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生
(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人才“后備軍”,當代大學生身上承載著整個民族與國家的希望。隨著時代進程的日益推進,社會愈發(fā)需要素質全面、身心和諧的高素質人才。我國的高校必須緊密契合時代要求,在加強專業(yè)特色教育之余,也要大力開展人文思想政治教育,力圖培養(yǎng)出專業(yè)素質與思想素質都過硬的高校畢業(yè)生。在校期間,正是大學生接受現代化思想教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與政治素養(yǎng),使他們具備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為今后的人生歷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新的歷史形勢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勢在必行。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陷入到傳統(tǒng)思維的桎梏中,難以找準自身的定位,以至于無法發(fā)揚出真正的教育職能。在現階段推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舊有的經驗為基礎,立足于當下,放眼于未來。對于過去教育工作中萌生的弊端與問題,我們應該給予及時的解決。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不斷融入具有時代感的因素,使課程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高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充分考量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心理狀況,讓思想政治教學成果切實地貫穿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的就業(yè)歷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水平關系到社會整體的前進步伐,與黨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責。唯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于全面推行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實現現代化建設進程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抹滅的現實意義。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必要性毋庸置疑。教育者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致方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影響,深深地影響到大學生的人生信念和思想境界。在如此復雜的思想格局下,教育者應抓住學生的思想主流,分析他們的思想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密切關注現實因素。在就業(yè)競爭愈加激烈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應當具有一定的競爭合作意識,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以解決實際生活中所出現的矛盾。與現實環(huán)境結合得越緊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就越能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領域中,從而指導他們身心的和諧成長。
縱覽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具體來說,教育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米勒曾提出,“當信息的重復出現超過一定限度,會使人感到這是對他們的智力或決斷的侮辱或威脅,繼而會引起防御性的反抗”。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很多內容,包括一些基礎性的理論觀點,學生們在中學階段都已接觸到,甚至是對這些內容還非常熟悉。如果教師還是平面化地講授這些內容,就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的消極抵觸心理。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具有很深的抽象性。與現實可感的知識相比,這些抽象性的理論內容較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又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化抽象為具體。那么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呈現出持續(xù)下跌的趨勢。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著許多誤區(qū),其教學模式極為單一,難以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實效。這些誤區(qū)主要表現為:其一,設定的教學目標過于廣泛,缺乏具體的執(zhí)行力。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一般偏重于強調社會價值取向,要求學生對社會規(guī)范的嚴格遵守。這些指標固然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集體意識,但由于缺乏對大學生內心的關注,往往不能內化到學生的思想深處。當過于形式化的教學目標凌駕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上,那么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表面工程;其二,教師的授課模式較為單一,未能構建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模式。如果思想政治教學僅僅以“教師為主體,教材為主導,教師為中心”,那么師生之間必然不能展開視野廣闊、思維活躍的觀點交融。如此一來,教學資源與各種觀點不能在師生之間自由地流動,不利于學生發(fā)揮多元思維與創(chuàng)新精神;其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因此在考核方式和評價準則上,就會形成“應試化”的格局。這種外在的硬性約束方式,導致有些學生對這門課的認識不夠深入、具體,僅僅以拿到學分、輕松畢業(yè)為學習目標。思想政治課程便淪為一處“擺設品”,其教育職能與現實意義難以顯現。
針對目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出現的困境,教育者務必要端正認識、尋找出路。改革是破除困境的一劑良方,我們需要手握改革這把利劍,將教學工作推向一個新高度。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總結出以下幾點改革策略,以期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從現狀來看,現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與時代保持統(tǒng)一步伐。社會環(huán)境瞬息萬變,各種思想流派、觀點意識層出不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學大綱所規(guī)劃的理論范疇內,而要將關注領域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都在朝著一個更加明朗的方向邁進。在此時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需要貼合社會生活發(fā)展脈搏,以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為分析視點,從中探究思想政治領域的變遷路程與深刻內涵。
從微處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當與學校的整體改革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結構完善、步驟清晰的 “改革鏈條”。教育者應當自覺地把科學發(fā)展觀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原則,將教育流程納入到學校改革發(fā)展、學術建設和專業(yè)建設之中,營造一份適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改革環(huán)境。
如何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信念,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根本性任務。唯有將正確的道德信念內化到每一位學生的思想體系中來,才能有效地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能。高校思想教育課程需要讓大學生構建起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在繼續(xù)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三觀”教育、“三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突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積極推動大學生建立起堅不可摧的社會主義共同理念,使他們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并具備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進行道德信念培養(yǎng)的的進程中,教師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脫離了實踐的理論是干涸的,只有放置于實踐環(huán)境中的理論,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現實威力。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貫徹“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讓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落回到現實的土壤上。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夠從現實的事例中領悟到理論的精髓,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全新認知,并進一步升華自身的思想境界。比如說,教育者希望學生能夠自覺地維護社會公正,具備優(yōu)良的公民素質,就可以引導他們多注意人生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會公民應盡的義務與權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有關勞動模范、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的視頻,使學生們從這些先進人物的所作所為中感受到他們的精神魅力,繼而樹立起效仿的意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們成立“愛心小組”,定期去探望福利院、孤兒院等場所,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固化崇高的思想品質。通過諸如此類的形式,學生不僅會消除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懈怠感,還能夠養(yǎng)成一種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現實情感。
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和諧、愉悅,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果的發(fā)揮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應著力于構建起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模式,嘗試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自然、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內化認識。
比如說,教師可以事先擬定一個話題,再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經過各小組成員的討論之后,每一小組再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總結性的陳述,其他小組可以自由地提出異議和評價。最后,教師再給予歸納與點評。這種討論形式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討論過程中來,從中萌發(fā)出合作競爭的意識。小組討論模式打破了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格局,為學生的思想觀念提供了一份寬廣的表達平臺。一旦學生擁有了相對自由的表達渠道,就會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主學習熱情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這時,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就沒有了隔膜感與距離感,彼此之間的觀點可以更加迅速地交融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旨在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加縱深的方向,而不受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約束。
近些年來,公共理論課教材改革仍舊在繼續(xù)。高校思想政治教材需要及時有效地吸納現代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以及關于全人類發(fā)展的最新理念。與此同時,教材改革還應適當地改變話語表達形式,減少其在一些較為枯燥、呆板的因素,增加與其他理論的對比分析,使教學內容更加具備針對性與實效性。
隨著教材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會隨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教材大綱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學將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更加關注學生的接受心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思想變化情節(jié),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與授課方式,讓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一直保持靈活性、多樣性。
[1]毛國濤.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報告[J].成人教育,2007,(1):123-124.
[2]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課題組.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報告[J]. 新疆社科論壇,2009,(1):73-76.
[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課題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5,(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