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芳
(平頂山學院 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赫爾曼·麥爾維爾是19世紀美國文學舞臺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浪漫主義文學家。盡管在當時,他的代表作《白鯨》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重視,也沒有為他帶來很高的聲譽,然而時至今日,《白鯨》已被稱為“美國的 《哈姆萊特》”,成為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展示給我們白鯨、捕鯨船和全體船員的悲劇命運及成因,那就是船長亞哈對白鯨莫比·迪克的瘋狂報復。
性格決定命運。在《白鯨》中,主人公亞哈具有十分復雜的性格特征,正是這些性格特征使他與悲劇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本文著重探討船長亞哈由于致命的性格缺陷,不理智甚至瘋狂地堅持毀滅大白鯨而導致的悲劇命運。由此,他不僅毀滅了白鯨和他自己,而且毀滅了船上的其他人。
1.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冷血的復仇者。
通讀整篇小說,很明顯,捕鯨船上發(fā)生的一切都是由主要人物亞哈實施他唯一的目標——捕捉邪惡的莫比·迪克引起的。因為這條大白鯨曾經(jīng)在一次追捕中咬下了他的一條腿。作為一名船長,本來應(yīng)該注重全體船員的利益,既定的經(jīng)濟目標應(yīng)當是賺取越來越多的金錢來維持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其它開支。但是亞哈的目標卻僅僅是報復這條白鯨,并且殺死它。為了實現(xiàn)他的夢想,他秘密地雇用異教徒,用自己的小船作裝備,計算航海圖,研究各種各樣的航線,而不為其他人考慮。
作為個體,他或許試圖成為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很少與其他人談話,只是待在他自己的小客艙里。大多數(shù)時間里,亞哈都是自言自語,只是出于工作需要與別人談?wù)勊氖滓_。如在甲板上,他以自己瘋狂的熱情激勵全體船員。雖然亞哈要失語來實現(xiàn)其目的,但他對船員的權(quán)力最終取決于他熟練操縱的、程式化的、戲劇性的行動而不是口頭語言。相應(yīng)的,亞哈作為一個不能勝任對話的人出現(xiàn),因為談話作為一種社交媒介,即使不需要雙方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也要求兩者至少擁有共同的語言,而亞哈兩者都不具備。甚至當他看起來在談話時,也與他的對話者保持一定的距離,他會很自然地問:“他在說什么?他在和誰談話?”(Melville,1967)只有與費達拉在一起的時候,他似乎才能享受真正對話交流的樂趣,但是最終,白鯨還是會成為他們談話的核心部分,他們聯(lián)合在一起,仿佛是被一個看不見的暴君所驅(qū)動。亞哈的個人主義可以由他與全體船員的關(guān)系暴露出來,那就是雇主和雇工的關(guān)系。他除了發(fā)出命令,幾乎從來不與他們說任何話。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都對他們表現(xiàn)的很冷漠,甚至像一個陌生人。
當“拉吉號”船長試圖懇求亞哈幫助自己尋找失散的兒子時,亞哈那冷血的本性徹底暴露了出來?!啊侵恍⊥Ю镉形业膬鹤?,我自己的兒子??丛谏系鄣姆萆稀艺埱竽?,懇求你?!f到這里,陌生船的船長對亞哈大聲叫喊起來了,亞哈則直到此時只是冷冰冰地聽他說下去…… ‘別動’,亞哈叫道,‘一根繩索都不許碰?!保∕elville,1967)亞哈冷酷地拒絕了他的懇求,把焦點集中在追捕白鯨上。被復仇的欲望所驅(qū)使,他失去了關(guān)愛、仁慈、理智,甚至失去了人性,分不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冷漠地看著一條年輕的生命在他眼前被毀滅。他所關(guān)心的就是去追捕、獵獲并殺死這條白鯨,這使他變得冷漠、無情,甚至冷血。當遇見了其它船只,他只問他們關(guān)于白鯨的事情。在航行中,他希望他能盡快遇見白鯨。他的冷漠、無情和復仇欲望使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使他漸漸地走上了悲劇的命運。
