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on骨折是指橈骨遠端經關節(jié)面的骨折,其發(fā)生率約占橈骨遠端骨折的6.7%[1]。經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或克氏針固定是最常見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自2003年2月~2009年8月,采用T形鈦合金鋼板治療Barton骨折3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9~48歲,平均34.9歲;左側l9例,右側7例:按AO分類B型l6例,Cl型5例,C3型3例。
1.2 治療方法 背側切口入路:橈側腕背部S形切口,在橈側腕長、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切開伸肌支持帶。將橈側腕長、短伸肌腱牽向橈側,拇長伸肌腱向尺側牽開,充分顯露橈骨背側關節(jié)面及骨折斷端,使骨折解剖復位,置T形鋼板,遠端T形處預彎成輕度掌屈狀。T形板橫板上的螺釘打入時進釘應有20度掌傾角,以避免將釘打入關節(jié)內。
掌側切口入路:于前臂遠端掌橈側做7cm直切口,在橈側腕屈肌腱橈側分離,將橈側腕屈肌腱牽向尺側,橈動脈及周圍組織牽向橈側,切斷旋前方肌在橈骨起始處的肌纖維,充分顯露骨折。解剖復位后置T形鋼板,T形板橫板上打入螺釘時可垂直板面打入。術后第2天開始腕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
本組隨訪時間5~20個月,術后3~4個月,X線顯示橈骨遠端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改良Gart1and和Wertey(GW)評分系統(tǒng)對腕部進行功能評定,優(yōu)21例,良5例,差4例,總優(yōu)良率86.66%。正中神經損傷1例。骨折愈合后取內固定時行正中神經松解,臨床癥狀消失。
3.1 Barton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非手術治療往往得不到滿意的復位,造成骨折愈合后腕關節(jié)功能明顯受限。
徐生根[2]報道該類骨折經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的治療方法,后遺癥發(fā)生率高達86.4%。
有實驗表明,對關節(jié)軟骨的準確復位及堅強的內固定可促進關節(jié)軟骨的愈合,減少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3]。
Barati等研究認為,腕關節(jié)面移位超過2mm,局部應力將增加27%~51% 。同時應力中心大部分將轉移到尺骨,產生腕的位置和運動變化,并導致腕部創(chuàng)傷后骨關節(jié)炎,影響腕關節(jié)的功能。因此,針對橈骨遠端解剖結構對腕關節(jié)功能的重要性,對于手法復位不理想、累及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的骨折病例,臨床上需要積極采取手術治療[1][4][5]。骨折復位應恢復橈骨應有的長度,保持遠端關節(jié)面的平整和正常的掌傾角、尺偏角。
復位后的內固定可根據(jù)骨折端的穩(wěn)定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本組病例中根據(jù)Barton骨折移位的方向,分別采用掌側或背側的T形鈦合金鋼板內固定,達到固定牢固、解剖復位、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恢復腕關節(jié)的功能。
3.2 手術注意事項 ①復位的重點是觀察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平整和橈骨莖突高度,恢復掌傾角、尺偏角。②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骨缺損和塌陷的病例,可采用自體骨或人工骨填充。③術中鋼板需良好的塑形,以適應橈骨遠端特殊外形,使固定緊密敷貼。④在背側切口入路,T形板橫板上的螺釘打入時進釘應有20度的掌傾角,以避免將釘打入關節(jié)內;在掌側切口入路,T形板橫板上打入螺釘時可垂直板面打入。
3.3 早期功能鍛煉能促進腕關節(jié)腫脹的消退、瘢疤的軟化,可有效防止術后粘連。對于術中骨折對位良好,內固定牢固可靠者,術后無須外固定。
本組30例術后無石膏外固定,術后第2天開始主、被動鍛煉。
本組資料中,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損1例。術后則石膏外固定3周后,通過鼓勵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