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宋乾淳時期張栻的書院教育思想特色

2010-08-15 00:47王改凌
昌吉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朱熹長春思想

王改凌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安徽 亳州 233500)

南宋乾淳時期張栻的書院教育思想特色

王改凌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安徽 亳州 233500)

張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湖湘學派的奠基人。他是“乾淳之盛”的諸多學者中最早自覺地利用書院研究、傳播理學的。其書院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學教育的學風,但又具有鮮明的特征:重視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提升到宇宙本體論的高度;提出“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彰顯了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傳統(tǒng)價值觀;注重踐履,具有傳統(tǒng)儒學經(jīng)世務實的品格;兼容博采、不囿一隅,體現(xiàn)出融通百家的優(yōu)良學風。張栻的教育思想是其獨特的以“性”為本體、道器一體的哲學思想在教育層面上的折射和反映。

張栻;教育思想;傳道濟民;特色

南宋乾淳時期學統(tǒng)四起,各個學派迭唱相和,互相爭鳴,是繼春秋戰(zhàn)國諸子蜂起后的又一個學派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張栻是南宋孝宗乾道、淳熙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湖湘學派”的奠基人。他對書院及理學發(fā)展的貢獻可與朱熹、呂祖謙相比肩,學者將他們并稱為“東南三賢”。與“乾淳之盛”中涌現(xiàn)出來的著名理學家相比,朱熹、陸九淵、呂祖謙等多是在家學熏陶、私學傳授中成就為理學宗師的,而對張栻影響最大的卻是書院教育。張栻不僅創(chuàng)建城南書院,主教岳麓書院長達八年之久,他還將碧泉書院承衍道統(tǒng)、注重修身、致知力行、陟遐自邇、自由論辯、講學與研究結(jié)合等學風弘揚光大,把湖湘之學發(fā)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他是“乾淳之盛”的諸多學者中最早自覺地把書院作為研究、傳播理學基地的。張栻的書院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學教育的學風,但又具有鮮明的特征。他以“性”為本體的德教思想,“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注重踐履的務實品格,兼容并蓄的學術風格逐漸積淀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影響久遠的區(qū)域性學風,潤澤后世,化及千年,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仍不乏借鑒意義。

一、以“性”為本體的德教思想

儒家一直秉承著育人以德教為先的理念,張栻繼承了儒家一貫的重德思想,承揚了其師胡宏的“性”本論學說,但他認為性的本質(zhì)是善,從而建構(gòu)了獨特的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道德教育學說。

張栻認為性是宇宙和世界萬物的共同本體,宇宙萬物皆由“性”生化而來,所謂“天命之謂性,萬有根焉”[1]。不過,張栻并不茍同其師胡宏“性無善惡”的觀點,他汲取了孟子性善說的思想資源,認為宇宙本體的“性”是純粹至善的,善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質(zhì),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霸酥?天命之性,純粹至善而無惡之可萌考也。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以至于饑食渴飲,其始亦莫非善也?!盵2]那么,這種先天善性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呢?張栻在《孟子說》中闡發(fā)道:“善者,蓋以其仁、義、禮、知之所存,由是而發(fā),無人欲之私亂之,則無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矣?!盵3]“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者,性之所有而萬善之宗也,人之為仁義乃其性之本然。自親親而推之至于仁,不可勝用;自長長而推之至於義,不可勝用,皆順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若違乎仁義則為失其性矣?!盵4]

可見,張栻所謂的先天善性是與仁、義、禮、智為具體內(nèi)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原則相一致的,張栻以“性”作為宇宙的本體,把封建的倫理道德提高到了至尊至貴的本體高度。

張栻雖然認為人性本善,不過,他又認識到這種至善的“天命之性”只是潛在的、靜止的,而不是現(xiàn)實的。也就是說,人的道德品質(zhì)不能由人性自然而然生成,只有通過后天的教育,才能排除外物的影響和內(nèi)心的私欲,使人的善良本性發(fā)揮出來。他在《岳麓書院記》中說:“惟民之初,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達,故有賴于圣賢者出而開之?!盵5]根據(jù)張栻的人性善學說,教育的作用是“化其欲而反其初”,即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zhì),恢復人的善性。

