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與地壇》:詩性散文的經(jīng)典文本

2010-08-15 00:42陳劍暉華南師范學(xué)院廣州510006
名作欣賞 2010年12期
關(guān)鍵詞:園子史鐵生困境

□陳劍暉(華南師范學(xué)院,廣州 510006)

人類困境與拯救之道

《我與地壇》是寫于20世紀(jì)90年代,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紀(jì)中國最為優(yōu)秀的散文之一。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讀了許多遍。我之所以特別推崇偏愛它,不僅僅因為在這篇作品中史鐵生對于苦難有著與別人完全不同的理解,也不僅僅因為這是一篇關(guān)于生與死的冥想曲。對我而言,《我與地壇》的真正意義在于:這是一個詩性散文的經(jīng)典文本,是一篇經(jīng)得起反復(fù)細(xì)讀的作品。當(dāng)然,解讀這篇作品有多種多樣的角度,比如從生與死,從母愛,從宗教等角度,都有可能探測出作品的豐富內(nèi)蘊。不過在這里,我想采用傳統(tǒng)的細(xì)讀和整體感知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人類困境與拯救”的視角來解讀這篇作品,并試圖通過這種解讀讓讀者感受到作品的內(nèi)在和綜合的詩性。

毫無疑問,史鐵生不僅是一個重視個體經(jīng)驗與個體的生活苦難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關(guān)注人類生存困境的作家。他對人類的生存困境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與敏感,并投注進全部的心力去探索這種困境,同時尋求人類擺脫這種生存困境的拯救之道。在當(dāng)代的散文家中,像史鐵生這樣專注、這樣執(zhí)著于人類生存困境的拯救的作家,應(yīng)當(dāng)說并不多見。這正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之所以詩性豐盈的基本前提。

史鐵生為什么如此專注,如此執(zhí)著地要把“人類困境”引進散文?因為在史鐵生看來,人類的生存無論何時何地都面臨著三種困境:“第一,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shù)他人中并且與他人無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永遠(yuǎn)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這也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就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走向死亡,這意味著恐懼?!备哦灾?,孤獨、痛苦再加上恐懼,這就是史鐵生經(jīng)常思考的人類的困境。不過按我的理解,除了這三重困境,還應(yīng)加上一重困境。即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這也許是人類面臨的更為深廣甚至是永遠(yuǎn)也無法破譯逾越的困境。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一流的科學(xué)家最后都走向自殺?因為當(dāng)他們對大自然了解越多,越是感到大自然的宏偉莊嚴(yán)、井然有序和神秘莫測,就越敬畏和崇拜大自然,同時越發(fā)感到人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所以他們選擇了自殺來擺脫這種困惑。當(dāng)然對于史鐵生來說,事情還沒有嚴(yán)重到自殺的地步。但當(dāng)他面對大自然時,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助并由此產(chǎn)生無法擺脫的困惑,或者說濃厚的宿命思想,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面對人類生存的四重困境,史鐵生何為?他的拯救之路在哪里?下面,讓我們結(jié)合《我與地壇》這個文本,來具體細(xì)致地探討這一問題。

宿命存在與心魂之所系

《我與地壇》有兩條敘述線索:第一條線索主要表現(xiàn)“我”與地壇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關(guān)系。這一層面敘述的內(nèi)容較抽象,帶有形而上的哲學(xué)意味,體現(xiàn)的是人與古園即自然的合一與和諧。第二條線索主要講述“我”與地壇中的幾個人物的關(guān)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思索,這是作品的主體部分。這一層面是實寫,較為具象且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這里涉及的是如何面對生存和以健全的心理來與人相處并從別人身上獲得生命能量的問題。

這篇作品由七個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jǐn)⑹觥拔摇迸c地壇的“緣分”,讓讀者知道地壇是“我”的“心魂”之所在。作品一開篇就寫道:地壇實際上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它“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而且“很少被人記起”。然而對于“我”來說,地壇卻有一種特別的意義:“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年?!边@就不僅僅是緣分,而是有一種宿命的味道,還有感同身受的相憐相知。因為地壇是冷落荒蕪的,而“我”則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所以地壇離“我”很近,“我”也特別鐘情于地壇。這是由相同的命運和處境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定的“語境”。

