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子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fēng)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
只身打馬過草原
解讀
楊慶祥
在海子的詩歌里面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結(jié)構(gòu)模式,那就是“詩人——世界”的相互對話,這個“世界”以各種意象出現(xiàn)在詩歌里面。比如麥田、星空、大海,在這首《九月》里面,“世界”則是廣闊無垠的草原。“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草原上諸神死亡,野花開放,同時承載了死亡的痛苦和新生的歡欣。但問題是,誰“目擊”了這一切?誰看到了“遠方的風(fēng)比遠方更遠”?詩人由此登場,這一登場具有儀式氣氛,或者說,正是因為詩人的登場才使得草原上發(fā)生的一切具有了確切的意義。“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這是詩人的形象,“我把這遠方的遠還給草原”,這是詩人的動作。詩人為了獲得這個世界的真實意義,完成對這個世界的終極追問,他就必須舍棄那些虛幻的所指,因此,他通過“木頭”和“馬尾”這些具體物質(zhì)完成對存在意義的“歸還”。
如果說第一節(jié)的語調(diào)還是徐緩的、感傷的、含情脈脈的,那么第二節(jié)則變得急促、峻切、雄渾闊大起來,“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空間轉(zhuǎn)換為時間,世界的存在在歷史性上繼續(xù)延展,但相同的是,詩人依然是一個孤獨的旅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只身打馬過草原”后,遠方如風(fēng)、明月如鏡?;蛟S這才是亙古不變的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