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
【摘要】各個民族都有其充滿特色的民族文化,它們的不同,成就了中華大家庭的多姿多彩,它們的相同又成為了各個兄弟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彝族的《阿詩瑪》和漢族的《五姑娘》同為民間敘事長詩,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對兩者的對比閱讀,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不同民族人民的心理情態(tài)。
【關(guān)鍵詞】民族敘事長詩;阿詩瑪;五姑娘;民族文化瑰寶
祖國大家庭中的各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文明史,同時也有著享譽古今的千古絕唱。隨著民族文化、民族藝術(shù)的不斷升溫,我們深深地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shù)的絢麗多彩而驕傲。在這種大的氛圍中,人們也把比以往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學,其中的民間敘事詩更是被加工成電影,電視劇,音樂劇等,進入了平常百姓家。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妥宓摹栋⒃姮敗?漢族的《五姑娘》等。
一、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概述
彝族的著名敘事長詩《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jīng)典性傳說,它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qū)。其作為敘事詩可講述也可傳唱。演唱的音樂曲調(diào)主要有喜調(diào)、出嫁調(diào)、繡花調(diào)、悲調(diào)、哭調(diào)、罵調(diào)等。傳唱沒有固定的場合,可在婚嫁、祭祀、葬儀、勞動、生活等多種不同場合中傳唱、講述。阿詩瑪可以說是撒尼人聰明、勤勞、善良、美麗、勇敢、能歌能舞的化身。
二、漢族敘事長詩《五姑娘》概述
與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差不多相同時代的漢族敘事長詩《五姑娘》也同樣大放光彩,《五姑娘》是典型的蘆墟山歌,蘆墟山歌源遠流長,是吳歌中的一個重要支脈,蘆墟山歌是植根在吳江市境內(nèi),以蘆墟為中心,用蘆墟方言演唱,以蘆墟,莘塔,北厙,金家壩,黎里等地為主要流傳區(qū),并輻射周圍鄉(xiāng)鎮(zhèn)及毗鄰地帶的一種民間歌謠和民間文化遺產(chǎn)??靠谑谛膫?代代相傳,流傳至今。《五姑娘》全詩長達2300行,詩句優(yōu)美,情節(jié)感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賈芝的題詞中就這么說道:“吳江水鄉(xiāng)有寶藏,阿妹唱出《五姑娘》,蘆墟山歌情意長,短歌長歌用船裝。”已故民俗學家、文學史家趙景深先生也曾經(jīng)題詩贊譽道:吳儂珠語傳漁鄉(xiāng),村叟留歌韻味長;莫道漢家無巨著,悠悠一曲《五姑娘》!
三、《阿詩瑪》與《五姑娘》對比閱讀
(一)同樣是民間敘事長詩,這兩部作品卻體現(xiàn)出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
1、彝族長詩《阿詩瑪》在內(nèi)容上和形式上都帶有比較明顯的神話色彩,奇聞異事,天上地下,常有出現(xiàn)。這表明這一時期的彝族敘事詩從情節(jié)設(shè)置,表現(xiàn)手法到思維方式,都還較多地受到傳統(tǒng)神話和史詩的影響。而發(fā)生在清代成豐年間的五姑娘與徐阿天的愛情悲劇是一樁真人真事,這幕悲劇,引起了人們對封建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憤恨以及對五姑娘、徐阿天的同情,所以,到處傳唱,形成了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因此《五姑娘》基本上已不再受神話史詩等的影響,突出反映社會生活,具有一定得記實性。
2、在情節(jié)方面,《阿詩瑪》敘事長詩情節(jié)簡單,雖是一部敘事詩,故事情節(jié)卻并不復(fù)雜,而撒尼人借助它發(fā)揮了自己的情感,用了一千五六百行詩句才唱完它。他們在敘述一個故事,實際上在對他們的英雄人物進行歌頌,愛憎分明,情感強烈。而漢族長詩《五姑娘》則情節(jié)曲折跌宕,世態(tài)人情畢現(xiàn),長詩塑造了忠于愛情的五姑娘、舍己救人的四姑娘、樸實忠厚的徐阿天、陰險狠毒的嫂嫂和懦弱無能的兄長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在音樂曲調(diào)方面,《阿詩瑪》主要有喜調(diào),出嫁調(diào),繡花調(diào),悲調(diào),哭調(diào),罵調(diào)等。喜調(diào)以歡快、熱烈的旋律表現(xiàn)歡樂的場面。繡花調(diào)則用緩慢、抒情自由、音調(diào)悠長的曲調(diào)表現(xiàn)阿詩瑪不同場景的內(nèi)心真實情感。撒尼人的女子都會唱《阿詩瑪》中的繡花調(diào),女青年出嫁時大多會唱出嫁調(diào)。
4、在修辭手法方面,《阿詩瑪》用五言句傳唱,其中使用了伏筆、夸張、諷刺等手法和諧音、頂針、拈連、比喻等技巧,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而通俗易懂的蘆墟山歌《五姑娘》則在文學上采用了比喻、排比、夸張、反復(fù)、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5、從反映的民族風俗風貌來看,《阿詩瑪》展現(xiàn)了撒尼人一幅幅富有生趣的生活畫面,民俗畫面,節(jié)日畫面,勞動場景,多姿多彩的舞蹈,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涉及了彝族的民俗,宗教,詩學,地理,生態(tài)等眾多學科,是研究彝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而《五姑娘》所反映的是蘇州的民間風俗習慣,包括有古建筑的本色,舊式婚禮場景,千姿百態(tài)的戲文,時令鮮花名目,各種各樣菜譜以及水鄉(xiāng)勞作細節(jié)等等。
