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沖出矛盾重圍——李賀詩歌與馮至早期詩歌之意象比較

2010-08-15 00:42:44張琴琴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610064
名作欣賞 2010年29期
關鍵詞:馮至李賀意象

□張琴琴(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成都 610064)

從意象入手來解讀詩歌,是研究詩歌的一種普遍方法。但對于意象,人們往往按詞性來劃分之,并多留意其名詞意象,卻忽視了意象亦可按心理因素來劃分。象征派詩人艾略特說:“意象來自他(指作者)從童年就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彼?,意象不僅可以包括我們目睹的事物(視覺意象)、聽到的聲音(聽覺意象)、身體的觸感(觸覺意象),還包括氣味、滋味(味覺意象),甚至是人的虛構物(聯(lián)覺意象)。①陳植鍔在《詩歌意象論》中按心理因素,把詩歌意象分為: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嗅覺意象、味覺意象、動覺意象、聯(lián)覺意象等。②(應該注意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孤立,而是有重疊之處的。——筆者注)顯然,后一種劃分方式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就以此來分析李賀詩歌與馮至早期詩歌中的內心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并進一步探究在現(xiàn)實的打壓下,這兩顆痛苦的心靈是如何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沖出矛盾重圍的。

李賀為唐世宗孫,系出大鄭王,但經過幾代變遷,到他父親時已家道衰落。十五歲便名滿京都的他自信可以通過仕途改變命運,但由于家諱問題,他被拒之于考場之外。韓愈一篇駁斥有力的《諱辯》也未能夠扭轉殘局。李賀心灰意冷,唱出“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如不特別注釋,本文所引用的有關李賀的詩歌皆引自[清]王琦注《李賀詩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這樣灰暗低沉的歌。但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唐諸王孫”的自我定位,使李賀對社會現(xiàn)實予以了密切的關注。他“情不敢言,又不能無言,于是寓今托古,比物征事,刺切當事之隱”③。以下就通過李賀詩歌中的意象來分析其“哀憤孤激”的內心。

李賀是一個自信且叛逆的人。在《天上謠》中,“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地種瑤草”,“呼龍”、“耕地”、“種瑤草”這三個動覺意象都表現(xiàn)了李賀的自信,確切地說是潛在的皇族氣派。龍是中國的圖騰,吉祥的象征。蘇軾《塔前古檜》中道:“當年雙檜是雙童,相對無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蒼龍?!钡诶钯R眼中,它不是“能合能散,能潛能見”的神物,而是和諧田間可以呼來喚去的小小耕夫。它種的土地既不是現(xiàn)實世界中布滿尸體的戰(zhàn)場,也不是沉重賦稅之下顆粒無收的荒田,而是水分充足、純潔無雜質的仙霧與云朵?!胺N瑤草”并非詩人不食人間煙火,只是不忍以五谷雜糧的俗貌破壞仙界的超凡脫俗,故以瓊瑤和仙草代之。這正體現(xiàn)了詩人不同凡人的氣質。另外,“踏天磨刀割紫云”(《楊生青花紫硯歌》)中的“踏天”,“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中的“天驚”,“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苦晝短》)中的“斬龍足”、“嚼龍肉”等動覺意象都體現(xiàn)了李賀的自信。詩人“不屑作經人道過語”,且動作大氣,有力度,在他的筆下“天”不再是神圣的寫作對象,反而被“踏”、被“驚”;“龍”不再是神物,反而被“斬”、被“嚼”。詩人不是立在地上仰望,而是站在與天齊平的立場,這種立場是需要十足的自信心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意象暗含了詩人因不得志而引起的叛逆心理。如《秦王飲酒》中“羲和敲日”這一動覺意象。自古乘車者尊,駕車者卑,卑者唯尊者是從,以尊者之命為己任,羲和本是為太陽駕車的神,而此句中,卑者竟對尊者不禮,“敲日”且聽“玻璃聲”!

