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報編輯部,河北石家莊 050043)
訪談者簡介:徐長山,男,1950年生,遼寧遼陽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畢業(yè)?,F為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教學名師。研究方向:工程辯證法。相關論著:《工程十論——關于工程的哲學探討》、工程辯證法綱要、辯證法與工程、論工程系統、論青藏鐵路的多維價值、論工程創(chuàng)新、工程精神論綱等。
楊繼成:徐教授,祝賀您的專著《工程十論——關于工程的哲學探討》一書今年6月出版,我國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黃順基教授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您目前正在研究工程精神的有關問題,這也是工程哲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請您談談我國研究工程精神的學術背景和研究趨勢。
徐教授:好的。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聯合向全國招標“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ǎng)”專項課題,其中就有工程精神培育研究的題目。這說明工程精神已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在前不久閉幕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科學精神?,F在,大學都在講要有大學精神??茖W精神、工程精神、大學精神,這是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茖W精神是貫穿于一切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之中的,工程精神中就包含科學精神,體現科學精神。
目前,關于工程精神的研究更多地體現在“大工程觀”的研究中,從“大工程觀”的研究中揭示工程精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莫爾1993年提出的“大工程觀”,是關于工程教育的新思想,也是一種新的工程精神的倡導?!按蠊こ逃^”是要使工程教育更加重視工程實際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思想,強調工程不再是狹窄的科學與技術涵義,而是建立在科學與技術之上的包括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環(huán)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義,倡導工程教育要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強調工程的實踐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
工程精神的研究也體現在工程哲學的研究中。無論國內外,工程哲學研究中都涉及了工程創(chuàng)新研究、工程思維研究、工程倫理研究,這些也都體現了工程精神,并且研究得相當深入,特別是工程倫理學。工程倫理學開始于西方,已有相當豐富的成果,我國學者余謀昌、叢杭青、肖平等也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側重的是工程師的職業(yè)倫理和工程環(huán)境倫理。工程哲學研究開創(chuàng)者李伯聰,在工程思維研究上很有建樹,殷瑞鈺等著的《工程哲學》詳細論述了工程創(chuàng)新問題。但我國工程哲學研究者尚未濃縮出工程精神的豐富內涵,并加以完整的表述,盡管他們的研究為工程精神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企業(yè)文化中也揭示著工程精神。各種類型的企業(yè),特別是大企業(yè),都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領域,提出了自己的企業(yè)文化,其中內核的東西是企業(yè)精神。對許多工程企業(yè)來說,企業(yè)精神就是工程精神。但這樣的工程精神往往帶有特殊性,不一定具有普適性,而且往往不夠嚴謹,沒有文化深度和力度。工程精神研究當然可以從許多企業(yè)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但又必須超越現有的企業(yè)文化,使其有深度和力度,并對工程企業(yè)具有普適性。
工程精神的研究趨勢大體在上述幾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在實施大工程教育觀中,在產學研結合中,不斷凝練工程精神。二是在工程哲學研究中,深入探討工程精神。三是在企業(yè)文化研究和實踐中,使工程精神日益走向完善。四是需要學者、企業(yè)、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煉出一個普遍適用的工程精神,在全社會普及。
楊繼成:任何一項科學研究或學術熱點的出現,都是基于現實的需要,那么,您認為研究工程精神有何現實意義,它的研究價值體現在哪里?
