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與動物

2010-08-15 00:42:44北京錢理群
名作欣賞 2010年31期
關鍵詞:許廣平兔子板書

/[北京]錢理群

魯迅與動物

/[北京]錢理群

從這一堂課開始,我們的“魯迅之旅”要進入一個更為愉快的行程,我們將要接觸一個有趣的,也更為豐富的魯迅。我們將要討論一些非常好玩的話題,例如,魯迅與動物,魯迅筆下的鬼與神,魯迅的想象力,魯迅與繪畫,等等。同學們也可以以一種更加放松的心態(tài),從容不迫地和我一起閱讀與討論。

今天講第一個題目:魯迅與動物(板書:魯迅與動物)。

我們從一件小事說起。1929年魯迅從上海到北京,看他母親,這是他和許廣平結(jié)婚之后的第一次離別,因此,京、滬異地兩人有很多通信。我?guī)砹唆斞附o許廣平的兩封信的影印件。請大家注意,信的最后,沒有署名,卻畫了一頭象。你看這頭象(示圖),長鼻子高高昂起,得意洋洋的,說明寫信人情緒很好。再看這一幅(示圖),長鼻低垂,很有點泄氣的樣子,說明寫信時心情不好。這頭象顯然就是魯迅的化身和象征。許廣平后來解釋說,這是魯迅的老朋友林語堂取的綽號,他把魯迅叫做“白象”,而且“是一只令人擔心的白象”(板書:白象)。因為大多數(shù)的象是灰色的,這樣的白象很少,是稀有動物,這倒是很能顯示魯迅特點的。因此,魯迅很喜歡這個綽號,在許廣平面前,也自稱“白象”。這就是他們通信中出現(xiàn)了象的形象的緣由。

故事還沒有完。到1929年,許廣平懷孕了,海嬰要出世了,夫妻倆討論,未來的孩子應該有個小名。魯迅說,就叫他小白象吧,但又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住在上海的弄堂里,地方那么狹窄,到哪里去尋找“撫育白象那么廣大的森林”呢?到海嬰出世了,魯迅高興極了,抱著他念念有詞:“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紅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辈恢醯模靶“紫蟆弊兂闪恕靶〖t象”,大概是新生兒紅潤的皮膚引起的聯(lián)想吧。許廣平靜靜地在一旁觀察這父子倆:“一遍又一遍,十遍二十遍地,孩子在他兩手造成的小搖籃里,安靜地睡熟了。有時看見他也很吃力,但是總不肯變換他的定規(guī),好像那雄鴿,為了哺喂小雛,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開他的責任似的?!薄谠S廣平的眼里,魯迅和海嬰變成了“雄鴿”和“小雛”:多么可愛,多么動人!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魯迅給許廣平的信,信的開頭,把許廣平稱做“小刺猬”(示圖),這大概是丈夫?qū)ζ拮拥年欠Q吧。這背后也有一個故事。當年在魯迅故居(就是今天的魯迅博物館)的小院子里,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只小刺猬,魯迅的母親非常喜歡,就收養(yǎng)了下來。魯迅和許廣平也經(jīng)常和小刺猬玩,一碰它就縮成一團,像一個大大的毛栗子,可愛極了。有一天魯迅看著看著就笑了,許廣平問他,你笑什么,魯迅說,我看你就像小刺猬。后來這個小刺猬,有一天不見了,大家都很悲傷。第二天許廣平收到魯迅一封情書,畫了一個小刺猬,拿著一把傘。據(jù)許廣平回憶說,這幅畫后來不見了,但“小刺猬”的綽號卻留下來了。

魯迅畫過的動物,還有貓頭鷹(示圖)。一說起貓頭鷹,人們都會聯(lián)想起魯迅。他的老朋友回憶說,他在大庭廣眾中,有時會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不甚修飾,毛發(fā)蓬蓬然,大家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貓頭鷹”(板書:貓頭鷹)。魯迅本人也接受這個綽號。他曾批評徐志摩的詩,說那是甜蜜之音,并且呼喚:“只要一叫而人們大抵震悚的怪鴟的真的惡聲在那里???”他欣賞貓頭鷹發(fā)出的怪異的惡聲,他自己發(fā)而為聲的文章,也是讓人震悚的。