亞哈有自己的家庭,但是為了報復白鯨,他很少注意他的家人,更談不上照顧他們了。他從來沒為家庭的未來生活作過打算,可能他想過,但是他沒有付諸行動。他被復仇的欲望所驅(qū)使,變成了一個惡魔般的人,他徹底失去了理智和人性。他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和冷血的性格支配和控制著他,使他不由自主。從一定程度上說,他與周圍的環(huán)境失去了和諧的關(guān)系,這使他以自我為中心和冷血的性格變本加厲,只記得白鯨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現(xiàn)在的亞哈已經(jīng)變得極端自我和孤獨,他的生活只有一個夢想和目的,那就是追捕一條不真實的、惡魔般的白鯨——莫比·迪克。
2.一個傲慢、專橫和自負的人。
航行過40多天之后,亞哈獲得了許多航海經(jīng)驗。帶著他作為船長所獨有的威權(quán),他成為了“裴廓德號”上的國王?!芭崂绿枴笨梢员豢醋魇且粋€王國或社會的縮影,亞哈是其中的統(tǒng)治者。對于他來說,唯一的法律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并且世界僅僅因為他自己的利益而存在;他的船員就是一群完全按照他的指令行事的傻瓜,是他實現(xiàn)自己最后目標的工具。他就是這樣一個傲慢、暴虐和自負的人。
有時候,亞哈的傲慢淹沒了他的理智。例如,他告訴“裴廓德號”搭救的黑人小男孩皮普說,他寧愿謀殺皮普而不被皮普勸他放棄報復白鯨的請求所動搖。有時候,亞哈會殘酷地觸及大副斯達巴克的痛處,甚至一度威脅要殺害他。他完全不能理解這個經(jīng)歷過長期苦難的鐵匠的耐心,問道:“你怎么能這樣忍受而不會瘋掉呢?”(Melville,1967)亞哈的傲慢還表現(xiàn)在對智力不如他的人的刻薄對待上。他看不起愚蠢的木匠,在小說之初,他就對二副斯塔布怒吼:“下去,狗,還有狗窩?!保∕elville,1967)他驕傲的核心在于這樣一個事實,他不僅滿足于要比其他人看到的多,而且希望盡他自己的力量毀滅白鯨,來證明他比超自然的力量或上帝更強大。
他的專橫在第34章《船長室的餐桌》中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就是權(quán)威和等級的象征,任何人都應(yīng)當無條件地順從他。斯達巴克、斯塔布和弗拉斯克應(yīng)當按順序進出餐室并接受亞哈的食物。在用餐時間,各種不成文的規(guī)定都應(yīng)當被遵從。在接到亞哈的命令之前,他們不允許按順序離開房間。在餐桌之上,籠罩著一股專橫和拘謹?shù)臍夥铡M瑫r,在“裴廓德號”上,有限的空間按照船員的不同等級被劃分成若干區(qū)域,船尾甲板是船長的禁止區(qū),船首甲板是船員自由活動的地方。在亞哈看來,所有的船員都是他的奴隸和工具,他可以決定和支配他們的命運。為了很少的薪水,他們努力地工作,甚至為亞哈犧牲了自己。對于“裴廓德號”的船員來說,“裴廓德號”或許就相當于諾亞方舟;而對于亞哈來說,它卻僅僅是他實現(xiàn)自己復仇欲望的有用工具,甚至為此不惜犧牲其他有人的生命。相對于船員來說,他是一個冷漠嚴酷的暴君;而相對于他自己,他成為了一個他自己都憎惡的邪惡之神。
