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褚鳳龍,于德洲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1)
長興島公共港區(qū)1~3號通用泊位碼頭工程設計為梁板式高樁碼頭,長度786 m,碼頭平臺寬34.1 m,共分3個泊位,每個泊位分4個結構段?;A為直徑1.2 m的鋼管樁,縱向共分84個排架,每排樁中心距為10.0 m(相鄰結構段樁中心距為5.5 m),樁頂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樁帽,上部為安裝預制預應力梁和疊合板結構,其上為現(xiàn)澆面板和磨耗層,碼頭后方為大拋石棱體接岸結構,拋石量近40萬m3,拋石厚度15.3 m,后方回填開山石。接岸結構拋石棱體包括碎石棱體、50~100 kg護底塊石、10~100 kg棱體塊石、10~50 kg墊層塊石、50~100 kg護面塊石,總量約40萬m3。碼頭結構段標準斷面見圖1。
1)本工程屬大棱體接岸拋石結構高樁碼頭,碼頭平臺后方直接拋石接岸。拋石量大,且樁間距?。ㄗ钚堕g凈距4.3 m),樁間拋石施工時大型船舶無法作業(yè),施工難度大。所以,確定合理的施工工藝、選擇適用拋石船舶、合理安排各施工工序的銜接是關鍵。
2)受大棱體拋石影響,樁位偏差很難控制。受潮位、碼頭設計標高及現(xiàn)場施工進度、工序的限制,沒有條件進行夾樁。所以,如何保證棱體拋石施工對樁位的影響是質量控制的關鍵。
圖1 碼頭標準斷面圖
能進行狹小樁間的拋石施工,是船舶選擇的基本要求。主要按兩種拋石方式考慮:一是船舶無需進入樁間區(qū)域就可進行樁間的拋石施工;二是船舶可直接進出樁間區(qū)域進行拋石施工。
按第一種拋石方式考慮,擬計劃選用皮帶機拋石船和方駁反鏟拋石船,船可駐位于樁外側,進行樁間拋石施工。
對于第二種拋石方式,主要從兩方面考慮船型:一是船舶的外型尺寸,必須能自由進出樁間;二是拋石施工所需水域作業(yè)面要小,滿足在樁間作業(yè)?;谝陨蟽煞矫嬉?,借鑒了南方地區(qū)拋石施工經驗,擬計劃自行制造類似于當?shù)睾S蝠B(yǎng)殖區(qū)漁民用的小型開底駁。
通過典型施工,第二種小型開底駁船較第一種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
1)形體較小,可自由穿梭于樁間,通過兩種底部開口形式的設計,無施工死角,拋填可覆蓋整個大棱體結構。
2)可完成粒徑小到碎石及大到200~300 kg大塊石的拋填,滿足本工程的需要。
3)機動性好,指定地點補拋方便,不同于其他大型拋石船涉及到駐位等繁瑣工序;同時在拋填施工過程中,開底駁船可在運動中完成下料,這是其他船舶無法相比的。
4)抗風能力在5級以上,也能夠滿足在0.5 m浪高下作業(yè),抗風浪能力不比普通拋石方駁船差。
5)施工效率高。按總體施工計劃和節(jié)點工期要求,若選用開底駁施工,需配備9條,若選用皮帶機船或方駁反鏟拋石船施工,則需配備6條皮帶機船或9條方駁反鏟拋石船。對于整個施工水域而言,根本不可能滿足6條皮帶機拋石船(或9條方駁反鏟拋石船)同時作業(yè),而完全可以滿足9條小開底駁船同時施工。
6)采用開底駁船施工在管理及施工控制上均較為容易。
7)船舶成本較低。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小開底駁適合并滿足拋石施工要求。
設計外型尺寸為長8.0 m,寬3.45 m,型深1.35 m,倉體設計容量10 m3;船身主體采用10 mm厚鋼板制成,除開底部位外,船身(前后及兩側)為空氣倉結構。如圖2所示。開底方式為中間開底和一側開底兩種方式。在船艏、艉設置手動卷揚,控制倉底開關。
按倉體設計容量10 m3進行驗算:
開底駁浮力 =ρgV排=1030 kg/m3×9.8 N/kg×25 m3=252.4 kN,船體自重為4800 kg,則:滿載石料重量=船浮力-船自重=252.4 kN-4800 kg×9.8 N/kg=205.4 kN,石料堆積密度按1.65 t/m3考慮,則:滿載石料體積=205.4×=12.7 m3>10 m3,開底駁滿足設計容量10 m3使用要求。
圖2 開底駁船平面圖(中間開底)
通過效率分析可知,配備9條小開底駁可滿足施工工期要求。其中3條設計為一側開底,6條設計為中間開底。
中間開底形式駁船的優(yōu)點:減少了開底的吃水深度,同時對于樁間及樁后沿棱體的拋填和補拋較一側開口施工更為方便。
一側開底形式駁船的優(yōu)點:專為護樁拋填施工設計,一側下料使拋石更有針對性,便于使石料拋到指定的位置,不會出現(xiàn)施工死角。
本碼頭工程基礎為典型的軟土地基,樁基采用直徑1.2 m的鋼管樁,樁長一般在48~61 m。沉樁后,自由端長度達到16 m。為觀測拋石高差對樁偏位的影響,以便確定一套確實可行的施工工藝,特在典型施工階段,選擇了4根具有代表性的樁進行跟蹤監(jiān)測。
跟蹤監(jiān)測結果表明:
1)不論是直樁還是斜樁,當樁周邊拋石高差大于1.5 m時,就會引起樁的偏位,隨著拋石高差的加大,樁偏位大幅增大;
2)拋石高差對順向斜樁的偏差影響最為明顯,其次是直樁,最小是反向斜樁;
