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軍,吳玉芙,劉曉紅,王淑娟,張艷麗,陳新新,臧婷臻,張雪艷
(北京老年醫(yī)院,北京 100095)
卒中單元是已知的被證實對腦卒中治療有效的手段之一[1]。我們的前期研究重復了這一結論,并且發(fā)現(xiàn)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在卒中單元中應用后可以提高急性期的療效[2]。依托北京市衛(wèi)生局首都醫(yī)學科學發(fā)展基金《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卒中單元)治療腦卒中的應用研究》科研項目原有病例及對照,我們進行了近4年時間的隨訪,對患者的死亡情況進行觀察并作統(tǒng)計學分析,旨在觀察這一治療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長期預后的價值。
所有160病例均來源于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老年卒中病房住院的首發(fā)腦卒中病人,出院后隨訪觀察日期截止2009年6月;診斷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均經CT或MRI證實診斷;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不依從者、入院24h內死亡者;其中男95例,女65例;腦梗死144例,腦出血16例;年齡38~95歲,平均68歲。隨訪期治療組死亡1例,隨訪過程中失訪1例,最后得到78例數(shù)據(jù)(完整性98.7%);對照組死亡3例,失訪2例,得到75例數(shù)據(jù)(完整性93.8%)。
入選病例按隨機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隨訪按原分組進行觀察并記錄數(shù)據(jù)。出院后兩組病例均進行常規(guī)腦血管病2級預防(阿司匹林腸溶片、危險因素干預等),治療組根據(jù)實驗設計出院計劃,另外定期進行多學科評估及干預。
觀察指標為病例死亡;通過門診、電話及家訪方式確認,并根據(jù)死亡診斷證明書確定病例死亡診斷,數(shù)據(jù)可靠。
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SPSS 13.0)。
2.1 一般情況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及其它腦卒中危險因素及診斷、觀察時間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2、3。
表1 2組一般情況的比較 (
表1 2組一般情況的比較 (
一般情況 治療組(n=78)對照組(n=75)t P年齡 70.31±11.40 72.63±10.34 -1.317 0.190觀察期 1 351.18±316.78 1 276.97±359.00 1.357 0.177
表2 2組危險因素的比較[n(%)]
表3 2組腦卒中危險因素比較[n(%)]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隨訪結束時死亡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4。
表4 2組死亡率的比較[n(%)]
2.3 死亡分析
治療組與對照組死亡病例間比較各因素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5。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死亡病例比較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死亡病例比較
一般情況 治療組(n=5)對照組(n=13)t P死亡病例年齡(歲)76.20±3.564 74.85±4.100 0.648 0.526死亡病例存活期(天)620.8±403.277 628.00±350.461 -0.38 0.971
死亡相關因素分析:相關分析表明,死亡與分組、觀察時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及心臟病有關(P<0.05),結果見表6。
表6 死亡相關因素分析
死亡時間分布 見表7。
表7 死亡時間分布
腦卒中是嚴重致死、致殘疾病。隨著醫(yī)學科學的進步及卒中單元的推廣,目前對于腦卒中的搶救較為有效,急性期死亡率已明顯下降。但最新人口學統(tǒng)計分析表明,腦血管病仍然是引起死亡的前3位原因,在我國,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人口死亡中,因腦血管病死亡分別占據(jù)第二及第三位死因。尋找引起腦卒中死亡的因素,降低腦卒中死亡率,是當前腦卒中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本基金項目前期工作證實了卒中單元對腦卒中的療效,并提示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應用在卒中單元中可提高其療效。本文旨在觀察經過這一干預后,腦卒中患者的長期死亡預后,并探索對死亡預后的影響因素。經過近4年的臨床觀察,治療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1、2、3年生存率對照組分別為94.67%、89.37%、82.67%,與其它研究結果類似(分別為91.9%、89.4%、85.3%)[4],治療組分別為97.44%、94.87%、93.59%,高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證明這一治療模式對降低腦卒中患者遠期死亡率方面效果同樣顯著。
進一步對死亡預后進行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死亡年齡、存活期及觀察年分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相關分析表明,死亡與糖尿病、吸煙、心臟病、高脂血癥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有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與年齡、性別及高血壓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個結果表明,腦卒中患者預后與年齡、性別等不可干預危險因素無關,而與糖尿病、吸煙等可干預因素相關,為降低遠期死亡率指出了方向。高血壓作為腦血管病重要危險因素,而本研究相關分析中高血壓與死亡無明顯相關,導致這一“反?!苯Y論的原因可能是近年來對高血壓的認知率、治療率及控制率的提高[5],而糖尿病、高脂血癥三率較低,戒煙難等。
總之,本研究證實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應用在卒中單元對降低腦卒中患者遠期死亡率方面效果同樣顯著,并且給我們指出了降低腦卒中患者遠期死亡率的可能性:即對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
[1]Treib J,Grauer MT,Woessner R,et al.Treatment of stroke on an intensive stroke unit: a novel concept[J].Intensive Care Med,2000,26(6):1 598-1 611.
[2]黃勇軍,劉曉紅,李 翔,等.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卒中單元治療腦卒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7,23(12):1 057-1 059.
[3]黃如訓,梁秀齡,劉掉霖.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59-261.
[4]劉學東,龍 泳.617例缺血型腦卒中患者生存率及死亡影響因素的回顧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4):390-393.
[5]胡衛(wèi)民,楊天倫,龔漢仁,等.3654例高血壓連續(xù)6年的社區(qū)綜合防治結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