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坤
( 河南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小說《最藍的眼睛》的作者是美國享譽世界的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她的作品始終關注美國黑人和中西部的黑人社區(qū),探索美國白人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狀況下的黑人的歷史、命運和精神世界,凸顯了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權下的他者身份和邊緣化的命運。莫里森的偉大之處在于,她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解讀白人文化霸權下的美國黑人,洞悉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的自我憎恨、自我迷失和自我否認以及被邊緣化的事實。這就使得《最藍的眼睛》在思想上更有深度。
在美國社會,白人文化有著超強的控制力,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正在吞噬其他越來越弱小的文化,企圖實現(xiàn)其對于其他民族的控制和得到其他民族的接受。白人文化在政治和文化上主導其他少數(shù)種族,而這些少數(shù)種族則沒有能力和地位去追求平等和反抗這種不平等。白人主流文化一貫宣揚的是基于白色人種生理特征之上的審美價值觀,而黑人的一切都一直被看做是其對立面、是丑陋的并且遭受白人的歧視和否定,這種觀念的長期存在給黑人帶來的是自我輕視和否認的精神創(chuàng)傷。美國社會這種基于歐裔白人的體貌特征的審美觀,即將白膚、金發(fā)、藍眼睛的女性形象設定為審美標準,必然導致了對黑人的否定。在美國社會,白人把自己的文化、審美觀和價值觀施加給黑人,來展示其在各方面的優(yōu)越性,扭曲了黑人的心靈。他們利用自己在傳媒方面的超強控制力積極地宣傳和倡導白人文化,使得白人文化以及白人的優(yōu)越性能夠深深地植根于黑人內(nèi)心深處,使美國黑人受到?jīng)_擊,而這影響到了黑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般說來,在一個集體內(nèi)的人總是在思想和行動上表現(xiàn)很相像,并且把那些與自己文化價值觀和行為不同的人看做是他者。在白人處于完全主導地位的美國,黑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都是他者?!蹲钏{的眼睛》中對于黑人的描述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一點。
《最藍的眼睛》創(chuàng)作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特點是黑人民權運動提出了“黑即是美”的口號。小說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看做極其丑陋,并且她的家人也持這樣的看法,更可悲的是,她自己對于自己的這種丑陋也深信不疑,盡管人們通過細致的觀察依然找不到她丑陋的證據(jù)。佩科拉為此受到社會的排擠和抵制,因此她想要一雙白人所擁有的藍色的眼睛,像白人童星秀蘭·鄧波爾那樣美麗的一雙藍眼睛。她認為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周圍人接受和認同自己。而她這種對于自己丑陋深信不疑的信念是由白人和白人文化的霸權所導致的。白人文化向黑人展示自己的優(yōu)越性,讓黑人承認自己的丑陋以及接受自己的丑陋,進而確保白人在各方面的利益。而佩科拉這種對于白人審美觀的崇拜和追求并沒有為自己帶來期望的東西,而是遭到白人社會以及黑人社會的拋棄,從而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小說中所有的女人在評判自己和周圍的一切時,都依據(jù)白人的審美觀,她們都渴望自身體現(xiàn)的黑人特征來向白人審美標準靠近。
由于白人對美國傳媒的絕對主導地位,白人文化對黑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產(chǎn)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作為佩科拉的母親,波琳深受影視傳媒的毒害,是白人所控制和宣揚的白人文化價值觀對她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沖擊。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波琳和丈夫喬利來到北方。初來北方,北方婦女對她的南方口音和土氣的裝扮的嘲笑以及生活上的窘迫給她和喬利原本和諧的關系帶來了不和諧的因素,生活出現(xiàn)了裂痕。兩人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不快樂。喬利整日借酒澆愁,而波琳則沉迷在鼓吹白人至上的電影中。而電影中的白人人物形象和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了波琳的審美觀與生活觀,后來引發(fā)了其對家庭的不管不問甚至厭倦的態(tài)度,以及產(chǎn)生了畸形的母愛甚至是母性的喪失,使自己淪為白人文化主導下美國文化的他者。受到白人電影所傳遞價值觀的熏陶,波琳開始改變自己的形象以期獲得如白人般美麗的外表,這說明她已經(jīng)開始崇尚白人的美麗和用白人的審美觀來審視自己。這也正代表了她已經(jīng)完全認同了白人膚色所象征的權利和優(yōu)勢。同時,把電影中的生活和自己生活對比后,她感嘆于白人男人對自己的女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并羨慕白人們所居住的大房子的豪華和奢侈,因此也滋生了她對自己生活現(xiàn)狀的不滿情緒。