3)樁偏位后進行反向拋石糾偏效果不明顯,直樁的糾偏回位率接近40%,但可以明顯地判斷出,隨著拋石厚度的增加,糾偏回位率將越來越小。
因此本工程以順向斜樁的偏位為拋石控制的重點;反向拋石進行樁位糾偏的效果不理想,必須隨時進行樁位觀測,確保樁不發(fā)生異常偏位;拋石施工時,必須打水砣跟蹤監(jiān)測拋石高差,控制樁周邊拋石高差在1.5 m以內。
設計要求水上拋填棱體拋石須不少于3層,首層拋填高度不大于4.0 m,各層拋填間隔不少于15 d。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如果按照設計的分層和間隔時間要求,則工期無法保證。充分討論后提出了分3個區(qū)域拋填,間隔15 d的方案設想。拋石分區(qū)圖如圖3所示。
在拋石施工過程中,1、2區(qū)可同時施工,3區(qū)需在1、2區(qū)拋填完成15 d后方可再進行拋填施工。應嚴格控制各區(qū)域樁兩側拋石高差在1.5 m以內,合理控制分層厚度。
圖3 棱體拋石分區(qū)示意圖
縱斷面上自碼頭1號泊位北端向南開始拋填,拋填采用分層、分段進行,形成階梯形流水作業(yè),把分層厚度控制在1.0~1.5 m范圍內;橫斷面上,也采用分層拋填,形成階梯形流水作業(yè),分層厚度同樣是控制在1.0~1.5 m,如圖4和圖5。
在每一層施工過程中必須先進行護樁拋填,保證樁周圍的拋石均勻同步達到分層標高后,再進行樁間及其他區(qū)域拋填,從而控制樁周圍拋石高差。采用一側開底的開底駁進行施工。拋石護樁示意圖如圖6所示。
護樁拋填完畢后,小開底駁船到達樁區(qū)的指定地點進行拋填,起高的厚度要控制在1.0~1.5 m,按照階梯流水段進行施工。樁間拋石采用中間開底駁船施工。
由于周圍有樁(樁帽),所以開底駁船定位較為容易控制。以樁帽為參照物,在其上做好標記,拋石人員在船上利用標尺標控制船位。
圖4 橫斷面拋填流水作業(yè)施工示意圖
圖5 縱斷面拋填流水作業(yè)施工示意圖
圖6 護樁拋填示意圖
因施工區(qū)流速不大,經潛水檢查,單駁石料下落至平坦底面的擴散范圍不大,高點厚度平均為80 cm。據此,開底駁平面定位網格以船寬3.45 m為界,施工時間隔船位拋填,一排架內間隔拋滿后,再補拋中間船位。
1)每流水段拋石施工前,應先進行護樁拋石,即用一側開底駁在樁周邊先拋石保護。
2)因相鄰結構段的樁排距最?。▋艟鄡H4.3 m),所以相鄰結構段間拋石要安排在樁帽施工前進行。在樁帽施工完成后,再進行頂部-2.0 m以上部位的補拋施工。
3)充分考慮樁帽施工與拋石施工的干擾和交叉。在不影響樁帽施工的前提下,樁帽施工前、后均可進行拋石施工,工序可以穿插;在未進行樁帽施工的區(qū)域,拋石頂標高不能超過-2.0 m,為低潮位施工樁帽提供條件。
開底駁船機動、靈活,可自由穿梭于樁間進行施工。為避免開底駁碰到鋼管樁樁頂防腐涂層或樁帽混凝土側面,在施工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4種方法來解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加強施工人員的成品保護意識,提高施工人員的駕駛水平,保證嚴格按照操作方法施工。
2)使用廢舊輪胎對開底駁船四周進行維護,減少碰撞帶來的損壞。
3)合理安排工序,在施工過程中若風浪較大時,只進行樁區(qū)后沿棱體的拋填,不做樁間拋石。
4)夜間施工中,保證開底駁船上有充足的照明,同時在施工區(qū)域內每個樁(樁帽)周圍貼好警示反光膜,保證夜間施工的安全和不發(fā)生對樁(樁帽)的碰撞。
施工過程中,隨拋石進展及時對樁位進行觀測,根據樁偏位情況和趨勢,適時調整拋石順序和高差。
1)在風力6級、浪高0.5 m以下的條件下,開底駁施工不受影響。
2)通過合理劃分拋石區(qū)域,保證拋石間隔時間,嚴格執(zhí)行工藝紀律,在未采取夾樁措施并拋石分層厚度在1.0~1.5 m的前提下,保證了樁未發(fā)生異常偏位。實測結果中,拋石引起的樁位偏差大都在1.0~3.5 cm之內,極少部分樁偏位超過了3.5 cm,最大偏位為5.0 cm。
3)在小開底駁本身靈活、機動的基礎上,經過合理有效地施工組織,使接岸結構拋石施工平均效率高達5000 m3/工作日,遠遠超過了計劃施工效率,有效保證了節(jié)點工期要求。整個碼頭接岸結構大棱體拋石水上拋石工程量近40萬m3,只用9艘開底駁船就完成了全部水拋施工任務。施工船機成本比采用大型拋石船施工節(jié)省了近2/3。在保證施工質量、進度和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施工實踐證明,小開底駁的設計、制造及在施工中的工藝策劃應用是成功的。
[1]JTJ291-98,高樁碼頭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S].
[2]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港口工程施工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3]陳平,袁孟全.高樁碼頭位移原因分析及其預防措施[J].中國港灣建設,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