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君
(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江漢分校,湖北 武漢 430020)
殘疾人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殘疾人教育是提高殘疾人素質、改善殘疾人狀況、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關鍵。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創(chuàng)造生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廣大殘疾人對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渴望能得到更高層次和更高質量的教育。結合社會需求以及殘疾人的特點,將遠程教育引進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是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為提高殘疾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開辟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二級學院,是國家為發(fā)展殘疾人教育事業(yè)、探索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模式、經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決定并報教育部高教司備案、于2002年12月正式成立的。2004年至2008年,中央電大殘院累計招收殘疾人學員2600余名,目前,學院根據殘疾人實際需要,陸續(xù)開設了數(shù)字媒體設計與制作、社會工作、英語和會計四個??茖I(yè),及社會工作、廣告二個本科專業(yè)。為殘疾人遠程學習提供支持的教學服務網已覆蓋深圳、南京、武漢、鄭州、哈爾濱、青島、寧波、江門、包頭、廣州、貴州、浙江等近20多個省市。
本文通過幾年來從事殘疾人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實踐,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殘疾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由于身體、心理各方面的因素殘疾學員在學習計算機時會遇到諸多的困難,特別是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就開始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各專業(yè)都要求開設的基礎課程,對于他們來說是一道坎。我們的學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學員由于自身殘疾和家庭經濟困難原因,還沒有接觸過電腦;另一類學員基礎很差,幾乎只會開機;還有一類學員有較好的基礎。而在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下無論是教還是學,都不可能完全脫離計算機的輔助,做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和網絡的輔助教學就要求無論是教學者還是學習者都要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而《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恰好就是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一門學科,因此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是學習者參加遠程開放教育的必要條件。如何針對殘疾學員參差不齊的基礎,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殘疾學員學好這門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計算機文化基礎”涵蓋了計算機基本應用的多個方面,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漢字輸入法、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及其應用、Word文字編輯、Excel電子表格、PowerPoint電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應用七部分內容,其中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漢字輸入法以知識型和技能型內容為主,剩余的五部分不僅涵蓋大量的知識型內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內容也主要集中在這部分,因此這部分的學習將是教師講解的重中之重。
在教學過程中講解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應用這種模式。對于初學計算機的殘疾學員來說這部分內容比較枯燥乏味,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授課時以多媒體課件為主,實物展示、課堂練習等方法為輔。將相應的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多媒體課件表現(xiàn)出來,創(chuàng)設出具體、生動、仿真的教學情景。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系統(tǒng)構成”這一內容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計算機硬件、軟件部分組成的框圖,讓學員對計算機的組成有一個整體的印象,與此同時將計算機各重要部件的實物給學員現(xiàn)場觀摩,使學員加深認識,然后再講計算機的配置,這樣,很快就消除了學員對計算機的陌生感,接受并掌握了計算機的組成也了解到硬件配置常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計算機應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chuàng)造性、具有明顯時代發(fā)展特點的課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學員通過上機操作去學習和掌握,,因此可以采用以操作為主的練習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要點是:精講多練:“精講”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需面面俱到,只需講授重點難點,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所謂“多練”,即讓學生多上機操作,多給學生訓練的機會,其目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提高操作的準確性、迅速性、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在教學過程中,鍵盤指法及漢字輸入等技能型的內容,一般略講基準鍵位、編碼的規(guī)則等要點,接下來就是讓學員通過練習掌握技能技巧;而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型的內容,對于殘疾學員來說適合邊講邊練,授課時首先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演示,然后布置一個與剛才授課內容相關的練習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這樣,學員的思路緊隨老師的授課內容,既吸引了學員的注意力,調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又便于教師發(fā)現(xiàn)學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幫助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組織、引導、控制作用,學員在學習中起主體作用,帶著任務去學習,極大地驅動和維持了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利用網絡技術優(yōu)勢,在學習中自主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其中既有強調個性化學習因素,又有合作學習的因素。從理論上看,網絡可以為學習者多角度提供大量教學素材,全方位展現(xiàn)數(shù)字化虛擬學習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根據中央電大殘院教學實施方案,學員可以根據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學習,由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變?yōu)楠毩⒌闹鲃訉W習,更多的主動獲取知識。中央電大殘院的陽光學習網提供了課程的在線作業(yè)和離線作業(yè),學員可以利用這些網絡資源進行深化學習,補充課程學習,了解知識掌握的情況,以謀求最佳學習效果。