魯迅還寫過一首打油詩,叫做《我的失戀》,提到要給情人送什么禮物,他說我不送玫瑰花,我要送貓頭鷹,還有赤練蛇,這都是我真正所愛,也要送給我的情人。赤練蛇,大家應該熟悉,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就有一條赤練蛇,長媽媽還因此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赤練蛇是無毒的,魯迅他更喜歡毒蛇(板書:毒蛇)。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要“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馳”,這“毒蛇蜿蜒”、“怨鬼奔馳”幾乎可以看做魯迅的人格,以及他作品的一個象征。他就像毒蛇、怨鬼那樣,和黑暗勢力糾纏、搏斗了一輩子,他就是用這樣的糾纏與搏斗為我們“掮住了黑暗的閘門”的。

這樣一些魯迅和動物的故事,既有趣,又逗人遐想。我甚至覺得,它為一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魯迅是誰”,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思考的視角,我們完全可以說:魯迅是白象,魯迅是貓頭鷹,魯迅是蛇,等等。這都是他的性格、人格精神的外化。而從“魯迅和動物”的角度是可以揭示出魯迅思想與藝術的許多奧秘的。

其 實,“人 和 動 物”的關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五四”命題。我們在講《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時提到“生物學真理”,所謂“生物學真理”的一個核心,就是強調(diào)人和自然(動物和植物)的內(nèi)在的一致性,他們都是生命,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強調(diào)對一切的生命:人的生命,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的廣泛的愛。我們在討論中,還談到了“五四”的人性觀:把人看做是“進化的動物”,認為“獸性神性結(jié)合起來就是人性”。今天我要做一點補充:魯迅那一代人用這樣的人性觀,來考察中國的國民性,就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首先是發(fā)現(xiàn)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天性喪失了,中國人不知道愛了,中國人沒有野性了,民族的反抗精神消失了;另一方面,又發(fā)現(xiàn)人在退化,出現(xiàn)了返祖現(xiàn)象,人越來越兇惡,互相殘殺,動物的嗜血性在人身上復活了。這兩方面的問題:愛和野性的喪失與嗜血性的復活,都引發(fā)了魯迅那一代人的憂慮。因此,他們討論“人和動物”的關系,就有了兩大關注點,或者是兩大主題,一是從生命的角度,考察生命的價值,一是討論國民性的改造問題。(板書:生命,國民性)在文學家魯迅的筆下,“動物”也就具有了某種隱喻性。

以上算是一個背景介紹吧。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文本的閱讀和討論。

魯迅筆下的動物有三種類型:小動物,猛獸,處在猛獸和小動物之間的,和人關系最密切的動物,如狗、蚊子、蒼蠅之類。

我們先講魯迅筆下的小動物(板書:小動物),重點讀一篇《兔和貓》。

還是從朗讀開始——

住在我們后進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間買了一對白兔,是給伊的孩子們看的。

這一對白兔,似乎離娘并不久,雖然是異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真爛熳來。但也豎直了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動著鼻子,眼睛里頗現(xiàn)些驚疑的神色,大約究竟覺得人地生疏,沒有在老家的時候的安心了。

注意這里對小白兔形象的描述: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是“豎直”了的,小小的鼻子是“動著”的,多可愛!更重要的是眼睛的神態(tài):“頗現(xiàn)些驚疑的神色”,因為是“離娘不久”,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自然是又驚奇,又疑懼。也許讀到這里,你的心也會一動:如果自己離開了老家,比如考上大學,到異地去讀書,大概也會有這樣的短暫的“驚異”吧。原來,這小白兔和我們大家都一樣,有共同的情感。魯迅的動物世界和我們是這樣的近!

我們再來看魯迅對小兔子動作的描寫——

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樹,桑子落地,他們最愛吃,便連喂他們的菠菜也不吃了。烏鴉喜鵲想要下來時,他們便躬著身子用后腳在地上使勁的一彈,砉的一聲直跳上來,像飛起了一團雪,鴉鵲嚇得趕緊走,這樣的幾回,再也不敢近來了。

你看這段文字:“躬”起身子……使勁的一“彈”……“砉”的一聲……直“跳”上來……“飛”起一團雪……(板書:躬,彈,砉,跳,飛)不僅有極強的動感,而且有聲(“砉”)有色(“雪”),聲情并茂。而且是那樣的單純而干凈,完全是本色的,沒有任何著意的修飾——我們又享受了一次魯迅語言的純凈之美。(板書:純凈之美)