接下來的一段是敘述交代,也是寫景抒情;或者說,這一段是將敘述、描寫與抒情高度融合的精彩片段。作者選取的景物既富于隱喻意味,而其用詞更為考究,古殿檐頭用“剝蝕了”,朱紅門壁用“淡褪了”,玉砌雕欄高墻用“坍圮了”,而老柏樹是“愈見蒼幽”,野草荒藤則是“茂盛得自在坦蕩”。從這里的取景與用詞,可見史鐵生文筆的多變和老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進而寫道:“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zhǔn)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雖然那時“我”處于“失魂落魄”的生存困境中,但因有“太陽”的映照烘托,“我”仍然感到了生命的活力,而且“我”的心態(tài)是沉靜坦蕩的?!拔摇辈粌H能夠清醒地回望自己的來路,全面省思“我”為什么要活和怎樣活,還能夠充分地享受和把握“時間”。正是因此,“我”一進入園子就不愿意離開,“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謝上帝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上面的“茂盛得自在坦蕩”、“沉靜光芒”、“自己的身影”一樣,這里的“去處”也是一個富于詩的隱喻性的詞語。它既是指地壇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地方,同時也暗示地壇是一個自在自足之所,是安放“我”的靈魂,寄托“我”的精神的理想之所。

然而,“我”最初搖著輪椅進入地壇,僅僅是一種逃避,是對不幸命運與生命痛苦的逃避。接下來,作者沒有進一步敘述“我”為什么要逃避,而是筆鋒一轉(zhuǎn),又展開了對地壇中的景物的描寫。不過此處的景物描寫與上面的描寫不同,上面的描寫對象主要是建筑物,其主旨在于突出地壇的古老與滄桑,而此處的描寫對象是蜂兒、螞蟻、瓢蟲等各種小昆蟲以及樹干上的蟬蛻,草葉上的露珠,這些描寫都十分具體、細(xì)致和傳神,充分體現(xiàn)出了史鐵生善于觀察景物,并將景物生動逼真地描繪出來的高超寫作能力。自然,史鐵生從來就不是為了景物而寫景物,他的景物描寫都寄寓著特定的生活內(nèi)涵。正如作者所說:“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這其實暗含著史鐵生的人生軌跡和對生命的理解:盡管“我”殘廢了雙腿,但“我”絕對不放棄對生命的追求,就如這園子,雖然荒蕪但仍生機勃勃。這種對生命的執(zhí)著,給讀者以人生的啟示和心靈的震動。

在交代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對地壇的各種景物進行了精彩的描寫后,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切入了主題:“記不清都是在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生?!弊髡哒J(rèn)為,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而當(dāng)上帝交給我們這個事實時,就已經(jīng)確定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而當(dāng)“我”如是想的時候,“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這真是對人生的徹骨理解,同時能夠以豁達(dá)超脫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作者認(rèn)為這不是一下子就想得透的問題。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望,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既然生和死是無法選擇的,那么活呢?活在很多時候也是無法選擇的。但作者認(rèn)為,我們要活得明白,活得有價值,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根據(jù),而地壇,不僅使史鐵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而且使他窺見了“自己的心魂”。在這里,“心魂”這個詞有它的特別的意義。它一方面表明史鐵生是用整個生命,整個靈魂來擁抱地壇;另方面暗示“我”與地壇已經(jīng)達(dá)成了一種神秘的契合,一種物我兩忘的自適狀態(tài)。總之,這里有一種生命和心情滲透其間。

