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亮
(淄博職業(yè)學院)
淺析書法學習中技法的科學運用
◆程德亮
(淄博職業(yè)學院)
中國書法對于我們保持個性、開拓思維、維護心靈自由及弘揚民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選擇書體入手,結合實際闡述了書寫工具與姿勢、筆法、結字、筆力、臨摹等方面的知識與技巧,系統(tǒng)地解釋了這些問題。
書體選擇 工具與姿勢 用筆技法 結字原理 筆力與臨摹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藝林的奇葩。幾千年來,在書法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輩出,無數(shù)優(yōu)秀書法作品把我國歷史天空裝點得絢爛輝煌。
有好多人會問練字是不是要從楷書練起?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因為漢字的發(fā)展經歷了篆書、隸書和楷書三個階段。篆書流行于先秦和秦代,共同特點是象形性較強,而且用筆圓轉,具有一種自然淳樸之美。隸書已經是方塊字,比篆書要抽象,具有蠶頭燕尾、波磔等特點,有很強的裝飾性,顯得飄逸自然。行書和草書不是獨立的,而是依附于楷書的,是在楷書基礎上對字進行一些連筆或者改造,提高書寫的速度。
因此,書體的選擇要科學化,也就是說篆書和隸書可以直接進行選擇練習,因為它與楷書的書寫方法、結字原理和技巧不同,而且時間早于楷書;而行書和草書要在楷書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古人比喻楷書就如同人在走路,而行、草書如同在賽跑,哪有連走路都走不好的就去跑步。所以,楷書具有基礎作用不能忽視。行、草書是對漢字加以符號化的簡化和省略,只是書寫速度加快,但是有嚴格的規(guī)律的,從而易于辨認。
寫字的工具,也就是傳統(tǒng)所講的“文房四寶”。
第一寶是毛筆,毛筆根據(jù)書寫字的大小不同,需要合理選擇,有的人喜歡用小筆寫大字,說是這樣容易寫出筆鋒來,其實不然,用小筆寫大字,筆鋒完全壓下去,容易產生拋筋露骨的毛病,提按不自如,效果不好;選筆的第二方面,是筆鋒的長短,筆鋒很細很長叫長鋒筆,它的特點是便于蓄墨,蘸下一筆墨以后,可以寫好幾個字,所以適合書寫連綿草書;筆鋒很短叫短穎,比較容易操縱,寫出筆劃來比較精確,平常寫字應該選擇短穎,或者中長鋒的毛筆,因為初學者用長鋒毛筆不便于執(zhí)使,易失控;選筆的第三個方面,是筆毫的軟硬程度,軟毫的主要材料是產于浙江嘉興一代山羊的毛,是白顏色的,有一定的彈性,蓄墨的性能好,使起來揮灑自如,硬毫的主要材料是產于北方的黃鼠狼的毛,是黃顏色的,彈性比較強,適合表現(xiàn)剛健、見棱見角的筆道。但狼毫筆有一個缺點,長度有限不能做大筆,所以寫大字以羊毫為主;有一種剛柔相濟的筆,稱作“兼毫”,外面是白色羊毫,里面是黃色狼毫,用起來既可以表現(xiàn)剛健的筆鋒,又可以多蓄墨。
第二寶是紙,書法創(chuàng)作使用宣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大類,生宣基本上用純植物纖維構成,具有吸滲、洇墨的特點,這樣能增加筆劃的趣味和立體性,易顯墨氣筆韻;熟宣是在生宣的基礎上加工而成,上面刷了礬膠水,有的還撒金、加顏色、印花等,它一般不太易洇墨,所以適合寫一些裝飾性較強的作品,初學者可以選擇毛邊紙,因為它既具有生宣紙的特性,又價格比較便宜。
第三寶和第四寶是墨和硯。隨著墨汁的出現(xiàn),人們已不再研墨,書畫創(chuàng)作用的墨汁需要加水稀釋,一般加墨汁的1/4多水,水不能直接加入墨汁瓶中,這樣會使墨汁變質,用剩的墨汁不能再倒回瓶子里,過夜調用的墨汁也不能二次使用,不然會影響書寫效果。好的硯臺,是在研墨的時候,可以使墨汁的顆粒非常細,這樣的墨寫到生宣紙上,會更好地滲透到紙內,書寫效果更好,與墨一樣,現(xiàn)在硯不再用于研墨,多已成為收藏品。
經常有人問到練字時采用什么姿勢,應該是站著寫還是坐著寫,要是坐著寫的話是懸肘好,還是枕腕好,諸如此類的問題?回答上述問題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追溯到晉唐時代,當時沒有現(xiàn)在的高桌高椅,人們都是席地而坐,采用左手持卷右手拿筆,跟現(xiàn)在咱們拿鋼筆的姿勢差不多,到了宋代前后有了高桌高椅,寫字可以站在案前寫,也可以坐著寫。如果選擇站姿寫,上身略向前傾,這樣視野可以照顧到全局,手臂的活動范圍很大,以肩膀為軸,能夠書寫一米左右的大字;站姿寫很容易累,可以采用坐姿寫,坐著寫胳膊完全離開桌面,稱作“懸肘”,寫字活動范圍雖然比站姿要小一些,但能寫一二尺大的字;如果寫小一點的字可采用胳膊肘放在桌面上,手腕提起來,稱作“懸腕”,中號字可以采用此法;如果再寫小字干脆把腕子放在桌面上,這樣既穩(wěn)當又省力,稱作“枕腕”。無論采用什么坐姿,都要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至于說執(zhí)筆法,也有很多種,要因人而異,一般我們采用的是“五指法”。即:擫(拇指自內向外按住筆管)、押 (食指自外向內勾住筆管)、鉤(中指助食指勾住筆管)、格 (無名指自內向外頂推筆管)、抵 (小指在無名指下不觸筆桿,起助托作用)。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指實掌虛,就是說手指頭要實實在在握住筆桿,手掌心是空的,所謂掌虛容卵,好像握著一個雞蛋一樣,如果將掌心握實,表面上看筆是攥緊了,但是各個指關節(jié)都僵死了,活動起來不方便。
