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明
(連云港市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 “一間教室、一塊黑板、一只粉筆、一本教材,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正在得到改變,代之而來的是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各科教學。教師把多媒體手段引入課堂,使抽象的化為形象,靜態(tài)的變?yōu)閯討B(tài),使“黑白”世界變得有聲有色。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更讓學生愛學、樂學,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 “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的新理念。
無庸質疑,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
多媒體技術為課堂上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更富有表現(xiàn)力,真實感更強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如果知識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而運用多媒體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形象,而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比如化學中的分子、原子、電子、電子云、電子軌道等,學生常常理解比較困難。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把看不見、抽象的微觀世界以形象的宏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選修三《物質結構》的教學中,分子中的σ鍵和π鍵的形成過程,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或模型是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接受。通過用三維動畫來演示電子云頭對頭重疊形成σ鍵和p軌道電子云肩并肩形成π鍵的過程,特別是演示在一個分子中兩個鍵同時存在的形成過程效果顯著,學生課后反饋結果非常滿意。
興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對教學而言,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所描繪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或動畫,具有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的特殊作用,達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教學氣氛,從而能迅速地引起學習者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xiàn)在的學生往往注重課本上的知識,生活閱歷淺,表象知識貧乏,對社會、環(huán)境、以及科學的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沒有感性認識。在化學教學中,通過搜集網上圖片和跟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內容,這種情形之下,多媒體技術則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實現(xiàn)“情境教學”。
如:在講述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展示化工廠、發(fā)電廠的工作流程,如何產生SO2等有害氣體的原理;展示歷史文物古跡、森林、農作物等遭受酸雨危害的圖片資料,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避免了課堂上的空白的說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經過選擇和裁剪,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加工、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制圖制表、文字處理等各種手段,加大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容量,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同時,對于知識的學習,適時使用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把“散裝”的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完善認知結構。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對“多媒體”的認識不足,許多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有著過高或過低的評價,產生了對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種種不正確的認識,影響了多媒體教學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
目前有的課堂,完全拋棄了粉筆和黑板,不管課程內容如何,一律采用無板書的多媒體課件設計,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體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方法和手段。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成為“電灌”課。一些重點的知識點在學生的眼里只是過眼云煙,下課后即無任何印象,其效果可想而知。還有一些教師做的課件畫面紛呈,但教學效果欠佳,他們刻意追求媒體的現(xiàn)代化,卻忽略了實際功能,過多的花哨,刻意的求新與求奇,沖淡了學生知識的理解與能力的提高。有的靜態(tài)呈現(xiàn)只相當于小黑板的功能,卻也要勞神費思地制成課件,有的憑借學生的想象便可以理解的東西,卻也要借助畫面還原成直觀。這種刻意的追求,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一些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實驗對學生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及學生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也是其他手段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不能因多媒體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
教學手段應服務于教學目標,傳統(tǒng)手段能有效解決的,就沒必要制成課件;簡潔的課件能講明的,就沒必要復雜化。
為了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關注以下問題:
多媒體計算機雖然具有多媒體、超媒體的功能,但在教學過程中它僅僅是一種媒體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不是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而是從如何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出發(fā)來設計教學,陷入了一種為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而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誤區(qū)。整個教學仿佛是為了向學生展示一下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結果起不到很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教學目的,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來恰當的選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以求達到最優(yōu)效果。
筆者覺得應做到:適宜、適量。⑴適宜。即用得合適、恰如其分,該用則用,不該用則寧舍勿用。要考慮學科的特點、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科學合理的使用,揚其長,避其短,這樣才能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⑵適量。即用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要量上適中,有張有弛。不能搞滿堂“課件展示會”。需要學生獨立的思考、閱讀、討論就可以理解消化的,完全沒有必要用多媒體表現(xiàn)。
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把被感知的對象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通過音響、色彩、動態(tài)畫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穩(wěn)定、持久,思維更為積極活躍,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在許多課堂實踐中,有些課件卻或多或少地偏離了教學目標。如:某些歷史題材的影片剪輯,人物講話錄音、圖片文字資料等。適當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過多就會沖淡教學主題。在不失時機發(fā)揮媒體作用的同時,還需考慮展示媒體的最佳時機,以最佳的方式呈現(xiàn),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切不可隨意呈現(xiàn),喧賓奪主。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在運用多媒體這種先進教學手段講課時,應保證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要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教學中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進度及其表現(xiàn)形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的灌輸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為達此目的,教師應避免始終坐在顯示器前講授,教室內閉著燈,窗戶掛上窗簾,學生看不見教師的表情和動作,看不清教材,寫不了筆記,只能像看電影那樣,看著屏幕聽課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阻礙了師生間溝通交流,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學習方法仍然是被動接受與死記硬背,其教學效果還不如一般的傳統(tǒng)方法講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將是學生怎樣學習,而不是教師怎樣教授。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向導、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師不能“見物不見人”,而必須目中有人,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能有效地引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生自主性地“學”。這一全新的方法觀將會廣泛運用于我們新課程的教學之中。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創(chuàng)造很好的條件。
[1] 周成平.新課程名師教學100條建議 [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