徐教授:現在,工程精神的缺乏是一個事實,而我國飛速發(fā)展的工程事業(yè)則在呼喚工程精神,迫切需要工程精神的支撐。創(chuàng)新精神不足,工程倫理缺失等已經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的“短板”,迫切需要矯正。
針對我國的工程現狀,進行工程精神研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有利于形成符合我國實際,既繼承傳統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又反映當代文明進步,同時又具有工程活動特點的工程精神。其次,有利于矯正當前工程精神缺失的狀態(tài),促進我國工程建設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再次,有利于促進工程教育,培育工科大學生的工程精神,使之成為合格的工程建設者。
工程精神的研究價值是多方面的。首先,工程精神是工程活動的精神支撐。人具有精神屬性,思維著的精神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最顯著特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確證,是人之偉大能動力量之所在。所以,工程人、工程活動都需要精神支撐,如果沒有精神支撐,就失去了動力源泉和價值標準。其次,工程精神也是社會文明的象征。在工程實踐中凝結的工程精神,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倡導工程文化,崇尚工程精神,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再次,工程精神也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工程教育的靈魂,如果沒有工程精神,工程教育就等于失去了靈魂。為此,無論高等工科院校,還是工程單位,在對工程人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中,都應當把工程精神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其次,有利于矯正當前工程精神缺失的狀態(tài),促進我國工程建設又好又快地發(fā)展。目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總量已經在世界排名第一,但整體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特別缺少關鍵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正處于工業(yè)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大規(guī)模的生產與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國內普遍開展,但出現的問題也相當多。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工程精神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倡導全社會尊重工程文化,崇尚求實、求精、求新的工程精神,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倡導工程精神,才能激發(fā)出工程創(chuàng)新的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糾正工程中的各種偏差,減少問題的發(fā)生,促進我國工程建設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再次,有利于促進工程教育,培育工科大學生的工程精神,使之成為合格的工程建設者。當前工程精神的缺失,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不無關系。如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工科教師隊伍的非工程化趨向嚴重;學科老化,缺乏知識融合與交叉,創(chuàng)新教育不足;致使學生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教育上的重理工、輕人文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必須以培育工程精神、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倫理道德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為目標,進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強工程實踐訓練和案例教學,強化教師的工程背景,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方法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多樣化人才,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
楊繼成:可見,工程精神研究確實有必要。您能否進一步談談,工程精神問題應該從哪些角度去研究?工程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徐教授:我認為,哲學是工程精神的理論基礎,研究工程精神應該以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作指導。研究我國的工程精神,還應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能脫離文化傳統,不能離開人類的文明大道,也要賦予當代的意義。
工程精神的核心是實踐精神。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笨茖W的特點是探索發(fā)現,技術的特點是革新發(fā)明,工程的特點是集成建造。雖然工程集成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因素,但工程的突出特點是“造物”,是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實踐精神應該成為工程精神的核心。
楊繼成:目前,您研究工程精神有沒有形成一個基本的框架?工程精神的主要內涵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徐教授:我在寫作《工程十論》的過程中,就開始考慮工程精神問題,并在著作中有所體現?,F在,我正在集中精力考慮工程精神問題,并在其他同樣有興趣的同志的幫助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框架。這個框架的主要內容以《工程精神論綱》為題今年將要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
辜鴻銘先生在他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概括為“魂和知的圓滿結合”,包括自強不息的意志、厚德載物的情懷、“圓而神”的知性。那么,圍繞實踐精神這個核心,也可以從中華民族精神的這三個方面入手,構建以知、情、意為基本框架的工程精神。具體內涵如下:
(1)自強不息的意志。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意志、力量的體現,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傳統。在工程活動中,自強不息的意志主要體現為三種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
(2)厚德載物的情懷。厚德載物是一種包容的情懷,是一種道德的情操,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品質之一。在工程活動中,厚德載物的情懷體現為六種意識:倫理意識、開放意識、協作意識、團隊意識、人本意識、生態(tài)意識。
(3)“圓而神”的知性。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表達。在工程活動中,“圓而神”的知性包括:科學態(tài)度、法治觀念、審美情趣、剛柔并濟、知行合一。
楊繼成:工程精神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培育,才能夠凝練出來,弘揚起來,發(fā)揮作用。那么,怎樣培養(yǎng)工程人的工程精神?
徐教授:工程精神的培育,首先要通過學校教育這個途徑。高等工科院校是培育工程精神的搖籃,大學生的工程精神要靠學校教育奠定基礎。
工程實踐是培育工程精神的主要途徑。工科學生畢業(yè)后就要進入工程活動領域,通過工程實踐才能最終培育出工程精神。為此,工程企業(yè)必須十分重視這項工作,讓青年大學生在工程規(guī)劃、設計、建造和使用等實踐中體驗、認同、創(chuàng)造工程精神。工程精神應該成為企業(yè)文化的核心部分,通過企業(yè)文化的熏陶,培育青年大學生的工程精神。
工程精神的培育也不僅僅是學校和企業(yè)的事,也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國家應該通過多種手段,營造有利于工程精神培養(yǎng)的輿論氛圍、政治和法律環(huán)境、社會價值取向,并化為習慣,深入社會心理。這也是工程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
楊繼成:高等工科院校是培養(yǎng)工程科技人才的搖籃,無疑承擔著培育工程精神的重任。您著重就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怎樣培育大學生的工程精神,提一些建議?