盡管時間在無情地流逝,盡管古園中有的景物被人肆意破壞,但有些東西是永恒的,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作品接下來一連用了七個“譬如”的排比句,寫了地壇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這些描寫不但優(yōu)美且?guī)е軡獾氖闱檎{(diào)子,同時既搖曳多姿又顯得很有氣勢。特別是這一部分的結(jié)尾,作者特意寫了地壇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微苦味道,并說“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正因這“味道”,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為什么要特別突出味道?因為味道是微苦的,而史鐵生的生命世界也是帶著苦澀意味的。更為主要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情和靈魂已經(jīng)和古園合二為一,它包含著瞬間與永恒,荒蕪與生機,寧靜與涌動,博大與細(xì)致,所以這樣的“味道”自然是難以說清的,自然只能去聞去感受,而當(dāng)你用整個身心去體驗去品味的時候,你便獲得了一種“整體的感知”。成熟的作家,往往會在一些細(xì)節(jié)、一些關(guān)鍵處反復(fù)渲染,以此引起讀者的特別注意。這種情況,我們過去曾在昆德拉的小說,在韓少功的散文中遇到過?,F(xiàn)在,我們又在史鐵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獲得這樣的閱讀體驗。

第一條途徑:母 愛

從第二部分開始,作品便集中思考人類困境的拯救問題。

拯救人類擺脫困境的第一條途徑是母愛。因為母愛最偉大最無私也最溫馨,所以將一個絕望生命引出困境的,首先不能不是母愛。這一部分寫得自然、樸實、深沉和含蓄。平心而論,在20世紀(jì)的散文中,有過朱自清寫父親的名篇《背影》,但尚未見過哪個散文作家寫母親像史鐵生寫得這樣質(zhì)樸感人。作者首先告訴讀者母親是一個怎樣的母親。她不是那種光會痛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作品通過母親猶猶豫豫想問“我”而沒有問,通過母親知道應(yīng)給“我”一些獨處的時間,通過她無言地扶“我”上輪椅車等一系列細(xì)節(jié)來表現(xiàn)母親的這一性格特征。作品特別寫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去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回應(yīng)。更多的時候,母親到園子里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好好地在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而當(dāng)她見不到“我”的時候,她一個人在園子里反復(fù)地尋找,步履茫然又急促。作者還寫了母親經(jīng)常自言自語:“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边@所有的一切敘述和描寫,都很詳細(xì)具體。這里既有生動感人的生活細(xì)節(jié),有關(guān)于母親形象的“定格”,更有對母親的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心理描寫。然而,也許是“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雖然經(jīng)歷了生生死死的生命體驗和宗教精神的安撫,史鐵生能夠以一種達(dá)觀超脫的心態(tài)來對待母親先“我”而去這一事實,但當(dāng)“我”再次搖著輪椅來到地壇,“我”才感到事情并不那么簡單:“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同一意思的不斷反復(fù),表達(dá)了兒子對母親猝然去世的痛惜之情。在修辭上,由于反復(fù)的渲染,加之將母親的形象與地壇合二為一,一同成為“我”生存下去的力量源泉,這樣,母親留給讀者的形象也就特別深刻。

在這部分,作者還審視了“我”過去的行為,并對“我”過去的自私任性進行了自責(zé)和懺悔。在剛患病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拔摇辈粌H脾氣壞到極點,而且經(jīng)常像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園子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都不說。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上?,“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正是因此,當(dāng)一位朋友說他寫作的動機是為了母親,“我”才會“心里一驚,良久無言”。而當(dāng)“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而母親卻無緣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和激動,“我”才更加負(fù)疚和自責(zé)。其實,兒子想使母親驕傲,而母親卻未必希望兒子出名。“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币簿褪钦f,經(jīng)過省思和懺悔,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xiàn)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切。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誠坦蕩和人格的力量。

總體來看,這一部分主要寫了母親的苦難和毫不張揚的愛以及母親對“我”的生存的啟示:1)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勇敢地去承受苦難,不要抱怨命運;2)不管碰到什么困境,都應(yīng)堅韌地去生活,而且活得有價值,有意義;3)愛不僅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含蓄的,包容的,毫不張揚的。我認(rèn)為上述幾方面是這部分的主要理解點。

