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上
在今天的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qū)北營村北,素有“南北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旁,有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huán)繞、巍峨壯觀的神秘陵園,它就是蘇祿國東王墓,也是我國國土上惟一一座外國國王陵墓。蘇祿國東王墓具有近600年的歷史,是中菲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京杭大運河文化長廊上重要的旅游景點。
15世紀初葉,中國的海上航運事業(yè)漸漸發(fā)達,造船業(yè)已居于當時世界先進的行列。明成祖朱棣注重加強同鄰國的聯(lián)系,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古蘇祿國就是其中的一個“??汀薄?
古蘇祿國故地在今菲律賓共和國的蘇祿群島上,包括巴西蘭島、蘇祿島、達維達維島三個主島及其他若干小島。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有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
在元朝末年,古蘇祿國就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往來。到了明代,中菲兩國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趨于頻繁,除民間貿(mào)易往來外,兩國政府都曾互派使節(jié)進行友好訪問,發(fā)展為邦交往來。據(jù)史料記載,兩國官方往來持續(xù)達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蘇祿國變?yōu)橹趁竦?兩國才中斷了友好往來。
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領其眷屬、太醫(yī)和侍從共340多人訪問中國,他們“梯山航海,效貢中朝”,從福建泉州登岸,經(jīng)應天府(今南京市),于8月中旬到達北京。明朝人張燮在其所著的《東西洋考》中,稱這次訪問是“空國來歸,鱗次闕下”。可以說是規(guī)模巨大,盛況空前。 蘇祿國東、西、峒三王在北京逗留了27天后率眾歸國,朱棣派專使護送。一行沿大運河南下,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癥,在驛館薨逝。
為了表達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明永樂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區(qū),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高大的《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了碑文。碑文贊譽蘇祿東王“聰明特達,超出等倫”。說蘇祿東王訪問中國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于后人,名聲昭于史冊,永世而不磨”,故“王雖薨逝,蓋有不隨死而忘者,誠大丈夫矣” 。
明政府為蘇祿國東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整座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guī)定的親王陵墓的規(guī)格大致相同。
東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賜祭田238畝,永免地稅錢糧,對留在此守墓的東王子孫,每人每月由國家發(fā)給俸糧一石,另給布花、鈔貫等生活用品。在萬歷至天啟年間,在東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溫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責宗教事務,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安、溫兩姓全體誦經(jīng)祭墓,成為定例。
清王朝建立后,朝廷對東王墓的祭祀和修整及其后裔,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雍正八年(1730),蘇祿國王訪問中國,道經(jīng)德州,瞻拜祖塋,見殿宇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國,復遣官摺奏修理墳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屬實,于雍正十年(1732)發(fā)帑銀修理。
蘇祿國王此行還根據(jù)留居德州的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提出的“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轉向清政府提出申請,清政府禮部遵旨查明前明所留守墓人等子孫,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時規(guī)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圣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辈⒂谟赫?1735)發(fā)給永久執(zhí)照,世代沿襲。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后裔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shù)鼗?、漢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也生齒日繁,聚村而居。
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外患頻仍,內亂不休,日久年深,屢經(jīng)戰(zhàn)亂,特別是民國以來,軍閥混戰(zhàn)、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廟毀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謝紅香”到全國解放前夕已是“亂鴉殘日”,一片荒蕪。
解放后,蘇祿國東王墓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5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國東王墓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蘇祿國東王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國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關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兩側。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東王祠廟。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了一座牌樓,書曰:“芳名遠播、聰慧永傳”。在東王墓前重新復制了“故蘇祿國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設置了石供桌、石香爐。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資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擴建工程,御碑樓維修工程,修仿古圍墻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綠化工程初具規(guī)模。至此,修整后的蘇祿東王墓已成為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huán)繞、整潔美麗的陵園。
今天,當我們走進蘇祿東王墓,會發(fā)現(xiàn)這兒是一處以王墓、祠廟、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為主的陵園式古建筑群,布局錯落有致,交相呼應,別具一格。
整個陵區(qū)有東王墓、陵恩殿、東西配殿、神道、清真寺、御碑樓、王妃墓、王子墓、牌坊等主建筑,占地面積80畝。正殿內奉東王畫像,東、西各有配殿三楹,東王墓神道兩側對稱排列著翁仲、石獅、石豹、石馬、石羊和華表等雕刻,雕刻精致,形象生動逼真,體現(xiàn)了明代的藝術特色。東王墓的東南側有一御碑亭,御文系永樂皇帝朱棣在永樂十六年(1418)親撰,碑額題《御制蘇祿國東王碑》,御碑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享殿是祠廟的主體建筑,占地面積130多平方米,18根大紅柱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的祠廟大門外,一對新雕刻的石獅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樓,桔黃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樓上嵌有我國著名大書法家啟功書寫的“芳名遠播”,背面則是大書法家謝稚柳書寫的“聰慧永傳”。
東王陵寢修筑在南北長74米、高1.2米的高臺上,墓高4.2米,直徑16.6米。墓前兩層高臺高0.8米,臺地周圍均用青石砌筑。渾圓的陵墓處在翠柏環(huán)繞、綠樹環(huán)抱之中,充分體現(xiàn)一種“前殿后墓,魂魄相依”的國王陵墓的布局。
古墓埋客帝,豐碑載友誼。蘇祿國東王墓是存留在我國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國意義的王陵,它揭開了蘇祿與中國國際交往的新篇章,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蘇祿國東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內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前來瞻仰,為旅游事業(yè)做出貢獻,而且也為加深中菲傳統(tǒng)友誼、加快中國的對外開放步伐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