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堅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作者系延邊大學07級專門史碩士研究生)
建文帝在上臺之初,一直專心于內(nèi)政,削藩更是成為其執(zhí)政的重中之重,因此無暇顧及同朝鮮的交往,所以在對待朝鮮方面沿襲了洪武帝時期的基本政策,即不正式承認朝鮮國王身份、限制朝鮮的貢馬的時間[1]和不干涉朝鮮內(nèi)政。
而朝鮮則繼續(xù)恭謹事大,當聽說洪武帝升遐的消息后,定宗王即“率百官服淡素衣,行向闕陳慰禮”[2],這之后,已經(jīng)是太上王的李成桂更是叫人放了后園所養(yǎng)的野獸到閑曠之地[3],表達李成桂本人對洪武帝的死深深的哀思,以顯示朝鮮對明朝的赤膽忠心。就在李成桂放生野獸的兩天后,神懿王后又在仁昭殿“親幸行祭”[4]。這種刻意的隆重之舉更是暗示明朝新皇帝——建文帝,朝鮮對明朝的事大至誠的態(tài)度,并希望以此獲取建文帝的好感,使建文帝能將朝鮮建國七年還沒拿到的朝鮮國王的誥命和印信賜予他們。
不僅如此,定宗王又派出金士衡去明朝賀建文帝登極,河侖入明替自己給洪武帝再次拜祭,更委任偰長壽為進香使以圖打開洪武帝對朝鮮定下的三年一朝貢的限制,改為每年朝貢[5],希望打開洪武帝在位末年明朝對朝鮮王朝政治堅冰。但此時,建文帝正在緊鑼密鼓地布置削藩的事宜,即位后第三個月開始周王被廢,湘王“闔宮自焚”[6],接著便是齊王、代王和岷王被廢為庶人,削藩的成敗對于這位年輕的皇帝來說才是他關注的,而朝鮮使臣的到來和那感人的表現(xiàn),并沒有打動建文帝,他仍然敕令遼東都司以“非三年一聘之期”[7]不讓偰長壽入明,對朝鮮使節(jié)的入明也沒有多大興趣,并用 “已先太祖皇帝詔諭:本國儀從本俗,法守舊章,聽其自為聲教,今后彼國事務,亦聽自為”的說法敷衍朝鮮使節(jié),建文帝根本沒有對朝鮮施恩或者新朝用新政的舉動,更沒有一點被朝鮮祭奠洪武帝感動的表現(xiàn),也只字未提要賜朝鮮國王誥命和印信給朝鮮王朝新君定宗王的事情,就這么打發(fā)這些朝鮮王朝使臣回國了。
建文帝登極之初,便著手廢藩,迫使燕王在北平舉起反旗,史稱“靖難之役”。面對燕王叛亂,建文帝也迅速作出了反應,下令朝廷諸軍共剿。燕軍和朝廷大軍以河北為主要戰(zhàn)場,雙方展開了為期三年之久的戰(zhàn)爭。
這場明朝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朝鮮并沒有得到建文帝的正式咨文通告,而自上次祭奠洪武帝升遐之事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后,朝鮮定宗王又通過建文帝圣諭的內(nèi)容認為明朝新君建文帝和其死了的祖父洪武帝一樣仍是不信任朝鮮“事大”的誠心。雖然三月份明朝東寧衛(wèi)“以遼東役煩”為名逃來一個朝鮮人“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洪武帝),率師如京,新皇帝許令單騎入城,燕王乃還。興師,以盡逐君側(cè)之惡為名?!保?]此時朝鮮方面方知明朝內(nèi)亂了,不過朝鮮定宗王卻沒有因為明朝內(nèi)戰(zhàn),忽視了對明朝以小事大的政策,在建文元年十一月,定宗王仍親自“率群臣賀圣節(jié)”[9],表達自己對明朝的恭謹態(tài)度,亦假裝不知明朝發(fā)生內(nèi)亂的事情,其原因不言自明是因為燕王畢竟是一地藩王,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勝利的把握畢竟不大。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定遼衛(wèi)逃亡軍民不斷的來到朝鮮境內(nèi),引起了朝鮮內(nèi)部的議論[10]和對于明朝的內(nèi)戰(zhàn)的深為關切。這年九月定遼衛(wèi)又有十二個人從遼東逃到朝鮮,聲稱:“(明朝)王室大亂,燕王乘勝長驅(qū)。 ”[11]這次定遼衛(wèi)逃來人讓朝鮮方面不得不考慮改變對明建文朝的關系了。
此時建文帝也意識到朝鮮在遼東的重要性,一是燕王造反,遼東兵需要西向伐燕,遼東空虛;二是,韃靼人有勾結燕王苗頭欲襲擾遼東地區(qū);三是,遼東地區(qū)接近女真各部,擔心女真人也被燕王利用再次入寇遼東。一地之兵分為三用,需防備東、西和北三處敵人,若地處遼東地區(qū)南部的朝鮮此時發(fā)難,那么遼東地區(qū)可就四面樹敵了,這將影響到濟南戰(zhàn)役后遼東兵與朝廷合圍燕軍的大好局面,為此拉攏朝鮮王朝可以達到安撫遼東南部邊境的目的,所以對朝鮮賜予國王誥命和印信。
當建文帝得知朝鮮定宗王已經(jīng)退位,朝鮮新君太宗王即位之后,心下雖有疑惑[12],但仍賜予太宗王誥命與印信,也沒有過多深究[13],對于朝鮮太宗王登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此時建文帝拉攏朝鮮之心可見一斑。
