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張前軍,楊占南,趙超,葉沖(1.貴州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貴陽市 55005;.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省山地環(huán)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貴陽市 550001;.貴州黃果樹煙草集團技術中心,貴陽市 55000)
大唇香科科(Teuerium labiosum)、二齒香科科(T.bidentatant)和長毛香科科(T.pilosum)均為唇形科香科科屬植物。香科科屬植物在全世界有300種,我國有28種,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1]。該屬植物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損傷、無名腫痛、外感風寒、小兒消化不良等癥的治療[2]。目前,對香科科屬植物揮發(fā)油的研究很廣泛,據(jù)文獻報道,單萜和倍半萜是該屬植物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3~5],一些種類的揮發(fā)油具有抗氧化、抑菌和鎮(zhèn)痛等生物活性[6,7]。關于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PME)裝置提取3種香科科屬植物的揮發(fā)油組分,通過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lián)用儀,對揮發(fā)油成分及含量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對其化學成分之間的異同進行比較,為野生香科科屬植物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GCMS-QP2010型GC-MS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手動SPME裝置(美國Supelco公司);萃取纖維頭為65 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二乙烯苯(DVB)。
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長毛香科科全草均采集于貴州省貴陽地區(qū),經(jīng)貴陽中醫(yī)學院陳德媛教授鑒定均為真品。
先將SPME萃取頭在GC的進樣口于250℃老化30 min,取適量新鮮的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及長毛香科科地上部分,置于15 mL樣品瓶中,加蓋封口,置于插入裝有65 μm PDMS/DVB纖維頭的手動進樣器,磁力攪拌速度為1100 r·min-1,60℃下頂空萃取保持30 min,然后將萃取頭抽出插入GC-MS聯(lián)用儀,于250℃解吸1.5 min,進行測定。
2.2.1 GC條件 色譜柱:OV-1701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 m×0.33 mm × 0.25 μm);進樣口溫度:260 ℃;流速:0.5 mL·min-1;載氣:高純氦氣;進樣方式:不分流;柱溫:初溫50℃,恒溫1 min,以10℃·min-1升至260℃,保持20 min。
2.2.2 MS條件 電離方式:EI源;電離電壓:70 eV;離子源溫度:200 ℃;界面溫度:280 ℃;掃描范圍:10~500 amu。
按上述試驗條件,分別對3種植物樣本進行GC-MS分析,通過檢索MS圖庫Nist98和Wiley275.L,并結合人工圖譜解析,鑒定化學成分結構。從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共鑒定出33個化合物,從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共鑒定出29個化合物,通過峰面積歸一化法確定各成分的相對百分含量。3種植物的總離子流圖分別見圖1、圖2和圖3;具體化學成分分別見表1、表2和表3。
圖1 大唇香科科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總離子流圖Fig 1 TIC of volatile oil from T.labiosum
圖2 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總離子流圖Fig 2 TIC of volatile oil from T.bidentatant
圖3 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總離子流圖Fig 3 TIC of volatile oil from T.pilosum
從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共鑒定出33個化合物。其峰面積相對百分含量占揮發(fā)油總量的97.17%和99.09%。其中,含量較高的成分分別為大櫳牛兒烯-D(26.66%、27.88%)、1-辛烯-3-醇(13.19%、13.79%)、α-蒎烯(12.53%、13.07%)、β-芹子烯(5.93%、6.08%)、大櫳牛兒烯-B(5.89%、6.20%)等。從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共鑒定出29個化學成分,其峰面積相對百分含量占揮發(fā)油總量的95.45%。其中含量較高的成分為石竹烯氧化物(21.52%)、α-甜沒藥萜醇(20.35%)、α-蒎烯氧化物(18.25%)、1-辛烯-3-醇(7.26%)、α-甜沒藥萜醇氧化物B(5.92%)等。
表1 大唇香科科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Tab 1 Chemical component of the volatile oil from T.labiosum
表2 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Tab 2 Chemical component of the volatile oil from T.bidentatant
續(xù)表2
表3 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Tab 3 Chemical component of the volatile oil from T.pilosum
在3種植物揮發(fā)油中,化合物結構類型主要為萜類。單帖和倍半萜類化合物分別占大唇香科科和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精油總含量的31.22%、31.13%和52.31%、53.87%;倍半萜類化合物占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精油總含量的67.35%。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相同,含量略有不同。而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與它們有較大差異。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主要成分α-甜沒藥萜醇在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含量很低,其它含量較高的成分石竹烯氧化物、α-蒎烯氧化物、α-甜沒藥萜醇氧化物B在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中未檢出;而在大唇香科科、二齒香科科揮發(fā)油中含量較高的大櫳牛兒烯-D、α-蒎烯、β-芹子烯、大櫳牛兒烯-B在長毛香科科揮發(fā)油中也未發(fā)現(xiàn)。1-辛烯-3-醇在3種揮發(fā)油中含量均較高。由上結果可知,不同品種的香科科屬植物揮發(fā)油的物質基礎存在一定差異。
萜類是天然有機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很多具有生物功能和生物活性,如大櫳牛兒烯-D是廣泛用于香料、食品工業(yè)和藥物合成的重要中間體[8];α-蒎烯有明顯的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9];甜沒藥醇具有消炎、滅菌、愈合潰瘍、融解膽石等藥效及護膚作用,也可作為空氣清新劑的主要成分[10];1-辛烯-3-醇是一種食用添加劑。綜上所述,3種香科科屬植物揮發(fā)油在醫(yī)藥及其他方面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
[1]貴州植物志編輯委員會.貴州植物志(第8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309.
[2]貴州省中醫(yī)研究所.貴州中草藥名錄[M].第1版.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508.
[3]Cavaleiro C,Salgueiro L,Miguel M,et al.Analysi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volatilecomponents of Teucrium lusitanicum and Teucrium algarbiensis[J].J Chromatogr A,2004,1033(1):187.
[4]Maccioni S,Baldini R,Tebano M,et al.Essential oil of Teucrium scorodonia L.ssp.scorodonia from Italy[J].Food Chem,2007,104(4):1393.
[5]Jaimand K,Rezaee M,Soltanipoor M,et al.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Teucrium stocksianum Boiss.ssp.stocksianum from Iran[J].J Essent Oil Res,2006,18(5):476.
[6]Donata R,Daniele F,Laura G,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Teucrium marum(Lamiaceae)[J].J Ethnopharmacol,2005,98(1~2):195.
[7]Mohammad A,Hoornaz K,Reza M,et al.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eucrium polium L.total extract and essential oil in mouse writhing test[J].Pharmacol Res,2003,48(1):31.
[8]黃 甫,宋文東,賈振宇.紅樹植物秋茄樹葉揮發(fā)油化學組成特點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J].熱帶海洋學報, 2005,24(4):81.
[9]張 燕,張 繼,姚 健.龍蒿揮發(fā)油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4):594.
[10]符繼紅,張麗靜.新疆沒藥揮發(fā)油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J].質譜學報,2006,2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