貫穿整個故事,自負都伴隨著亞哈。當亞哈告訴船員們他要伺機報復白鯨時,斯達巴克這樣告誡道:“去跟一條啞物賭氣,亞哈船長,這似乎是褻瀆神明了?!泵鎸@樣的忠告,亞哈竟然發(fā)瘋般地回答:“別對我說什么褻瀆神明,朋友,如果太陽侮辱我,我也要戳穿它?!保∕elville,1967)在他看來,可視的世界就是硬紙板做的面具。他這樣爭論道:“你再聽著——你這小不點兒的拆賬者。朋友,一切眼所能見到的東西,都不過是硬紙板做的面具。但是,在每一件事中——在人的行動中,在無可置疑的事實中——卻有若干未被發(fā)現(xiàn)然而卻是有根有據(jù)的事物,在無根無據(jù)的面具底下表現(xiàn)出它的面型來的。如果人類會戳穿,戳穿那面具就好了!囚犯除了打穿墻壁怎么跑到外面來呢?對我來說,那條白鯨就是那堵墻,那堵緊逼著我的槍墻……它使我做苦役;它盡給我增加分量;我在它身上看到一股兇暴的力量,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惡念支持著那種力量。那種不可思議的東西就是我所憎恨的主要的東西;不管白鯨是走狗,還是主犯,我都要向它泄恨雪仇?!保∕elville,1967)一個自負的人注定要被他自己所筑的墻擋住,因此他不可能在自由王國里徘徊信步。他甚至與魔鬼達成協(xié)議來戳穿這堵墻,“這個老人在被白鯨重創(chuàng)之后,魔鬼試圖使他蘇醒,并使他用自己的銀手表、靈魂或其它什么類似的東西作為交換,來讓地獄使莫比·迪克投降”(Melville,1967)?!爱攣喒诩装迳仙⒉綍r,他凝望著那枚西班牙金幣,從它上面看到了惡魔般的、自我陶醉的能量”(Brodhead,2007),他沉思道:“在這些峰巒、高塔和一切富麗崇高的東西中間,好像有種永遠自恃極高的氣息;你瞧——這三個峰巔就像魔王一樣高傲。那座穩(wěn)如磐石的高塔,就是亞哈;那座火山,就是亞哈;那只勇敢無畏的、勝利凱旋的公雞也是亞哈,一切都是亞哈”(Melville,1967)。他認為他像上帝一樣強大,可以招惹上帝,甚至向上帝宣戰(zhàn)。如果說自信是英雄主義的靈魂,那么自負就是個人主義的搖籃。
亞哈的傲慢、專橫和自負是使他實現(xiàn)自己最終目標的條件,同時也是使他踏上不歸路的單程票,他的決心不可能動搖了。
1.缺乏理智的自我約束。
在追捕白鯨的過程中失去一條腿后,亞哈在頭腦中“越來越明晰地把白鯨設(shè)想成一只擁有加爾文的上帝之特征的怪物,因為它們奉行自由原則,隨時出現(xiàn),令人憎惡”(Brodhead,2007)。帶著盛怒、仇視與焦慮,亞哈甚至把整個宇宙視為邪惡之地。在一定程度上,亞哈已經(jīng)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他變得不理智甚至瘋狂。
在亞哈的復仇過程中,他總是試圖去找尋白鯨的蹤跡。驅(qū)使他追逐自己目標的不是理智、智慧和邏輯分析,而是他自身不理智的力量,如焦慮、直覺和潛意識。亞哈自言自語:“他們認為我瘋了——斯達巴克就這樣認為;但是我著魔了,我被瘋狂激怒了!”(Melville,1967)亞哈的瘋狂最初表現(xiàn)在他打算為了自己被咬去的一條腿向白鯨報復的堅定決心上。他已經(jīng)發(fā)誓誓死捕殺大白鯨,絕不會放棄找到它的任何機會。當“裴廓德號”駛越太平洋時,他總是問他所遇到的每一只船:“你見到過白鯨嗎? ”(Melville,1967)
當亞哈自言自語說航標不能告訴他白鯨在哪里時,凝視著這個有許多神秘零件的象限儀,他瘋狂地把象限儀扔在甲板上,用腳跺它并詛咒道:“傻瓜的玩物!是一些傲慢的海軍大將、艦長和船長的小娃娃玩具!人們把你夸大了,把你的巧計和力量給夸大了;可是,你究竟有啥本事呢?只不過告訴你自己和手里拿你的人是在這個大星球上的哪一個可憐的地點而已。不!再也沒有別的用處了……該死的東西,你這該死的、百無一用的玩物;一切叫人們的眼睛仰望上天的東西都是該死的……該死的,你這象限儀……所以我要狠狠地踩你,你這個最無法高望的下賤東西;因此,我要踩碎你,踩壞你! ”(Melville,1967)
當斯達巴克請求亞哈檢查一下泄露的油桶時,亞哈用槍指著他,威脅他離開,否則他就開槍。他不想為追捕白鯨之外的任何事情浪費一秒鐘。接著當斯達巴克一遍又一遍地試圖勸說他放棄捕殺白鯨的魔鬼計劃時,他根本不予理睬。當油桶里裝滿鯨油時,斯達巴克建議亞哈考慮投資人的利益和全體船員的生活并返航,卻遭到了他的斷然拒絕。在追擊白鯨的第二天,斯達巴克對他喊道:“老人家呀,你是永遠、永遠也捉不到它的……難道我們一定要把這只兇殘的魚追擊得我們一個人都不留嗎?難道我們就得讓它拖到海底里去嗎?難道我們就得讓它拖到地獄里去嗎?啊,啊,再追擊它,可就是不信神明、冒犯神明啦!”(Melville,1967)毫無疑問,亞哈又是充耳不聞。仇恨把他的理智驅(qū)趕了出去,他已經(jīng)失去了人性。
