歇后語,特別是諧音雙關(guān)歇后語,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尤為密切,可以說不了解中國文化,就無法理解漢語中的諧音雙關(guān)歇后語。因此,在漢語英譯的實踐中,歇后語的翻譯對譯者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它除了要求譯者熟悉漢民族的社會、歷史、語言、文化、認(rèn)知、交際等各種因素外,還要求譯者熟悉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及風(fēng)俗習(xí)慣,以忠實地再現(xiàn)源語表達(dá)式的風(fēng)格及意義。因此,對于翻譯實踐來說,歇后語的翻譯,對翻譯實務(wù)有著積極的補充作用。同時,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交流思想、達(dá)到相互了解的媒介。恰當(dāng)準(zhǔn)確的翻譯具有極強民族文化特點的歇后語,可以幫助英語國家的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因此,歇后語的翻譯,在傳播中國文化及文明,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翻譯原則與翻譯標(biāo)準(zhǔn)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dá)的思維內(nèi)容準(zhǔn)確完整地重新表達(dá)出來的語言活動。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出現(xiàn)”譯”字,而關(guān)于翻譯標(biāo)準(zhǔn)的爭論也從漢唐時期就已存在。嚴(yán)復(f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tǒng)介紹西方學(xué)術(shù)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xué)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信、達(dá)、雅”,即忠實于原著,筆譯流暢,文字典雅,這對中國現(xiàn)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1951年,翻譯家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學(xué)翻譯的“傳神”論,這是比“信、達(dá)、雅”更高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他認(rèn)為從效果方面,譯文應(yīng)追求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1964年,錢鐘書先生又提出了翻譯的“化境”,認(rèn)為文學(xué)翻譯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是”化”,即譯文中絲毫不留下翻譯的痕跡,讀者讀譯作完全就像讀原作一樣,這是比”神似”更高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
在漢語歇后語的翻譯上,我們首先應(yīng)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chǔ)上,再結(jié)合原文語境及風(fēng)格,運用多種多樣的翻譯方法,體現(xiàn)漢語歇后語的文體特征和語用特點,達(dá)到成功翻譯的目的。
2.歇后語的翻譯方法
(1)直譯
幾乎所有的歇后語都是通過比喻這一修辭方式來說明問題的。大部分歇后語都是比喻部分生動形象,喻義部分邏輯推理合乎情理,容易理解,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對這類普通比喻的歇后語,我們一般采用直譯的方法,這句話可譯為:Adumbpersontastingbitterherbs——to beunabletoexpressone’sdiscomfort. 這樣既能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又能保持原文的形式;既忠實于原文,又生動形象。又如:“瞎子點燈——白費蠟”:Likelightingacandleforablindperson——a sheerwaste.“老虎吃天——無從下口”:Atiger wantingtoeatthesky——notknowingwhereto start.
(2)套譯
漢語中有一部分歇后語比喻非常形象,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果直譯成英文,恐怕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因為英語中沒有這樣的比喻。但英語中也有一些比喻用法,可以用來表達(dá)相同的意思,只不過所使用的形象不同。因此在翻譯這一類歇后語時,我們不妨套用英語讀者更加熟悉的比喻,來表達(dá)同一種意義,產(chǎn)生同一種效果,這樣既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又保留了原文的風(fēng)格,這種翻譯方法稱作套譯。比如:“貓哭耗子——假慈悲”,可譯為:Toshedcrocodiletears.“Crocodile tears”和漢語中的“貓哭老鼠——假慈悲”是一樣的意思?!癈rocodiletears”這個俗語來自一個古老的神話,據(jù)說鱷魚往往發(fā)出哭的聲音來引誘那些它們要吃的動物,然后一邊吃一邊流眼淚。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這個成語卻成了英語中約定俗成的用法。又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可以套用英語中的俗語“Whenthecat'saway,the micewillplay”來進行翻譯,喻體雖然不同,但意義是相同的,而且這種翻譯方法也便于英語國家的人們閱讀和欣賞。再如歇后語“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與英語中“TocarrycoalstoNewcastle”(運煤到紐卡索,多此一舉)(紐卡索是英國的一個產(chǎn)煤中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3)意譯
還有一類比喻性歇后語本身帶有濃厚的中國民族色彩,它的前半部分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但在后面的解釋說明部分,卻出現(xiàn)語義雙關(guān)現(xiàn)象,如:“棺材里伸出手來——死要錢。”要了解這一類歇后語的意義,必需要了解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別是要懂得風(fēng)俗習(xí)慣、成語典故、專門術(shù)語和歷史背景等知識。直譯的話,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英語讀者來講很難理解。這些歇后語在翻譯時可做意譯處理,這樣可以更加言簡意賅。例如“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這句話如果直譯,則為:“Try toblowthefirewitharollingpin——toknow nothingaboutsth.”這樣的翻譯會讓西方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因為他們無法明白為什么“Tryto blowthefirewitharollingpin”與“Toknow nothingaboutsth”能夠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該歇后語可直接譯為“Toknownothingaboutsth.”即將歇后語后半部分所表達(dá)的實際意義翻譯出來,因為在使用歇后語時,我們使用的是其實際意義而非表面意義,雖然這樣的翻譯缺少了文化的內(nèi)涵,給譯者和讀者都留下一點點遺憾,但對于對中國風(fēng)俗文化和語言文字特點了解較少的英語讀者來說,這樣翻譯有時候更容易理解。
還有些歇后語是利用了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特征或同音相諧特征構(gòu)成的,如“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一點兒”、“外甥打燈籠——照舊(舅)”,這兩則歇后語,一則是利用漢字字形的可拆合特點構(gòu)成,一則利用的是漢字的諧音雙關(guān)特點,即舊(舅)同音,直譯的話,我們很難在英語中找到與之類似的表達(dá)方式,因此也只能意譯為:“Bear,endure,tolerate”和“Thingswillbebacktowhattheywere before.”
