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鋒 ,黃光和 ,樊應虎 ,趙朝魏 ,高顯生 ,陸秀春
(1.楚雄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推廣所,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州種子管理站,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地區(qū)處于云南省中部,海拔556~3 647 m,總面積29 258 km2。壩子面積僅1 359.59 km2,占總面積的4.65%,山區(qū)耕地面積為855 23.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3.71%。壩子是水稻、烤煙的主產區(qū)。玉米常年種植4萬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山區(qū)。氣候和海拔差別大,對玉米品種的適應性、抗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選育和引進適合楚雄地區(qū)種植的玉米品種,于2009年,對楚雄地區(qū)自育品種和引進新品種進行了綜合性狀比較試驗。
參試品種:黔259、西單5號、興黃單206、雅玉88、楚 07-1、楚 07-67、北試 0542、武玉 1 號,以會單4號為對照。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5行區(qū),小區(qū)面積20 m2(長5 m,寬4 m),等行距雙株留苗,行距80 cm,塘距 40 cm,密度 62 505株/hm2,收獲小區(qū)中間3行,脫粒曬干計產。
前茬作物油菜;2009年5月13日采用直播,6月6日間苗,6月23日定苗?;室蛳麓笥?,于6月 2 日補施玉米專用復合肥(N∶P∶K=10∶10∶10)450 kg/hm2。6月6日第1次追肥,施尿素300 kg/hm2;7月1日第2次追肥,施尿素4 500 kg/hm2,采用穴施。2009年因雨量較少,播種后及時灌溉。9月26日收獲。
采用隨機取樣20穗,測穗長、禿尖、穗行數(shù)、單穗粒重、千粒重,求平均值,并觀察粒型、粒色。
采用DPS軟件進行穩(wěn)產性分析。
由表1可知,各參試品種的穗長在16.78~20.38 cm,較對照均有所增長。其中黔259最長,為20.38 cm,比對照長3.6 cm。參試品種的穗行數(shù)在14~16行,其中穗行數(shù)最多的為興黃單206號,為18行,比對照多4行,黔259最少,為14行。各參試品種的千粒重在254.88~324.70 g,其中,楚07-1最重,為324.70 g,興黃單206最輕,為254.88 g。
表1 楚雄地區(qū)玉米新品種穗部性狀比較
由表2可知,北試0542產量為10 295.40 kg/hm2,比會單4號增產42.16%,居參試品種第1位;黔259為9 601.65 kg,比對照增產32.58%,居第2位;雅玉88為9 486.60 kg,比對照增產30.99%,居第3位;楚07-1為8 227.20 kg,比對照增產21.35%,居第4位;西單5號為8 360.40 kg,比對照增產居第5位,比對照增產15.44%;楚07-67為8 227.20 kg,比對照增產13.60%,居第6位。興黃單206和武玉1號分別為7 938.00和7 650.45 kg,比對照增產9.60%和5.7%,居第7和第8位。
表2 楚雄地區(qū)玉米新品種產量比較
品種的穩(wěn)產性回歸系數(shù)接近1,說明該品種比較穩(wěn)產;回歸系數(shù)小于1,屬于超穩(wěn)產品種,可在肥力較差的環(huán)境下種植;回歸系數(shù)越大,反映該品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差,不太穩(wěn)定。從表3可以看出,北試0542、黔259、楚07-1和楚07-67品種穩(wěn)定性好,產量較高。
表3 楚雄地區(qū)玉米新品種穩(wěn)產性比較
(1)北試0542產量居第1位,比對照增產42.16%,增產極顯著,綜合分析表明該品種產量高,整齊度好,穩(wěn)產,抗灰斑病、大小斑病、銹病等玉米病害。
(2)黔259產量居第2位,比對照增增產32.58%,增產極顯著,綜合分析表明該品種產量高,穩(wěn)產性好,抗灰斑病、大小斑病、銹病等玉米病害。
(3)楚07-1產量居第4位,比對照增產21.35%,增產極顯著,綜合分析表明該品種產量高,株型為披散型,抗灰斑病、大小斑病、銹病等玉米病害。
建議北試0542、黔259、楚07-1三個品種參加下一年度試驗生產示范或審定。
[1] 劉廣和,普永泉,代麗婭.云南省玉米新品種區(qū)域試驗總結[J].種子世界,2008(8):25.
[2] 陳志輝,陳松林,李 立.優(yōu)質高產玉米雜交種湘康玉1號的選育[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10):6-8.
[3] 白凌風,李正應.玉米雜交種愛農玉2008的特性及栽培制種技術[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11):15-17,21.
[5] 尚凱達,劉懷英,張有榮,等.2007年榆林市玉米品種對比試驗[J].種子世界,2008(3):26-28。
[4] 劉忠祥.幾個玉米新雜交種的豐產性與穩(wěn)定性分析[J].種子世界,2008(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