建文四年三月,燕軍已至江淮,官軍無法阻止燕軍南下,而且朝鮮王朝方面通過逃奔朝鮮境內(nèi)的遼東散兵,得知“燕軍大興,衛(wèi)領軍楊大人棄城降于燕”[14]的消息,太宗王分析建文帝戰(zhàn)況不利,雖然建文帝的賜誥命和印信之恩尚在,但為朝鮮王朝保國之道,必須示好于燕,而拒絕支援建文帝方面的要求,以圖建文帝倒臺后,朝鮮王朝仍可受恩寵于明朝新君。雖然此時太宗王仍派使臣出訪明朝,但卻逐漸停止了和建文朝的戰(zhàn)馬貿(mào)易,不再給予戰(zhàn)爭上的支持,同時在遣返定遼衛(wèi)逃亡軍民問題上也和建文帝陽奉陰違起來。
洪武二十八年,朝鮮太祖王李成桂完成對原明屬女真地區(qū)的武力北拓,但該地區(qū)與兀良哈女真接壤[15],為使朝鮮在北拓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不僅對女真兀良哈首領誘之以官祿[16],招攬其歸附,朝鮮王朝又以民族同化的方式對該地區(qū)女真人消除其民族特點[17],不過由于朝鮮急于求成,使得隱藏的女真人和朝鮮的矛盾表面化。
建文二年五月,“兀良哈殺慶源萬戶李清”[18]事件的發(fā)生,朝鮮詮釋的北拓美景暴露出了巨大的瑕疵,這一事件的發(fā)生證明了朝鮮王朝對北拓領土依然統(tǒng)治尚不穩(wěn)定,民心仍未歸附。而此時,明朝由于靖難之役,建文帝和燕王雙方根本無暇顧及到遼東都司的這一情況,這就為朝鮮王朝彌補緩和朝鮮王朝與兀良哈女真的關系贏得時間,建文三年十月,慶源城建成,加強了朝鮮對北拓地區(qū)的統(tǒng)治力度。同時,朝鮮王朝仍在緩和同兀良哈女真的關系,而兀良哈女真也注意到朝鮮王朝方面頻頻動作,建文四年正月兀良哈女真迫于朝鮮方面的強大壓力和懷柔政策,一個月內(nèi)向朝鮮王朝兩次入貢[19],由此可知雙方的關系得到了改善。
但懷柔兀良哈女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朝鮮太宗王為鞏固北拓成果,遂利用明定遼衛(wèi)大量的逃亡軍民安置于朝鮮東北面北拓地區(qū)及靠近東北面的江原道地區(qū),充實這一地區(qū)的人口,[20]擴展這一地區(qū)人民對朝鮮王朝的向心力,因為在這些定遼衛(wèi)逃亡軍民中大部分是朝鮮人和部分叛國的漢人,與當?shù)嘏嫱林啾雀軐Τr效忠,而朝鮮人和叛國漢人在北拓地區(qū)人數(shù)增多,也能達到同化這一地區(qū)女真土著的最終目的,將北拓地區(qū)徹底融入朝鮮王朝的體制里面。
為徹底解決北拓地區(qū)領土問題,達到朝鮮疆域擴展的目的,朝鮮太宗王以“量田收租”方法[21]使北拓地區(qū)盡快融入朝鮮體制中來,就算將來明朝新君追究下來,事實已成,明朝亦無可奈何。事實證明,當永樂帝即位后,發(fā)現(xiàn)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給了朝鮮對原鐵嶺衛(wèi)、朝鮮北拓地區(qū)實際占有的機會,圖們江流域附近女真各部也皆向朝鮮入貢。面對如此尷尬的遼東局勢,永樂帝也無奈地以“朝鮮之地亦朕度內(nèi),朕何爭焉?”[22]為名,將其割讓給朝鮮。
建文帝切實改變了日益緊張的洪武帝執(zhí)政末期明鮮日益緊張的關系,雖然其原因是靖難之役的爆發(fā),但不可否認建文帝確實起到了發(fā)展明鮮關系的作用,并且建文帝還促成了賜朝鮮國王誥命和印信,解決了阻礙發(fā)展明鮮關系的兩大障礙,為建文朝之后的明朝諸帝做出了榜樣。
[1]明太祖實錄(卷253)洪武三十年五月壬子朔壬戌條.
[2]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一):148.
[3]李朝太祖實錄(卷15).太祖王七年十二月乙丑條.
[4]李朝太祖實錄(卷15).太祖王七年十二月丁卯條.
[5]李朝定宗實錄(卷1).定宗王元年正月庚辰條.
[6]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15).削奪諸藩.
[7][8]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1):150.
[9][10][11]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1):151.
[12]李朝太宗實錄(卷1).太宗王元年二月乙丑條.
[13]李朝太宗實錄(卷1).太宗王元年閏三月甲辰條.
[14]李朝太宗實錄(卷3).太宗王二年三月丁酉條.
[15]王臻.明前期建州女真與朝鮮、明朝的關系探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3卷),4.
[16][17]李朝太祖實錄(卷8).太祖王四年十二月癸卯.
[18]李朝定宗實錄(卷4).定宗王二年五月辛巳條.
[19]李朝太宗實錄(卷3).太宗王二年正月甲申朔丙戌條,丁亥條.
[20]李朝太宗實錄(卷3).太宗王二年三月丁酉條.
[21]李朝太宗實錄(卷4).太宗王二年九月辛卯條.
[22]王臻.朝鮮前期與明建州女真關系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