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遠
村長老王在地里轉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遠的兩塊麥田開始泛黃,心里便火燒火燎。這兩塊地每年的收種都比別人家晚,并且還都是老王費心操持,一塊是五保戶高奶奶的,一塊是殘疾人老朱的。
老王回到家,給在城里的女兒小菊打電話,讓她星期天回來幫這兩戶人家割麥。女兒不肯,說她們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沒坐過椅子。老王說,搶收還要搶種,再忙你也要回來,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麥,累死也要去。說完不給女兒再說話的機會,啪地掛斷電話。
一會兒,女兒打回電話說,爸,我星期天組織一些人回去割麥,但您要答應我個條件。只要你回來割麥,100個條件我都答應。老王隨口應道。
那好,您準備50把鐮刀,50頂新草帽。老王說,鐮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買呀。
女兒說,您買吧,到時候我給錢。一頂草帽好幾塊錢呢。老王本想不答應,可想到成熟了的麥子,只有點頭。
老王說,這么多人,來了吃什么?小菊說,讓娘多貼幾鍋玉米面餅子,再挑些野菜,洗凈,醮大醬就行。
星期天,老王一早來北坡等候。八點過去了,人沒來。九點過去了,人還沒來。
老王急起來,看看越來越熱的太陽,往手心猛啐兩口唾沫,抄起鐮刀,咔咔地割起來。
這時,一輛豪華大巴車卷著黃土由遠而近,停在了坡邊。老王直起腰看,車門打開,下來女兒小菊。一看女兒,老王鼻子快氣歪了,這是來割麥的嗎?一身西裝套裙,扎著領結,手里還提著一個電喇叭。緊接著又下來一大幫城里的青年,有說有笑。小菊拿著電喇叭說道:“我們從小就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但卻沒有真正接觸過農(nóng)活,今天大家就親自體驗,自由組合,分成兩組,一塊麥田算一組,咱們來個友誼割麥比賽!”
好啊。青年們沸騰起來,摩拳擦掌,你追我趕地割起麥子來。小菊沒有割,對著電喇叭說,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著著名的《觀刈麥》,詩中說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一會兒,小菊對老王說,爹,您回去安排把中午飯送來吧。老王應著,趕緊回村??蠢习檎N餅子,自己就去挑野菜,又想想來的這幫細皮嫩肉的孩子,就自作主張買來十斤五花肉燉了。
飯送到地頭,麥子已經(jīng)割完,小菊正領著青年們拾麥穗。老王心里高興,大喊,開飯嘍!青年們呼啦一下圍上來,把玉米餅子和野菜大醬吃了個精光,燉的五花肉卻沒有動一筷子。
小菊又拿起電喇叭說,收完麥子的土地,接下來就會灌溉,耕種,種上玉米或大豆,三個多月后,又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青年們?nèi)杠S,說秋收時一定要組織我們再來喲!小菊說,好,好,大家上車吧,每個人可以拿走一把麥穗,帶走你們頭上的草帽,當做此次“豐收一日游”的紀念。
人們都上了車,小菊掏出一沓錢,遞給爹。老王說,你發(fā)的工資?小菊說,不,是給咱割麥的錢。啥?來給咱們幫忙,倒還給咱錢?老王呆住了。那天您打完電話我和經(jīng)理請假,經(jīng)理靈機一動,說組織個“豐收一日游”,既能幫你爹割麥子,還可以創(chuàng)收。我擔心不會有人來,哪知廣告一打出去,來交錢報名的人排成隊。這錢經(jīng)理讓給您,已經(jīng)扣去了我們旅行社的費用。小菊說完把錢拍到了老王手里。
老王眼睛瞇到了一起,說,咱不收錢都可以,秋上給多多的拉幾車人來吧,就不讓在外面打工的回來收秋了。小菊笑笑說,什么都靠個新鮮,到時候再看吧。
旅游車卷著黃土開走了。車開出很遠,老王攥著錢的手還使勁揮舞,耳畔回響著女兒吟誦的好聽的唐詩,和唐詩中沙沙的割麥聲。
(選自《小說月刊》)
小說包
中國社會正處于城市化的轉型期中,有很多城里人只在書本上了解農(nóng)業(yè)知識,但是從來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這不,老王的女兒抓住“豐收一日游”的商機,帶領城里人在唐詩里美美地割了一把麥子,最后“滿載而歸”。正如小菊所言:“什么都靠個新鮮”。城市青年人到農(nóng)田割麥子是圖個新鮮,哄搶玉米餅子和野菜大醬也是出于一種新鮮??墒侵袊举|上仍然是個農(nóng)業(yè)國家,還有將近九億農(nóng)民生活在農(nóng)村,如果田間勞動都算新鮮的話,那么這個社會的發(fā)展道路就值得深思了。在幾千年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唐詩中沙沙的割麥聲”,傳承的是一種歷史,一份泥土的芬芳,但是在變成商品被消費后,那蘊含在詩句里的意韻和風情就消失殆盡了,只留下一串落寞蒼白的余音。城里人最后“滿載而歸”的除了新鮮,還帶走了泥土深處的詩意和精神, 作者把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旅游娛樂糅合在一起,產(chǎn)生了奇特的反諷效果,表達了作者對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化現(xiàn)狀的擔憂之情。
——戢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