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婉平
(湖南理工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岳陽414006)
英漢情感用語的象似性與非象似性
戴婉平
(湖南理工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岳陽414006)
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的聯(lián)系;非象似性是指人們用來表示事物的名稱和符號,其形式與他們所指之間并沒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是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本文試圖以英漢情感用語為例,說明:1.語言使用排比修辭手法時具有象似性的特征;2.語言使用夸張修辭手法時具有象似性特征;3.言語通過語義搭配形成轉(zhuǎn)義或者歧義時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
英漢情感用語;象似性;非象似性
亞里斯多德-索緒爾模式(Aristotelian-Saussurean Paradigm)認為,語言和現(xiàn)實是互相獨立的,兩者之間不存在相似問題,如果語言不是任意構(gòu)建的話,就不能被使用,即使承認語言有象似性,也僅限單詞的擬音現(xiàn)象。索緒爾(Saussure,1857-1913)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任意性”。這本書里他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
20世紀60-70年代,UCUllman(1962)按構(gòu)詞特點將語言分為“理據(jù)型”和“非理據(jù)型”,認為世界上的語言確實具有不同程度的理據(jù)性。Jacobson(1896-1982)于1965年第一次對語言符號任意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語言中普遍存在象似性現(xiàn)象。王寅[1]認為:語言符號既有象似性的一面,又有任意性的一面。
英漢情感用語是感情性語言具有隱喻性質(zhì)。Lakoff等人[2]說人們借助一個概念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去理解另一個不同的概念領(lǐng)域結(jié)構(gòu),這就是隱喻過程。王寅認為象似性是取得文體特征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英漢情感用語中,排比和夸張修辭手法十分普遍,排比修辭手法和數(shù)量相似性原則十分接近,而夸張則具有標記象似性的特征。按照辨證法的觀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對立統(tǒng)一,同時矛盾對立的雙方?jīng)]有一方能獨立存在的規(guī)律,王曉升[3]指出:“維持根斯坦并沒有完全否定其前期哲學,而是承認它在一定的范圍和意義上是有效的?!边@就是說語言中存在任意性,也存在象似性。英漢情感用語同樣存在象似性現(xiàn)象和非象似性的現(xiàn)象。
情感語言的象似性是相對任意性而言,它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兩者的結(jié)合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可據(jù)的(motivated)。英漢情感語言中的象似性主要體現(xiàn)在關(guān)系象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方面。沈家煊[4]說:關(guān)系象似體現(xiàn)在句法的三個方面:1.單位大小;2.范疇劃分;3.結(jié)構(gòu)異同。在單位大小方面,簡單的概念一般用短小的單位表達(如:單純詞、簡單句),復雜的概念一般用較長的單位表達(如:合成詞、復合句)。在范疇劃分方面,相似的概念劃歸同一句法范圍,不同的概念劃歸不同的句法范圍。在結(jié)構(gòu)異同方面,相似的概念結(jié)構(gòu)用相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表達,不同的概念結(jié)構(gòu)用不同的句法結(jié)構(gòu)表達。
語言結(jié)構(gòu)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客觀世界或概念結(jié)構(gòu)。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研究的關(guān)系象似性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項:距離象似性(語符距離象似于概念距離),順序象似性(語符單位排列順序象似于思維順序和文化觀念),數(shù)量象似性(語符數(shù)量象似于概念數(shù)量),標記象似性(語符量小傳遞意義多)。
人們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因不同的交際目的,使用不同的交際方式就會對語言表達提出不同的要求。這些不同要求促使語言使用者運用和尋求各種修辭手段來實現(xiàn)它,排比就是其中的一種。
例1: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里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仿佛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徐自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例2:White imp lies freedom from spots,blemishes,or moral impurity.G.K.Chesterton waxed lyrical,“White…is not amere absence of color,it is a shining and affirmativething,as fierce as red,as definite as black…”(轉(zhuǎn)自《英語世界》1998:3、45)(白色意味著無瑕,意味著清白,意味著道德的純凈。英國的切斯特頓是這樣抒發(fā)對白色的情感的:“白色并非無色,而是光彩奪目,確切存在之物。它有如紅色之艷麗,黑色之鮮明?!?
