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慧(蘇州市職業(yè)大學(xué)管理工程系, 江蘇 蘇州 215104)
儒家要求“言語之美,穆穆皇皇?!保ā抖Y記·少儀》)《論語·先進》孔子在談及弟子的特長時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薄把哉Z”不僅被列為“孔門四科”之一,而且僅次于“德行”,足見儒家對它的重視?!墩撜Z·先進》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簡稱《侍坐》)描繪了一幅孔子師徒言志的情景,其中惟妙惟肖的神情語態(tài)的刻畫,不僅展現(xiàn)了各個人物的獨特個性,而且充分體現(xiàn)出儒家言談禮儀的規(guī)范和要求。
“侍坐”,即在尊長近旁陪坐。古人鋪席于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后跟上,謂之“坐”。據(jù)《禮記·曲禮上》:“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奔词套鹁吹娜?,尊者獨坐一席,侍者另坐一席,而盡量坐在接近尊者的那端,不留余席?!妒套氛轮挟?dāng)是孔子獨坐一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另坐一席,坐在接近孔子的那端而不留余席。
侍坐時,儒家對言談禮節(jié)方面有明確規(guī)定,如《禮記·曲禮上》:“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yè)則起,請益則起?!奔磁闶汤蠋熥臅r候,老師問話,等問完了才回答。請教學(xué)業(yè)問題,要站立;請求進一步解答,也要站起來。又如,《禮記·曲禮上》明確指出:“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當(dāng)老師有所詢問,子路“率爾而對”,無所顧忌,旁若無人,毫不謙讓,顯然有失穩(wěn)重,有悖禮規(guī)。其言行舉止與儒家所倡導(dǎo)的“禮讓”的宗旨背道而馳。《禮記·表記》載:“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非常推崇禮讓天下的“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保ā墩撜Z·泰伯》)子路“其言不讓”,孔子是故“哂之”。
儒家不僅講究言語謙讓,還十分重視言談技巧,即語言表達的藝術(shù)?!抖Y記·表記》:“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又:“子曰:情欲信,辭欲巧?!笨鬃右缶拥氖肿闩e止、神色言談都不失禮于人,言談要令人信任,言辭要有技巧?!妒套氛轮锌鬃拥膯栐捑皖H具技巧性。作為老師的孔子深知教育規(guī)律和為師之道,對待學(xué)生從誠出發(fā),因材施教,“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禮記·學(xué)記》)??鬃右庥私獾茏拥闹鞠?,發(fā)話時首先從心理上拉近師生距離,打消學(xué)生顧慮,誠懇地提出“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要因為我年紀(jì)比你們大,就不敢說話了。接著又循循善誘,進一步啟發(fā)鼓勵:“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平時你們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孔子十分了解學(xué)生的所思所想,從學(xué)生的關(guān)注點切入,進而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平臺,充分調(diào)動學(xué)生思考和表達的積極性,難怪乎性急輕率的子路迫不及待地進行對答??鬃佑忠浴昂蝹??亦各言其志也”來鼓勵曾皙抒發(fā)己見??鬃拥难赞o之“巧”,不僅體現(xiàn)在其平易親切的提問和引導(dǎo)上,而且充分體現(xiàn)在其睿智鮮明的教育思想里,正如《禮記·學(xué)記》所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笨鬃由钪航逃獣灾I別人,引導(dǎo)而不牽強,勉勵而不壓制,啟發(fā)而不徑直表達。引導(dǎo)而不牽強,自然就態(tài)度溫和;勉勵而不壓制,自然就作風(fēng)平易;啟發(fā)而不徑直表達,自然就引人思考。溫和、平易而又引人思考,可以稱得上是善于曉諭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雖是言為心聲,“各言其志”,卻也是慎言修飾,講究技巧,或委婉含蓄,或謙虛禮讓。
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俺恕奔此钠ヱR拉的兵車,古代按照土地出兵車,能出一千輛兵車的在當(dāng)時也應(yīng)是個中等國家。子路所闡發(fā)的是自己在千乘之國面臨強敵壓境、天災(zāi)人禍的內(nèi)憂外患之際,力挽狂瀾、挽救危國、教化百姓的作為。如此雄心壯志,子路卻只做一番輕描淡寫,并無狂妄吹噓之嫌,雖是“率爾而對”,操之過急,亦不失含蓄委婉。
