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岳 吳政光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廣州, 510317
貓抓病影像學表現1例
張 岳 吳政光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廣州, 510317
貓抓病 影像學
患者,女66歲,因“發(fā)現右腋窩、上臂內側包塊5天”入院,無發(fā)熱、盜汗、消瘦?;颊咚赜叙B(yǎng)貓愛好,起病一月前曾有被貓抓傷病史。
體查:右腋窩、上臂下段內側各觸及一包塊,大者約3cm×3cm×5cm及1cm×2cm×1.5cm,實性,邊清,活動度良好,觸痛較明顯。
實驗室檢查:三大常規(guī)正常。
B超:右腋窩、上臂下段內側多個低回聲團,邊清,包膜增厚,其內可見淋巴門結構。CDFI:團塊內血流信號雜亂增多。診斷:考慮炎性淋巴結腫大。(圖1-2)
MR:上述團塊呈等T1稍長T2信號,SPAIR呈高信號,周圍軟組織腫脹,呈環(huán)狀、片狀高信號改變(圖3-5);增強掃描明顯強化(圖6)。診斷:結合臨床病史,考慮貓抓病。
手術記錄:于右上臂下段內側腫塊表面沿皮紋方向取一斜行切口,切開皮膚及筋膜,充分顯露腫塊,呈類橢圓形,實性,表面與正中神經粘連緊密,周圍炎癥組織增生,小心剝離腫塊送檢。
病理:淋巴結包膜完整,淋巴濾泡增生、生發(fā)中心擴大,楔狀或結節(jié)狀肉芽腫性小膿腫形成。(圖6)診斷:(右上臂下段內側)淋巴結貓抓病。
貓抓病(cat-scratch disease),即良性淋巴網狀組織細胞增生癥,為巴爾通體(Bartonella)菌屬中的B.Henselae感染所致的亞急性自限性傳染病。目前國內有關貓抓病的影像學報道甚少。
本病以青少年及兒童多見,美國貓抓病的年發(fā)病率約9.3/100000,其中80%為兒童,90%的患者有貓接觸病史。秋冬季節(jié)多發(fā),男性多于女性[1]。
傳染源主要是貓,病菌主要存在貓的唾液和唾液腺中,且多數情況下受感染的貓無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約為2周-數月。確切的感染機制不明,推測可能是病原體隨貓抓傷、咬傷侵入人體破損的皮膚,然后經淋巴管到達區(qū)域淋巴結引起炎癥反應。
典型臨床表現為:被抓傷后2-4周內出現持續(xù)的低燒,淋巴結腫大疼痛甚至化膿等。最常見于淋巴結引流區(qū),以肘、腋、頸部居多。
B超、MR是本病的重要輔助診斷手段[2]。本例聲像圖特點為:腫塊呈淋巴結回聲,并可見淋巴門結構,內部血流增多雜亂,呈“樹枝狀”改變。M R主要表現為:腫塊呈等T1稍長T2信號,SPA IR上呈高信號,病變周圍軟組織因炎性水腫,呈環(huán)狀、片狀高信號;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當有特殊病史,并出現以上B超、M R表現時,應想到本病的可能。
本病須與轉移瘤、淋巴結結核、神經源性腫瘤、軟組織血管瘤等鑒別,確診須手術病理診斷并結合臨床。
圖1-2 團塊內見淋巴門結構,血流信號雜亂增多,呈“樹枝狀”改變 圖3-5 團塊呈等T1稍長T2,SPAIR上呈高信號 圖6 增強后明顯強化 圖7 (HE×40)淋巴濾泡增生、楔狀或結節(jié)狀肉芽腫性小膿腫形成
1.Ormerod LD,Skolnick KA,Menosky MM,et al.Retinal and cho-roidal Manifestations of Cat Scratch Disease[J] .Ophthalmology,1998,105(6):102-1031.
2.王朝夫 吳禮高 章可儀 貓抓病性淋巴結炎的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附38例報告 罕少疾病雜志[J]2001 8(3)
R51
D
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