徐教授: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根據“大工程”教育理念,培育大學生的工程精神。主要是通過大學生系統性、整體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的大工程觀的形成,使他們成為有復合型的知識和能力的人,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倫理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即具有工程精神的大學生。
(2)課程設置既要符合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規(guī)律,又要有利于工程精神的培養(yǎng)。為此,課程設置不僅要有工程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工程專業(yè)課程,而且必須要有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以及人格教育課程,并且所有的課程都應當貫徹工程精神的教育,形成工程精神培育的課程體系。
(3)通過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工程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生智慧和靈感、經受意志磨練、學會合作共事的最好形式。
(4)構建產學研一體的教育模式,在與企業(yè)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瞄準工程建設第一線的問題進行教學、課題研究中,以及企業(yè)見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精神。
(5)營造有利于工程精神形成的教風、學風、學術風氣和校園文化。教風、學風好,學術風氣正,校園文化健康向上,就已經蘊涵了許多工程精神,對大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6)把工程精神作為工科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科大學的精神不僅包含工程精神,而且應該成為大學精神的核心部分。好的大學精神熏陶、影響出來的大學生,必定是有工程精神的大學生。
楊繼成:石家莊鐵道大學作為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工科大學,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工程精神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徐教授:石家莊鐵道大學是一所有60年歷史,經過了軍隊院校、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多次轉制的高等工科院校。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和工程教育實踐中,該校十分重視工程精神的培育,逐步凝練出獨具鐵道大學特色的學校精神和工程精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傳承鐵道兵精神。把軍魂永駐,艱苦奮斗,志在四方作為學校精神,把走志在四方路,育艱苦創(chuàng)業(yè)人,培養(yǎng)“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發(fā)展快”的工程人才,作為學校教育的目標。石家莊鐵道大學的前身是鐵道兵工程學院,軍隊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毛澤東主席對鐵道兵的題詞:“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葉劍英元帥對鐵道兵的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周恩來總理親自指揮鐵道兵指戰(zhàn)員演唱的、充滿豪邁激情的《鐵道兵之歌》,是老一輩革命家對鐵道兵的高度評價、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這些也成為了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書育人的“座右銘”。
每年新生入學,學校都要進行鐵道兵光榮傳統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始終貫徹“勞動光榮、艱苦光榮、創(chuàng)業(yè)光榮”的三榮教育。嚴格管理,注重學生嚴謹、求實、刻苦、遵紀守法作風的養(yǎng)成。學校二十年多來堅持開展西柏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兩個務必”教育,也是繼承鐵道兵光榮傳統的一種表現。
雖然軍轉地已經二十多年,但鐵道兵精神沒有丟,已經深深溶入學校精神之中。正因如此,每當學生畢業(yè),“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便成了廣大畢業(yè)生的共同心愿。
鐵道大學一批又一批畢業(yè)的學生都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普遍反映鐵道大學的學生能吃苦、守紀律、作風好、用得上,在工程建設第一線成長起一大批事業(yè)有成、貢獻卓著的“鐵大”學子。
(2)堅持產學研一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工程人才。學校堅持走校企結合路,育艱苦創(chuàng)業(yè)人。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由中國鐵建、中國中鐵等30多個大型企業(yè)集團組成的董事會,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臺。學校始終瞄準國家重大工程課題,進行工程教育和技術創(chuàng)新,取得了累累碩果。在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青藏鐵路工程”項目中,該校總排名第13位。承擔了“青藏鐵路工程”初期研究24個子課題中6個子課題的研究任務,占總數的25%。圍繞課題形成了多個科研團隊,先后有60余人次登上青藏高原,在工程建設第一線幫助工程單位解決技術難題,成功研發(fā)了“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qū)路基穩(wěn)定性長期監(jiān)測系統”,成功解決了世界最高隧道——風火山隧道和最長高原鐵路隧道——昆侖山隧道的供氧、通風問題。除青藏鐵路工程外,該校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技術攻關,以及國內幾乎所有復雜、艱險長大隧道和特大橋梁的科技攻關,解決了一批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在全國2千米以上長大隧道通風技術中,該校設計的通風方法及配套設備已成為主流技術,而且這些大型通風設備已經全部實現產業(yè)化,并有8種風機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該校研制的900噸32米長的重型架橋機和900噸40米長的移梁機,以及澆注機和裝渣機,目前已經成功地應用于我國高速鐵路施工中。該校研發(fā)的河北第一臺盾構機“吉祥號”,也成功地用到了隧道工程建設中。