第二條途徑:愛 情

如果說第二部分寫母愛是實寫、詳寫,它對應(yīng)的是第二條線索,那么,第三部分關(guān)于“四季”的生命夢想和哲學(xué)思考便是虛寫,它對應(yīng)的是第一條線索,即我與“心之家園”的關(guān)系。

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哲理的詩,是生命的夢想,是帶著禪意的浪漫曲。作品以樂器,以聲響,以園中的景物,以心緒,以藝術(shù)形式,以夢來對應(yīng)四季,比喻和象征四季,于是,虛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便有了色彩,有了形狀,變得具體可觸了。作者不僅借助想象表達(dá)了對時間的感受,而且在對四季變換,對時間的不同感受中隱含著對生命的不同況味和理解。也就是說,作者是從生命的內(nèi)在本質(zhì),賦予了四季以人格化的力量,并通過詩的夢想,把生命表現(xiàn)得深沉、遼闊而神秘。正是由于這園子,由于這夢想,“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在這里,我們看到,“心之家園”與命運的無常無奈獲得了和解,“自然之神”與生命感受達(dá)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讀著這樣寧靜、和諧而又頗具哲學(xué)意味的文字,我們自然而然會想起荷爾德林的詩,想起海德格爾的“人,詩意地棲居……”之類的格言。

的確,這一段寫得很美,而且構(gòu)思十分奇特。而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來看,在第二部分實寫之后穿插進一段虛寫,就如繪畫中的空白,或古典文學(xué)中的“閑筆”一樣,造成一種虛實相間、波瀾起伏的藝術(shù)效果。

在對“四季”進行了一番生命夢想后,作者又回到了第二條線索,即對園子中各種人物的敘述描寫。從文思的展開,從結(jié)構(gòu)邏輯來看,第四部分本應(yīng)承接第二部分,但史鐵生卻故意插進一段虛寫,讓思路蕩開去,而后再收回來。粗粗看來,這樣的安排似乎不合文章法度,但細(xì)加品味,卻發(fā)現(xiàn)這正是史鐵生的高妙之處。它體現(xiàn)了史鐵生在文章布局方面的大將風(fēng)度:于自由灑脫與不經(jīng)意間使作品的思想意向和文章的結(jié)構(gòu)達(dá)成了一種和諧,體現(xiàn)出了一種無技巧的技巧、無法度的法度。

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園子中各種人物對待生活,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進一步探討如何擺脫生存困境的問題。

使人類擺脫困境的第二條途徑是愛情。作品先是集中寫了一對十五年來堅持到園子中來散步的中年夫婦,對他們散步的時間,散步的方向,散步的形態(tài)和表情,甚至他們衣服和雨傘的顏色,都寫得極其精細(xì)。十五年間,他們逆時針繞著園子走著,由“一對令人羨慕的中年情侶不覺中成了兩個老人”。面對著這種平靜的、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執(zhí)著專注的愛,“我”無疑被深深打動了。由于人是孤獨的,所以渴望愛,渴望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在所有的愛中,愛情又是最為迷人最能給人以心靈和感情的慰藉。因為愛情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尋找,是把心交給另一顆不需要設(shè)防的心。因此,惟有真正的、不講功利,沒有背叛的愛情才有可能使處于互相隔膜、無法達(dá)到心靈溝通的人類的生存有些許亮色,使孤獨的心靈有所安慰,使無盡的“欲望”純潔高尚起來。如果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真正找到了愛這樣一種“自由的盟約”,那么即使我們最終無法擺脫命定的三種困境,我們?nèi)匀荒軌蛟谡鎼鄣闹敢伦呦驂粝?,在必死的途中舞蹈高歌。于是,?dāng)死神之吻輕輕降臨時,我們會問心無愧,自豪地宣稱:“我已經(jīng)愛過了”——這就夠了!我以為,這就是史鐵生用工筆畫描繪一對夫婦的專注執(zhí)著的愛情的深刻用意,這也是人類擺脫困境的第二條途徑。