張栻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崇德求仁貫穿于他的一生,岳麓書院的學規(guī)、學則、堂訓幾乎都從道德修養(yǎng)出發(fā)而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提出要求,書院不以功名利祿、富貴進仕為鵠的,而是塑造圣賢人格、陶冶道德風尚的場所。特別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岳麓三舍諸生,荷戈登陴,死者尤多”[6],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氣節(jié)、愛國主義精神,被后人贊譽為南軒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張栻后學以志道修德,他們那壁立千仞的偉岸人格,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天下士子的楷模。歷代岳麓生徒名垂青史的杰出表現(xiàn),無不是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與熏陶的結(jié)果。

二、確立“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彰顯了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傳統(tǒng)價值觀

先秦原始儒學不僅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更強調(diào)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功??鬃釉凇墩撜Z·陽貨》中曾道:“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自有宋以來,學派林立,百家爭鳴,北宋的理學家程頤仍認為:“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所以五榖不熟不如荑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有濟物之用,而未及物,猶無有也?!盵7]也就是說,個人所修的“內(nèi)圣”若未能“外王化”,就是“未濟”、“未成”。可見,修己安人,博施眾濟的“內(nèi)圣外王”一直是傳統(tǒng)儒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王安石變法失敗后,王氏新學遭到猛烈抨擊,傳統(tǒng)儒家的內(nèi)圣之學在南宋理學家那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

南宋的理學家教育家普遍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發(fā)明圣道、接續(xù)道統(tǒng),培養(yǎng)“圣賢人格”。為達內(nèi)圣之境,他們主張窮理滅欲;居敬主一、涵養(yǎng)心性,這種純粹的內(nèi)在心性體驗,導致外王層面日益斷裂和萎縮。在枕戈飲血猶恐不及的南宋時代,事功學派的代表陳亮斥責朱熹等理學家是不講“立國之本末”、不懂“富國強兵之術”的迂儒腐儒:“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瘋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不以暇時講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強,不知何者謂之富強乎!”[8]

張栻雖為當時的理學大師,自然有著朱熹、陸九淵等為振興道學而注重心性修養(yǎng)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家庭成長環(huán)境及湖湘學派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他始終強調(diào)把心性義理的內(nèi)圣之質(zhì)與經(jīng)世致用的外王事功緊密相結(jié)合。乾道年間,張栻為岳麓書院撰寫學記時提出了“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豈將使子群居族譚,但為決科得祿計乎?抑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詞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9]

張栻指出學校不是為士人提供群居閑談之地,不是為生徒傳授文辭工巧以獵取功名利祿之所,學校的崇高使命是“傳斯道而濟斯民”。張栻所言的“傳道”是傳承儒家圣人之道,接續(xù)“仁、義、禮、智、信”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倫常道德,擔當起儒學繼承和發(fā)展的責任。“濟民”即學以致用、匡濟天下??梢?張栻提出“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就是要培養(yǎng)既能謹守封建倫理道德又能經(jīng)國濟世的佐治人才。

“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具有將心性義理之學與經(jīng)世事功之學相結(jié)合的特點,既有朱熹、陸九淵注重心性修養(yǎng)的理學教育特征,又有陳亮、葉適的外王事功特色。這與傳統(tǒng)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是相一致的。

張栻貫徹傳統(tǒng)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其流風所被,化及千年,湖湘地區(qū)經(jīng)世人才輩出,蔚為大觀。值得注意的是,張栻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只局限于政治倫理方面,并不包括生產(chǎn)活動、科學研究活動、文學藝術活動,這是其理學家的本質(zhì)決定的。就以張栻主教過的岳麓書院來說,它于宋元明清之際培養(yǎng)了大批的楚材,其中包括吳獵、彭龜年、游九言、游九功、王夫之、賀長齡、賀熙齡、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人,他們主要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而無一人是自然科學家或文學藝術家,可見其“傳道濟民”的教育思想對湖湘近千年的深刻影響及其歷史局限性。

三、注重踐履,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務實的品格

自二程、張載以來,為把儒家倫理綱常奠定在終極存在的哲學本體之上,學者們潛心于抽象的哲理辨析和“空談心性”的學問之中,使儒家本來所具有的注重道德踐履的傳統(tǒng)隱而不彰,嚴重地違背了儒學務實的品格。

