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武漢工業(yè)學(xué)院外語系, 武漢 430023)
《白鯨》中有關(guān)鯨魚和捕鯨知識介紹的說明文體與傳統(tǒng)敘事的不協(xié)調(diào)的并置一直以來都是學(xué)界的關(guān)注中心和爭論焦點,專家學(xué)者莫衷一是。沃德認為有關(guān)鯨魚和捕鯨知識介紹的說明文體為小說的敘事文體增加了變化,同時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起到了強化“主題的作用”①;格林伯格則認為這些章節(jié)的“美學(xué)和哲學(xué)目的是引起認識上的混亂和分裂”②。在小說的第三十二章——鯨類學(xué)這一章中,作者用“開本”的形式對鯨魚進行分類。麥爾維爾選擇用開本的形式進行分類的意圖是什么?這種分類法和其他鯨學(xué)章節(jié)的關(guān)聯(lián)又是什么?它們在小說的整個構(gòu)建過程中究竟起著什么作用?
一
在給英國出版商本特利的信中,麥爾維爾吹噓“自己曾有兩年多做漁叉手的經(jīng)歷”,但他其實從未做過。像他寫作早期作品一樣,麥爾維爾在寫作《白鯨》的時候,大量借用相關(guān)書——關(guān)于捕鯨和介紹鯨魚的書的內(nèi)容來補充自己經(jīng)歷的不足。“鯨類學(xué)”章節(jié)便是借用書本的明證。在“鯨類學(xué)”這一章,以實瑪利使用出版術(shù)語,也就是出版商使用的大小不同的開本命名方式來給鯨分類,按照鯨的形體大小分成對開鯨、八開鯨和十二開鯨。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章節(jié)。麥爾維爾緣何以開本的形式為鯨分類?是一時的靈感閃現(xiàn)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奇思異想?麥爾維爾使用開本分類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這其中是否暗含著什么“陰謀”?
麥爾維爾給霍桑的書信或許能給我們以啟迪。在1851年6月致霍桑的信中,麥爾維爾寫道:“我最想寫的東西不能寫——因為不賺錢。但是,完全為了賺錢而寫我又做不到。所以最后寫出來的東西是雜燴,我的所有書都不成樣子。”③這可能是麥爾維爾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復(fù)雜心態(tài)的一種總結(jié)。麥爾維爾面對的是和他早期作品同樣的讀者群,他的創(chuàng)作策略卻出現(xiàn)了分化。他應(yīng)該預(yù)料到這種分化所導(dǎo)致的后果,《白鯨》并沒有給作者帶來他預(yù)期的收益和聲望,但它顯然是麥爾維爾最想寫的東西。那么麥爾維爾冒著不被讀者看好的風險而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的不明智之舉應(yīng)該是“自有其想法”④,也就是說那些在讀者看來散漫無序、離題甚遠的章節(jié)(如語源、選錄、鯨類學(xué)等等)也應(yīng)該都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是作者精心策劃的“陰謀”,一個使閱讀過程復(fù)雜化的“陰謀”或者說是“努力”⑤。
麥爾維爾是不會讓他的努力輕易付諸東流的,他必定在行文的過程中為他的“陰謀”留下了蛛絲馬跡。這是一場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智力游戲,麥爾維爾似乎有意在考驗著讀者的智慧。大衛(wèi)·赫德(David Herd)將以實瑪利對大鯨的分類與那個給他提供選錄的熱情的小小圖書館員給圖書分類的工作等同起來,認為圖書館員的整理工作給了以實瑪利-麥爾維爾將圖書術(shù)語“開本”運用到了動物學(xué)范疇的靈感。⑥但是圖書館員的整理工作和以實瑪利的分類本質(zhì)上有著天壤之別。事實上,“語源”、“選錄”和“鯨類學(xué)”的確暗含著某種共通之處,這種共通之處就是,二者都是閱讀的結(jié)果,只不過前者是閱讀的直接引用,而后者則出現(xiàn)了意義生成和再創(chuàng)造。以開本形式為鯨分類不是簡單地將一個行業(yè)的術(shù)語置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它更是一個意義生成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一方面它是“閱讀”經(jīng)過吸收、消化、融合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它重新賦“形式”予新的“內(nèi)容”。換句話說,采用開本形式為鯨分類,麥爾維爾將以實瑪利追尋的動態(tài)的“鯨”轉(zhuǎn)變?yōu)榱遂o態(tài)的“書本”,鯨魚就是書本,也是書本的內(nèi)容,對有關(guān)鯨魚知識的了解其實就是一種潛在的閱讀小說的方式。這種策略的運用改變了讀者單純的消費者的身份,從而變成了積極的解讀者和參與者,麥爾維爾也就不漏聲色地將讀者閱讀大鯨的過程演變成了閱讀他的復(fù)雜小說《白鯨》的過程。
也正如羅伯特·列文(Robert Levin)所指出的那樣,“在麥爾維爾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總是通過將需要闡釋的問題放置在最突出的位置來引導(dǎo)和挑戰(zhàn)讀者對他的作品作出反應(yīng)”⑦,以開本的形式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也是麥爾維爾在“鯨類學(xué)”的開始時候強調(diào)這一章“必不可少”的原因。因此,麥爾維爾采用這種分類法不是一時的靈感閃現(xiàn),也不是奇思異想所驅(qū),而是苦心經(jīng)營的書寫策略,是他精心策劃的“陰謀”:“鯨學(xué)”章節(jié)不是枯燥的書本知識的再現(xiàn),而是構(gòu)成一個巧妙的“閱讀”《白鯨》的隱喻,它對于我們洞悉亞哈的個性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