亞哈的觀點是“如果太陽侮辱我,我也要戳穿它”(Melville,1967)。根據(jù)他對世界的邏輯理解,人類與自然將永無休止地斗爭下去。地震、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試想一下,如果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犯和報復自然,那將會是什么后果?毋庸置疑,他絕對沒有好結(jié)果,因為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亞哈的理解和認知被限制和束縛住了,因而他不能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得出完整、詳盡和客觀的結(jié)論。
在他追捕白鯨的過程中,亞哈淪為了另一種瘋狂——一種可怕的偏執(zhí)狂的犧牲品。亞哈懷揣著對白鯨的野蠻報復心,在他瘋狂的病態(tài)心理中不僅標識著他所有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包含智力和精神上的苦惱。游在他前面的白鯨作為偏執(zhí)狂的化身,使生活和思想中所有對鬼怪的微妙崇拜和邪惡,相對于亞哈來說,都明顯被人格化和易于攻擊了。異于它的瘋狂,亞哈的偏執(zhí)狂主要包含在他的心理想象中。對亞哈來說,他的偏執(zhí)狂僅僅是身體和心靈方面的結(jié)合體,或僅僅是熱忱的結(jié)果。麥爾維爾生動、有力地塑造了他的主人公亞哈,亞哈放棄了理性和上帝,他生活的意義就是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白鯨,為此,他喪失了道德、理智,甚至破壞了自然法則。當他對海洋、大風,甚至自然或宇宙呼號時,多么像極了偏執(zhí)的李爾王。
亞哈的偏執(zhí)狂是由于他被白鯨咬斷了一條腿引起的,因此,不管偏執(zhí)狂看起來是什么樣子,他都只注意到了自己的形象,這就是為什么亞哈在白鯨的身上看到了邪惡。不管是為了報復白鯨,還是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亞哈都一定會把仇恨發(fā)泄到白鯨身上。
用一句話來說,追捕白鯨已經(jīng)成為了亞哈存在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性的約束把亞哈驅(qū)趕到了一個不理智的危險境地。
2.永恒自然法則的破壞者。
古希臘有兩種自然觀:一種認為自然是世外桃源的,另一種則認為自然是掠奪式的。前者的核心是生命,宣稱人類應(yīng)當與自然平等、和諧相處;相反,后者則認為人類應(yīng)該是世界的中心,人類應(yīng)該控制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wù)。很明顯,亞哈采取的是后者。他只想用自己的狂熱征服自然,來證明自己同上帝一樣強大。
貫穿《白鯨》整個故事,主題就是亞哈通過追捕白鯨來實現(xiàn)對海洋的報復。在“裴廓德號”起航之前,亞哈已經(jīng)為此次航行、為“裴廓德號”、為他自己做好了充分準備。他自己的小船、秘密的異教徒和所有必備工具都事先安排好了。深入細想,白鯨就是自然的象征,亞哈代表人類。然而,亞哈主動向自然宣戰(zhàn),這就打破了自然法則,人類應(yīng)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法則。他宣稱自己是火之子,是上帝,是行動準則。他想要報復白鯨,試圖征服自然并使它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殊不知,這樣卻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無窮盡的爭斗只能換來無窮盡的災難。其實,在許多自然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征兆:在海上時,指南針被雷擊毀;測量記錄被大海所吞沒;在“裴廓德號”旁邊游泳的母海豹和小海豹像人一樣嗚咽和低語。所有這些都是大自然對亞哈發(fā)出的警告,但是亞哈卻嘲弄地忽視了這些。帶著他的傲慢、無知和急切,他向自然發(fā)起了挑戰(zhàn)。人其實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屬于自然的,亞哈卻想要打破規(guī)律、控制自然,使他自己的準則成為永恒的法則。這是永遠也行不通的,不過也暗示了他最后命運的悲劇因素。
