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紅安
2009年5月18日,我國首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博物館,在重慶市涪陵區(qū)建成開放。它是為了保護因修建三峽水庫而永遠沉沒的“世界最古老水文站”、“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而建造的。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城北,是長江與烏江匯合處上游江心中一塊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巨型礁石。它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內(nèi)的江水,平時水波不興,明徹如鏡。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這塊礁石才部分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得名。
白鶴梁分為上、中、下三段。題刻位于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梁體上,起于唐廣德元年(763年),止于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館最后題刻落筆。共有題刻180多幅,計3萬字。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幅、清代23幅、近現(xiàn)代40多幅。有關(guān)水文的題記108段,石魚圖14幅,其中作為水文標志的3幅。題刻、圖像記錄了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guī)律、航運以及建設(shè)水利工程等,都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交了《涪陵石魚題刻》報告,白鶴梁的科學(xué)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被譽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1988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300多騷人墨客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真、草、隸、篆各體書法于一梁,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享有“水下碑林”的美譽。
為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得到妥善保護,同時開發(fā)其旅游價值,1994年,國家開始研究實施保護工程。經(jīng)過反復(fù)論證,最后采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xué)葛修潤教授設(shè)計的水下博物館方案。它是在白鶴梁上修建一個橢圓形平面的單跨拱形殼體,殼體覆蓋白鶴梁題刻,殼體內(nèi)置換清水,內(nèi)外水壓平衡形成“無壓容器”。2003年2月開工建設(shè),修建歷時6年,總投資1.89億元。
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位于長江水下40米深,整個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這個水下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個用鋼筋水泥澆筑而成的橢圓形水泥罐,周長234.5米,厚3.5米,頂蓋高程141.8米,設(shè)計耐用100年。游客可采取岸上陳列館參觀、水下參觀廊道觀察窗口和潛水進入保護體三種方式游覽。游客最簡單的參觀方式就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nèi),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清晰地觀看白鶴梁。但要真切感悟白鶴梁的神奇,就必須進入水下博物館去參觀。這要先經(jīng)過一個安檢門,通過一條長達88米的自動扶梯進入40米深的水下,再穿過一條150米長的平直交通走廊,這才到達了60多米長的環(huán)形參觀走廊。為保證人們的觀賞效果,保護體內(nèi)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燈和散光燈。人們透過23個直徑為60厘米的玻璃視窗,可以盡情欣賞白鶴梁題刻的原貌。當然,如果你有興趣,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近距離接觸白鶴梁。
為保證水下博物館和長江航運的安全,在建設(shè)白鶴梁題刻博物館時,有關(guān)方面已提前炸掉洗手梁和坳馬石兩座礁石,航運管理部門還專門在此設(shè)立了兩個航標燈,以保證船只避開白鶴梁題刻安全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