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與人生之樂

2010-08-15 00:49張文淵
關鍵詞:馮友蘭功利本能

張文淵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與人生之樂

張文淵

介紹馮友蘭關于人生境界的論述。借鑒佛教的境界涵義,馮友蘭按人對宇宙世界覺解程度的不同,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與此對應的分別是庸人、俗人、賢人和圣人。他貶低前三種境界,而以天地境界為理想境界。闡述了不同境界中人的人生之樂,認為每一種境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馮友蘭;《新原人》;人生境界;人生之樂

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一書中根據(jù)人對宇宙世界的覺解程度,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人生境界與人生之樂有很大的關系,不同境界中的人,其人生快樂也是不同的。

一、人生的四種境界

“境界”一詞源于佛學。在佛教中,“境界”是指佛教徒(修行者)對佛的覺悟程度。先哲們沒有把“人生”和“境界”放在一起作為一個詞組,但是關于人生境界的思想論述卻很多。例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薄兜赖陆?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肚f子·逍游遙》:“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瘪T友蘭先生將“人生”和“境界”放在了一起,他所謂的“人生境界”,是指人由于對世界的認識、理解程度而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1]159。他在《新原人》一書中寫道:“人對于宇宙人生底覺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底意義,亦有不同。人對于宇宙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所有底覺解,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底某種不同底意義,即構成人生所有底某種境界?!保?]

根據(jù)人對于宇宙人生覺解的不同程度,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種。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馮友蘭先生認為其行為是“順才”或是“順習”的。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率性”是指“生物學上的底性”[2],即人的本能。所謂“順習”,是指“一個人的個人習慣,也可以是一貫社會的習慣”[3]306。在這個境界中的人是按照本能的習慣而生活的。

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八^‘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凡是動物的行為,都是為他自己的利底?!钡莿游锏摹盀槔迸c這種境界中的人的“為利”是不一樣的。動物的為利都是出于“本能的沖動”,而在這個境界中的人的“為利”是“出于心靈的計劃”[3]533-583。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底”。馮先生說:“求自己的利底行為,是為利底行為,求社會的利底行為,是行義底行為。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目的是為己的,是占有的;而在道德境界中的人,都是以貢獻為目的。”[3]602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已經(jīng)體認到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一個整體,人是社會的一部分。這些人認識到,個人要想發(fā)展,就不能只為自己著想,還應該考慮到社會。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事天”、“知天”的。馮先生說:“了解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盡量發(fā)展,使能盡性。不僅對于社會,人應有貢獻,即對于宇宙,人亦應有貢獻?!保?]640此境界中的人,不是為個人,也不是為社會,而是“事天”,就是站在宇宙的角度來認識、了解社會和個人。在個體和社會之上高懸一個宇宙,不是將個體消滅了,而是將個體擴大了,使個體與宇宙融為一體,達到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與我”,達到“同天”、“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把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與現(xiàn)實中的人對應的話,那么這四種境界分別是庸人的境界、俗人的境界、賢人的境界和圣人的境界。很明顯,馮友蘭先生是貶低前三種境界的,他的理想境界是天地境界(圣人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境界的修養(yǎng)分為兩部分:一是“覺解”,二是對“覺解”的保持?!敖狻笔橇私猓坝X”是自覺?!啊私狻钦f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而‘覺解’是自覺的做某一件事?!保?]522也即宋明理學所說 “致知”、“格物”、“工夫”。對“覺解”的保持,就是“用敬”。馮先生認為:“人有道心,亦有人心人欲。一個人的覺解,雖有時已達到某種程度,因此他亦可有某種境界,但因人欲的牽扯,他雖有時有此種境界,而不能常住于此種境界。一個人的覺解,使其到某種境界時,本來還需要另一種工夫,以維持此種境界,以使其常住此種境界。伊川說:‘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保?]583因此,光“覺解”還不夠,還必須“用敬”。

二、人生境界與人生之樂的關系

(一)自然境界中人的人生之樂

處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他們的生活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本能來生活的。他們對宇宙人生談不上什么了解,他們對其所做的事情也就不清楚,“他所行底事,對于他沒有清楚底意義”[2]。沒有清楚的意義,并不代表沒有意義。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完全是效法自然界的自然法則而生活的。這種效法天理、順應自然的生活,初看與道家的人生境界相似,但實際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道家的“法自然”是在他們懂得自然法則,明白自然法則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他們知道如果違背這些法則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道家并不是不著不察,而是在愛明覺的基礎上主動的進入“無何有之鄉(xiāng)”[1]163。而處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雖然是效法自然界的自然法則,但是他們對自然法則不是很了解,而且也不知道有此法則。當然,他們并非對任何事情都不了解,比如他們砍柴擔水,他們知道砍柴擔水是怎么一回事,他們在砍柴擔水時,也知道他們是在砍柴擔水,“這就是他所以是人而高于動物之處”[3]522。他們對宇宙人生的了解很低,因此他們的快樂的層次也就很簡單,只要滿足他們的本能的要求就是快樂。一件事對他們而言既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只要是能滿足他們快樂(本能的要求)的,他們就去做。這種快樂是低層次的快樂。