受到自己家庭條件的限制,她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家收拾得干凈整潔,只能去白人那里尋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在白人雇主家,她努力工作,她作為仆人得到了雇主的贊揚;而作為一個母親,她理應關注自己的家庭,然而,為了自己的理想,她竭盡全力想融到白人雇主的家庭生活中,卻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女兒佩科拉的突然造訪讓她非常擔心和反感。她對于自己女兒和雇主女兒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很好的例證了白人文化及價值觀對她的毒害。她作為一個仆人,不論白人們對她有多么寵愛,對她多么贊賞,給予了她多大的權力,她永遠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真正的地位,她永遠只能是個仆人,一個地位低賤的黑人。為了融入白人主流社會,為了被白人接受,波琳疏遠了自己的家庭,也漸漸喪失了她真實的自我,成了白人的附庸品。電影提供給了她自己現(xiàn)實中無法獲得的生活,讓她在自己想象的生活中打發(fā)自己的時間,這給她那一刻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但更為重要的是也抹去了本土文化的痕跡。黑人與本土文化的疏離。作為一個極力附和白人文化及完全受白人文化熏染的黑人女性,波琳在白人文化霸權的沖擊下,徹底的成為白人文化的附庸者。她崇拜白人電影中的魅力四射的人物形象和渴望他們的生活方式,出于對自己家庭生活的不滿,她做了白人家庭的女仆,置家人于不顧,全心全意在白人雇主家里追求自己夢想的生活。對于自己的親生女兒,她完全喪失了母性特有的慈愛與關懷,且女兒被生父奸污之后,她帶給女兒的不是安慰而是毒打,促成了悲劇的發(fā)生:女兒瘋了,成了一個只會跟自己說話的女孩兒。波琳的罪惡行徑發(fā)人深省。然而,從根本上說,她遠離了自己的本土文化,而這正是她走向墮落的導火線。
在白人和白人文化的強壓之下,在黑人群體中也出現(xiàn)了性別壓迫和黑人間的自我歧視現(xiàn)象。這主要是因為黑人男性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由于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無法反抗,只能把這種羞辱和折磨發(fā)泄到比自己更弱的黑人女性身上?!蹲钏{的眼睛》中,喬利的人生經(jīng)歷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自己姑姑的葬禮后,年少的喬利和自己遠方親戚的第一次的性經(jīng)歷對他來說,永遠是令其終身難堪的回憶。在被兩個狩獵的白人發(fā)現(xiàn)后,在強烈的探照燈的照射下,喬利被要求繼續(xù)。盡管羞恥和仇恨啃噬著喬利,他卻沒有反抗,也沒能力去反抗,因為和這兩個強壯的帶有武器的白人相比,他弱小無助。自己的羞辱感使得他難以承受,但又不能發(fā)泄到給自己帶來羞辱的白人身上。既然他的女伴目睹了他的失敗和無能,喬利便把他所有的憤恨和羞辱都發(fā)泄到自己的女伴身上。在強大的白人面前,他轉移了自己的羞辱感,發(fā)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對象身上,以此來減輕自己的羞辱感。當然,喬利的這種畸形的發(fā)泄不滿情感的方式也發(fā)生在對待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身上。在他征服女性的快感中,以喬利為代表的黑人男性暫時的忘卻了白人對自己的歧視和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盡管喬利的女兒佩科拉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折磨,但本應該提供關愛的黑人社區(qū)總體上卻不伸出援助之手,由于受到白人文化的強烈沖擊, 他們已表現(xiàn)出了一種落井下石、隨波逐流的心態(tài)?!八麄儗@故事(佩科拉被生父強奸) 感到惡心、有趣、震驚、憤慨,甚至興奮?!卑兹藗円院谌说呢毟F和丑陋來陪襯自己的富貴和歡樂,膚色較淺的黑人又以本民族的可憐人來顯示自己的健康和優(yōu)越。而這一切都與白人文化霸權不無關系。奧坡特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性》中對于自我憎恨這種心理是這樣定義的:“自我憎恨既指個人對擁有所屬群體受歧視的特征而感到羞恥—無論這種特征是真實或是想象中的,也指個人對所屬群體中擁有同樣特征的其他成員產(chǎn)生的厭惡感?!痹诎兹藶橹鲗У纳鐣铮兹宋幕捌鋬r值觀的滲透對黑人審美觀也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在充滿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膚色竟然成為了評判一個民族優(yōu)劣的標準。在《最藍的眼睛》中,黑人的悲劇根源在于他們接受了白人文化并且極力附和白人文化,否認自己的文化,渴望得到白人的認同和肯定,試圖清除自己身上所體現(xiàn)的黑人特征,由此產(chǎn)生了自我憎恨的心理。而這種心理正是白人文化霸權的產(chǎn)物。通過揭露美國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最藍的眼睛》一書重新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種族壓迫的問題上來,引起了人們對種族壓迫問題的關注,使得人們注意到文化殖民的事實存在。對于美國黑人來說,只有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繼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且團結為一個整體,黑人才能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健康的幸存下來。再者,只有消除美國白人的文化霸權和種族歧視,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Morrison, T.The Bluest Eye [M].New York:Knopf, 1970.
[2]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