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閩臺族譜展看博物館對臺服務功能的提升

2010-08-15 00:46卓陽萍
黑龍江史志 2010年13期
關鍵詞:族譜閩臺姓氏

卓陽萍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福建 泉州 362000)

修繕族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一個族群要發(fā)展必須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否則,很容易使整個族群陷入迷失困惑。而族譜是個重要的載體,通過族譜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傳統(tǒng),使得人們比較清楚了解整個宗族起源、演變、分支、遷徙、繁衍的歷史。

閩臺兩地同文同種,同譜同牒。根據臺灣的有關統(tǒng)計數據,目前全臺灣約有2300萬人口,漢族約占98%,其中祖籍福建占80%。據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xiāng)貫別調查》臺灣人口的祖籍地調查顯示:全臺灣人口總數375.16萬人,其中祖籍地為福建省者311.6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83.1%。福建民眾遷臺后移植了大陸宗族文化,而宗族文化活動中一項重要活動就是修繕族譜,維系宗親的紐帶。福建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一樣普遍編纂族譜大約在明朝,遷臺移民也延續(xù)了大陸編纂族譜方式。

由于同宗同源,遷臺民眾很多宗族族譜直接用祖籍地同宗族譜。同樣的中原修譜的體例如編寫凡例義則、戶口、婚配等關系,記載宗族的族產、族田、墳墓、祠廟等和記載家族歷代大事、科舉出仕、義行芳名錄等。在明清時期,延續(xù)大陸族譜是相當普遍的事。但由于兩岸歷史的原因,加上大陸一度中斷了族譜修繕,使得現在兩岸族譜的延續(xù)與修繕加大了難度。但族譜延續(xù)是追尋祖先足跡,存續(xù)先祖價值理念方式之一,這種紐帶和感情根深蒂固地隱藏在遷移臺灣的民眾之中。再者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國史學三大支柱。于是族譜對接,逐漸成了兩岸文化交流重要方式。

最近幾年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辦或承辦幾次閩臺族譜展,引起臺灣同胞極大反響。該館是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是與臺灣同胞相互交流、促進合作發(fā)展的重要平臺。2008年7月由泉州市海外聯誼會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單位聯合主辦“泉臺百家姓族譜聯展”在該館展出了600多部、2000多冊珍貴的泉臺族譜資料。據介紹,此次展示族譜資料共有94個姓氏,是迄今為止海峽兩岸族譜展示姓氏最多、參與面最廣的族譜聯展。[1]2009年5月,首屆海峽論壇重要活動之一,由福建省臺辦等單位主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協辦的“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在廈門舉行,本次展覽共匯集5759冊族譜,涉及閩臺141個姓氏,不少是首度露面的明清時期舊譜資料。其中,臺灣和金門地區(qū)也有202冊族譜參展。[2]2010年5月,由福建省臺辦等單位主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協辦的“兩岸宗親交流和姓氏族譜展”在臺灣臺南舉行,展示族譜1000多部,這些族譜記錄了閩臺兩地上千個家族的興替遷徙、家規(guī)族約、風俗習慣等,展覽還同時展示姓氏先祖遷徙,名人世系,重要祠墓及閩臺宗親交往、文化交流的圖片資料。[3]這幾次族譜展搭建起了兩岸民間尋根認祖的交流平臺,為博物館對臺服務功能提升開拓了新的思路。

提升對臺服務功能是對臺博物館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動力的重要支撐。一個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4]在文化和社會資源配置多元化背景下,博物館如何加強對臺服務交流功能,如何使博物館的資源最大范圍實現兩岸人民共享,是任何一家涉臺博物館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博物館大概有2300多家,大多屬于文化事業(yè)單位,長期以來側重于收藏與研究,忽略服務功能。工作上對內、對上負責,對外服務交流相當薄弱。而二十一世紀整個博物館界發(fā)展趨勢,逐漸從側重收藏與研究逐漸轉向社會服務功能。美國博物館協會1990年在解釋博物館的定義時,將“為公眾服務”作為博物館的兩大核心要素之一。這點上,因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新館,又是對臺服務交流的平臺,在定位上比較突出服務交流功能。其特色在于閩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五緣關系,使得其交流服務功能有更多的地域特色。經過這兩三年的努力,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協調了研究、收藏、展示與服務交流功能的關系,通過這幾個功能關系改善,使得交流服務功能得到了完善與提升。

