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段麗梅
(1.太原科技大學體育系,山西 太原 030024;2.運城學院體育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宋代武舉制度的異化現(xiàn)象與原因
陳 芳1段麗梅2
(1.太原科技大學體育系,山西 太原 030024;2.運城學院體育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宋代武舉制度雖然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舉幾經(jīng)興廢,異化現(xiàn)象非常嚴重,具體表現(xiàn)為:宋代武舉“以文制武”、“將從中御”,武學是武舉的附庸,武舉錄取人數(shù)太少,武學規(guī)模太小、武將官員補充、晉升不以武舉科考為主等,宋代武舉異化原因有顯性原因與隱性原因兩種,文章試圖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fā)更進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舉異化及內(nèi)在原因。
宋代 武舉制度 異化
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者為了網(wǎng)羅民間人才,首先創(chuàng)立了選拔文官的科舉制度。到了后來,為了充實軍隊方面的人才,又創(chuàng)立了武舉制度。武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唐代,自此以后,武舉考試為大多數(shù)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拔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歷朝歷代,武舉制度的運行為歷代統(tǒng)治階級選拔了大批高級的軍事人才,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和特定時期的國家安全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唐代武舉制度從以文考為主的科舉體系制度中獨立出來,對我國封建社會整個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與此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崇尚武學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唐代武舉考試偏重于技勇,重點是馬上槍法,而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備,是武舉制度的創(chuàng)制時期。即便如此,唐代的武舉制度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唐王朝選拔了王孝杰、高崇文等一大批卓越的軍事人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后登上皇位,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四分五裂之中,內(nèi)憂外患,作為一個剛登上皇位的統(tǒng)治者,其自然希望皇權(quán)能長久,社會能久安。這就要求他必須培養(yǎng)一批將材以強化政權(quán)、加強國防。從軍事角度出發(fā),要求創(chuàng)建新軍事制度,提高軍隊的整體素質(zhì)和作戰(zhàn)能力?;谶@樣的時代要求,宋太祖效仿唐代的武舉制度,建立起宋代的武舉制度體系。從選拔軍事人才的目的出發(fā),宋朝武舉更加理念化,較前有了相當?shù)倪M步,宋朝打破了傳統(tǒng)以弓馬選將帥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在和平條件下選拔軍事人才的道路,對唐代及以前從世族子弟中選拔將領(lǐng)的方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在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下,“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軍事體制,使宋代武舉表現(xiàn)出“錄取人數(shù)不多”、“武學規(guī)模不大”、“武進士不愿從軍或?qū)W非所用”等異化現(xiàn)象。因此,在武舉制度得以完善的宋代,名臣、名將中卻并無一人出自武舉體系。從這個層面而言,宋太祖希望通過武舉制度選拔優(yōu)秀將帥,并以此提高軍官素質(zhì)的理想未能得到實現(xiàn)。
由于宋太祖趙匡胤是經(jīng)兵變登上皇位的,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采取了一系列收取兵權(quán)的措施,所以整個宋代封建皇權(quán)在國家管理和發(fā)展上重文治,讀書應舉成為社會風尚,從而推動中央集權(quán)在思想領(lǐng)域的一體化統(tǒng)治。宋太祖有鑒于唐末五代武將專橫割據(jù)之禍,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崇文抑武主張,后又以“杯酒釋兵權(quán)”的和平方式,排除了軍事上和政治上擁有實力的潛在對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當時戰(zhàn)功赫赫的武將。繼之執(zhí)政的宋太宗更是緊抓兵權(quán),甚至于出征時的陣圖都由宋太宗一手制成,并要求將領(lǐng)們執(zhí)行,這直接導致了宋初幾次攻遼戰(zhàn)役的失敗。但宋代對軍事權(quán)力的重視卻由此可見一斑。狄青身經(jīng)百戰(zhàn),具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但在出征儂智高前,也有大臣認為其為武人,“不可專用,請以文臣輔之”。作為北宋唯一的武將出身的樞密院使,狄青遭到眾多文臣的嘲諷和排擠。即令一代名臣歐陽修亦曾上書,認為狄青“武臣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于事體不便”,要求“罷青事務”。文彥博更認為狄青雖為忠臣,也應防范,并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為例,說明武將不可掌軍權(quán)。狄青也由此而最終被趕出朝廷,憂憤而死。王夫之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寵之文士也”。由于武臣不斷遭到猜忌,不得不“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讓,釋天子猜疑,消相臣治傾妒”。隨之而來的是,宋朝上下輕武日盛,文風日昌。即使參加武舉選拔,也由于考試形式和內(nèi)容的崇文之風以及武將晉級的特殊制度,都限制了具有真正水準的武將的選拔。這也從制度層面加劇了宋代武舉的異化。