李賀關心時局,對黑暗混亂的現(xiàn)實表示了不滿。在他的筆下,統(tǒng)治者“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猛虎行》),全然不管政事,致使藩鎮(zhèn)勢力如“猛虎”般“舉頭為城,掉尾為旌”。他們各自把持一方,自收賦稅,在“吳蠶使蠕蠕”,“越婦未織作”(《感諷五首》其一)時,便理直氣壯地來收絲稅,露出一副“獰色虬紫須”的閻王之相。于是詩人氣憤地設想出“合浦無明珠,龍州無木奴”的聯(lián)覺意象,以示“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的憤慨。憲宗一朝重用宦官,甚至任宦官為行營招討處置使。由于他們根本不懂軍事,所以中央連戰(zhàn)失敗,朝廷軍威失損殆盡。李賀諷刺其為“婦人攜漢卒”,把“婦人”這一聯(lián)覺意象用于征戰(zhàn)途中,不禁令人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感到汗顏。

科舉是唐代選拔官員的重要渠道,也是讀書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理想方式,但晚唐時期小人當?shù)?,科舉不公,李賀感慨系之,在詩中予以了批判。古人常用桃花落地比喻士子落第,在《送沈亞之歌》中,詩人用“桃花滿陌千里紅”這一視覺意象 (或聯(lián)覺意象)夸張地描寫了落榜友人“攜笈歸江重入門”時的情景,但沈亞之只是“滿陌”桃花中的一朵!詩人從眼前的春景出發(fā),聯(lián)想到社會上許許多多被埋沒的人才。他們就像被“擲置”的“黃金”,被“解”開的“龍馬”,只能在黑暗的社會里暗自悲傷,獨自哀怨。無緣科舉的李賀看到這一社會現(xiàn)象,只好在鏡中看著“長爪、通眉、巨鼻、骨瘦如柴,未老白發(fā)”④的自己“聊自笑”,在無可奈何中憤憤地接受現(xiàn)實。

詩人希望有所作為,但在混亂的社會里,有才之士志不得伸。他一方面為有機會仕進而不得的朋友表示惋惜,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命運感到痛苦。他把自己的志向與遭遇寓于“馬”這個意象?!按笋R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馬詩二十三首》其四),“夜來霜壓棧,駿骨折西風”(《馬詩二十三首》其九),他一再表示自己堅強的心志,希望自己就是那匹可以幫助君王大展宏圖的千里馬,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肉馬”受寵,自己只能“泣向風”。他執(zhí)著于于世有補,希望為改變時事而有所作為。面對重武輕文的社會,他寧愿棄文從武,做個武場英雄?!洞悍徽謩ψ痈琛分性娙酥γ鑼懥艘话研阅芰己玫膭?,它“曾入?yún)翘稊佚堊印保坏┏銮始纯墒埂鞍椎垠@”、使鬼母哭,但這把寶劍上卻刻著象征卑微身份的“春坊正字”!詩人敏感于此,明了投筆從戎的愿望只是渺茫。李賀雖懷自負之氣,但在辭去奉禮郎這一位卑祿賤的官職時仍有不舍,其悲痛、孤獨之狀在《金銅仙人歌》中都有反映。這首詩是詩人去官之時結合歷史傳聞所做。金銅仙人作為漢朝由盛而衰的“見證人”,它不僅有知覺,而且還是詩人的化身,它被拖出漢宮的情景正是詩人去官還鄉(xiāng)之時的心靈寫照。詩中“夜聞馬嘶”、“射眸子”、“衰蘭送客”等聯(lián)覺意象體現(xiàn)了詩人作為“唐諸王孫”,在唐朝將亡之時情感上的沉重與不平靜。漢代滅亡的悲劇,正是唐王朝的前景;金銅仙人的離愁別恨,正是詩人被迫離開長安,有志不得伸的心境。其恨其悲銘刻于心,故詩人筆下的山水蟲獸常常發(fā)出“泣”“啼”“吼”等不平之聲?!秾⑦M酒》之“烹龍炮鳳玉脂泣”,《黃頭郎》之“竹啼山露月”,《贈陳商》之“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等,這些動覺意象、聽覺意象、聯(lián)覺意象無一不是詩人悲苦心境的體現(xiàn)。正如錢鐘書所評“此皆有所悲悼,故覺萬匯同感,鳥亦驚心,花為濺淚”,“豈有如長吉之連篇累牘,強草木使償淚債者哉?!雹菰娙酥鞠蚋哌h,但現(xiàn)實社會里有太多阻礙,他以我心觀山水,并非沉醉其中麻醉自己,而是讓山水萬物與已同悲,聊以發(fā)泄……