我們在面授輔導課堂上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從而讓殘疾學員能夠較為輕松地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
任務驅動是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著一具體目標,基于幾項任務,在學員強烈的求知欲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又產生新的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其關鍵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員實際,把教學的總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任務,學員通過對具體任務的實踐和探索,來完成教學目標。例如Word章節(jié)的教學就可以先展示制作好的“求職信”和“課程表”,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通過制作一份“求職信”和一份精美的“課程表”,把學員引入到這個章節(jié)中來。其間教師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制作,把文本格式化,段落格式化,頁面格式化,圖片和表格的處理等知識融入其中,接下來讓學員自己獨立完成一項“任務”。學員在制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和教師進行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習進行總結和分析評價,達到教學目的。學員帶著明確的任務來學習,按要求完成一個個小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學員會不斷獲得成就感,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愿望,逐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中選擇與知識點相關的內容,將若干個知識點設計在一個案例中,通過講授“案例”,使學員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達到舉一反三目的的方法,這種教學法也是在計算機教學中采用得最多的方法。例如在講Excel的圖表制作時,可結合殘疾學員大多是社區(qū)殘疾人協(xié)理員的實際,先讓他們看一些與社區(qū)工作相關的統(tǒng)計圖表,然后簡要介紹Excel圖表的基本制作方法,通過指導、示范等多種教學方法,盡量不讓學員產生太大的畏難情緒,引導學員制作其中的一張圖表,讓學員對制作Excel圖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老師就可布置幾張形式各異的Excel圖表讓學員上機練習,通過練習找出其規(guī)律性的東西,掌握Excel圖表的應用。
分組學習的核心是讓一組學員共同完成某項設計,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學員可發(fā)現(xiàn)“任務”的不同側面和找到不同的解決辦法與途徑,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由于大家共同完成任務,承擔最后的結果,因此學員對知識的建構是在與同伴間緊密的溝通、協(xié)調、合作下逐漸形成的,分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使每一個學員對知識產生深層的認識、獲得最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增強了他們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在講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時,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識基礎,學員所需掌握的新知識點相對較少,所以學習的側重點轉移到了綜合運用與設計能力上。此時通過讓每個小組獨立完成一個有關環(huán)保主題作品的設計制作,小組成員分工合作,上網查資料,找素材制作成PPT,完成后各小組統(tǒng)一進行互相評價,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起到提示與總結的作用。這種方法,使學員不僅更快地掌握了新知識,而且提高了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資料的收集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
個別輔導教學法是根據學員的需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媒體和網絡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電子郵件異步非實時交流,也可以通過Internet上的在線交談的方式實現(xiàn)實時交流,從而對學員實施個別化教學。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教師和學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音視頻交流向學生講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復雜的問題,特別是計算機操作實驗,教師還可以利用音視頻之外的動畫演示和教師講解與實驗操作演示同步,基本上達到面對面、手把手實驗指導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較多的是通過建立QQ群,實現(xiàn)本教學點師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如學員在上課時沒弄懂的問題可以在QQ上得到老師的個別輔導,教師可以將計算機的操作步驟制作成小課件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需要個別輔導的學員。同時還利用網梯、陽光學習網課程討論區(qū)來實現(xiàn)中央電大殘院的課程責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實時交流。個別輔導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解決了個體學習差異的問題。
以上是筆者在遠程開放教育中殘疾人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使用較多,較為典型的幾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對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組合,靈活應用,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為了更進一步提高殘疾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水平,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殘疾人教育模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殘疾學員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熱情,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實際困難,使之牢固地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
[1] 賈秀杰《針對殘疾人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探析》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9,(4).
[2] 李順娟《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探索》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3] 劉光明、張興旺,應用型本科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07,(04):66-67.
[4] 陸漢權、何欽銘、周群,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改新嘗試[J].計算機教育,2004,(07):62-63.
[5] 甘健侯,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計算機教改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6,(02):31-33.
[6] 盧愛芬,基于計算機的“任務驅動”教學法[J].文教資料,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