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海
(懷遠縣包集農機推廣站,安徽 懷遠 233412)
懷遠縣地處淮河中游。全縣總面積2 391 km2,耕地12.9萬hm2,總人口127.7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12萬人。懷遠歷史悠遠,早在唐虞時代就是涂山氏國的聚居之地。作為農業(yè)大縣,懷遠縣糧食生產從當初的“自給不足”到如今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縣,這里面除了政策保障、資金投入外,以農機為載體的農業(yè)科技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懷遠縣農機部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糧食生產的“三大行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水稻產業(yè)提升行動和玉米振興計劃,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重點推廣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種、水稻育栽、玉米機收、油菜機械播收和秸稈還田等機械化技術,進一步加強農機農藝結合,提高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擴大技術普及面,加速以糧食為主的農業(yè)生產過程機械化進程。水稻插秧機、玉米聯合收割機、油菜聯合收獲機、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糧食烘干機等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生產突破機插(播)環(huán)節(jié),實現了機耕、機收、機植?;A上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機械化。
懷遠縣是水稻機插秧部級示范縣,通過擴大示范帶動、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推進水稻機械化栽植。加大插秧機購置補貼扶持力度,突破時間限制,明確規(guī)定農民全年任何時間購機均可享受購機補貼;突破數量限制,明確規(guī)定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等購買插秧機從事自用或開展機插秧技術服務的,補貼機具數量可放寬,不受臺數限制;突破單機最高補貼率。自國家出臺政策農機補貼實施7年以來,補貼機具的范圍呈逐年擴大之勢,從更大范圍上滿足了農機戶的需求,真正做到了惠農利農。
水稻機械化插秧是一項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使用水稻插秧機是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保證水稻的穩(wěn)產高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有效措施。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大力推廣運用還必須做到:一是要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讓更多的干部群眾認識、了解和掌握育插秧機械化技術;二是強化農機農藝結合,確保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技術指導和服務到位;三是創(chuàng)新技術推廣方式方法,鼓勵和扶機、組織有機戶成立服務組織、與土地承包大戶合作進行示范推廣等形式;四是探索開展專業(yè)化和社會化服務,提高機械利用率和購機戶的收益等。同時,還分析梳理了影響推廣應用的客觀制約因素,如農田、道路和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和不匹配、農戶承包的土地規(guī)模較小、機具投入資金較大、糧食價格不穩(wěn)、農民不愿意投入等。因此,推廣工作還需掌握下述幾個原則。
(1)差異性原則。在水稻機械化種植方式要尊重農民自我選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地推廣水稻育栽機械化技術。
(2)效益原則。講機插效益,理論上是一個技術經濟問題,要分析可推廣地區(qū)農民人均收入、勞動日值、技術難易程度、機器的可靠性、投資回收期等綜合指標,確定這項技術推廣的經濟臨界限。
(3)市場化原則。面對農村耕地及農機只經營現狀,要鼓勵誰經營、誰投入、誰受益。推廣機插秧技術所需的機具及設備,應以農民個體或服務組織投入為主體,政府采取適應補助的多元投資方式。
(1)加強宣傳。通過廣泛宣傳,引起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視和支持,不斷提高廣大稻區(qū)農民和鄉(xiāng)村干部對機插秧的認識。
(2)落實配套措施。確定重點推廣區(qū)域,自然經濟條件較好,鄉(xiāng)村干部、農民積極高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要調動國營農場、種植大戶的積極性。把地點、田塊、技術、機具、資金、組織都要責任到人。做到“三結合”:首先要與農藝結合:二是與項目結合(農業(yè)綜合開發(fā)、中低產田改造、優(yōu)質糧食產業(yè)工程、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縣等);三是與農機購置補貼結合。
(3)強化技術培訓和服務組織建設。利用農業(yè)部組織實施的陽光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把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納入培訓內容。以縣級農機推廣機構為依托,以種植大戶和專業(yè)服務組織為實體,建立新型水稻生產機械化服務組織。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農機新型服務組織的創(chuàng)新力度,積極扶持和發(fā)展農機大戶和種田大戶。組織開展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創(chuàng)新建設的經驗交流和檢查評比活動,加強農機化綜合示范建設和農機化示范鄉(xiāng)鎮(zhèn)建設。組建農機服務中介組織,努力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4)注重經驗總結和先進表彰。政府要對推廣水稻育栽機械化技術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總之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中,積極而穩(wěn)步推廣插秧機是推進水稻生產關鍵環(huán)節(jié)機械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再作新貢獻。重點抓好機插秧育秧技術插秧機機具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并以農機校、農機培訓基地為陣地,為農業(yè)生產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大力推廣和發(fā)展適應全縣農業(yè)生產,大壟雙行插秧機,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