僅就制度層面而言,宋朝的武舉無疑是先進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統(tǒng)治者求取軍事將領(lǐng)最常用的辦法。從整體上講,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襲或行伍升遷為軍官的制度。與之相比,武舉的份量實在是太輕。在北宋三十科武舉中,有不少科武舉錄取的人數(shù)僅10余人,最少的僅為2人。眾所周知,量是質(zhì)的前提,也是質(zhì)的保證,沒有量作為堅實基礎(chǔ),質(zhì)的飛躍是不可能的。如此少的選拔數(shù)量在軍事建設(shè)中很難起到很大的作用。相較而言,南宋錄取的武進士在人數(shù)上較北宋要多一些,但也不過30人至50人,與文進士的錄取人數(shù)相比,差之甚遠。宋朝武學本應成為培養(yǎng)軍事人才理想的場所,武學中是既可以研討兵書戰(zhàn)策,又可以演練刀槍,諳熟弓馬,理應成為軍事統(tǒng)帥的搖籃。但遺憾的是,武學在有宋一代不是因為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導致生源不足而停辦,就是因為規(guī)模太小、入選嚴格而導致不少頗具天資的人難以牽涉其中。武舉是選拔制度,武學是教育制度,兩者本應是一個重選拔,一個重養(yǎng)成,但武學生只有通過武舉才能進身仕途,武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淪為武舉的附庸,在此基礎(chǔ)上的武學教育就成為針對武舉考試的應試教育體系,故此,在一定程度上,武舉制反而成為制約武學發(fā)展的桎梏。
宋朝武將的培養(yǎng)選拔制度,主要是蔭補和軍員轉(zhuǎn)補兩種重要形式,兩者在宋代武將培養(yǎng)選拔體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北宋前期的很長時間武將的晉升基本都以蔭補為主,到宋仁宗初期對蔭補制進行了局部調(diào)整,規(guī)定文、武官員子弟分別蔭補為文、武階官。所謂:“詔文武官奏蔭子弟者各從本資”。宋代武舉制度確實培養(yǎng)、選拔出了不少軍事人才,如許思純、熊安上、周虎、程鳴鳳等。但我們也要看到,宋朝一些優(yōu)秀的軍事將領(lǐng),如狄青、岳飛、虞允文、韓世忠等人,均非由武舉制度選拔出身。宋代這種武將官員的補充和晉升制度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舉制度的發(fā)展。通過武舉選拔的人數(shù)少而不精,武將官員補充、晉升不以武舉科考為主,大部分武將是通過蔭補產(chǎn)生,降低了士子參加武舉科考的積極性。就制度本身而言,宋朝的武舉無疑是先進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統(tǒng)治者求取軍事將領(lǐng)最常用的辦法。整體而言之,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襲或行伍升遷為軍官的制度。與之相比,武舉這一制度并未能成為宋代軍事制度的主流,當然,作為一項制度的存在和發(fā)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但與近代以來的科學的軍事教育體系相較,宋代的武舉制度還處在一個相當落后的地位,因于此,宋代武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后世中國封建社會軍事體系的發(fā)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
宋朝的武舉出現(xiàn)以上異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由于宋太祖趙匡胤是經(jīng)兵變登上皇位的,為防止武人勢力的崛起,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人、收取兵權(quán)的措施,所以整個宋代封建皇權(quán)在國家管理和發(fā)展上重文治,提倡學術(shù)和教育,以科舉制度選拔官員,讀書應舉成為社會風尚,促成儒學和文學的蓬勃發(fā)展,以適應封建中央集權(quán)在思想領(lǐng)域進行一體化統(tǒng)治的需要。這些和宋太祖趙匡胤經(jīng)“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宋太祖鑒于唐末五代武人專橫割據(jù)之禍,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崇文抑武主張,就是為了避免前朝藩鎮(zhèn)割據(jù)、君權(quán)旁落的覆轍。后又“杯酒釋兵權(quán)”,排除了軍事上或政治上的潛在對手,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戰(zhàn)功赫赫的功勛武將,次后宋太祖將兵權(quán)牢牢抓在手中,所以作為最高的統(tǒng)治者,本身不希望武將擁有絕對的權(quán)利,從而威脅他的政權(quán)。趙家王朝不是在戰(zhàn)場一刀一槍殺回來的,被“黃袍加身”,讓趙匡胤從開始就提防著反叛和各種不穩(wěn)定的因素。這些構(gòu)成了宋初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措施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也成了宋太祖留給后世統(tǒng)治者的又一個“傳家寶”,對后世特別是入宋以后的歷代政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宋高宗為什么在抗金斗爭即將勝利時把岳飛召回呢?因為岳飛抗金,除了要收復失地之外,還有一個理想就是迎回被金國俘虜?shù)乃位兆诤退螝J宗二帝。對于宋高宗來說,一個是他的父親,一個是他的哥哥,如果他們回來了,他這個皇帝就當?shù)拿徽圆豁?,搞不好還有“下臺”的危險。所以他是絕對不能讓岳飛迎回二帝的。當他看到岳飛即將勝利的時候,害怕二帝的回歸變成現(xiàn)實,所以召回岳飛,將他害死,只是為了自己能夠安穩(wěn)的當他的皇帝;另外,岳飛掌握著當時宋朝最強大的岳家軍軍團,對于素來重視文官治國,武官位處文官之下的宋而言,無疑是一極大威脅。若岳飛得以收復中原,驅(qū)逐女真,則以岳飛為首的軍人集團的聲望勢必凌駕于臨安政府之上,再加上其個人手握重兵,臨安方面有足夠理由懷疑其二心;退一步講,即使岳飛由于其人格而不至于反對宋朝政權(quán),但其名望及潛在政治力量足以使無數(shù)野心家投奔岳飛,最終上演黃袍加身的南宋版。加之岳飛在一些敏感問題上處理不當,最終導致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雖然理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周敦頤、張載、程氏兄弟、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但使得宋代理學思潮表現(xiàn)出崇文抑武特征,主要還是由于宋太祖趙匡胤。