馮至出生于衰落的鹽商家庭,青少年時期兩度喪母的經歷讓他過早地體味了人間炎涼。憂郁的陰影籠罩于心,揮之不去。在北京四中學習期間,他接觸到了一些有獨立思想的老師,這為他迅速接受“五四”新思想“鋪設了一條渠道”。⑥進入社會后,復雜的生活常令馮至感到苦悶與無望,于是他遁入詩歌以排遣。《昨日之歌》與《北游及其他》正是這一情愫的產物。馮至初入詩壇時的詩歌充滿著“孤寂”與“迷惘”。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和思考的深入,特別在《北游》中,詩人顯示出了一種“絕望”與“反抗絕望”的姿態(tài)。以下就通過馮至早期詩歌中的意象來觀其孤寂無奈的內心。

在《昨日之歌》中,信仰新思想的馮至,向往飄散著燦爛銀花,遍染著金黃陽光,飛翔著馴美白鴿的“新的故鄉(xiāng)”。但現(xiàn)實生活復雜多變,他常在孤寂與聯(lián)想中營造自己的心靈寓所。他渴望友情的溫暖。在黃昏,或雨后,他常常惦記著遠方的摯友,“輕輕地叫著”朋友的名字,“傍著窗兒癡等”,猜想他在哪里徘徊(《懷友人Y.H》。如不特別注釋,本文所引用的有關馮至的詩歌皆引自《馮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輕盈的動覺意象,低回反復的心靈呼喚,訴說著剪不斷的寂寞。他同樣渴望愛情,并在愛情里寄存自己的內心真實。他幻想“把滿天的星光,聚攏在我的懷里,把它們當做顆顆的淚珠,用情絲細細地穿起”,讓愛情在笙與簫的吹奏中升華,“超脫了世上的榮華,同那些膚淺的悲哀”(《滿天星光》);幻想讓神把他帶到“那個地方去”,去安慰柔弱的花瓣,撫慰同樣寂寞的心靈,讓天涯同命人彼此療傷,共守孤寂與凄涼(《夜深了》);幻想沉淪后的星球,只“剩下了牛女二星,在淚水積成的天河”,唱著哀婉的歌,幻想女神把將毀的星球洗出另一種光明(《狂風中》)。凄美的聯(lián)覺意象不過是現(xiàn)實的倒影,一半真實,一半虛無。馮至在《好花開放在最寂寞的園里》寫道:“看那群獸相聚,雄獅獨在沙漠中榮與,看那群英繽紛,幽蘭獨生于深谷之中;它們孤獨的生活,是如何豐富,在它們寂寞的前面,可以尋著了終身不會失散的忠友,不會失散的愛人,樹立了它們自己的世界”。在人群中獨來獨往,在個體中尋找友伴,這種曲高和寡的姿態(tài),為詩歌意象增添了一分靜謐感。