而且有動物,必然有孩子——

孩子們時時捉他們來玩耍;他們很和氣,豎起耳朵,動著鼻子,(魯迅觀察的非常細致)馴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一雙雙胖乎乎的小手中間一個小兔子馴良地站著:這是多么美妙的一個圖景?。┑挥锌眨瑓s也溜開去了。

有一天,太陽很溫暖,也沒有風,樹葉都不動,我忽聽得許多人在那里笑,尋聲看時,卻見許多人都靠著三太太的后窗看:原來有一個小兔,在院子里跳躍了。這比他的父母買來的時候還小得遠,但也已經(jīng)能用后腳一彈地迸跳起來了。孩子們爭著告訴我說,還看見一個小兔到洞口來探一探頭,但是即刻縮回去了,那該是他的弟弟罷。

原來小兔子又有了小小兔子了!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一個多層次的“看兔圖”(邊講邊畫示意圖)。畫面的中心是那只小小兔子,在那里“跳躍”著;周圍是一群小孩子一邊看,一邊也跳著。而我們還可以想象,在畫面外,小小兔子的父母小兔子也在看。既驕傲:孩子被欣賞,父母是最高興的;又有幾分擔心:這些“人”會不會欺負、傷害自己的孩子呢?同學們還可以想象一下:在后面看著這一切的,還有誰?對了,還有魯迅在看!他以欣賞的眼光默默地看小小兔子,看小孩子如何看小小兔子,想象小小兔子的父母如何看他們的孩子!這幾層“看”(板書:看)看來看去,魯迅的心柔軟了,發(fā)熱了。

可以說,一觸及這些小動物,這些幼雛,魯迅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板書:柔情,暖意)而我們每一個讀者,也被深深地感動了。

但是,魯迅并不沉浸在柔情和暖意里,他不回避這樣的事實:還有“一匹大黑貓,常在矮墻上惡狠狠地看”。這另一種“看”,是不能不正視的。于是,就有了悲劇性的結(jié)局:這對小小兔子被黑貓活活的吞吃了!

這是驚心動魄的一筆,這是魯迅式的“美好無辜的生命的毀滅”的主題的突然閃現(xiàn)。(板書:美好無辜的生命的毀滅)

而魯迅還有更深刻的反省。兩只小小兔子消失了,生活照樣在進行,幸存的七只小小兔子在善良的人們的精心照料下,終于長大,“白兔的家族更繁榮;大家也又都高興了”。曾經(jīng)有過的生命的毀滅,被遺忘了。

本來,這也是人之常情:人不能永遠沉浸在痛苦的記憶中。但魯迅不能,他在這集體遺忘中感到了深深的寂寞。他不但拒絕遺忘,而且要追問:我自己,以及我們大家,為什么會遺忘?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段文字——

但自此之后,我總覺得凄涼。夜半在燈下坐著想,那兩條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早在不知什么時候喪失了,生物史上不著一些痕跡,并S(指家里的一只狗)也不叫一聲。我于是記起舊事來,先前我住在會館里,清早起身,只見大槐樹下一片散亂的鴿子毛,這明明是膏于鷹吻的了,上午長班(舊時官員的隨身仆人,一般也叫“聽差”)一打掃,便什么都不見,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里呢?我又曾路過西四牌樓,看見一匹小狗被馬車軋得快死,待回來時,什么也不見了,搬掉了罷,過往行人憧憧的走著,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聽到蒼蠅的悠長的吱吱的叫聲,這一定是給蠅虎(就是壁虎)咬住了,然而我向來無所容心于其間,而別人并且不聽到……

假使造物(指萬物的制造者)也可以責備,那么,我以為他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毀得太濫了。

這是典型的魯迅式的反思,魯迅式的命題。老實說,前面的對小動物,小小兔子,小兔子和小孩子的描寫,雖然非常精彩,但別的作家也可以寫出來,但是,這一段文字里的這樣的反省,這樣的追問,卻是一般人寫不出來的,甚至可以說是僅魯迅所有,魯迅所特有的。因此,值得我們認真琢磨、討論。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魯迅這段話的理解。

學生一:老師在念這段話時,我想到了這堂課一開始時,老師講的故事:當魯迅抱著剛出世的海嬰時,在許廣平的眼里,魯迅變成了“雄鴿”,海嬰成了他要保護的“幼雛”。在魯迅這里,他自己的生命,海嬰的生命,和動物的生命是融為一體的,海嬰就是他的“幼雛”,他對小動物的生命的愛,和他對兒子生命的愛是一樣的。我想,這就是他為什么對小小兔子、小鴿子、小狗,以至小蒼蠅的死,念念不忘,并且對大家的遺忘感到痛苦的原因。