張栻反對當時空談心性、不務實際的空疏迂闊學風,他特別強調(diào)“儒者之政,一一務實”[10],“學者若能務實,便有所得?!碑旈T生問何為“務實”?張栻定義為“于踐履中求之”[11]。即在實踐中探求所謂的真理——道?!捌┤缧新?須識路頭,誠是也;然要識路頭,親去路口尋求方得。若只端坐于室,想象跂而曰:‘吾識之矣’則無是理也。”[12]他主張要在行持坐臥、應物處事的日用酬酢處、在經(jīng)邦濟世的社會活動中去體察道之奧妙。否則,就會陷入釋老的虛誕空無之中而不能自知,更不能掌握真理“道”。張栻言道:“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其于致知力行,具有條理,而彼淫邪遁之說皆無以自隱。”[13]“今人之不踐履,直是未嘗真知耳”[14]。張栻強調(diào)治學須務實,立言須踐履,他把修身、齊家、事君、澤民都納入實踐的軌道。呂祖謙評價:“張荊州(張栻)教人以圣賢語言見之行事,因行事復求圣賢之言語”[15];清代思想家黃宗羲稱道張栻“見處高、踐履又實也”[16]。從以上褒貶不一之言可見:張栻之學具有強烈的注重踐履的務實品格,這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

張栻踐履務實教育思想的理論依據(jù)是其“道器說”。張栻雖然也象理本論者朱熹、心本論者陸九淵那樣,將世界作“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qū)分,但是,他又認為“形而上”的道存在于“形而下”的具體器物之中,物不離道、道不離物?!暗离m非器,禮樂刑賞是治天下之道也。禮雖非玉帛,而禮不可以虛拘,樂雖非鐘鼓而樂不可以徒作;刑本遏惡也,必托于甲兵,必寓于鞭撲;賞本揚善也,必表之以旂常,必銘于鐘鼎。是故形而上者之道,托于器而后行,形而下者之器得其道而無弊?!盵17]

張栻認為道雖不是器,但禮樂刑賞的治世之道是通過玉帛、鐘鼓、甲兵、鐘鼎等物質(zhì)載體而得以體現(xiàn)的,所以說,離開了具體的器物,就無所謂道,張栻堅持從形而下的器物之中探索形而上的宇宙本體。所以,張栻所說的“道”不是一種虛浮的存在,它存在于冬裘夏葛、饑食渴飲、周旋食息、視聽言動的日用倫常和具體萬事之中,“今夫目視而耳聽,口言而足行,以至于飲食起居之際,謂道而有外乎是,烏可乎!”[18]離開萬事萬物,離開具體實踐,道就會變?yōu)椴豢勺矫奶摕o存在,張栻認為這種恍惚不實之道是老莊之道,而不是儒家學者所求之道。

四、不囿一隅、兼容博采

自先秦以來,學術教育思想上就存在著嚴重的排他性,《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就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說?!墩撜Z·為政篇》里云:“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彼^“異端”就是不同的學術觀點或主張,亦即不同的“道”。排斥異端是儒家學派固其根本的關鍵,這種文化性格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作用于學術教育領域,大大延緩了儒學的發(fā)展步伐。周必大在總結(jié)漢代以來的學術教育史時曾指出:“自漢以來,乃始擅專門之業(yè),黨同而伐異,欲以一說盡圣人之藴,斯亦過矣?!盵19]所謂“專門之業(yè)”,主要是指儒家經(jīng)學;“圣人”即指儒學的代表人物孔、孟。也就是說,學者在治學過程中,只承認自己的學術觀點和主張,認為自己才是道的代表,這種自漢代以來學術教育上的排他之風在張栻所處的時代更為熾盛。

南宋永嘉學派葉適、永康學派陳亮倡導“功利”之學與程、朱“心性”之學相對,而陸九淵以主“心學”頏頡其間。各大學派盲目自持而互相攻訐。朱熹的閩學以儒學正宗自居,視其他學派為異端而大加鞭撻;陸氏的心學認為自己才是孔孟道統(tǒng)的唯一傳承,陸九淵言道:“竊不自揣,區(qū)區(qū)之學,自謂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盵20]朱熹、陸九淵的弟子門生亦有強烈的排他性,朱熹的門人黃干為抬高朱熹在道統(tǒng)中的地位,不惜壓低周、程:“道之正統(tǒng)待人而后傳,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得統(tǒng)之正者不過數(shù)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于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朱熹)而始著?!盵21]