由于趙匡胤是經(jīng)兵變登上皇位的,他對篡位有著深刻的體驗,其“杯酒釋兵權(quán)”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的,有著對篡位的心理基礎(chǔ)和深刻認識,從而有了加固中央集權(quán),地方權(quán)力收歸中央,統(tǒng)一中國這一系列的政策,當然這些并沒有錯誤,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將地方權(quán)力收歸中央,統(tǒng)一中國后干什么,是去進行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進行開疆擴土的擴張戰(zhàn)爭,振興中華;還是進行腐朽享樂的醉生夢死生活,寄生生活,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顯然,趙匡胤絕不進行開疆擴土的擴張和威武圖強的進取,趙匡胤絕不是李世民的性格,李世民是自己趁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自己刀光劍影打的江山,唐朝江山可以說大多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擁有兵權(quán)和基本行政班子,這是其日后發(fā)動“玄武門兵變”的基礎(chǔ)。趙匡胤的江山不是刀光劍影打下的,而是“兵不血刃”,即是篡位得到,所以,在此指導方針下,趙匡胤進行了這樣的實施:首先大量錄用官吏和大量招兵,造成大量官吏相互牽制,相互扯皮,終日無所事事,只能打小報告,只知吃喝玩樂,邀功請賞。其具體體現(xiàn)是北宋的“崇文抑武”。從而嚴密的束縛住了國人思想,打破了中華祖先一貫的威武圖強的進取精神。
宋代武舉在我國武舉制度體系發(fā)展歷史上,有其獨到和積極的一面,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武舉制度體系,創(chuàng)立了最早的“武學”等。在對前朝武舉制度體系進行吸收和改革當中,也期望文人志士將讀書和科考的理念應用于武官選任制度,以改善武官的整體素質(zhì)。但由于宋代自身具有而自己無法克服的歷史時代特征,從總體來說,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崇文抑武的特征:“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統(tǒng)兵體制以及“錄取人數(shù)不多”,“武學規(guī)模不大”,武將人才的補充和晉升渠道不以武舉選拔為主,宋代理學崇文抑武的統(tǒng)治思想的束縛等都加劇了武舉的異化,這些武舉制度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化成分,都對宋代武舉制度的發(fā)展起到了比較消極的影響,造成宋朝武舉的頹廢。而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由于當時社會的歷史背景,這對后世特別是入宋以后的歷代政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1]宋桂梅,徐小峰.論宋代武舉選拔制度的利弊及對武舉制度的影響[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6(5):50-51.
[2]陳 煦,向 珉.論中國武舉制度的發(fā)展路徑及其流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4):113-114.
[3]文定旭.宋代武舉弊端淺析[J].貴州文史叢刊,2000(5):13-15.
[4]周 勇,何曉峰,趙 霞.論宋代武舉崇文抑武的異化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7(3):117-119.
[5]劉建平.中國歷代武舉制度述略[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4(3):29-31.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of the Alienation of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in Song Dynasty
Chen Fang1Duan limei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uncheng College,Yuncheng Shanxi 044000)
Through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the paper compares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of Song Dynasty with the previous times and finds out that though it was getting better,but with up and down,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got more severe than ever before,precisely:in Song's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there were"civil-oriented tradition""Military officers following King",the study of military is the dependency of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The enrolled people were less in the small scale of military study.And also,the supplement and promotion of officers didn't mainly depend on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And so on.The reasons of the alienation of Song's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are both obvious and invisible.All of this offer an useful enlightenment to know and analyze the history of Song with its documents,but these are all superficial.In the passage,it offers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and its reasons of Song throug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
Song Dynasty military examination system alienation
G85
A
1004—5643(2010)11—0024—03
1.陳 芳(1977~),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