學生二:魯迅一定從小動物的生命想到了人的生命,由人們對小動物的生命的麻木,想到對人的生命的麻木,人們對周圍人的不幸,以至死亡,越來越不在乎,這樣的越來越冷漠的人際關系,越來越麻木的人心,讓魯迅感到痛苦。

學生三:我覺得魯迅更關注的,是生命的被毀滅的問題,就是他最后說的,造物主既然把人造出來了,為什么造得這么濫,而且又毀得這樣濫呢?我想這是最本質(zhì)的問題。

學生四:我最感動的,是魯迅并沒有譴責別人麻木,而是首先反省自己:為什么“無所容心于其間”?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小蒼蠅的掙扎叫聲,是誰也不會注意的,魯迅不但對自己的“不注意”進行反省,而且還要追問:為什么“不注意”?這就太少有了,難怪林語堂要說他是“令人擔憂的白象”。(眾生笑)

錢:大家都說得非常好,很多地方我們都想到一塊去了。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能讓大家繼續(xù)展開討論,就把這發(fā)揮和總結(jié)權(quán)交給我吧。我想講三點。

首先,請大家再回到文本上來。請注意:魯迅在敘述幾個小動物——小兔子、鴿子、小狗的“小生命”不知不覺地喪失了的時候,不時插話:“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里呢?”這句話重復了兩遍??梢哉f這是魯迅情感的一個自然流露:他為這個問題弄得十分不安,所以要反復追問。同時,也說明這個問題在他的思想中的重要性。這里的關鍵詞就是“生命”,這表現(xiàn)了魯迅強烈的生命意識。就像第一位同學所說,在魯迅的意識里,宇宙萬物,包括人,包括動物、植物,都是一種生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一個“大生命”的概念。由此產(chǎn)生的,是“敬畏生命”的觀念(板書:敬畏生命)。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對生命要保持最大的敬意,在生命面前,我們要有所畏懼。而且這里所說的“生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要落實到每一個生命個體,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每一只兔子,每一條狗,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愛護。這里還有一個生命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相互依存的問題。任何一個生命的不幸和災難,也就是我的不幸和災難;對任何生命的威脅和摧毀,就是對我的生命的威脅和摧毀。魯迅之所以對小兔子之死,小狗之死,對蒼蠅的呻吟,做出這么強烈的反應,就是因為他有一種內(nèi)心之痛,是他自己生命之痛。這是真正的“博愛”之心(板書:博愛)。

其二,魯迅特別感到痛苦,并且不能容忍的,是被毀滅的都是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在他看來,越是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就越應該得到珍惜和愛護。魯迅在他晚年寫的一篇文章里,特意談到,在中國農(nóng)村,母親往往對“不中用的孩子”特別愛護,原因也很簡單:母親不是不愛中用的孩子,只因為既然強壯而有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孩子去了”。這就是魯迅生命意識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diào)“弱者,幼者本位”(板書:弱者、幼者本位)。這是和主張“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念相對立的,后者強調(diào)的是“強者本位”?!叭跽摺⒂渍弑疚弧边€是“強者、長者本位”,這是關系到一個社會發(fā)展方向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下中國社會并沒有解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弱小者、年幼者的生命的漠視,以至摧殘,還是隨處可見的。

這也涉及一個中國國民性的問題,這就是魯迅對生命的思考的第三個方面。剛才那位同學談到了魯迅的自我反省,他的反省實際上也是指向中國國民性的。他在日本讀書時就和他的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結(jié)論是中國人缺少兩個東西,一個是“愛”,一個是“誠”?!罢\”的問題我們以后再談。所謂“愛的缺失”,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人的生命的不尊重,不重視。剛才有位同學注意到魯迅所說的生命“造得太濫”和“毀得太濫”的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就是指中國的問題:一是人口太多,一是任意毀滅人的生命。中國人太多,生命也太無價值,以致誰也不把人的生命當做一回事,無辜生命的毀滅,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人們真正是“無所容心于其間”了。這樣的一種全民性的“無愛”狀態(tài),是讓魯迅深感痛心的。

由此形成的,是魯迅作品的基本母題:“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死”——生命無辜的毀滅;以及“反抗”——對生命的摧殘、毀滅的抗爭。(板書:愛,死,反抗)

