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倪家連,劉曉明,張建平
門靜脈海綿樣變不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對膽道外科尤其是重癥膽管炎患者具有特殊的意義。膽道外科手術時,一旦遇到此種情況,將是非常棘手的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近年,筆者遇到12例,現(xiàn)就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28~72歲,平均51.9歲。均為急診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 腹痛100%(12/12),發(fā)熱100%(12/12), 寒戰(zhàn)75%(9/12),黃疸 66.7%(8/12)。全部患者術前均行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膽總管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擴張12例,膽囊結石伴膽囊炎11例;肝硬變合并脾腫大6例(均無肝炎、上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進史;無血吸蟲疫區(qū)旅居史)。6例患者術前行CT檢查,6例患者均有肝內外膽管擴張合并膽總管結石,3例合并有脾腫大,但門靜脈未見異常。術前8例患者進行了彩色超聲檢查,7例確診本癥;術前2例患者進行
了經(jīng)脾穿刺門靜脈造影,均確定診斷。1例患者手術后為明確診斷進行了經(jīng)脾穿刺門靜脈造影,發(fā)現(xiàn)有環(huán)繞T管的網(wǎng)狀血管存在。
1.2 治療方法 手術所見:12例患者中肝臟體積縮小者7例,其中4例呈小結節(jié)肝硬變外觀,3例為大結節(jié)性肝硬變;其余5例肝臟色澤、質地正常,肝臟實質內未觸及結節(jié)性病變。膽囊充血、水腫與周圍組織粘連者9例,觸及膽囊內結石者9例,膽總管內結石者11例。肝十二指腸韌帶增粗、水腫、充血并周圍組織粘連致使溫氏孔閉合者10例。在增粗、水腫、充血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布滿不知名的“血管湖”,膽管黏膜和肌層間亦是擴張的血竇。膽總管內徑:≥2.5 cm者5例,<2.5 cm者3例,<1.5 cm者3例,1例未能找到膽總管。測門脈壓力者9例,≥30 cm H2O 者7例,<24 cm H2O者2例。10例患者切取小塊肝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1.3 手術要點 ①先解剖出溫氏孔,以備一旦大出血時的控制肝蒂;②切除膽囊后,自膽囊管置管造影或經(jīng)膽囊管伸入膽道探子,探察膽道的走行及位置,并可以此探子為導向,采用兩邊縱行縫扎中間切開的方法,沿膽道長軸縱行切開膽總管,這樣可避免使更多的入肝血管被縫扎;切開膽總管的長度以滿足手術需要為度;不能因為膽管粗就切開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出血;③如有膽囊切除術史,手術將更加困難。為了確定膽道位置和走向,可采用下列方法:①如膽道有結石,可將結石推至膽總管中段,以結石為標志,做上述方法的縫扎切開;②應用空注射器穿刺確定膽總管位置,應有足夠的耐心,數(shù)次、十數(shù)次或數(shù)十次的穿刺都可能穿出血液,僅有一兩次穿到膽汁可能決定手術的取舍,一旦穿到膽汁,立即用手術鉗夾住穿刺針的外露部,退出針頭,根據(jù)進針深度和方向,確定膽總管的位置及縫扎的深度,然后縫扎切開;③經(jīng)十二指腸乳頭取石:如結石≤1.0 cm,可經(jīng)乳頭用細取石勺取石,在直視下用取石網(wǎng)取石,>1.0 cm,此方法不能奏效;④經(jīng)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取石,先經(jīng)乳頭逆行送入適形的彈道探子,并以其為導向,沿預切線兩側縫扎后再行切開,切開長度不超過2 cm,達到取出結石為度。
2.1 病理檢查 7例患者病理證實為肝硬變,有假小葉形成及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炎細胞浸潤;3例患者肝組織水腫、細胞濁腫和毛細膽管淤膽,無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索排列正常,無假小葉。
2.2 治療及隨訪 本組12例,一期手術治愈11例,實施手術方式為膽囊切除加膽總管切開取石10例,膽總管切開取石1例。早期1例,術中出血多,無法確認膽總管位置,僅行膽囊切除術,加之膽囊管已閉鎖,放棄進一步手術,術后經(jīng)十二指腸鏡取石治愈;為了加深對本癥的認識,又進行了經(jīng)脾穿刺門靜脈造影證實診斷。
術后經(jīng)3~72個月隨訪,9例無任何癥狀,B超檢查未發(fā)現(xiàn)結石。3例分別于手術后29、31、40個月復查發(fā)現(xiàn)膽總管有結石存在,經(jīng)十二指腸鏡取石后口服膽維他、消炎利膽片等,B超檢查未再發(fā)現(xiàn)結石,現(xiàn)已隨診20個月無復發(fā)。
