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留存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綜合征,可導致一系列條件致病微生物、寄生蟲的感染,自1981年發(fā)現以來,現已成為全球致死性的常見?。?],我國也有不斷增多的趨勢,相關報道不斷增多[2,3,4]。10% ~ 30% 的艾滋病患者可感染弓形蟲,有關報道,尸檢發(fā)現10% ~34%的患者感染弓形蟲[5],艾滋病合并腦內弓形蟲感染的CT表現報道較少。本文著重分析已確診的艾滋病患者合并腦弓形蟲感染的CT表現和鑒別診斷,并評估其診斷價值,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艾滋病合并腦弓形蟲感染23例。其中,男14例,占60.9%,女9例,占39.1%;年齡12~54歲,平均34歲。傳播途徑:吸毒4例,占17.4%;有償獻血史11例,占47.8%;性傳播7例,外地長期居住史1例,共占34.8%。病程14月~5年9個月。主要神經系統(tǒng)癥狀為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視力模糊、偏身感覺障礙、癲癇、失語等,1例為無名氏,路人送診,就診時意識喪失。23例血清HIV均陽性,弓形蟲抗體(IgA)陽性15例,占65.2%,弱陽性6例,占26.1%,陰性2例,占8.7%。
1.2 方法 23例均經CT平掃和增強掃描。CT機為飛利浦Briliance 6螺旋CT,層厚5 mm,層間距5 mm,增強掃描所用對比劑為碘佛醇(320 mgI/ml)或碘普羅胺(300 mgI/ml),經高壓注射器注射,劑量80~100 ml,注射速度2.5~3.0 ml/s。影像表現以病變數量及病灶所在部位分類統(tǒng)計。
CT平掃病灶密度:病灶多表現為多發(fā)斑片狀低密度(62個病灶,占91.2%),少數表現大片低密度影內隱約可見略高密度結節(jié)影或環(huán)影(8個病灶,占11.8%),個別表現為單個病變(2例,占8.7%)。病灶部位:23例共計68個病灶,基底節(jié)區(qū)42個,占61.8%;丘腦、腦干11個,占16.2%;小腦區(qū)6個,占8.8%;大腦皮髓質區(qū)9個,占13.2%;增強掃描:小結節(jié)均勻強化14個病灶,占20.6%;環(huán)形、螺旋狀或靶形強化47個病灶,占69.1%;不規(guī)則強化1個病灶,占1.5%;只有低密度水腫區(qū),無明顯強化的6個病灶,占8.8%。病變范圍:大小不等,結節(jié)狀強化病變多小于或等于1 cm,與文獻報道一致[6],環(huán)形、螺旋狀或靶形強化病變多大于1 cm;病灶周圍水腫和占位效應明顯。
3.1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體原蟲引起的廣泛寄生于多種哺乳動物的人獸共患傳染病。弓形蟲寄生于人體細胞內,貓、狗、鳥和爬行類等動物的分泌物、糞便和肉均可傳染。正常健康人弓形蟲血清補體結合試驗30%呈陽性[7]。正常免疫情況下,弓形蟲不易致病,但免疫功能低下和惡液質患者容易感染和發(fā)病。弓形蟲病亦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即先天性腦弓形蟲?。?]。
3.2 腦弓形蟲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機遇感染之一,有10%~30%艾滋病患者可并發(fā)弓形蟲腦炎,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組23例腦弓形蟲感染均為艾滋病患者。
3.3 臨床癥狀主要有頭暈、頭痛,局灶性癥狀有輕偏癱、共濟失調、半身感覺障礙、失語等。多表現為局灶性或多灶性腦實質病變,彌漫性腦膜腦炎較少。
3.4 CT表現特點為雙側、多發(fā),單發(fā)較少。文獻報道:70%~75%侵犯基底節(jié)區(qū),本組68個病灶,基底節(jié)區(qū)42個,占62%,與文獻報道相近。CT表現呈低密度,CT增強掃描明顯強化,病灶的強化是由于血腦屏障的破壞以及邊緣與炎癥有關的新生血管床所致。小結節(jié)病灶強化較均勻,大灶呈環(huán)狀、螺旋狀或靶形強化,本組1個病灶呈不規(guī)則強化。
3.5 腦弓形蟲感染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艾滋病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所以,艾滋病患者一旦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應高度懷疑合并腦弓形蟲感染,應及早行CT檢查,當CT檢查具有上述表現,尤其是基底節(jié)區(qū)病變者,即可考慮本病,如血清弓形蟲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和弓形蟲試驗性治療有效,臨床基本可以確診。也有文獻報道在CT檢查陰性的患者中,MRI仍能敏感顯示病灶[9]。
3.6 艾滋病腦弓形蟲感染應與艾滋病腦原發(fā)性淋巴瘤鑒別,二者均為艾滋病患者的常見和重要的并發(fā)癥,且均多侵犯腦實質深部,尤其是基底節(jié)區(qū)和丘腦。鑒別:艾滋病腦原發(fā)淋巴瘤常為單發(fā),瘤周水腫較腦弓形蟲感染輕,占位效應較明顯,常侵犯室管膜和胼胝體,增強掃描顯示病灶輪廓呈“地圖狀”或“鋸齒狀”強化,抗弓形蟲治療無效,而艾滋病腦弓形蟲感染常為多發(fā),病灶周圍水腫明顯,抗弓形蟲治療有效,如病情需要可行活檢進一步明確診斷。
3.7 艾滋病腦弓形蟲感染應與腦轉移瘤鑒別,二者均為多發(fā)病變,且均為環(huán)形、結節(jié)強化,周圍水腫及占位效應明顯,但后者病變多在大腦半球的皮質和皮質下[10],累及基底節(jié)、丘腦、小腦、腦干的相對較少,年齡較大,無HIV感染史,可查到原發(fā)腫瘤。
3.8 此外,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其機遇性感染多種多樣,如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等真菌及結核、細菌性膿腫等,均應結合其臨床特點,認真鑒別。
綜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腦弓形蟲感染的診斷,CT表現有一定特點,CT檢查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明確病變部位及程度,結合病原學不難做出診斷。
[1]Miszkel k.The Cental Nervous Systen Manifestaions of HIV Infection.Rivista di Neuroradiologia,1999,12(3):87-95.
[2]李路明,楊鳳娥,陳正挺,等.389例成人HIV/AIDS肺部感染的臨床和影像學分析.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3,13(12):930-933.
[3]王斌,朱東.艾滋病70例臨床分析.中華傳染病雜志,1949,17(2):135-136.
[4]邱乾德.艾滋病合并縱隔淋巴瘤(附13例報告).放射學實踐,2003,18(11):809-810.
[5]嚴光慶,陳巨坤.艾滋病腦弓形蟲感染的影像診斷.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4,4(12):346-347.
[6]張浩[2]佚名.艾滋病合并腦弓形蟲感染的影像表現分析.中國編輯聯盟http://www.ccc68.com/szkj/html/?101125.html
[7]王智.腦弓形蟲病CT表現1例.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2,18(18):790.
[8]李欣,李明林,楊志勇.先天性TORH感染腦CT表現.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3):160-163.
[9]陸普選.艾滋病合并腦弓形蟲和囊蟲感染的影像學表現.傳染病信息,2007,20(6):344-347.
[10]吳恩惠.頭部CT診斷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