第三條途徑:熱愛生活與追求生命的過程

人類擺脫生存困境的第三條途徑,是盡情地享受生活和追求生命的過程。在這一層次,作品寫了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幾個人。先是一位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他每天上午都到園子里唱“藍(lán)藍(lán)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或者“賣布——賣布嘞,賣布——賣布嘞”,往往一唱就是半小時或者一個上午。年輕的歌唱者天天來練唱歌,也許有一天他能幸運考上哪家專業(yè)文工團,也許他最終什么也得不到。這就涉及到人生的態(tài)度,生命價值的問題。蒙田說:“生命無所謂好壞,是好是壞全在你自己?!钡拇_,對于這位小伙子來說,參與本身就體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至于我雖然與小伙子天天見面,卻從未有過結(jié)識和交談的愿望,最后終于失之交臂,這則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

作品中還寫到一個老頭——一個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瓶里裝滿了酒。他往往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選定一處地方,一只腳踏在石蹬上或土埂上或樹墩上,解下腰間的酒瓶,并瞇起眼將周遭景物細(xì)看一遍,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搖一搖再掛向腰間,再平心靜氣往前走。作者這么細(xì)致描寫飲酒老頭隨便的衣著,走路的姿態(tài)和飲酒的情狀,其旨在于突出一種自由自在、放蕩不羈的人生。而寫那位捕鳥的漢子,寫他專門捕一種鳥,為了這種鳥他一等就是好幾年,其他的鳥撞在網(wǎng)上他都摘下來放掉。則是告訴人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nèi)サ却?,需要選擇,更需要執(zhí)著和癡情。至于寫穿過園子去上班的優(yōu)雅女工程師,其動機和內(nèi)涵則頗為復(fù)雜。為什么“我”認(rèn)定這位中年女性必定是學(xué)理工的知識分子呢?也許在作者看來,學(xué)理工的較自然樸素,因此更匹配這園子的幽靜、清淡和幽雅的情調(diào)吧?但為什么“我”又要猜想她丈夫是什么模樣,為什么想見他又希望那個男人最好不要出現(xiàn),甚至還擔(dān)心這位優(yōu)雅的女工程師一旦落進廚房究竟是什么模樣?這里除了本能地對美的衛(wèi)護和暢想外,是不是還有因自己雙腿高度癱瘓而在心理上引起了某種不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還特別詳寫了一位有天賦卻被埋沒了的長跑家。盡管屢受命運的打擊嘲弄,但他并未放棄努力,他仍然不懈地追求他的人生理想和價值。作品寫長跑家的意義在于:1)命運是無常和無奈的,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灰範(fàn)?,即“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2)生命的價值在于過程,而不是結(jié)局。過程往往比結(jié)局更美麗,也更具有哲學(xué)意味??偠灾髌穼憟@子里的眾生相表面看來似乎是信筆拈來,十分隨意,而事實上卻是經(jīng)過反復(fù)選擇和斟酌。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寓意和寄托,都體現(xiàn)了某種人生態(tài)度或生活理想。更為主要的是,從人生來看,園子里的這些人對“我”來說是一個啟示,一個生存方面的鼓舞。從文章的內(nèi)容來看,這一部分的“實寫”也十分必要。它不僅引進了社會氛圍,擴大了文章的視野,使園子里的小社會和社會大園子聯(lián)系起來,而且避免了沉溺于一己的苦難而不能自拔的局限。自然,“我”與地壇里的這些人能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流程里相識相遇,這本身也是一種緣分,一種宿命。

第四條途徑:承認(rèn)差別

第五部分還是寫園子中的人物,不過此處寫的是一個小孩——一個漂亮而弱智的不幸的小姑娘。為什么作者要單列一部分來寫這位小姑娘?因為這位不幸的小姑娘和“我”一樣同是上帝的犧牲品,所以小姑娘的不幸命運自然就獲得了“我”特別的憐憫并引起了“我”心靈的共振。