冉有比起子路,似乎低調(diào)一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相對子路“千乘之國”,冉有以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來比擬自己的作為,表明自己的才能不及子路,比起子路把人民教育成有勇有謀之士,冉有只言“富民”,坦言“禮樂”教化不是自己能力所及。《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薄案幻瘛币嚓P(guān)系到國計民生,低調(diào)謙虛的言辭中隱含的卻也是經(jīng)邦緯國的雄心,正如孔子一語所道出的實質(zhì):“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華在四弟子中最小,且與子路、冉有年紀(jì)懸殊。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字子淵,少孔子30歲;冉求字子有,少孔子29歲;仲由字子路,少孔子9歲;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42歲;曾參字子輿,少孔子46歲,參父曾,字皙,沒有記載。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系年》①中指出曾皙,年或稍后于子路,最多不后孔子二十歲,與子路屬同輩之人。因此,公西華言語更為謙遜亦在情理之中?!胺窃荒苤笇W(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公西華一上來就表明自己是抱著一種學(xué)習(xí)態(tài)度,并強調(diào)自己只能“為小相”?!白趶R”是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廟之事”即祭祀之事;“會同”指諸侯會盟,公西華的志向是在這樣的場合主持贊禮和司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魅A所表達的宗廟、會同又何嘗不是國家大事呢?連他的老師孔子都驚訝“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冉有、公西華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言謙讓,卻意味雋永;看似平淡,卻暗含波瀾。
曾皙在表達自己想法之前先是不敢造次,以“異乎三子者之撰”作為鋪墊,得到老師的再次鼓勵之后才婉轉(zhuǎn)托出?!澳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與三子者不同的是,曾皙并沒有從正面談?wù)撟约旱闹螄鸥?,而是向老師和同門描繪出一幅豐衣足食、和平恬靜、其樂融融、知禮好樂的畫面,從表面上看,曾皙之志是一種樂道遂志、不求仕進的淡泊之志,而淡泊之中折射出的恰是禮樂治國所帶來的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的氣息。這是儒家最高的社會理想,其志決不在子路、冉有、公西華之下。曾皙此番言談深切孔子“為國以禮”而又謙讓的標(biāo)準(zhǔn),難怪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一感慨與其說是對曾皙之志的認(rèn)可,不如說是對其言辭之巧、把握禮之分寸的首肯。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不文,行而不遠?!保ā蹲髠鳌は骞迥辍罚┲挥薪?jīng)過修飾的言辭才能夠得體地表達作者的意圖,不經(jīng)修飾、沒有優(yōu)美華麗的言辭是不會行之久遠的。只有講究言辭的修飾才能真正做到“敬忌,罔有擇言在身”(《尚書·呂刑》),恭敬戒慎而使自己沒有被人挑剔的語言加在身上?!稗o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說苑·善說》),儒家所提倡的“辭欲巧”在《禮記》中用例頗多。例如,《禮記·少儀》:“聞始見君子者,辭曰:‘某固愿聞名于將命者?!坏秒A主?!逼綍r謁見有地位或者有賢德的君子,致辭時應(yīng)說:“我很愿意將自己的姓名通報給您的傳達人?!倍荒苤苯诱f要見主人。此外,根據(jù)自己與所謁見者的不同關(guān)系,致辭亦有所變化。“敵者,曰:‘某固愿見?!币娫唬骸劽?,亟見曰‘朝夕’。瞽曰‘聞名’?!保ā抖Y記·少儀》)所要會見的人與自己地位相當(dāng),可以致辭說:“我很愿意拜見您?!逼綍r很少見的,致辭說:“我很愿意將自己的姓名通報給您的傳達人?!苯?jīng)常相見的,致辭說:“我經(jīng)常早晚麻煩您的傳達人?!比绻敲と?,致辭時只能說:“愿意將自己姓名通報給傳達人?!倍徽f拜見、謁見類的話。又如,致送女兒給天子做妃嬪,要謙稱是讓她來“備百姓”;送給國君,要謙稱是讓她來“備酒漿”;送給大夫,要謙稱是讓她來“備掃灑”(《禮記·曲禮下》)。國君叫士去同某位大夫結(jié)對比射,士如果不會射,就要托稱有病,謙說“某有負薪之憂”(《禮記·曲禮下》),即自己有背柴的勞傷。
《侍坐》章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極其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在言談方面禮的規(guī)范和要求,與傳統(tǒng)的禮儀典范《禮記》相得益彰。
①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68頁。
[1]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上海:上海書店,1992.
[3]十三經(jīng)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劉向.新序說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