(二)功利境界中人的人生之樂

處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他們的一切活動是 “為利”、“為己”的,但是這種境界中人的“為己”與自然境界中人的“為己”又不一樣。自然境界中的人是本能的沖動,而“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自己’及‘利’,有很清楚底覺解。他了解他的行為,是怎么一回事”[3]522。處在此境界中的人,從道德意義上他們的一切行為以“己”為標準,故可以說他們只是生物意義上的人,還沒有樹立起牢固的道德觀念。因為,此境界中的人是為“為利”、“為己”的,所以只要是“為利”、“為己”的事情他們就去做。達到這種快樂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為我,認為損人利己的事是不能做的,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另外一種是積極的為我,如歷代的英雄人物,他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標,可以忍受極大的痛苦,甚至可以犧牲自己。吳起為了封帥可以殺死自己的妻子,勾踐為了復國可以臥薪嘗膽。他們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劉邦所唱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達到這種目標就是快樂。自然境界中的人是被動的接受自然界的恩賜,以此種恩賜為樂,而功利境界中人會主動(消極的為我也可以看成是主動的)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因為目標的實現(xiàn)與他們的快樂有直接的關系,目標實現(xiàn)的越好,就越感到快樂。

(三)道德境界中人的人生之樂

處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因為他們的目的是“行義”的,是為整個社會著想的,因此他們往往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來實現(xiàn)人生的目標。這種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與功利境界中的積極態(tài)度是有區(qū)別的。功利境界中的積極態(tài)度,其目的是“為己”、“為利”的,他們?yōu)榱俗约旱哪繕藭粨袷侄?,不會考慮道德因素;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其目標也可以忍受極大的痛苦,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但他們所作所為是為了整個社會。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們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把道德作為其追求目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的快樂就是人格上的道德完善,不顧道德而獲得快樂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鬃拥摹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理學家們的“存天理,滅人欲”,懂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道德境界中人的處事原則。他們認為保持了道德的完善,就覺得人生有意義,就感到快樂,因此他們會“死守善道”。

(四)天地境界中人的人生之樂

如果把自然境界中人的快樂看成是滿足本能欲望后的快樂,把功利境界中人的快樂看成是滿足“私利”后所獲得的快樂,把道德境界中人的快樂看成是自覺的快樂,那么天地境界中人的快樂就是自由的快樂。處于天地境界的人,他們除了對社會有很好的了解之外,對宇宙也有了解。他們雖然只有七尺之軀,但可以“與天地參”;雖上壽不過百年,而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這種境界所達到的快樂也就是所謂的圣人之樂,亦即“孔顏之樂”。此種境界中人已經(jīng)到達了“不動心”的境界,其快樂不會受外界因素影響,是一種自由之樂。例如《論語》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所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這種快樂也是“至人之樂”、“老莊之樂”。如《莊子》所謂“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與天和者,與之天樂”。他們同樣“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因為天樂者無愛;“長于上古而不為壽”,因為天樂者長短大小遠近皆自足,所以無壽[4]。這種樂是“無待與物”的,故而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此種樂是一種精神的完全自由之樂。

這種快樂也就是“同天之樂”,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有自然自在的閑適心境。這種心境不是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時時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的,而是與“無”相近的。這種快樂能做到“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乾卦·文言》),人的主觀的精神世界同“純客觀”的宇宙大全合而為一,達到“自同于大全”的程度。這種境界是“有我與物我”的境界,“萬物皆備于我矣”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種快樂是“有為而無為”,所謂“有為”就是《孟子》所謂“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所謂“無為”就是“不以物累形”的豁達。

三、小結

人生境界與人生之樂,是建立在人對宇宙世界的覺解程度的基礎之上的,對宇宙世界有多大的覺解,他的人生之樂就有多大。覺解程度不一樣,并不意味著所做的事情就不一樣。天地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不見得件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馮友蘭先生說,圣賢所做的事情,也就是眼前這些事情,雖然是做到眼前這些事情,但對于圣賢意義卻不同。正如宋儒說的“灑掃應對,可以盡性至命”,也如佛家說的“擔水砍柴,無非妙道”[2]。

在理論構成上,人生四境界說由低到高,形成了一個遞進的發(fā)展過程。與之相對應,人生之樂從本能之樂轉(zhuǎn)向與天同樂,也呈現(xiàn)出一個遞進的發(fā)展過程。馮友蘭先生認為各種境界是截然分開的,并且他是鄙棄前三種境界的。筆者認為,無論是人生境界還是人生之樂,不同層次內(nèi)部各構成要素之間均非彼此完全孤立,而是相互融合、滲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后一種境界并不是對前一種境界的否定,每一種境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在每一種境界中的人都有自己的快樂。不能因為覺得自己的快樂是高層次的,就否認別人的快樂。說到底,快樂不快樂,只有自己知道。

[1]宋志明,梅良勇.馮友蘭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2]黃克劍.馮友蘭集[G].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304-307.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G].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羅昆,李煌明.論儒家至樂與釋老至樂的同異[J].思想戰(zhàn)線,2005(6).

B821

A

1673-1999(2010)11-0019-03

張文淵(1981-),男,土家族,湖南桑植人,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650222)2007級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哲學、少數(shù)民族哲學等方面的研究。

2010-02-04

猜你喜歡
馮友蘭功利本能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當之”——馮友蘭武圣觀論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讓你誤會
本能的表達與獨特的個性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遇事不要輕易下結論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問答秀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玉林市| 四子王旗| 桐梓县| 合作市| 五家渠市| 米易县| 庐江县| 大名县| 桃源县| 芮城县| 南宁市| 太仆寺旗| 慈利县| 河池市| 琼海市| 内江市| 汕尾市| 徐闻县| 轮台县| 桑日县| 南部县| 项城市| 胶南市| 鸡东县| 台南县| 股票| 玛纳斯县| 阿坝县| 罗田县| 房山区| 怀化市| 斗六市| 合肥市| 子洲县| 浠水县| 固原市| 泰和县| 甘洛县| 河池市| 柘城县|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