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平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見病之一,以耳道流膿鼓膜穿孔及聽力下降為主要臨床特點,嚴重者會引起顱內(nèi)外并發(fā)癥,所以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作者近年來用自擬的“耳炎寧”治療本病 4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都來自門診,男 24例(31耳),女 18例(24耳),其中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8耳,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47耳;兒童 25例 (36耳),成人17例(19耳)。均是先通過我院或者其它二甲以上醫(yī)院的耳鼻喉科明確診斷的患者。其中慢性者均是經(jīng)過西醫(yī)治療效果欠佳的;急性者或是高度過敏體質不能耐受抗生素治療者,或為小兒,家長不愿意其接受抗生素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用自擬的“耳炎寧”方治療。分內(nèi)、外治兩部分 :內(nèi)服用柴胡 12g、川芎 12g、梔子 12g、龍膽草 10g,當歸 15g、車前子 10g、荊介 12g等藥物為基礎方,實熱者加黃芩 12g、魚腥草 30g清熱瀉火;虛熱者加生地 15g、天門冬 15g、麥門冬 15g養(yǎng)陰生津;舌苔厚膩者加藿香 15g、石菖蒲 12g芳香化濁;氣虛者加黃芪 15g,黨參 15g益氣升陽;舌質紫暗或舌有瘀點或舌下青筋粗紫者加郁金 12g、紅花 10g活血化瘀;伴咳嗽者加桔梗 10g、前胡 12g止咳利咽;耳中或咽喉作癢者加白僵蠶 12g或蟬蛻 6g祛風止癢;有寒者加桂枝 12g,寒甚再加附子 15g溫陽散寒;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加皂角剌 15g化痰散結。小兒根據(jù)年齡減量。外用以蛇蛻(最好是烏梢蛇的蛇蛻)煅存性,研末備用。
將自擬的“耳炎寧”方煎成湯劑。每劑藥煎熬 2次,第 1次大火煎開后以小火煨 10分鐘(如果藥中有附子則將其先煎至少 30分鐘),第 2次大火煎開后以小火煨 20-30分鐘。將兩次所煎煮出的藥汁混合均勻后分成 3次服用,每日 1劑;并且在每次服藥的同時將少量蛇蛻粉用細管狀物吹入患者耳中。
3天為 1療程。若病情不能在 3個療程內(nèi)起效的視為無效。若要求繼續(xù)治療的,改用其它方法。其療效不再納入觀察范圍。
1.3 療效判斷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耳道無積膿,聽力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聽力增強,鼓膜充血好轉,耳道積膿減少;無效:3個療程后外耳道膿性分泌物未減少,病情加重。
治愈 26例,治愈率為 61.90%;好轉 14例,好轉率為 33.33%;無效 2例(均為慢性),無效率為4.76%??傆行蔬_到 95.34%。
作者認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是濕熱邪氣干犯耳道所致。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則在邪氣干犯的同時有正氣不足,屬于邪實正虛的本虛標實證。中醫(yī)認為:膽的經(jīng)脈過耳前耳后,而膽與肝互為表里,所以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都存在肝膽濕熱阻滯的主要病機[1]。濕熱羈滯阻礙氣血流通,所以病人兼有氣機阻滯,部分病人還有瘀血存在[2]。腎開竅于耳,久病所傷窮必及腎。故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兼有腎的氣血陰陽虛弱?!岸讓帯狈接脳d子、龍膽草苦寒清瀉肝膽濕熱,且對化膿菌的感染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柴胡、川芎入肝膽經(jīng)疏達肝膽氣機并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肝體陰而用陽,以血為用,故加當歸以養(yǎng)肝血;車前子滲利水濁使水濕有出路;高巔之上唯風藥可及,川芎、荊介都為風藥且入肝經(jīng),可載其它諸藥上行以達病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再加皂角剌化痰以開郁結。藥味雖少但切合病機,且效專力宏[3],故用于本病有效。用蛇蛻煅存性,研末吹耳是我家的祖?zhèn)髌?單用都有相當不錯的治療作用,與“耳炎寧”方合用更能增強療效。再結合中醫(yī)辯證論治的特長,針對不同的病人給予恰當?shù)募訙p,自然效若桴鼓矣。
[1] 呂樹奎.中藥內(nèi)服外用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60例[J].河北中醫(yī),2009,24(04):76-77
[2] 張丹丹,李 晶,韓 梅.復方滴耳液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50例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2008,18(01):43-44
[3] 申皎君,陳安國,梁永麗.中藥外用治療中耳炎 23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1(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