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邊總有 空位
當某天聞到一縷芳馨
垂下眼簾 喃喃低語
突然
一種預感
使我驚恐不安
睜開 軀體
原來依然 空位
于是
我也走了
留下一個 空位
——朱凌波 《空 位》
現(xiàn)代人有著本質(zhì)的孤獨,灰色的生活狀態(tài)又加重了這種孤獨,所以即便朋輩滿座,他們?nèi)詴械絻?nèi)在的不可抗拒的凄涼?!犊瘴弧穫鬟f的正是第三代詩人們過分重視主體內(nèi)心世界所產(chǎn)生的普泛痛苦體驗。詩人感到“身邊總有《空位》”渴望會有人來,當“聞到一縷芳馨”時,他暗垂眼簾希望它會被填補滿;可睜開“軀體”一看,空位依然,原來只是一片美妙的幻影,一場虛空的歡樂夢,孤獨無聊之至,使詩人“也走了/留下一個空位”。它說明人生的“空位”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永遠也無法填補,極具孤獨之狀溢于言表。哲學思辨里,浸漬著憂郁悲愴的血淚,向現(xiàn)代人艱難又平庸的生命真實靠近了許多。這種不滿足形態(tài)的恢復,是生命的必然,也是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認同與皈依。也許人們會指責它的虛空,但它又何嘗不是對病態(tài)生活的曲折攻擊?何嘗不是對被泯滅的生命個體愛與理解的呼喚。
寥寥十一行卻分置四段,而每段又都有“空位”出現(xiàn)。排列上的稀疏、空白貼切形象地襯托出了詩人孤獨的心態(tài)。
——摘自羅振亞《撥動經(jīng)典的風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