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慶
(鶴崗市糧食局 黑龍江 鶴崗154100)
近日有幸拜讀了由孫德公先生主編的《鶴北林業(yè)局志》,感慨不已。我之所以懷念德公,是因為這部鴻篇巨著填補了鶴北林業(yè)地方史的空白;是研究鶴北初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不可或缺的資料;是激勵青少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的一本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教材。懷念德公,還緣于我與德公是以文相識而又以文相別。相識相別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1975年7月末,鶴北林業(yè)局組織黑板報大匯查。我所在的涵管廠領(lǐng)導(dǎo)指示我寫篇文章登在黑板報上。幾天以后,也就是8月2日下午,廠領(lǐng)導(dǎo)揪著我濺滿水泥點的工作服衣袖,滿臉階級斗爭地說:“宣傳部來電話要你馬上去?!边@可把我嚇壞了,那個年代,如果寫錯一句話,輕則批判斗爭,重則打成“反革命”坐牢。
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響了宣傳部的門?!罢堖M”,一個略帶沙啞的男低音從門縫里擠進我的耳朵。我拉開門,一股濃烈的“蛤蟆頭”(關(guān)東煙的一種)撲面而來,嗆得我?guī)缀踔舷ⅰ?/p>
我定睛一看,靠西側(cè)辦公桌前坐著一位中年男子,左手夾著一棵紙卷的旱煙,右手不停的在稿紙上寫字。他一邊在眼鏡框上面乜斜了我一眼,一邊頭也不抬地問我:“你有事嗎?”“聽說宣傳部找我”,我急忙回答?!澳膫€單位的?”“涵管廠的。”“叫什么名字?”“姜宗慶。”“你叫姜宗慶!”他突然放下筆,摘下眼鏡,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我,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蛤蟆頭”,將它掐死在煙缸里。他一邊示意我坐下,一邊從抽屜里翻出我登黑板報的那篇底稿,嚴肅地問我:“你這文章是咋寫的?”我陡然地站起來,心想這回死定了。我的兩腳不自主地向門口挪去,準備死里逃生。只見他一邊用手指著我那篇稿紙,一邊生氣地說:“開頭開門見山立意鮮明,中間有骨有肉內(nèi)容充實,可惜結(jié)尾是老太婆的包腳布——又臭又長,毀了一篇好文章,結(jié)尾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苯又恼Z氣變得和藹起來,指著我的文章說:“文中有幾處標點符號用的不對,我給你改過來了,幾個錯別字自己查字典改好,明天交給我,我叫孫德公?!?/p>
這分明是老師在給學(xué)生修改作文,我卻杯弓蛇影,自我虛驚一場。我的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下來。
不久,我的那篇文章變成了鉛字,我也因此抽到宣傳科工作。德公年長我17歲,我稱其為老師,他呼我為大姜。此后,我們在一起采訪、調(diào)查、寫作,配合默契,成了忘年交。
后因我到外地工作,1982年后再未與德公謀面。
1990年夏的一個晚上,我回到鶴北。突然,一陣熟悉的咳嗽聲,把我引進史志辦公室。只見辦公桌上堆滿了書和稿,一位頭發(fā)黑白參差的老者,伏案“嗦嗦”,筆耕不停。雖然分別近十年,但從他全神貫注爬格子的姿勢,我斷定此人必是德公。
我輕輕地叫了一聲:“孫老師?!钡鹿壬靥痤^。慘白的目光燈照射在德公的臉上,只見他刀刻的皺紋,斧剁的鼻唇,劍削的顴頜,滿臉的滄桑。長期熬夜導(dǎo)致他眼輪發(fā)青,只有那深陷在鏡片后的雙眸,仍顯得炯炯有神。
德公先生茫然地看著我:“大姜!”他突然驚喜道:“聳高山,橫峻嶺,大江(姜)從何地而來?”
我們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急忙答道:“披月幔,踏祥云,小鶴(河)自天池而降?!?/p>
寒暄過后,桌上的書稿卷宗,成了德公指下的山川河谷。但見他指點鶴北江山,如數(shù)家珍:青黑山居西,俯瞰全區(qū);中心嶺凸起,橫亙東西;北部丘陵矮,南緣崗谷低。嘉蔭河蜿蜒東注龍江水,梧桐河嘟嚕河南匯松花堤。下有黃金鋪地,上有綠樹蔽天;林中有熊鹿麝豬,林下有參蕨莓菇。古有肅慎氏高麗城遺跡,近有趙尚志殉難地墓碑……
一陣急促的咳嗽聲,中斷了德公的“演說”。只見他吐在廢稿紙上的痰布滿了鮮紅的血絲。我忙問德公所患何病。“肺那心病。”德公答道。“老師如此廢寢忘食,敢問經(jīng)濟上可有補償?”德公平舉雙臂苦笑道:“唯有兩袖清風(fēng)?!薄袄蠋焽I心瀝血不知圖啥?”“編史修志,記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激勵子孫,以家國興旺為己任,除此別無他圖?!庇质且魂噭×业目人?,我急忙為德公沏了一杯茶。他一邊喝茶,一邊遞給我一本厚厚的《鶴北林業(yè)局志》清樣……
1991年11月份,他帶病奔走在印刷廠印刷局志。
1992年的3月14日的晚上,德公在醫(yī)院的病床上趕寫著第二天《鶴北林業(yè)局志》出版發(fā)行會議的講話稿。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時,已經(jīng)是晚上11點多鐘,突然他感覺到了胸悶,只對陪伴在病床前的妻子說了一聲“胸悶”,就永遠地離開了。第二天的發(fā)行會變成了追悼會,第一個日程向?qū)O德公先生默哀……
二十年后,我手捧著這本裝幀精美的由德公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95萬字的《鶴北林業(yè)局志》,心里沉甸甸的。沒想到那次相見竟是永別。德公那雙骨瘦如柴的手,那張棱角慘白的臉,那攤血絲鮮紅的痰,那對炯炯有神的眼,總是浮現(xiàn)在我的面前。
我突然感到手捧的不單純是一部志書,而是德公那顆赤誠的心。是德公將他的心與魂融進了《鶴北林業(yè)局志》,才使這部志書如此的厚重和沉重。
感慨之余,即然命筆,吟詩一首,懷念德公先生:
室外尤聞咳咳聲,德公伏案嗦嗦耕;
上下五千人文史,縱橫八百物產(chǎn)豐。
書山卷嶺三河水,錦繡文章兩袖風(fēng);
嘔心瀝血鶴北志,留給后人任說評。
孫德公先生1934年10月27日生,1992年3月去世。祖藉山東省蓬萊縣,大學(xué)文化,民盟會員,編審職稱。組建鶴北林業(yè)局史志辦并擔(dān)任主任,《鶴北林業(yè)局志》主編。孫德公是個文人,離開我們已經(jīng)十八年了。在他有生的五十八年里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各類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論文千余篇,出版了曲藝作品集《夫妻樹》。而最輝煌的是由他主編的《鶴北林業(yè)局志》。
德公先生一生為文,逝后理應(yīng)有文。但愿九泉之下,德公先生得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