博物館服務功能的提升必須協調好跟研究、收藏、展示這幾個功能的關系,這幾個功能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其中博物館的研究功能是提升服務功能的關鍵,通過研究功能促進服務功能的提升。著名學者顧頡剛說:“我國歷史資料浩如淵海,但尚有二個金礦未曾開發(fā),一為方志,一為族譜。”為了更好做好服務功能,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成立了閩臺譜牒文獻信息中心。服務交流要上層次必須建立在研究基礎上,而研究促進了服務交流的質量。不過因為是新館,研究人才還是相當薄弱的。

收藏功能是提升服務功能的基礎。族譜研究、族譜之展示必須建立在大量族譜收藏基礎上。由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館時定位是閩臺兩地共同辦的博物館,所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姓氏譜牒文獻資料中心建立,得到了閩臺兩地民眾的捐助。目前,通過廣泛征集閩臺姓氏族譜和實物圖片資料,收集閩臺姓氏譜牒109個,涉及遷臺姓氏譜牒1129部3510冊。由于兩岸民眾有對接族譜的愿望,通過完善族譜中心建設逐漸成了兩岸宗族交流的平臺。

展示功能是提升服務功能的核心。展示功能是族譜收藏和研究的媒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運用多種形式展現族譜,從資源的定位、媒體策略、數字化等與島內多方協助配合,開展活動。讓臺灣民眾積極參與,促進兩地合作交流。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初步建立適合閩臺譜牒版本的譜牒資料管理數據化處理系統(tǒng)。譜牒資料查詢系統(tǒng)查詢建設,直接為兩岸民眾服務,提升服務功能水平。[5]

國家認同強調的是個體對于政治共同體的歸屬,這樣的歸屬包含了血統(tǒng)、文化與政經制度,即族群血緣關系、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政治社會經濟體制等層面。[6]再則語言、宗教、種族、族屬性和領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原則。但這幾年來臺灣有些學者提出臺灣血統(tǒng)論,不承認臺灣民眾祖籍來自大陸。提出“不必懷疑,九成以上臺灣人都有‘番底’,閣下您究竟是平埔族那一族、那一社的后代!”這樣的謬論。[7]而涉臺族譜保存和研究是駁斥這種論調方式之一。

通過研究、收藏、展示與服務功能的協調,提升博物館對臺服務功能建設,從而擴大兩岸交流的基礎。同時,做好人、事、物協調。加強兩岸研究人才整合,做到兩岸學術共享。通過翔實的文物多方面多層次地開展活動,加強交流提升了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而提升服務功能必將進一步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推向兩岸文化交流向新的階段發(fā)展。

[1][2][3][5]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m tybwg.org.cn/.

[4]段勇:《當代美國博物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

[6]許志嘉:《認同轉變:兩岸關系的結與解》,《東亞研究》2009年1月第四十卷第一期.

[7]沈建德:《臺灣血統(tǒng)》,前衛(wèi)出版,2009年.

猜你喜歡
族譜閩臺姓氏
姓氏從何而來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有趣的姓氏
本刊“閩臺文化研究”入選華東地區(qū)期刊“優(yōu)秀欄目”
探究宗族不斷編修族譜的特點及其原因
閩臺巾幗館武夷“茶博會”驚艷亮相
木柵鐵觀音 百年閩臺緣
姓氏拆解
陳秀容 牽手姐妹 馨潤閩臺
吳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