(二)在展示不同民族特色的同時,這兩部作品又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因此就必然的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xiàn)為:
1、這兩部作品都是長篇敘事詩,是經(jīng)過各族人民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此都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呈現(xiàn)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
2、這兩部作品都從正義與邪惡的對比中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阿詩瑪》中,窮人家長大的阿詩瑪很小就幫助媽媽繞線、織布、做飯、挖野菜等。12歲就“走路和水桶做伴,站著和鍋莊石做伴”。無論割草、放羊、繡花樣樣都能干。她還能歌善舞,彈的口弦會說話。沒有人不喜歡美麗、勤勞、聰明的阿詩瑪。 在《五姑娘》中通過多種手法,多側(cè)面地刻畫了主人公五姑娘的鮮明形象。開頭描寫五姑娘失去阿姐時,連著用了一段排比:“看一眼湖水喊一聲姐”,“一日到夜哭啼啼”,展示了五姑娘善良的心地。
3、這兩部作品都深刻的表現(xiàn)了主人公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未來,勇于斗爭的民族精神。
4、這兩部作品,悲慘凝重,沉沒中藏吶喊,死亡里有永存,表現(xiàn)出對惡勢力的憎恨與對抗。他們不再以幻想式的“大團圓”來滿足人們的愿望,而是用真實的悲劇來教育人,警醒人,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在我們品讀這兩部優(yōu)秀的長篇敘事詩的同時,我們會深深地被他們當中的女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所感染,這些女性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她們卻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
1、形象的美
古往今來在各個民族的眾多作品中都充斥著對女性主人公外貌的贊美。在夫權(quán),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必然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文化,而在夫權(quán),父權(quán)文化中,男性通常通過婚姻關(guān)系加強對女性的壓迫,而美麗的女性更成為了被逼婚的主要對象,因此,為她們的反壓迫,渴望婚姻自由奠定了基礎(chǔ)。
2、品德的美
她們都是勤勞,善良的化身,阿詩瑪三歲“幫媽繞線團”,五歲“背上背菜籃,上山找野菜”,七歲“績麻賽阿媽”,九歲“做飯又挑水”,十二歲“為父補衣裳”……五姑娘雖然身為地主家的閨女,然而父母早亡,她生活連長工還不如。她們身上有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勤勞,善良,她們靠自己的雙手生活,但生活卻沒有用同樣的熱情去對待她們。
3、性情的美
她們的愛情理想純潔,她們對愛情執(zhí)著堅定,她們的愛情建立在勞動中,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chǔ)上,她們不為金錢誘惑,不向權(quán)勢低頭,執(zhí)著的追求著心中美好的愛情理想。在《阿詩瑪》中海熱帕向阿詩瑪夸巴拉家說:“熱布巴拉家,白銀做門柱,黃金做門楣,青銅做門檻,門面雕龍鳳?!薄敖鹩旭R蹄大,銀有人頭大 ,金銀有斗量,睡的是金床?!薄吧箨P(guān)四院,黃牛遍山岡,綿羊漫山環(huán),山羊漫九菁,那樣富有呵!說也說不完?!?/p>
4、剛烈果敢,哀婉悲戚的美
在《阿詩瑪》中,阿黑通過對歌贏了阿支,阿支又企圖暗箭殺害阿黑,阿黑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門和大廳的石柱,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眾家丁用力拔箭,箭卻紋絲不動。阿支懾服,只得將阿詩瑪釋放。阿詩瑪和阿黑喜悅地同乘一騎回家他倆來到溪邊,下馬小憩。阿支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將阿詩瑪淹死。阿黑悲憤地呼喚著她的名字,但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萬載,長留人間。在《五姑娘》中,徐阿天回鄉(xiāng)看望四姑娘時,被嫂子勾結(jié)官府,逮捕入牢。五姑娘聞訊趕來,徐阿天已被害死??馗鏌o門的五姑娘,悲傷怨憤,投入運河自盡。她們同樣用自己的悲劇命運來喚醒人們,警醒人們……
這兩部作品雖然出自不同民族人民之手,然而卻是我們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和奇葩,體現(xiàn)了我國不同民族人民的智慧與情操,是十分寶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nèi)ズ芎玫膫鞒胁l(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梁多俊 龐燕.《多姿多彩的阿詩瑪文化》[J].《中國民族》2007年第6期
[2]張舫瀾《蘆墟山歌摭談(上)》[J/OL]蘇州民間文藝[2009-12-29]www.szmjwy.org.cn/dzwx04/4.2.3.htm
[3]王全吉.《陌上歌聲》[N].浙江日報 [2007-2-2]第00015版:錢塘江
作者簡介:楊坤(1983--)女,山西省大同市人,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07級古典文獻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