3.1 門靜脈海綿樣變的定義 這一病癥,目前報道病例不多,名稱不少。有副門靜脈系統(tǒng)、膽管旁靜脈系統(tǒng)、門靜脈海綿樣變等。副門靜脈系統(tǒng)是指肝十二指腸韌帶上的門靜脈主干外的靜脈系統(tǒng),這些靜脈包括膽囊的深部靜脈、沿膽總管上行的靜脈、肝動脈壁上的小靜脈、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小靜脈等。亦有人將其稱之為膽管旁靜脈系統(tǒng)。由此可見,前二者指的是正常的解剖,在非疾病狀態(tài)下不具有臨床意義。而門靜脈海綿樣變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癥狀態(tài)下上述靜脈迂曲、擴張的病理改變。這種病理改變(海綿樣變)不僅指門靜脈的改變,重要的是上述圍繞肝外膽管的小靜脈迂曲、擴張所形成的“血管湖”,還有膽管壁黏膜和肌層間的毛細血管網(wǎng)擴張形成的“血竇”,在膽道外科方面具有特殊的臨床意義??煞Q之為膽道外科的 “沼澤地”。結合本組有限的病例觀察,筆者贊同“門靜脈阻塞和肝外膽管海綿狀血管化”的提法??紤]到這種病理改變對膽道外科的實際意義,筆者認為以“肝外膽道海綿樣血管化”更為確切和富有意義。
3.2 門靜脈海綿樣變病因 各種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癥(無論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可能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組12例顯示,門脈高壓癥可能并非唯一原因。一方面本組部分患者肝臟組織學結構正常,門脈壓力并未升高。另一方面,臨床上在對相當數(shù)量的門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膽道手術時并未發(fā)現(xiàn)這種病理變化。由此推斷,可能還有其它不甚明確的原因造成這種病理改變,有文獻報道盡管有多種輔助檢查,仍有50%~60%的患者找不到具體原因[1],有待進一步研究。
3.3 門靜脈海綿樣變的術前診斷 在現(xiàn)代影像學診斷技術條件下,對那些具有典型門脈高壓癥臨床表現(xiàn)的或(和)有門脈高壓癥手術史的患者,以及有慢性肝病史的患者,彩色超聲、CT、MRA 等項檢查,確定這種病理改變的診斷并不難。本組資料顯示,彩色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且同時具備簡單、易行、無創(chuàng)、可重復、經(jīng)濟等特點。有報道證實其陽性率可達94%[2],應列為首選;經(jīng)脾穿刺門靜脈造影是最簡單的有創(chuàng)檢查,其結果直觀可靠。然而,確定診斷的意義不在于病變本身。這是因為,重癥膽管炎患者,一方面要急診手術解除膽道梗阻,另一方面又要面對難以克服的手術出血。因此,手術前確定這種病理改變的意義,在于對這種難以克服的手術出血有充分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并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
3.4 膽道疾病合并門靜脈海綿樣變時的手術原則和方法 眾所周知,重癥膽管炎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解除梗阻、通暢引流、控制感染[3]。根據(jù)這一原則并結合肝外膽管海綿樣血管化這一病理特點,筆者采用了本文確定膽總管位置的方法,同時采用兩側縱行縫扎中間切開的方法切開膽總管。根據(jù)臨床實踐體會,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最基本有效的方法。它滿足了兩個基本條件:即最大限度減少出血、最大限度的保護入肝血流和達到解除梗阻、 去除病灶、充分引流的目的,達到了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1]Mork H,Weber P,Schmidt H,et a1.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 associated with common bile duct strictures:report of two cases[J].Gastrointest Endosc,1998,47(1):79-83.
[2]Ueno N, Sasaki A, Tomiyama T,et a1.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J Clin Ultrasound,1997,25(5):227-233.
[3]黃志強.肝內段管結石治療的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1,8(1):65-66.
[2009-05-18收稿,2009-07-03修回][本文編輯:韓仲琪 王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