這部分主要是對于“差別”的思考;或者說,在作者看來,承認(rèn)差別,是人類擺脫困境的第四條途徑。我們看到,小姑娘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時,她正在撿樹上落下的“小燈籠”。作品特意寫小姑娘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個年齡常有的尖細(xì),而是很圓潤甚或厚重”,特別是對于兄妹情誼的描寫十分動人,體現(xiàn)出一種人性的溫暖。然而接下來的描寫卻令人心痛:“那是禮拜日的上午。那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頗似魯迅的“窗外有一棵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的語言的有意重復(fù),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韻味,而是一種觸目驚心的生活現(xiàn)實和人生體驗。因為正是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美好上午,我卻發(fā)現(xiàn)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當(dāng)“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guī)缀跏窃谛睦矬@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拔摇鄙踔灵_始懷疑上帝的居心。最后,目送著哥哥帶著妹妹無言地回家去,“我”也只能無言以對。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上帝”和“命運”這兩個詞不斷出現(xiàn)一樣,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也讓“無言”這個詞一再出現(xiàn)?!盁o言”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是一種沉默的姿態(tài)?!盁o言”也是一種無奈,是孤獨的暗示。當(dāng)然,無言并非放棄思考,放棄對生命的追求。所以,當(dāng)小姑娘無言的回家后,作者認(rèn)為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xùn)|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就只有無言和回家去是對的。

接下來是一段關(guān)于苦難和差別的哲理思考。這一段的內(nèi)蘊十分豐富,也可以說它濃縮了史鐵生哲學(xué)思考的精華,同時體現(xiàn)出了史鐵生思想觀念中濃厚的宿命色彩。也就是說,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加之長時間在地壇里冥思苦想和仰望星空,這使史鐵生越發(fā)認(rèn)定有一個“上帝”即宿命的存在,而作為個體的人是無法知道也無法反抗上帝或命運的,所以“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但另方面他又深信人靠生活的經(jīng)歷,靠生命的感悟和體驗是可以“識破”命運的?!白R破”體現(xiàn)出了一種審美的意義,也是生命追求的價值之所在。事實上,史鐵生的許多散文,正是為了尋找這種“識破”的路徑。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了史鐵生精神世界的矛盾;另方面也可以看出史鐵生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宿命論者和悲觀論者,而是一個樂觀進取的生命擁有者。

史鐵生以其冷靜和從容,以他的洞察和睿智,對苦難作出了迥異于世俗的獨特理解:他發(fā)現(xiàn)苦難也是財富,虛無即是實在。而生存,不僅需要勇氣,需要選擇,需要承擔(dān)責(zé)任,更需要承認(rèn)差別。他對苦難的理解,對差別的承認(rèn),源于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執(zhí)著,也源于他的平常心。在這里,史鐵生化哲學(xué)的思考為詩性的抒情,將個體的苦難和人類共有的苦難,以及對上帝的肯定和救贖之路的懷疑匯集于一個調(diào)色板里,在生命的苦澀荒涼和精神的重重矛盾中,靜靜地感受著大地的永恒,傾聽著時間在自己生命上的滑過。

第五條途徑:肯定欲望

“設(shè)若有一位園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這么多年我在這園里坐著,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yōu)哉游哉,有時候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其實總共只有三個問題交替著來騷擾我,來陪伴我。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么活?第三個,我干嘛要寫作。”

讀者也許已注意到,第六部分一開始,作者便采用了與“園神”對話的敘述方式,描述了“我”這么多年來在園子里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tài),并點出了這篇作品的主題:一是要不要去死;二是為什么要活?三是干嘛要寫作?接下來,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人稱“你”,通過“我”與“你”的對話和交叉出現(xiàn),集中探討了第三個問題。即上帝雖然安排了一個有差別的世界,從而達(dá)到了整體的和諧;但上帝同時又給每個人分配了屬于自己的角色,所以我們必須趁“活著”做點什么事。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你”并非一個具體的人物指稱?!澳恪逼鋵嵕褪恰拔摇钡闹黧w的延伸,是“我”的影子。史鐵生為了使敘述更加生動靈活,更加豐富多彩,也可能是為了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故意將“我”一分為二,使“你”與“我”互為因果,互相補充,相映成輝。史鐵生散文中的這種敘述方式,是直接從巴赫金的“復(fù)調(diào)理論”中獲得啟示還是受到我國上世紀(jì)30年代的“獨語”散文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

