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林
(浙江省開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浙江 開化 324300)
在整個方志活動中,方志人的心理因素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方志行為的全過程就是方志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方志心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心理。這種文化心理是由方志文化的特征所決定的。什么是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指浮現(xiàn)在社會文化表面的某種意向、時尚或興趣,包含在經濟、政治、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諸方面的觀念因素以及由‘文化基因’所制約的人生態(tài)度、情感方式、思維模式、致思途徑和價值尺度。它往往帶有明顯的文化本能性。”(楊啟光:《文化哲學導論》第120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方志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歷朝歷代連續(xù)編纂而不衰,千百年來,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方志文化發(fā)揮了“存史、資治、教化”的巨大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因此,根據文化心理學的一般原理(李炳全:《文化心理學》第221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來研究方志活動中的心理現(xiàn)象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方志的文化心理有別于其他的文化心理,具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筆者認為,方志文化可分為三個心理層面,即表層、中層和深層。這三個層面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一個完整的方志心理體系,在方志活動的全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方志心理的表層實際上是方志人的行為層面。這種行為層面十分廣泛,普遍存在于方志活動的諸多方面,如方志編纂、方志主體、方志批評、讀志用志等等。方志心理的表層具有外現(xiàn)性、可比性、不穩(wěn)定性和時代性等特征。外現(xiàn)性是指人們通過感官可以具體地感受、觀察和意識到;可比性是指在各種方志之間可以比較;不穩(wěn)定性是指它易變,處于不斷的更新、演變過程中;時代性是指不同時代的方志心理各不相同。我們一般所講的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大都可以從方志心理的表層找到其依據。就拿首輪修志來說,普遍性的問題大致是實地考察資料不足、圖照資料不足、人文社會類資料不足、政治運動資料不足、劣勢資料和失誤資料不足、有關平民百姓資料不足等等,這些大都與當時修志人的心理有關;在目前正在進行的二輪修志中,某些修志人盲目樂觀、不思進取、急于出書等心態(tài),以及志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或多或少的政治化傾向,都是修志人不良心理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絲毫不能忽視對表層方志心理的研究,而是要通過對方志表層心理的研究,找到我們在方志心理方面的缺陷和差距,并以此來改進我們的工作。還應當認識到,對方志心理表層的研究是研究方志心理的基礎,通過對方志心理表層的研究,可順利進入方志心理的中層和深層,從而對方志心理有一個完整的、深刻的認識。
方志心理的中層是一種制度文化,即方志制度。它是外加于人的,是維系方志群體的正常秩序和組織機制的正常運轉,保證方志群體的存在并促進其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這種文化心理的中層是指“政治、經濟、道德、文藝、宗教、哲學等領域的觀念要素,它是文化心理的理性積淀層面,直接制約著文化心理的表層結構。”(楊啟光:《文化哲學導論》第130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這種文化心理的中層具有強制性、外在性、相對穩(wěn)定性和文化特殊性等特征。(1)強制性是指對方志成員行為的制約性。不管個體認同不認同、接受不接受,他都必須遵守、維護它。否則,他就不會為整個方志群體所接納。(2)外在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其對個體來說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固有的。由此可以說,方志中層心理需要經過灌輸或教化,才能為個體所接受、同化和內化,才能延續(xù)或保持下去。第二層含義是它可以而且必須為個體所意識。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規(guī)范或制約個體的行為,因此可以說它還是屬于意識層面的東西。(3)相對穩(wěn)定性是指它相對于表層來說較為穩(wěn)定,而相對于深層來說又不穩(wěn)定。一般而言,方志的演變或變遷總是從表層開始,然后到中層,最后到深層。其表層容易改變,而思想觀念即中層的東西則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深層的民族精神和基本態(tài)度就更加難以改變,因此說中層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4)特殊性。方志文化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域的地情,不同地域的方志群體對地情的認識有諸多不同,從而呈現(xiàn)出方志文化的豐富多樣性,這也就形成方化心理中層的特殊性。對此,只要回顧我國方志發(fā)展的歷史,就會對方志心理中層有個具體的理解。
我國方志的制度文化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封建社會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開創(chuàng)了官修志書的先河,確立了方志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初步建立了中央政府對地方修志較為松散的管理。從當今史籍中可見,由中央政府發(fā)布最早的與修志有關的命令應該在西漢。《隋書·經籍志》載:漢“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來新夏:《方志學概論》第46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此后的2 000多年里,從封建社會的皇帝詔令,到民國政府的修志《訓令》、《修志事例概要》、《地方志書纂修辦法》,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20世記50年代至首輪修志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志編纂工作的通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發(fā)布的《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guī)定》,再到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方志工作條例》,是方志制度文化的發(fā)展軌跡。