你們看,在魯迅對小動物的描寫,在人和幼雛的關系背后,竟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確實耐人尋味。

我們再來看魯迅筆下第二種類型的動物:猛獸與惡鳥。(板書:猛獸,惡鳥)

其實我們在這堂課一開始就談到的“貓頭鷹”就是一種惡鳥。魯迅在夜鶯和貓頭鷹之間顯然更喜歡貓頭鷹。

還有,魯迅喜歡什么樣的狗?請看《秋夜紀游》里的這一段描寫——

我生長在農(nóng)村中,愛聽狗子叫。深夜遠吠,聞之神怡,古人之所謂“犬聲如豹”者就是。倘或偶經(jīng)生疏的村外,一聲狂吠,巨獒躍出,也給人一種緊張,如臨戰(zhàn)斗,非常有趣的。

但可惜在這里聽到的是吧兒狗。它躲躲閃閃,叫得很脆:汪汪!

我不愛聽這一種叫。

魯迅喜歡聽“犬聲如豹”,因為會聯(lián)想起曠野里豹的嚎叫?!熬揲幔嫶蟮膼汗罚┸S出”,讓魯迅感到“有趣”,是因為有一種如臨戰(zhàn)斗的興奮與緊張。

但魯迅卻不喜歡聽吧兒狗的脆叫,因為那是一種討好主人的媚態(tài)。

我們從《一點比喻》里,還知道魯迅不喜歡羊,因為它總是“凝著柔順有余的眼睛”,“挨挨擠擠”地走向屠宰場。魯迅喜歡野豬:“君不見夫野豬乎?它以兩個牙,使老獵人也不免于退避,這牙,只要豬脫出了牧豕奴所造的豬圈,走入山野,不久就會長出來?!?/p>

魯迅還寫過一篇奇文:《略論中國人的臉》,里面列了一個算式:“人+家畜性=某一種人”。他談到了動物的被馴化:“野牛成為家牛,野豬成為豬,狼成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歡,于本身并無好處?!彼鋵嵏P心的是人的被馴化,野性消失了,剩下的就只有“家畜性”,就成了馴服工具了。我們在前面談到“五四”時期魯迅那一代人認為“人性是獸性與神性的統(tǒng)一”,如果“獸性”中沒有了貓頭鷹、巨獒、野豬的野性,只剩下吧兒狗、羊這類家畜的媚態(tài)、柔順,那也就意味著人性的扭曲與喪失。

魯迅還有過這樣的奇思異想:如果自己死了,像西藏人的天葬一樣,必須用我的血肉喂養(yǎng)動物,那我情愿喂給“獅虎鷹隼”,因為“它們在天空,巖角,大漠,叢林里是偉美的壯觀,捕來放在動物園里,打死制成標本,也令人看了神往”。

他同時又表示:絕不愿意“養(yǎng)胖一群癩皮狗,只會亂鉆,亂叫,可多么討厭!”

因此,我們從魯迅對猛獸(巨獒,野豬,獅虎)的描寫里,看到的是對生命的野性,充滿了力的“偉美的壯觀”的贊嘆,是對不受束縛的自由生命的呼喚,實際上就是對理想人性的召喚。

魯迅同樣也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他筆下的猛獸中。這里我們要特別討論的,是“受傷的狼”的形象。在魯迅小說《孤獨者》里,有這樣一段經(jīng)典描寫——

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嚎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我們知道,在世界各國的民間傳說、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xiàn)狼的形象,但在不同的文化體系里,狼的形象,卻具有不同的意義。有一位美國學者對中國民間故事做了類型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民間故事里的“狼”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兇殘的,一類是愚蠢的,一類是忘恩負義的。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猩嚼?,就既忘恩負義,又愚蠢。但無論是什么類型,都是負面形象,而且是以道德與智力的標準去做否定性評價的。但在西方文化體系里,狼的形象卻相當正面。無論是北歐神話里的芬利斯狼,還是杰克·倫敦《熱愛生命》里的荒原狼,都是充滿了原始的野性、勇力、反叛精神的。