二
以實瑪利對白鯨的閱讀始于他對白鯨的白色所進行的研究和思考。在“白鯨的白色”這一章的開始,我們知道以實瑪利對白鯨“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模糊的恐怖”⑧,但是他羅列的意象中如大理石、山茶花、珍珠、白象、白馬、新娘的婚紗等具有美好的、快樂的聯(lián)系,另一些如北極的白熊、白鯊魚、白化病人、死者蒼白的臉、穿著白袍在白霧中升起的鬼魂等帶有神秘的、恐怖的色彩。前者似乎否定了以實瑪利對白鯨的“恐怖”心態(tài),而后者則似乎又肯定和加強了他的這種心態(tài)。讀者陷入了兩難境地,力求在肯定和否定中做出明確白鯨究竟屬于哪一類意象的努力。然而對以實瑪利而言,白鯨顯然不屬于上述意象中的任何一種,“白鯨就是這一切事物的代表”。以實瑪利給出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姿態(tài)。以實瑪利試圖說明的是沒有哪一個事物具有明確的所指,一切事物的具體意義取決于它的審視者。白色既可以是善的化身,又可以是惡的象征,白鯨亦是如此,一切因人而異。通過對白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渲染和闡釋,以實瑪利向讀者表明的是他“不尋求唯一答案”⑨的開放姿態(tài)。
以實瑪利力陳他的開放姿態(tài)是有所喻指的。在“白鯨的白色”這一章的開篇,麥爾維爾這樣寫道:“亞哈對白鯨怎樣看法,已經(jīng)略有交代;至于我時常對白鯨怎樣看法,卻還沒有說過?!痹谶@里,麥爾維爾將以實瑪利和亞哈對白鯨的看法進行了對照。亞哈不僅將白鯨視為他肉體上的宿敵,也是他理智上、精神上的敵人。亞哈對白鯨的認識是經(jīng)驗式的、單一的,在他看來,白鯨就是“邪惡”的化身,具有特定性。如果說亞哈的白鯨是特指的,那么以實瑪利的則是泛指的;而以實瑪利的不尋求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多角度的閱讀方式則直接影射了亞哈的封閉性和片面性。
亞哈不僅與以實瑪利存在著潛在的參照關(guān)系,同時他也是以實瑪利的閱讀內(nèi)容,亞哈從來就沒有離開以實瑪利的視線,和大鯨一樣他也是以實瑪利的關(guān)注中心。無論是靠著舷墻當風吸煙的亞哈,船長室餐桌上的亞哈,船長室后窗邊躊躇滿志、誓將白鯨追擊到底的亞哈,還是對著海圖沉思默想的亞哈等等,都沒有逃脫以實瑪利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以實瑪利在對白鯨和亞哈關(guān)注的過程中注意到他們在外形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那就是二者的額頭都有深深的皺褶。以實瑪利多次提到白鯨莫比-迪克和亞哈額頭上的皺褶顯然是有深意的。以實瑪利不僅將自己和亞哈在進行對比,同時他也有意無意地將白鯨和亞哈進行比較。以實瑪利是亞哈的一面鏡子,通過了解以實瑪利的閱讀方式我們看到了亞哈看待事物的局限性。那么白鯨是不是亞哈的一面鏡子呢?對白鯨的審視結(jié)果是不是會增加我們對亞哈的了解呢?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以實瑪利對大鯨的解剖式閱讀(以實瑪利對大鯨的解讀是從鯨脂、鯨頭、鯨腦、鯨眼到鯨尾的一個有序過程,相當于對鯨進行了分解,事實上,這也是有關(guān)鯨魚的書本知識的繼續(xù))實際上就是在對亞哈和大鯨進行對比觀照。大鯨的雙眼便是第一個典型。大鯨的雙眼長在鯨頭的兩側(cè),相當于人類的耳朵的位置。鯨眼這一特殊的位置使它能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清晰畫面。而人的眼睛注視的卻只是一個畫面。也就是說,鯨眼的注視范圍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而人類注視的則是一個封閉性的空間。詹姆斯·羅伯茨(James Roberts)認為這種關(guān)注范圍的對立旨在說明,人,這個一元論者,總是試圖從唯一或單一這個角度來看待事物,但是以白鯨為代表的自然和宇宙展示的意象和意義卻是多視角的、多維度的。⑩這個用唯一或單一視角看待問題的顯然是暗指亞哈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在“裴闊德號”的捕鯨航程中,它一共遭遇過九艘不同的捕鯨船,這些捕鯨船對于白鯨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實瑪利客觀地接受這些捕鯨船關(guān)于白鯨的故事。亞哈則不為任何說法所動,始終偏執(zhí)地堅守追擊白鯨的目標。