根據筆者的研究,在方志制度文化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相互間無不具有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兜胤街竟ぷ鳁l例》的頒布,是方志編纂史上的里程碑,使方志編纂由原來的依靠行政命令轉入依法修志的歷史新階段。我們學習方志制度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就能從心理層面上進一步理解《地方志工作條例》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從而運用《條例》精神指導地方志工作,促進方志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方志心理的深層對應于方志的精神層面即精神文化。它是方志心理的主體或核心部分。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內隱性。方志心理的深層是深深地埋藏于民族心理底層的東西,屬于文化心理無意識層次,一般不為文化成員所意識或認識。(2)穩(wěn)定性。方志心理的深層一經形成就難以改變。這種深層埋藏在方志群體的心靈深處,很難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很難改變。(3)本原性或根源性。深層是中層和表層的最終決定因素,它雖然不與人的行為直接聯(lián)系,但它對行為具有最終的制約或決定作用,通過制約或決定中層而決定表層。換言之,方志成員的行為或活動的最根本原因是深層,深層是行為或活動的原動力或內在原因,是整個方志心理的核心。(4)文化特殊性。深層是方志心理的最具特色、最傳統(tǒng)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體現(xiàn)了方志文化與其它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如果失去了這種獨特性,方志文化也就沒有了獨特性,也就不成其為方志文化了。
對此,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也是不難理解的。
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指出,一定的學術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同時又反轉過來作用并影響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因此,不同時代,總是要出現(xiàn)為這一時代服務的學術文化思想體系、學術流派以及相應的各種學術著作。方志文化同樣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在封建社會,方志文化是為少數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方志大都成為帝王將相、官宦士紳的傳記或家譜,其內容是傳述忠孝節(jié)義,維護綱常禮儀,從而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這就是封建社會方志文化在心理層面上的深層內容。如今,時代已進入21世記,人民早就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方志編纂的指導思想和方志文化的功能都得到了新的提升。方志文化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并將繼續(xù)發(fā)揮重大作用。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思想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主義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歸根結底,方志文化是為了人民。這就是新時期應當具備的方志文化心理。把握這一深層的方志文化心理,對我們重新認識方志文化的重要性,對增強修志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都是極其重要的。
這里,我們有必要全面、完整地了解方志心理表層、中層、深層結構之間的關系,這對深刻理解方志心理這樣一個完整的心理體系的內含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深層制約或決定中層,中層決定可制約表層,深層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它統(tǒng)攝著其他兩層。從深層與中層的關系看,中層與深層相適應、相符合,深層滲透并融入到中層中,通過中層制約表層。
表層因子盡管豐富多樣、千姿百態(tài),但都是從中層中引申出來的。其次,表層影響中層,中層影響深層。這些影響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中層由表層發(fā)展、概括或內化而來,深層由中層和表層發(fā)展概括或內化而來。一般而言,在方志心理的結構中,表層是最積極、最富變化的因素。方志心理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首先從表層開始,在方志形成之時,表層因子逐漸凝結、結合和穩(wěn)固下來,概括形成觀念,這些觀念積淀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層;中層的觀念、規(guī)范、制度等不斷向縱深方向滲透、蔓延,由此概括內化為深層。這就是說,方志心理的形成是從表層到中層再到深層的過程。換言之,深層來自中層,而中層來自表層,表層是方志心理各層次的最終來源。(2)深層通過表層和中層來表現(xiàn)或體現(xiàn),中層通過表層來體現(xiàn)。也就是說,中層和表層是深層的表現(xiàn)形式,表層是中層的表現(xiàn)形式。沒有表層,中層就無法得到表現(xiàn),而沒有中層、表層,深層就無法得到表現(xiàn)或體現(xiàn)。由此看來,表層是方志心理的最終表現(xiàn)或體現(xiàn)。因此,方志心理的三個層次相互聯(lián)系、影響,聯(lián)系在通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有時也不一致甚至產生沖突或矛盾,尤其是在社會變革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方志心理的三個層次處于動態(tài)平衡過程中,三者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環(huán)演變過程,其中每一次平衡都比上一次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從而推動方志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