這一部分,作者通過對干嘛要寫作的追問,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亦即是說,正視和肯定欲望,是人類擺脫困境的第五條途徑。

誠如上述,史鐵生在思考人類的困境時,將不敢正視欲望和難以滿足欲望視為造成人類困境的第二個因素。為此在《我與地壇》的第六部分,他反復(fù)強調(diào)了人對欲望的追求:“說到底是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算了吧你,我怎可能自由呢?別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盡管欲望是“罪孽又是福祉”,欲望有可能使人變?yōu)椤叭速|(zhì)”,使人變得不自由,不過從主導(dǎo)觀念來看,史鐵生還是充分肯定欲望的。因為第一,欲望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傾向,作為一種自然屬性和人的基本權(quán)利,欲望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愛的語言”(見《務(wù)虛筆記》),它不僅不應(yīng)被否定,被消滅,相反,應(yīng)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二,欲望不僅是人先天的本能,還是人后天的種種夢想、憧憬與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欲望,正是在欲望的渴求中,人不斷地從人生的這一扇門走向那一扇門。機器人沒有欲望,石頭也沒有欲望,所以它們既沒有夢想,沒有精神上的痛苦,卻也沒有自由與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欲望不僅是物質(zhì)的、肉體的,欲望也不僅僅是某種生理的現(xiàn)象,欲望其實蘊含著精神方面的因素,不過我們過去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這無疑是片面的。第三,按史鐵生的理解,欲望不僅是任何社會秩序建立的參照物,欲望還是宇宙所共有的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是欲望作為形而上的意義。在《務(wù)虛筆記》中他認(rèn)為:“差別”構(gòu)成了矛盾,矛盾產(chǎn)生了運動,有運動就有了方向,而方向說到底就是欲望??傊?,欲望是永遠(yuǎn)的“動”。它既推動作為個體的人去追求,去創(chuàng)造,去享受生活的過程,去獲得生命的價值,同時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我”與“你”,也是作者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它一方面充滿了對抗與矛盾,另方面又體現(xiàn)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意識的流動。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理解文本的難度。

生命是一個永恒的歌舞

第七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雖只有幾百字,但寫得最為精彩。據(jù)說張承志曾說過,即使沒有前面那些文字,單憑這幾百字,《我與地壇》也是無與倫比的杰作。

這一部分的開始還是采用“我”與地壇對話的敘述方式,而調(diào)子卻是抒情的,或者說是傾訴式的,既自然親切而又透出淡淡的感傷:“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寞,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lǐng)地只有兩處:心與墳?zāi)埂??!段遗c地壇》給我們的整體感受,不也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寞”,是“成熟的欲望與絕望”嗎?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能通過特定的語感和語調(diào)透露出某種信息。

“如今我搖著車在園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種感受,覺得我一個人跑出來已經(jīng)玩得太久了”?;ㄩ_花落,方顯出生命的可貴和燦爛。正如自然界的花草會衰落凋謝一樣,人生也終有落幕,走到盡頭的一天。但凋謝落幕也是一種真實,一種美麗,一種蒼涼。所以,當(dāng)有一天夜晚,“我”獨自坐在祭壇邊的路燈下看書,忽然從那漆黑的祭壇里傳出陣陣嗩吶聲,這嗩吶聲“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蒼涼”。而且“我”還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xiàn)在,響在未來,回旋飄轉(zhuǎn)亙古不散”。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我”該回去了。在有限中感受到無限,又在無限中把握了有限,“我”終于大徹大悟: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人既能擁有欲望,又能超越欲望;既能創(chuàng)造美麗的過程,又能平靜地去欣賞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惟其如此,人才能擺脫“人質(zhì)”的可悲境地,才能活得充實而自由。當(dāng)然,盡管意識到“我”該回去了,但“我”還是十分留戀,留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史鐵生不但把生命的苦澀和悲痛比喻為孩童無意間的一次離家嬉戲,而且還進而將人生想象為孩子、情人和老人的三種形態(tài)。孩子和老人代表人生的兩極:一個是剛從死里來;另一個則是要到死里去。而情人呢?盡管他們一刻也不想分開,但不管多么美好浪漫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所以,不管我是像那個孩子,還是像那個老人,抑或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其實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所以,“當(dāng)牽?;ǔ蹰_的時節(jié),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庇腥苏f,這一段文字稱得上是經(jīng)典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找不到別的字來替代,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動。的確如此。這一段可以說是詩,是寓言,是美妙的天籟之音,也是作者“心魂”的永恒的歌舞。在這里,生命不是斷裂的、孤立的,而是不斷的循環(huán)運動著的,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所以我們盡可坦然以對。不但如此,在本文的結(jié)尾,作者還從“他者”的角度來審視自我,并發(fā)出“那不是我”,“那不是我嗎?”這樣富于現(xiàn)代哲學(xué)意味的發(fā)問。很顯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在“回家”的途中,在生命的循環(huán)運動中來追問和探詢?nèi)说拇嬖诘囊饬x,這樣他的散文也就像海德格爾的哲學(xué)一樣具有“詩性之思”的特質(zhì)。