(4)解釋性增補法
翻譯中的增補是指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添加必要的詞、詞組、分句或完整句,使得譯文在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上都與原文對等起來。換句話說,就是在直譯和忠實翻譯中通過增加簡短的語言成分,從而達(dá)到譯文同原文在形式、內(nèi)容和風(fēng)格神韻上的對等或趨同。解釋性增補是指當(dāng)原文中詞語的內(nèi)涵意義或聯(lián)想意義在譯文中出現(xiàn)空缺時,譯者須在翻譯中保留源語的詞語形象,而將其深層含義以解釋的形式翻譯出來,揭示出源語的文化特性或文化背景。在歇后語的翻譯中,這種方法是經(jīng)常用到的。有些歇后語在譯成英語時,可以保留原語形象,再用解釋性增補以表現(xiàn)其喻意。比如下面幾則歇后語的翻譯,即運用了解釋性增補的翻譯方法:
打破沙鍋紋 (問)到底:Breakinganearthenwarepot——crackedtothebottom(Interrogate thoroughlyorgettothebottomofamatter).
老鼠鉆進風(fēng)箱里——兩頭受氣:Amousein abellows——pressedfrombothends(Blamed bybothsides).
(5)直譯加注法
直譯加注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對歇后語進行直譯的基礎(chǔ)上,再對其深層意義或者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予以詮釋,即用注解的方法注明歇后語中涉及到的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如源自中國歷史及中國小說、故事、戲曲、神話等文學(xué)作品中的人名、地名、典故等,以使意義更明確,達(dá)到傳播文化的目地。例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句話如果直譯,則為:“Snarlandsnap atLüTong-bin——wrongakind-heartedperson.”如果沒有解釋的話,這樣的翻譯會讓西方讀者感到費解,因為他們不知道呂洞賓是誰,如果在直譯后再補充一個注解“Note:Lü Tong-bin,oneoftheeightimmortalsinChinesemythology,akind-heartedpersonwillingtohelpothers.”讀者就較容易明白了。又如“秦叔寶賣馬——窮途末路”可以這樣翻譯:QinShubaosellinghis horse——thelastresorttoovercomehisdifficulty,likeQin Shubaosellinghishorse,theyare drivenintoadeadend.(Note:QinQiong,styled Shubao,wasafamousgeneralintheTangDynasty.Beforebecomingageneral,hewasonce pennilessandhadnowayoutbuttosellhis ownhorse.)
直譯加注法是翻譯歇后語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漢譯英的主要目地是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為世界所了解。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知曉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廣泛深入,因此,在歇后語的翻譯方面,直譯加注法顯得更加地道,更能展現(xiàn)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四、結(jié)束語
歇后語作為中國文化的獨特成分,它的翻譯需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不同,歇后語的翻譯需要運用各種不同的翻譯方法。然而,不管使用哪種翻譯方法,直譯也好,套譯也好,意譯也好,解釋也罷,加注也罷,翻譯時策略可以有所差異,譯文的句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根據(jù)語境去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和句式,不能因為某個詞語的翻譯影響到整篇文章的語境。
[1]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系詞典組.漢英詞典[K].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韓慶果.“歇后語”一詞的英譯名及歇后語翻譯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12).
[4]吳光華.漢英大辭典[K].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1997.
[5]楊清平.明示還是隱含——英漢翻譯增補法新論[J].大眾科學(xué),2007,(17).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ZHANG Li—hua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261061,China)
Th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a kind of special language form spreading wide in themasses, vivid, characteristic such as being humorous. In the literary works, th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is used aptly and often adds much beauty to the works. But because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two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that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So a large number of two- part allegoricalsayings in Chinese, while being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ranslator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read clearly, coherently andsmoothly.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literal translation;sets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compensation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H315.9
:A
:1671-4288(2010)05-0085-03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2010-05-08
張麗華(1971—),女,山東濰坊人,濰坊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