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
(中共霍城縣委黨校 新疆 霍城縣 835200)
淺談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如何應對群體性事件
朱秀玲
(中共霍城縣委黨校 新疆 霍城縣 835200)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造成了我國當前社會各個領域于不同層面上矛盾沖突的加劇。如何應對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是一門領導藝術,需要領導干部認真把握好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審時度勢,講究方法,注意策略,綜合地運用經濟的、法律的、思想的、政治的手段,從根本上解決。
群體性事件 人民內部矛盾 領導干部 群眾利益 正確化解
群體性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的,由多人參與,以滿足某種需要為目的,使用擴大事態(tài)、加劇沖突、濫施暴力等手段,擾亂、破壞或直接威脅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應予立即處置的事件。這類事件往往少則聚集幾十人,多則成百人乃至上千人,雖多屬人民內部矛盾,但也有可能被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使矛盾性質發(fā)生變化,成為影響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應對群體性事件,把握好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審時度勢,講究方法,注意策略,綜合地運用經濟的、法律的、思想的、政治的手段,從根本上解決。已成為當前各級黨要、政府,以及領導干部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立足一個“處”字。這個“處”字,不能理解為簡單粗暴的把事件壓下去,“處理”一批人,起到殺雞駭猴就可以了,而是要充分了解事件的癥結后,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群體性事件作為人民內部矛盾,決定了現場處置一般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但必須做好兩手準備,要以做群眾工作為主,策略上剛柔并濟,把握時機,大膽決策,這是領導素養(yǎng)的自然外化,是領導風度、膽識和魄力的直接體現?,F場指揮者必須靠見識、經驗、觀察力,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做出準確的判斷,必須找準根源,及時給出明確的處理意見,是錯誤就要糾正,能解決的問題就要及時解決,同時采取合適的應變對策,該剛則剛,該柔則柔?!叭帷敝饕钦f服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柔克剛,而不是軟弱優(yōu)柔,絕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互相推諉;“剛”主要是態(tài)度鮮明,剛強果斷,適時打擊,是無理要求就要明確指出,涉及違法犯罪就要依法處理,砍樹除鴉叫,而不是剛愎自用。一味地柔就會助長鬧事者的氣焰,貽誤戰(zhàn)機;一味的剛,又會激化矛盾,形成長時間對抗。兩種策略如果掌握不準火候,都可能造成擴大事態(tài)甚至使矛盾性質發(fā)生變化的后果。必須根據事態(tài)變化,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手段,作到剛柔并濟,有利、有理、有節(jié)。要處理好解決問題與控制事態(tài)的關系;慎用警力和善用警力,正確發(fā)揮警力應急與群眾不同心態(tài)的關系。
二、體現一個“嚴”字?!皣馈辈皇钦f露頭就打,調集警力強行壓制,而是嚴格區(qū)分事件性質,分類處置。尤其是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領導干部要把一般性群體事件與民族分裂活動加以區(qū)分。對純屬人民內部矛盾的事件,要耐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反映,形成“有人管、有人干和怎么干”的長效機制,該糾正的及時糾正,該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及時解決的要講明道理,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對屬于違法犯罪的,要講究方法,及時果斷地處置,絕不手軟,尤其對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要堅決打擊,絕不手軟。從正反兩方面的不同處理結果,實實在在教育和感化群眾。這就要求主管者既要有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又要有敢于承擔責任的風度和勇氣。
三、切忌一個“拖”字。政府機關在處理信訪和群體性事件要及時果斷,不留后患。不能一拖再拖將小事拖大,大事拖難,難事拖久,經濟問題拖成政治問題,治安問題拖成刑事問題,個別問題拖成群體問題。
四、重建一個“信”字。即重建黨委政府與群眾的雙向信任。群體性事件的產生,說穿了也是信任缺失的原因。有專家指出:“對隱性社會矛盾的預警、應對無力,深層次原因是群眾對一些基層政權已出現了‘信任危機’,這往往出現在社會結構發(fā)生巨大變革,現有的規(guī)范難以發(fā)揮作用,社會個體缺乏對規(guī)范的尊重等”。當前的一些群體性事件中,無論地方黨委政府保持理性的克制態(tài)度,還是采取輿論引導,理順情緒的措施,不少群眾對此都持有懷疑態(tài)度和對抗情緒,對社會公共行為準則以及社會基本價值尺度失去信心,甚至用各種激烈方式與政府博弈。一方面是群眾對基層組織、基層干部不信任,造成要“鬧”要施加壓力,要找大領導才能解決問題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極個別干部對群眾不信任,認為上訪、鬧事者就是“刁民”,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多一些,站在上訪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少一些。從而激化了矛盾,使事態(tài)擴。因此,作為領導干部應在連續(xù)、多發(fā)的日常小事中,做到公正、公開處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與群眾作換位思考,變“冷執(zhí)法”為“熱執(zhí)法”,變“硬執(zhí)法”為“軟執(zhí)法”。在執(zhí)法中,要帶有濃厚的群眾感情,學會于當時權重做換位思考,有人性化的執(zhí)法。同時要相信群眾,將事實真相盡早說,說詳細,說清楚。一系列事件都表明,民間傳言于網上猜測,是狙擊人群、引發(fā)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基層政府往往在手輕情況、澄清事實方面變現遲緩,或在說明情況時語氣生硬、事實不詳、事件結果不了了之,沒有消除群眾疑慮。對此,應高度重視重知情權,相信群眾判斷力,盡早、盡快、盡量詳細公布事件真相,這是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則。
五、強化一個“教”字。即加強道德法制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法制意識。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以調節(jié)社會人群關系、利益和行為的規(guī)范,但二者又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律系一種剛性的社會規(guī)范,帶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主要用于懲惡。道德系一種柔性的社會規(guī)范,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來維系,主要用于揚善。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遠;法治治惡于惡發(fā)之后,德治防惡于惡發(fā)之前。正因如此,要利用各種宣傳形式,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guī)、道德教育力度,尤其要到熱點問題比較多、可能發(fā)生群體性事件的地方和單位,向群眾宣傳有關法律,進一步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學法、懂法、守法的自覺性,全面提高各級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引導群眾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
六、著力一個“明”字。即明確掌握群體性事件隱患,加強社會面得控制。群體性事件的潛伏期,往往是黨委政府在明處,群眾在暗處事件一旦發(fā)生就會令黨委政府措手不及。因此要積極開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及時掌握突出問題,做到對事件隱患明白了然,堅持制早,把矛盾解決在萌芽或初始階段,防止形成事實。
七、突出一個“導”字。群體性事件如同突然爆發(fā)的洪水,我們不能一味的去“堵”。我們要從大禹治水的故事得到啟示:禹的父親治水采用堵截洪水的方法,不但沒有治理洪水,反而使洪水蓄勢更大,而禹則采用就地勢而疏通引流的方式治理,不但治理了洪水泛濫,還改造了許多良田。因此,作為領導干部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不能一味的堵截和壓制,動不動就搬公安、武警進行堵、壓、瞞。必須堅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強制措施”,必須講究政策、講究策略、講究方法,從源頭出發(fā),加強疏導,建立完善的信訪機制,暢通利益訴求渠道,真正通過信訪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決不能把信訪當作領導干部的擋門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群體“鬧事”才能解決問題、找大領導才能解決問題的錯誤定勢。
[1]楊連專.《論突發(fā)性事件的法治防范于控制機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3
[2]李林主編.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fā)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0.02.0015
D669
]A
1674-6287(2010)02-0047-02
2009-11-03
朱秀玲,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霍城縣委黨校教師。
[責任編輯:李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