在稍后的《北游》中,詩人用了一系列的動覺意象和視覺意象等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的厭惡和排斥。歧路上流民歌女在“彷徨”,在淺淺地“歌吟”,剛剛邁入這個城市的詩人“聽不見鳥的啼喚”,“望不見蔚綠的樹林”,看見的只是濃霧,充斥在耳際的只有汽車的噪聲。這里沒有曾經向往的新的故鄉(xiāng)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的煉獄,在希臘的酒館、日本的浪人、高麗的妓院之間,詩人感到自己的青春被吞噬,心靈被蹂躪。他“抱著寂寞游遍全世”,換來的只有不屑與譏誚!獨自一人“靜靜地依靠著車窗”,月亮緩緩地起,慢慢地落,“冷雨凄凄地灑,層云疊疊地添”,時而急迫時而無奈的動覺意象,把詩人痛苦而無助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馮至同情弱者,厭惡富貴階層的腐化生活。汽車“肆意地馳跑”,市儈“淫淫地嬉笑”,穿著異樣西裝的姨太太們從街市上走過,帶著毒菌的妓女在街心“搖蕩”,戴著瓜皮小帽的青年游手好閑,頂著大肚皮的老爺悠閑逛蕩。官僚、買辦、投機的富豪把“雞鴨的殘骸扔遍了地”,而窮人卻駕著“瘦馬”、拉著“破爛的車”,過著貧苦且毫無保障的生活。當真切地進入并體會了社會現(xiàn)實后,馮至不再像初時那樣耽于單色調的幻想。此時,他的詩中常常出現(xiàn)“看”、“聽”、“夢見”、“想起”、“望見”等動作,這些聯(lián)覺意象、視覺意象、聽覺意象等正是其復雜內心的流露。

看見的是咖啡館里“炫耀著彩色的燈罩”,是不知愁的斟酒少女,是往日繁華化作的荒原,是“拉著破提琴,向來往的行人乞憐”的乞丐……聽到的不再是黃鸝的鳴叫,而是昏鴉遠遠的鳴哀,是鑼鼓震天的喧鬧,是拉著破車、伸著脖子的瘦馬的呼叫……所有這些讓他“不敢望”、“不敢聽”。“這真是一個病的地方,到處都是病的聲音”:“這里有人在計算他的妻子,這里有人在欺騙他的愛人,這里的人,眼前只有金銀,這里的人,身上只有毒菌,在這里女兒詛咒她的慈母,老人在陷害他的兒孫?!痹娙税熏F(xiàn)實安置于夢中,希望自己看到的不是真,于是喝下辛辣的酒,以告誡自己現(xiàn)實是假的,是自己在做夢,看見的一切都是虛幻,但總是“看見這些男女擁在一起”,如何不令人斷定“這里的罪惡比當年的Pompeii還多”(《北游》)?這座煉獄把馮至的心折磨得疲倦。

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使馮至執(zhí)著地返回內心,他筆下的意象,沒有李賀舉手投足間暗含的自信、叛逆與不滿,有的只是卑微、寂寞與無奈。他認為“曾經是人間的驕子”,時代的潮流必定把他打沉于海底。在人間最深處,馮至窺視內心,把自己蜷縮。他“靜靜地依靠著車窗”、“輕輕地嘆息”、“寞寞地打開行 ”、“望著明月遲遲自語”,一切動覺意象都那么小心翼翼,唯恐傷著脆弱孤獨的心。兩度喪母的經歷讓馮至格外害怕寂寞,而漫長的北游經歷更加重了他內心的恐慌。他開始頻頻“思量”,叩問生與死的秘密,體味個體存在的孤獨,詢問“我到底要往哪里走去”。生與死被一個秘密的環(huán)套起,“我”徘徊在這秘密的環(huán)中,“解也解不開,跑也跑不出去”。心里蘊積著的地獄中,“我日日夜夜高筑我的獄墻”,同時“我”又時時思量“怎樣才能從這獄中逃去”?!拔摇比琊嚝F般瘋狂地奔跑,尋覓有血的食物,為何不曾尋到它物,也未被它物尋到?(《饑獸》)詩人陷入一對對的矛盾意象中,絕望又反抗,反抗又絕望,心中總有無法沖殺出去的牢門,這牢門由自己建立,卻又無法找到出去的路數(shù)。

