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山
2009年是德國的女詩人希爾黛?杜敏(Hilde Domin,1909—2006)誕辰一百周年。雖然她四年前已經(jīng)“步入空中任浮飄”(自題的墓志銘),隨她的丈夫埃爾文?瓦爾特?帕勒姆(Erwin Walter Palm,1910—1988 )而去,但是人們紀念這位德語抒情詩的“元老”(grand old lady)時,就仿佛她還活著。近來,報刊媒體凈是有關(guān)她的報道,似乎杜敏之后再無人矣!
同一個時代里有三位女作家是要提及的。一位是莉卡達?胡赫[Ricarda Huch,1864—1947,男性筆名:里夏德?胡戈(Richard Hugo)],她出身文學(xué)世家,是婦女知識分子運動中的先行者,一生著述頗豐,《全集》有11卷,涉及面之廣,“連托馬斯?曼都比不過她”。她的《浪漫主義》(1908)一書在德國文化界影響甚大,除了小說外,還著有兩本抒情詩集。 1933 年,她毅然退出普魯士藝術(shù)學(xué)院,以示對納粹黨人的抗議。第二位是在自己的那間屋子里筆耕不輟的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面對戰(zhàn)爭的火焰,她借自己之手告別人寰。還有一位是德國政治學(xué)、社會學(xué)界拂之不去的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 1906—1975)。她后來在美國任教,是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政治學(xué)教授。人們常把杜敏與以上三位相提并論,稱她們是文壇學(xué)界的四位女杰。
阿倫特和杜敏都是海德堡大學(xué)的哲學(xué)家雅斯貝爾斯的學(xué)生, 兩人都有猶太人的血統(tǒng),更是同命相連。她們30年代初先后離開了德國。她們的老師雅斯貝爾斯也難得幸免,因為他的妻子是猶太人。1933年納粹黨開始對大學(xué)進行“清洗”,海德堡大學(xué)一夜之間便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學(xué)者! 事情發(fā)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并不久遠。
理解了猶太裔學(xué)者的這種情結(jié),這種生于斯,長于斯,但與斯又若即若離的心態(tài),這種去留兩不能的“愁”,也就找到了進入她的內(nèi)心世界的鑰匙。當然,母親的去世、丈夫的外遇又給她添了不少的新愁。相比之下,那都是些小愁:
我們這般人,生在其中間,
乘舟漂來去,
難覓停泊岸。
我們這般人,生在其中間,
留之不與允,
去之亦為難。
我們這般人,生在其中間,
朋友但相見,
互不問平安。
我們這般人,生在其中間,
異國他鄉(xiāng)求寬恕,
只因我等故。
(譯自《灰暗朦朧的歲月》,第一段)
不難理解她這位無家可歸的人對“家鄉(xiāng)”的向往。 “家鄉(xiāng)”在杜敏看來,已經(jīng)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國度,而是一塊土地,人如同植物,在那里可以扎根、開花和結(jié)果:
渴望
心中充滿著渴望,
不由得雙手捧起泥土,任它在手指間流淌。
尋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土地呵,
為那如草是木的人,
覓個生長的地方。
抒情詩在她看來是“理性的和情感的經(jīng)驗?zāi)J健?是一種“解脫”,是精神上的“支柱”。她認為,“抒情詩是盞藍色急救燈,大多出自內(nèi)心的苦悶而非快樂”。海涅也有過類似的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強烈的情感反映在詩歌上是要給古老的德意志“三重的詛咒”。作為女詩人,杜敏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為細膩、委婉,因而顯得寬大。
杜敏的丈夫帕勒姆生前是海德堡大學(xué)拉丁美洲藝術(shù)史教授。他們是在海德堡大學(xué)的學(xué)生食堂認識的,那時還都是學(xué)生。當然,帕勒姆也有猶太血統(tǒng),不過讓杜敏更愛的是他的才華。他們的政治嗅覺很敏銳,早在1932年就離開了德國,去了意大利。意大利開始排猶以后,他們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首都圣多明各找到了落腳之地。他們一起生活了57年,其中22年是在流亡中度過的。帕勒姆是個學(xué)者文人,一心致力于學(xué)問,生活要靠杜敏教書掙錢來維持。杜敏不無詼諧地說:我年輕時很漂亮,所以學(xué)生愛來上我的課。杜敏同時又是帕勒姆的工作秘書。帕勒姆后來在圣多明各的大學(xué)里講課,要用西班牙語講,語言的準備工作都由杜敏做。帕勒姆講一個小時,杜敏要為他準備20個小時。帕勒姆也做過文學(xué)夢,寫過不少詩歌、劇本。這些作品都要由杜敏翻譯成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有人問她,她對帕勒姆的愛情是不是最深的愛情。年邁的杜敏果斷地回答道:“沒法比較,只有這么一次愛情。”又有人問她,她人工流產(chǎn)時是否很痛苦。杜敏聽了,帶有幾分憤怒地說:“多么愚蠢的問題!”她身邊帶著一瓶安眠藥,自己生死未卜,怎么能要孩子呢!?如果從杜敏1959年首次發(fā)表她的詩集算起,那她四十歲才開始寫詩。有一天,她告訴丈夫她寫了一首詩。不料,丈夫不滿地說:“你不要寫什么詩!”說罷,把門一摔。杜敏是她的筆名,取自圣多明各這一地名中“多明”兩個音節(jié),以表示她對圣多明各的感激之情。
杜敏拖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重新定居海德堡。海德堡大學(xué)的伽達默爾稱杜敏是“回歸的詩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杜敏的“回歸”是回歸到詩的語言和詩的世界:
語言的羽毛
撫摸著語言的羽毛,
詞句如同飛鳥,
讓我乘著它們,
飛去。
希爾黛?杜敏一生獲獎很多,去世以后,有學(xué)校和公園以她的名字命名。杜敏前半生雖然歷盡坎坷,但是她并沒有怨天尤人。她認為人生不幸詩人幸,我就是我。她說:“我活著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的。”正是這種支撐著她的精神的積極的愛的情感,具體地講,這種和解的精神,使她贏得了眾多的讀者:
唯有一枝玫瑰花才是我的依靠
……
然而我躺在鳥的羽毛之中,如在高高的虛空中蕩搖,
我感到昏暈,無法入睡。
伸出手,我四處尋找,
唯有一枝玫瑰花,
才是我的依靠。
(全詩共四節(jié),這里翻譯的是最后一節(jié),也是人們最常引用的一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