所謂的筆法就是用筆原理與方法。我們以楷書為例筆法可歸納為中側、藏露、提按、轉折八個方面。
中側是筆鋒運行的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中(即中鋒),即在用筆過程中,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當中運性。正統(tǒng)的用筆方法歷來強調“中鋒”用筆,由于筆鋒在筆畫的中間運行,毫鋪紙面,兩邊分開,墨汁可以均勻流暢地注入紙面,故寫出的線條豐滿圓潤,遒勁有力,富于立體感;側鋒,是運筆的另一種形式,即在運筆過程中筆鋒不在筆畫中間,而是在筆畫的一側運行,側鋒寫出的筆畫方勁犀利,神采外耀,但易引起行筆輕重不勻,初學者要慎用。
藏、露。藏(藏鋒),是筆鋒出路的痕跡,讓筆鋒藏在線條之內蘊藏在筆畫當中,具有蘊籍含蓄,回環(huán)而有厚度,具體筆法筆鋒朝筆畫的反方向運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露(露鋒),是指順鋒而入,順鋒而出的用筆方法。古人云:“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辈?、露是用筆的兩種技法,無高低貴賤之分,不要片面的強調“筆筆藏鋒”,如撇的最后收筆為露鋒,有人習慣在空中空回,顯然沒有必要。露鋒不僅表現(xiàn)筆畫的鋒芒畢露 ,還表現(xiàn)筆畫間的呼應關系。
提、按。提,就是在行筆過程中把筆稍微上提而不離開紙面的運筆方法,目的是使筆畫變細,或為按筆蓄勢作準備。按是在筆畫的起、收、轉、折處和行筆過程中,毫鋒下按。提、按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種用筆方法。其毫鋒的運動上提與下按,產生出“若提則細、若按則粗”的效果。
轉、折。轉筆與折筆是筆鋒在拐彎時的用筆方法。轉的效果是圓,折的效果是方,轉筆是用指腕的力量自然將筆鋒調顧,中鋒行筆起伏不大,收筆時轉繞回鋒,這樣顯得圓實厚重,內剛外柔,富有彈性;折筆也叫折鋒,是通過提按轉換改變行筆方向的筆法,這樣寫出的筆畫顯得方棱峻拔,骨力外拓。古人云:“筆無圓則不含蓄,筆無方則無骨力。”所以轉、折要靈活運用交替使用。
結字就是字體結構,我們可以將楷書結字原則歸納為方、攲、勻、穩(wěn)、緊五方面。
方,漢字是方塊字,不是從來如此,金文是象形字,有點象圖畫;小篆是長方形的,隸書是扁方形的,楷書是長方形的,但并不是說每個字都要填滿格,這就要求書寫時在一定空間內要安排的合理。攲,是傾斜的意思,因為傾斜,使整個字呈左低右高、左斂右放的態(tài)勢,所以傾斜要引起注意,只有斜度才能體現(xiàn)楷書的意思和筆勢。
勻,即布白均勻,是指字里面筆道與筆道之間的空白大體相同,不僅體現(xiàn)筆道間距離相等,甚至字的輪廓與方格的間距也應該考慮在內。
穩(wěn),即重心平穩(wěn),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大多數(shù)字本身就很穩(wěn),但是有些字自身看起來不太穩(wěn),有點向兩邊歪的感覺,如“可”和“尹”,需要進行改造,“可”的口盡可能向右上角靠,豎鉤加粗,加長;“尹”的撇盡量往中間寫,幾乎象豎,最后撇出如豎鉤,這樣就顯得更加穩(wěn)了。
緊,即漢字內部各個構件的關系要緊密不松散。漢字無論有多少個構件,只能占一個空間,如何讓漢字的構件和諧的同處一室中,互相之間相互親密合作,能相互交流,這就是結構上常用的穿插和呼應。
筆力是書法美學的一個要素,人們形容好字,經常說它筆力千鈞,蒼勁有力。筆力從書法創(chuàng)作角度來講是一種感覺,運用技巧使字的結構、線條,剛健有力,是符合美學的一種力。要增進筆力,就要改進字的筆法,要靈活運用八種基本筆法的配合,單一采用一種筆法會從視覺上使人感覺寫出來的字比較滑、比較弱,然而改進字的筆法,采用多種筆法的組合,可以達到多種筆法配合的相得益彰,字顯得有骨力。
臨和摹是兩個不同學習手段,摹寫是將紙蒙在字帖寫;臨寫是比著字帖寫。臨摹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手段,如同學習音樂練習樂譜一樣,帖子就是譜子,是練習的依據(jù),但是臨摹并不代表束縛個性的發(fā)展,啟功先生曾經講過,“功夫不是時間加數(shù)量,而是準確性的重復。”所以練字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那些方面加強練習,然后量體裁衣,選擇自己喜愛的字帖,認真讀帖,從中領悟其中的技巧與方法,并能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的書寫中去,而不是一味的去抄寫,追求模樣的相似性。
總之,要練好書法,就要科學地運用以上七種技巧,并能活學活用,正確把握寫好字是需要大量的技巧和方法的原則;書法學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1]歐陽中石,潘曉晨.書法教學釋疑 [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1993.
[2]李興洲.中國書法精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3]曹長遠,朱六善.中國書法原理[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