通過上文對李賀詩歌與馮至早期詩歌的意象分析,可以看出在現(xiàn)實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沖突下,兩顆痛苦的心靈在泥濘中摸爬滾打。他們把敏銳的感受寄托于眼前之物、耳邊之聲以及一舉一動,用豐富的意象向讀者傳達著自己的心曲。馮至曾說,他早期的思想有“晚唐詩、宋詞、德國浪漫詩人的影響”⑦。李賀便是其中之一。李賀詩中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為馮至所喜愛。⑧他曾說:“我青年時正當‘五四’運動后期,在新思潮新文化的感召下,思想感情從舊社會里解放出來,但又找不到出路,總有些傷感的情緒,因此喜歡讀晚唐五代那動蕩不安的詩詞?!雹岬吘箷r代不同,再加上個人生活經歷及性格的差異,馮至并沒有繼承李賀詩中那濃重的色彩,而孤寂與痛苦的突圍則是連接他們的重要紐帶。以下就分別闡述兩位詩人是如何沖出心靈之矛盾重圍的。

短暫一生的諸多遭遇,把李賀推上了一條消解人生痛苦的特殊道路——狂熱地沉迷于心靈幻想,而且現(xiàn)實愈是黑暗,詩人對幻想就愈加沉迷。他喜用奇詭的鬼神意象。如《神弦》“海神山鬼來座中”,《白虎行》“耕人半做征人鬼”,《羅浮山人與葛篇》“千歲石床啼鬼工”,《春坊正字劍子歌》“嗷嗷鬼母秋郊哭”等詩句中的鬼魅意象,正是李賀在特殊心態(tài)的驅動下,憑著自己的那份天才與敏感,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內心的痛苦、壓抑、焦慮外化的產物。他不像李白那樣豪爽,不像蘇軾那樣豁達,他逃不出自己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軌跡,至死都幻想“一緋衣人,駕赤虬,持一版”,因“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⑩這是李賀的悲劇。

馮至渴望像不知名的流星一樣“在江心沉下”,但思量再三,“我生命的火焰可曾有幾次燒焚”,“我的花兒可曾開過一朵,我的果子可曾結過一個?”(《北游》)上帝給了“我”艱難的工作,“我”怎能因為沒有地方入手就期盼“化作塵煙”?對于生命的價值,李賀與馮至都進行著類似的思考。與李賀把價值失落歸結于外界的黑暗不同,馮至傾向于個人本身,所以,當他認識到“這里已經埋葬了你的一切的夢幻”后,他的生命啟示不再是“沒有聲息地死守”,而是“望后你要怎樣,你要仔細地思量;不要總是呆呆地望著遠方,不要只是呆呆地望著遠方空想!”(《艱難的工作》)這是他放棄幻想,堅實地走現(xiàn)實之路的宣言。他對自己說“去,去”,“我不能長此忍受著這里的陰沉”(《北游》)。終于,詩人沒有因黑暗的現(xiàn)實而沉淪,他逃出了李賀郁郁不得志的憂傷,擺出了反抗絕望的姿態(tài)。

選擇不同的道路當然有其所處的歷史原因。就李賀而言,他生活的年代,年年征戰(zhàn),屢屢失敗,朝廷軍威,喪失殆盡;朝廷選將不當,邊疆戰(zhàn)火難以平息,天下疲憊,百姓遭殃;時暗君昏,文章不顯,從武之人不能救國于危難之中,而從文之士又遭冷落。?詩人之悲,并非泛泛之悲?,F(xiàn)實無法改變,才志無法施展,一切的“悲”處無不打著死結,這些死結哪里是自己能解開的?祖輩打下的江山,后輩無力穩(wěn)之,認識到唐朝將亡,但仍執(zhí)著于在必然中尋找偶然,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可以力挽狂瀾的英雄。李賀的悲劇在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氣概。當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時,他要么發(fā)出“無人織錦 ,誰為鑄金鞭”(《馬詩二十三首》其一)的慨嘆;要么發(fā)出“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南園十三首》其六)的痛哭聲;要么遁入“鬼燈如漆點松花”的鬼神世界去麻醉自己;要么進入仙界,聽“銀浦流云學水聲”,以暫時忘卻憂苦。