而張栻不僅繼承家學、師說,還廣泛吸取前輩學者周敦頤、二程、張載等著名理學家的思想,此外,他還與同輩學者朱熹、呂祖謙、陳傅良、陸子壽等展開學術會談或書信交往。尤其是乾道年間的“朱張會講”,使得湖湘學派在理論上更加精致、成熟,黃宗羲評價說:“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然大端發(fā)露,無從容不迫氣象。自南軒出,而與考亭(朱熹)相講究,去短集長,其言語之過者裁之歸于平正。”[22]

張栻兼容眾家、不執(zhí)一偏的教育思想對其門生影響很大,張栻的弟子也基本上承繼了其學術教育思想,既強調(diào)天理的客觀約束,又突出心的主宰作用;既重義輕利,以義理治天下,又留心經(jīng)濟之學,具有不囿于一隅、不執(zhí)一端的兼容特征。張栻的私淑弟子魏了翁融合蜀學、洛學,不僅使蜀學完成了義理化的過程,實現(xiàn)了“洛蜀會同”,還結(jié)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伊洛黨爭”。張栻身后,弟子也不執(zhí)門戶之偏,既有從理學家朱熹問學的,也有拜心學大家陸九淵為師的,追隨皈依事功學派陳傅良的為最多,顯示出“岳麓諸儒”在學術思想上的特點。

張栻在南宋各學派的彼此對立中,不持門戶之偏、兼容并蓄、融會百家,不僅優(yōu)化了學風,顯示出一代師儒博大的胸襟,還發(fā)展了湖湘學的教育理論體系。不過,張栻在執(zhí)守一家方面略遜一籌,其學術教育思想也因雜駁而顯得不太突出。兼具眾家之長的特點也使其弟子無一得其真?zhèn)?難怪黃宗羲說:“從游南軒者甚眾,乃無一人得其傳?!盵23]

張栻的教育思想是宋代教育思想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學教育的學風,但又有對正宗理學的離異傾向,有著自己的特點。任時賢曾說:“所謂教育思想,即是教育上的一種哲學主張”[24]張栻的教育思想是他獨特的以“性”為本體、道器一體的哲學思想在教育層面上的折射。

[1](宋)張栻.孟子說[M].卷四《離婁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125.

[2](宋)張栻.孟子說[M].卷六《告子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159.

[3](宋)張栻.孟子說[M].卷三《滕文公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63.

[4](宋)張栻.孟子說[M].卷六《告子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158.

[5](宋)張栻.張栻全集[M].卷十《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693.

[6](清)黃宗羲.宋元學案[M].卷七十三《麗澤諸儒學案·正節(jié)李先生誠之》,北京:中華書局,1986:2437.

[7](宋)程頤.伊川易傳[M].卷四《周易下經(jīng)》,文淵閣四庫全書.

[8](宋)陳亮.陳亮集[M].卷一《書疏·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9.

[9](宋)張栻.張栻全集[M].卷十《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693.

[10](宋)張栻.張栻全集[M].卷二十六《與施蘄州》,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908.

[11](明)胡廣.性理大全書[M].卷四十九《學七·力行》,文淵閣四庫全書.

[12](宋)張栻.張栻全集[M].卷十九.答吳晦叔.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825.

[13](宋)張栻.南軒全集[M].卷十《道州重建濂溪周先生祠堂記》,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699.

[14](宋)張栻.南軒全集[M].卷三十《答問·答朱元晦》,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961.

[15](宋)黃震.黃氏日抄[M].卷四十《讀本朝諸儒理學書·東萊先生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16](清)黃宗羲.宋元學案[M].卷五十《南軒學案·附錄》,中華書局,1986:1635.

[17](宋)張栻.南軒易說[M].卷一《系辭上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

[18](宋)張栻.張栻全集[M].卷十《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694.

[19](清)朱彞尊.經(jīng)義考[M].卷218《論語·胡氏論語集解》,文淵閣四庫全書.

[20](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M].卷十《與路彥彬》,北京:中國書店,1992:85.

[21](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卷八十《道學崇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5.

[22](清)黃宗羲.宋元學案[M].卷五十《南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1611.

[23](清)黃宗羲.宋元學案[M].卷五十《南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1635.

[24]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2.

K245

A

1671-6469(2010)04-0088-04

2010-07-05

亳州師??蒲姓n題(BSKY803)

王改凌(1968-),女,安徽亳州人,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責任編輯:馬海燕)

猜你喜歡
朱熹長春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初夏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印語長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與朱熹
走進長春凈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