與鯨眼的參照暴露了亞哈看待事物的封閉性和片面性,而對鯨皮的描述則映射了亞哈的非理性。大鯨和人類一樣,是既有肺又有熱血的動物,需要保持體溫。但大鯨身上的鯨皮,就像一件厚厚的外衣將大鯨包裹得嚴實緊密,使它能夠在各種氣候、各種海洋、各種時間、各種潮汐中過得舒舒服服,哪怕是在冰封雪凍、冷徹肌膚的北極的海洋里。因此,以實瑪利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向大鯨學(xué)習的感嘆:“人呀!你應(yīng)該禮贊鯨,以鯨為你的楷模!……在赤道上可別發(fā)熱;在北極上可別讓血凍結(jié)。……更要像大鯨一樣,一年四季都要保持你自己的溫度!”以實瑪利這段因鯨皮而引發(fā)的思考很有諷刺意味。在西方文化里,保持溫度是保持理性的隱喻,而生氣、發(fā)怒等都和體溫升高有關(guān),是非理性的表現(xiàn),比如infuriated、inflamed等。在小說中作者多次描述了亞哈的生氣和發(fā)怒的情形。當亞哈被白鯨刈掉一條腿后,他躺在吊鋪里狂叫狂喊,他的大二三副不得不將他綁起來;當斯塔布提醒亞哈不要在甲板上踱步以免影響其他船員休息時,亞哈突然沖著他大叫,嚇得斯塔布說不出話來;當斯巴達克認為亞哈對白鯨的復(fù)仇是褻瀆神明時,亞哈怒斥斯達巴克是“小不點的拆帳者”等等,不一而足。同時小說中用來描述亞哈的詞匯也都含有體溫升高之意,如“狂亂的”、“偏熱癥的”、“瘋狂的”、“怒不可遏的”、“心中如咬之痛,外表如火之燒”等等所有這些詞匯都表明易“發(fā)熱”即非理性是亞哈的典型特征。大鯨和亞哈互為鏡像,交互參照,大鯨的“一年四季都保持自己的溫度”的特性從反面強調(diào)了亞哈易“發(fā)熱”的非理性的危害性,并為亞哈的“發(fā)熱”之舉而導(dǎo)致的全船人的生命毀于一旦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鯨學(xué)知識不過是麥爾維爾使閱讀過程復(fù)雜化的“障眼法”,他的本意似乎并不在于向讀者灌輸枯燥的書本知識,而是將這些書本知識作為一個平臺,一面鏡子。在閱讀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讀者也在獲取和豐富了解以實瑪利和亞哈的知識。同時,這些書本知識將以實瑪利和大鯨、以實瑪利與亞哈、亞哈與大鯨這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閱讀大鯨的同時,我們潛移默化地加強了對以實瑪利和亞哈的理解,從以實瑪利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和亞哈的不同之處,更為重要的是,從大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亞哈的影子,亞哈身上的缺陷,從而對孤獨的亞哈的個性有了近距離的了解。因此,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彼此參照、相互指涉的。因此,有關(guān)鯨魚和捕鯨的知識介紹、以實瑪利的玄思默想,這些貌似導(dǎo)致文體不協(xié)調(diào)和內(nèi)容不連貫的因素,事實上只是表象或者說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假象,是麥爾維爾精心策劃的一場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游戲,一場深層對表層的顛覆運動,深層的和諧有序?qū)Ρ韺由⒙o序的顛覆與重構(gòu)。
①J.A.Ward,“The Function of Cetological Chapters inMoby Dick,”American Literature 28(1956),p.168.
② Robert M.Greenberg,“Cetology:Center of Multiplicity and Discord inMoby Dick,”inA Routledge Literary Sourcebook on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Ed.Michael J.Davey.(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2004),p.93.
③ HermanMelville,HermanMelvilletoNathaniel Hawthorne,1June,1851.inThe Letters of Herman Melville,Ed.MerrellR.DavisandWilliam H.Gilma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p.128.
④ 薩默塞特·毛姆:《巨匠與杰作》,李峰譯,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頁。
⑤ Levin,Robert S.Introduction,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rman Melville.Ed.RobertS.Levi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3.hereafter Levin.
⑥ See David Herd,“Introduction:How the whale got its lungs”,in Herman Melville,Moby Dick,(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2).
⑦ Levin.p.3.
⑧ 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曹庸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64頁。本文所引均出自此著,偶有改動,下文不再另注。
⑨ Kevin J.Hayes,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Herman Melville,楊金才導(dǎo)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頁。
⑩ James L.Roberts,Moby Dick notes.(Lincoln,Nebraska:Cliffs Notes,Inc.1966),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