而馮至的早期生活是在家庭與學校的象牙塔里度過的,在北京四中學習的幾年里,雖然段祺瑞、張勛等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并沒有給馮至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大學畢業(yè)后,他原本打算在條件比較好的孔德學校教學,但摯友楊晦勸他到“艱苦、甚至黑暗的地方去,好好地鍛煉鍛煉”?。所以,馮至之去哈爾濱,并不是帶著年輕人本該有的理想與憧憬前往的,而是抱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去鍛煉自己的。在傳統(tǒng)文化依舊濃厚而現(xiàn)代文明又紛紛涌入的大都市里,詩人看見的多是社會黑暗的表面,他不像李賀那樣能比較清楚地認識到社會未來的走向,也沒有下意識地去分析造成混亂的多方原因。馮至所處的時代是人的覺醒的時代,是注重個人的時代;而李賀則生活在一個以社會為中心的時代,注重的是社會這個團體。所以,李賀看重的是作為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責。當面對黑暗的社會及錯誤的國家政策時,他像歷史上所有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那樣不滿社會便抨擊,不滿生活就發(fā)泄,因為他心里有別樣的理想世界。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下的痛苦在他接觸社會、接受社會準則時就已定下了根。馮至則不同,作為淺草—沉鐘社的一員,他雖然也相信“文學是批評人生解釋人生的”?,但是又不由自主地把“人生”局限于個人,他的姿態(tài)是個性的堅守。與李賀相比,馮至更看重個人在現(xiàn)實面前的“孤獨”與“無奈”,這是幼時生活經歷在其性格上投下陰影的緣故,也是現(xiàn)實無情地打擊早期脆弱心靈的結果。

通過以上對李賀詩歌與馮至早期詩歌中的意象分析,我們了解了李賀與早期馮至的痛苦心靈,他們在現(xiàn)實與內心的矛盾下徘徊低唱,并試圖沖出重圍。由于時代及個人經歷與性格等因素的差異,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姿態(tài)和沖出重圍的方式,而這兩種選擇在文學史上并非特例。

① 參見饒健華.英詩概論[M].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27-28.

② 參見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9-130.

③ 吳企明.李賀資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370.

④ 湯素琴.李賀詩風成因論[J].文化論壇,2005(7).

⑤ 舒展選編.錢鐘書論學文選(第五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55.

⑥ 馮至.我在四中學習的時候[A].馮至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6.

⑦ 馮至.馮至選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8.

⑧ 參見蔣勤國.馮至評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

⑨ 馮至.談讀書[A].馮至全集(第五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42.

⑩ 張巍.李賀詩歌中的心靈圖景[J].文藝評論,2007(4).

? 參見傅經順.李賀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6:71-72.

? 馮至.從癸亥年到癸亥年——懷念楊晦同志[A].馮至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99:284.

? 秦林芳.淺草—沉鐘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2:43.

猜你喜歡
馮至李賀意象
撫遠意象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一本書的支持
做人與處世(2021年6期)2021-06-06 20:33:12
李賀嘔心瀝血譜華章
鬼才李賀
海峽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44
李賀的詩不合邏輯?(上)
從“鄉(xiāng)思”的“鄉(xiāng)”說開去
——馮至《蛇》的一種讀法
詩鬼李賀
馮至盛名之下貴自知
做人與處世(2015年7期)2015-06-24 12:40:45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丰城市| 丰镇市| 龙山县| 金华市| 浑源县| 乌什县| 蕲春县| 井陉县| 长葛市| 海晏县| 赞皇县| 伊金霍洛旗| 贺州市| 久治县| 沙雅县| 关岭| 贵南县| 沙湾县| 教育| 麟游县| 射洪县| 东方市| 宁德市| 交城县| 八宿县| 绥宁县| 金坛市| 永仁县| 蓬莱市| 沧州市| 万源市| SHOW| 德清县| 沐川县| 玛曲县| 松原市| 邵武市| 得荣县| 思茅市| 清涧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