除了自然法則,亞哈還違背了另外一條隱含的規(guī)則。人類是自然演變的產(chǎn)物,不可能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亞哈忽視了這一規(guī)則,卻相信他自己的準則。他看不到自己力量的局限,也不能對周圍的事物有客觀且整體的認知。在他踩碎象限儀后,響雷轉(zhuǎn)動了指南針,大海扯斷了記程繩,但他仍然自負地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其他任何力量都強大。莫比·迪克相對于捕鯨人來說是個魔鬼,但是它只攻擊那些先襲擊它的生物。例如,“耶羅波安號”的大副梅賽不顧船長和船員們的告誡,執(zhí)意要去獵獲莫比·迪克,當他舉起投槍想要襲擊第二次的時候,白鯨甩尾把他掃向空中,最后跌落在海里?!澳侵恍⊥щm然毫無損傷,槳手們也毫發(fā)無損,可是,那個大副卻就此永遠沉在海里了”(Melville,1967)?!芭崂绿枴焙桶做L之間的搏斗也驗證了這條原則:只有當它先遭到襲擊時它才會反擊。但是在亞哈看來,白鯨卻完全是個魔鬼,是世界上最壞的東西。亞哈從來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大自然的力量?!叭瞿付ざ鞯卤忍枴贝L的一條胳膊也被白鯨咬去了,他并沒有想要捕殺白鯨,而是勸亞哈返航;“拉吉號”船長懇求“裴廓德號”放棄航行去幫忙尋找自己失散的兒子,他們倆最后都生還了。他們都知道不招惹大自然才能生存,但亞哈卻對白鯨根本沒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這個缺陷也與他最后的命運不無關(guān)系。
19世紀是西方文明繁榮的時期之一,人可以征服自然的觀點已經(jīng)深深地植根于人類的心靈。亞哈就是這樣,他不能很好地認識大自然和他自己,以局限的眼光來看待整體,根本沒有意識到他不可能打破自然法則,成為上帝,成為行動準則。因此,最后的結(jié)果只能是災難——“裴廓德號”沉沒了。
麥爾維爾從《圣經(jīng)》中引用了亞哈王的原型,把《白鯨》中的亞哈船長塑造得豐滿、生動。亞哈企圖征服自然,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他本身性格中的悲劇因素把他帶入了地獄。他的個人主義是他實現(xiàn)目標的條件;然而他的傲慢和自負卻使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的不理智更驅(qū)使他變得瘋狂和偏執(zhí),所有這些都加速了亞哈的毀滅。
性格決定命運,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真理。亞哈的悲劇命運警示我們:人們應(yīng)試著提高自己的眼界才可能成功;人類應(yīng)通過學習更好地了解自然、自然規(guī)律和人們自己,這樣自然與人類才可能平等、和諧相處,永遠互利共存。
[1]Herman Melville.Moby-Dick[M].New York:Bantam Books,1967.
[2]Richard H.Brodhead.New Essayson Moby-Dick[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3][美]赫爾曼·麥爾維爾著.曹庸譯.莫比·迪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5]劉玉.美國生態(tài)文學的生態(tài)批評述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5,(1):154-159.
[6]王建會.英美文學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