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魯迅筆下的狼。好像有兩種情況。魯迅在《狂人日記》里寫到“海乙那”(鬣狗),那是“狼的親眷”,是要吃人的?!惰T劍》里的“餓狼”也是兩口吞噬了眉間尺的身體,“血痕也頃刻舔凈”:這都是兇惡的狼。但我們這里討論的“受傷的狼”,則顯然是充滿野性的反叛者的象征。但魯迅卻賦予這樣的反叛的“狼”以身體與精神上均已“受傷”的特征,讓其在“深夜”和“曠野”里發(fā)出“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的“嚎叫”聲。這顯然是魯迅的獨特創(chuàng)造,這是集中了魯迅對中國的反叛者的命運的深刻觀察的。我們讀過的魯迅小說《藥》里的夏瑜大概就是一只受傷的狼。

有意思的是,許多人都發(fā)現(xiàn)并強調(diào),魯迅自己也就是一只受傷的狼。最早將魯迅與狼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瞿秋白,他把魯迅比作是羅馬神話里“野獸的奶汁喂養(yǎng)大的”萊漠斯。而日本友人增田涉在看到重病中的魯迅時,就直截了當?shù)卣f:他的“風貌變得非常險峻,神氣是凝然的,盡管是非常戰(zhàn)斗的卻顯得很可憐,像‘受傷的狼’的樣子了?!逼鋵嶔斞缸约壕驼f過,他在遇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時,就“索性躺在荒山里”,“總?cè)缫矮F一樣,受了傷,就回頭鉆入草莽,舐掉血跡,至多也不呻吟幾聲的”——過去,我讀到魯迅的這段話時,總以為這是一種文學化的表達;后來,讀到許廣平的回憶,才知道魯迅在受到打擊以后,確實會在空地上躺下,仿佛受傷的狼回到曠野:這樣的平息內(nèi)心痛苦的方式,是很能顯示魯迅心靈深處的大曠野情懷的。(板書:大曠野情懷)

和魯迅對幼雛的一往情深,對猛獸的無限神往形成對比的,是對處于二者之間的,與人更為接近的,更具有人(某一種人)味的中間型動物,諸如貓、狗、蒼蠅、蚊子之類,魯迅就止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和蔑視之情。

他公開宣布自己是“仇貓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那兩只可愛的小小兔子是被一只黑貓吃掉的,他要為小小兔子和他們父母小兔子復仇。他還宣布了貓的兩大“罪狀”:“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人的壞脾氣相同。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tài)!”

魯迅討厭吧兒狗,是很有名的,他所反感的,也是被豢養(yǎng)的媚態(tài)。

最有趣的還有一篇《夏三蟲》,說夏天的三種小爬蟲:跳蚤,蚊子,蒼蠅,都令人討厭,但比較起來,同樣是吸人血,跳蚤一聲不響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而蚊子卻要先發(fā)一篇議論,大談吃人血如何有理由,這就令人憎惡了;而蒼蠅對美的玷污,就更讓人難受了。

在魯迅看來,貓、狗、蚊子、蒼蠅的“罪狀”集中到一點,就是它們失去了動物的本性,而得到了某一種人性,它們是“人(某一種人)化”了的動物。因此,在魯迅這里,真正被置于歷史審判臺的是“人”——某一種人。

今天同學們對你們身邊的這些動物,特別是貓和狗,或許有和魯迅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們很可能就是你們的小寵物,你們或許會在它們身上發(fā)現(xiàn)另一種人性,這都是很正常的。你們也不妨寫寫你們所喜愛和不喜歡的動物,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你們和動物的關系,這對你們自己生命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作 者: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

編 輯:張樂朋 wudan5d@163.com

猜你喜歡
許廣平兔子板書
魯迅批閱許廣平的“模范文”
硬筆書法教學板書實錄(二)
中國篆刻(2018年9期)2018-09-22 07:17:14
許廣平:紅玫瑰與飯黏子之間隔著流年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飛的兔子
可愛的兔子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藝術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2
魯迅自編教材,教夫人學日語
做魯迅的女人不容易
百家講壇(2009年8期)2009-05-13 08:09:50
宝兴县| 高淳县| 石台县| 莱州市| 南部县| 武义县| 磴口县| 龙山县| 紫云| 团风县| 台北市| 诸城市| 宁陵县| 曲麻莱县| 鄂州市| 麻栗坡县| 平遥县| 临江市| 桃江县| 从江县| 仁寿县| 新密市| 贵州省| 开平市| 卫辉市| 潞城市| 建水县| 凭祥市| 抚松县| 绥阳县| 达拉特旗| 射洪县| 北川| 鄄城县| 忻州市| 古蔺县| 陇川县| 康保县| 高平市| 阿巴嘎旗|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