至于作品的最后為什么要用“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名字,大可忽略不計”作結(jié),確實頗令人費解。如果聯(lián)系到第六部分對欲望的敘述描寫,我們可否這樣理解:人是在欲望的驅(qū)動下,從開始到結(jié)束不停地“舞蹈”下去的。由于欲望是人的一種本能,同時欲望又“存在于整個宇宙的信息之中”(史鐵生語),故而欲望是一個永恒,一種整體性的存在,而個人只不過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瞬間,所以對人世間的許多事情包括自己的名字,“大可忽略不計”。但盡管生命十分短暫,個人相當(dāng)渺小,“我”還是因了對“生”與“死”、對生命的意義和欲望的新理解而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生存的困境,在精神和靈魂上獲得了新生。

《人與地壇》從內(nèi)容看,它由個人的嚴(yán)酷命運上升到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于是,它超越了一己的悲歡,而被賦予了一種闊大的精神境界和深刻的人性內(nèi)涵。這樣闊大深刻而又帶著荒涼苦澀的人生況味的散文,我們曾在魯迅的《野草》中感受過,遺憾的是在當(dāng)代的散文中我們還從未讀到過這樣的作品。再從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和美學(xué)風(fēng)范看,它一方面有著真誠坦蕩的感情流露,自然樸素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又彌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之感——那是寧靜從容中的激情,寂寞底色下的血色,溫馨輝煌中的荒涼苦澀。自然,那也是矛盾中的希望與絕望,是朦朧中透出的詩性。而這一切,是最能打動和吸引讀者的。而從語言來看,《我與地壇》的語言表面上看樸素?zé)o華,不動聲色,但它的內(nèi)蘊卻十分豐富。那是一種帶著生命的本真,感情的原色,又有幾分靜思玄想的語言,也是一種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心里話”。它不需要任何偽裝,它更鄙視任何粗痞惡俗。而它在敘事、描寫和抒情時的那種舒徐平緩、綿長而柔韌的語感語調(diào),尤其是它的質(zhì)地的純凈,都體現(xiàn)出了詩的特質(zhì)。也許正是由于這種詩性,韓少功才給予這篇作品以如此高的評價:“他的精神圣戰(zhàn)沒有民族史的大背景,而是以個體的生命為路標(biāo),孤單深入,默默探測全人類永恒的純凈和輝煌”,“他的輝煌不是因為滿身披掛,而是因為非常簡單非常簡單的心誠則靈,立地成佛,說出一些對這個世界誠實的體會”。

在我看來,這是對《我與地壇》的既簡潔而又十分到位的評價。這自然也是我對這篇作品價值的總體性評價。

猜你喜歡
園子史鐵生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我家的園子
曹雪芹與史鐵生的生命哲學(xué)比較
快樂的園子
跟蹤導(dǎo)練(一)
困境
園子匠
不 同
中國“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史鐵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