此外,作為技術總負責單位,該校還參與了國家首次深空探測——“火星探測”計劃可視化系統平臺開發(fā)項目。緊盯工程相關領域前沿進行前瞻性研究,堅持深入工程第一線解決問題,該校在實踐中練就了真本領,也鑄就了實力,因此贏得了國家、省、部委、工程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的廣泛信任,科研課題紛至沓來。
鐵道大學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之中,用科研拉動教學,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基礎理論與工程案例、理論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因此,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十分搶手,一次就業(yè)率年年在95%以上。鐵道大學走出了產學研結合的成功之路。
(3)全面滲透工程精神。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中,全面滲透“嚴謹治學、勇于創(chuàng)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校訓,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工程人才。無論基礎課、專業(yè)課、公共課、選修課,學校都要求把思想育人放在首位,滲透工程精神的培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有知識、有文化,又有社會責任感、倫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工程人才。
為了強化工程精神的培育,鐵道大學成立了體現因材施教的“詹天佑班”、“茅以升班”,這是帶有高等工科院校特色的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多年來,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設計比賽,積極參加省部和國家組織的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均取得優(yōu)異成績。近5年來,在“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及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國際和國家級賽事中,榮獲國際大獎10余項,國家級大獎260多項。160多名學生榮獲“國家獎學金”,22名學生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10名學生獲“詹天佑獎學金”。
此外,還有數名教師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和“詹天佑鐵道工程師獎”。鐵道大學瞄準工程建設第一線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了大團隊、大協作、敢擔當、啃骨頭、創(chuàng)一流的工程精神。在世界第一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國內鐵路第一長隧——秦嶺隧道、國內第一長海底隧道——廈門海底隧道等許多工程科研中,都表現出了這種精神。
在學校管理中,始終貫徹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從學校領導、普通教師到學生都有勤奮、務實和爭創(chuàng)一流的精神,每遇大事、急事、難事,都能團結一致,敢于拼搏,表現出強大的聚合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4)營造有利于工程精神培養(yǎng)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精神,體現的是一種育人氛圍,起的是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石家莊鐵道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傳統鐵道兵精神與現代工程精神的結合,有濃厚的兵、鐵、工色彩,又有人文氣息。把領袖、開國將軍和大師請進了校園,在學校的中心地帶“澤園”矗立著毛澤東主席的巨幅雕像,詹天佑、茅以升兩位鐵路、橋梁大師的銅像,分別屹立在實驗大樓的廣場上和“沁園”廣場的綠蔭叢中,三樽雕像如同三座豐碑,為學校憑添了鮮明的文化個性、思想內涵。
在學校大禮堂的正廳中央,懸掛著羅瑞卿、王震、肖華、陳再道、呂正操、崔田民6位開國將軍的畫像和他們?yōu)檫@個學校的題詞。這些畫像和題詞,成為了學校的又一人文景觀。
學校的建筑和道路,也都有兵、鐵、工的意韻,如保留在軍隊院校老建筑上的“三八作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刻字,大部分建筑的冷色調——灰色,都彰顯著學校豐厚、凝重的歷史,校園內的道路多以鐵道大學參與建設過的鐵路命名——青藏路、京九路、西康路和秦沈路等等,并輔之以照片和簡介。
今年九月,恰逢鐵道大學60周年華誕,由我校校友捐建的八零廣場、重修的塔鐘和詹天佑銅像,以及捐贈的大屏幕電子顯示屏,使校園文化更有色彩,更加厚重。
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是鐵道大學歷史行程中血脈相連、難以割斷的人文情結的體現。這種校園文化熏陶出的學生,有獨特的氣質、風格和做派——勇敢堅強、作風扎實、學以致用、遵守紀律。
楊繼成:您對石家莊鐵道大學培育工程精神的經驗總結得很好。您研究工程精神,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祝愿您的工程精神研究早日完成,在給我們提供了《工程十論》這本好書之后,再為我們奉獻一個新的成果。
徐教授:感謝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研究的支持!我會努力進行這項研究的。我在“鐵大”32年,與學校風雨同舟,是學校的進步和發(fā)展為我的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學校精神已溶入了我的頭腦。我愿意為她繼續(xù)工作,貢獻我的一切力量!
(后記:在整理訪談資料的過程中,參考了徐教授的一些研究成果,徐教授在教學之余審閱、修改本訪談,經同意后發(fā)表。徐教授一直對本刊大力支持,在此謹表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