例1、例2是典型的排比句。例句中“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意味著無瑕,意味著清白,意味著道德的純凈?!边@些情感用語以反復排比形式立格,結(jié)構(gòu)流暢,語言整齊而又靈活,氣勢暢達。不同內(nèi)容的排比圍繞著同一中心鋪陳延長,排中有比,比照而排。
以上2組例句具有明顯數(shù)量象似性的認知基礎(chǔ)。數(shù)量象似性的原則是:語符量越大,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心智加工也越復雜,同時傳遞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根據(jù)Reddy[5]管道隱喻的原則,如果將語言形式視作容器,其所表現(xiàn)的意義視作容器中所裝的內(nèi)容。“形式—意義”就如同“容器—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容器越大所裝的東西就越多,語言符號越多所表達的意義也就越多。修辭格中的反復排比,通過提示詞語的有規(guī)律復現(xiàn),加強了語義表達的層次感,符合管道隱喻的原則。
再比較下列3個例句:
例3:Red is passion,(紅色是激情)
例4:Red is passion and action,(紅色是激情,是行動)
例5:Red is passion and action,the color of Mars, named for the Roman god of war.(紅色是激情,是行動,是羅馬戰(zhàn)神馬耳斯的顏色)
在概念領(lǐng)域里,100表示的數(shù)量比10大,那么在數(shù)字符號形式上,100的長度比10長。將例3、例4比作兩個容器的話,這兩個容器不如例5這個容器大。在例3至例5三個例句中,例(5)語符最多,它表達的意義也最多,例5具有數(shù)量象似性的特征。
象似的概念是19世紀由C.S.Piece提出的。界定象似符的相似性并不是客觀的,基于邏輯的,而是一個心理事實,即感知中的相似性。皮爾斯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代表其他東西的象似符,只要前者看起來像后者,并被看作后者的符號。[6]在用象似性理論原則對語言進行語用分析時,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是最直觀的,因為語符量大而傳遞較多的信息;標記象似原則則是語符量小很多情況下可傳遞較多的言外之意。Ho rn[7](1984)提出:用最經(jīng)濟的話語來表達最充分的信息。在現(xiàn)實交際中用較少的語符,表達最完整的信息還需依賴語境,而語境量和信息量的對應(yīng),靠人的推理來釋義。人們在運用標記象似性原則時需要啟動認知系統(tǒng),運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結(jié)合具體情景分析標記性的含義,作出恰當推理,獲得語言內(nèi)在含意。
例6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
我們愿
愿把這牢底坐穿! (何敬平《囚歌》)例7: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毛澤東《重上井崗山》)
例6“牢底坐穿”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事實;例7“三十八年”的時值等于“彈指的時值,也不合乎實際,前者是程度的擴大,后者是數(shù)量的縮小,都是感情意味的夸張,顯然都不合乎事實的邏輯。屬于非真實性夸張。非真實性夸張是語言單位的語義搭配不合邏輯,因而語言單位的組合意義是非真實性的。所有的夸張在事實上都是不真實的,它的真實是感情的真實,是以感情的真實性為基礎(chǔ)的。夸張的轉(zhuǎn)義大多是感情意義,夸張通過本義來表達某種感情、情緒、感受、態(tài)度等等,不一定實指什么具體內(nèi)容。不真實的夸張在一定的語境中,也有它精彩的一面。
例8:That mo rning he was at peace With the world;his attitude toward all man-kind was one of benevolence.(轉(zhuǎn)自《英語世界》1998:3,97)(那天早上他對世界心平和氣;對人類也抱著一種仁慈的態(tài)度。)
例9:A ll life,the claims,is frustration,The gods seem bent on mischievously thwarting his hopes and p lans.(轉(zhuǎn)自《英語世界》1998:3,97)(他聲稱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眾神像惡作劇一樣專門破壞他的希望和計劃)。
例8、例9在一定的語境中,確實是十分精彩的夸張,例8表明作者春風得意、事事順心時,“對世界心平和氣,對人類也抱著一種仁慈的態(tài)度”。這主要說的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反之,如果一個人事事不如意,家庭不幸福,作者也會以為“眾神像惡作劇一樣專門破壞他的希望和計劃”。用眾神的惡作劇表達作者深沉的難以解說的愁情。
夸張是一個古老的辭格,它有時言過其詞,從主觀出發(fā),違背事實,夸大事物的某種性質(zhì)或者程度,借以突出事物另一種特征,以奇妙的想象和執(zhí)著的真實表達話語的感情意義,抒發(fā)語言者某種強烈的感情??鋸埡蛯嵲拰嵳f的運用手法不一樣,夸張是一種違背現(xiàn)實象似性的描寫手法,而實話實說則是一種對現(xiàn)實運用象似性手法的描寫??鋸埿揶o手法既然偏離了現(xiàn)實,這樣的語言就有了標志性的特征。胡壯麟[8]指出語言形式上的標志性是以象似性為基礎(chǔ)的,即對語言符號和所指之間自然順序的理解。
索緒爾以語言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出發(fā)點論述了它的意義觀。他的結(jié)構(gòu)主義原則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言成分之間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所組成的結(jié)構(gòu)體系,這個原理對語義的描寫就表現(xiàn)為語義的關(guān)系論,強調(diào)符號的內(nèi)指性,認為意義可以依靠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的相互關(guān)系得到實現(xiàn),而無須像指稱論那樣,語言的意義要到系統(tǒng)外部去找所指對象,詞義是由詞在潛在的橫組合關(guān)系(syntagmatic relations)和縱聚合關(guān)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中的值共同確定的。許多學者描述了詞語間含蓄語義關(guān)系有如下幾種:同義、反義、上下義、多義、歧義、轉(zhuǎn)義、同音(同形)、異義、局部整體等關(guān)系。
語義搭配是將兩種含有不同形象意義和感情意義的詞語搭配在一起形成上下義。這種搭配和語言單位的比喻用法相聯(lián)系,也就是說以語義之間的比喻作為搭配的基礎(chǔ),擴大語言單位的意義內(nèi)容,創(chuàng)造形象,描繪感情。
例10:She danced,light as a feather,eyes shining……(J·Galsworthy)
她跳起舞來,輕如羽毛,兩只眼睛閃閃發(fā)光…(高爾斯華餒)
例11:Ipassed and repassed the house,and stopped and listened at the doo r,all was dark and silent as the grave.(B ·Shaw)
我在那座房子前面走了幾趟,并在門口停下來聽了聽;一片漆黑,沉寂得像座墳?zāi)埂?肖伯納)
例12:His illness left him in a state of lethargy;all ambition,interest,desire were gone.
他一場病之后萬念俱灰,所有的抱負、興趣和欲望都煙消云散。(轉(zhuǎn)自《英語世界》1998:3,97)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認為隱喻屬于花言巧語,至多是修飾性語言,只適用于表達感情;政治辨論、科學論述不宜使用隱喻。從洛克、修漠以至當代許多教科書、文藝理論書籍,都把隱喻看作一種修辭格,只起修飾作用。Ogden[9]等人著《意義之意義》(1923)一書,貫穿全書的主題就是區(qū)分情感語言(比喻性語言)與敘實性語言(非比喻性語言)。Ortony[10]認為,所有語言都具有隱喻性質(zhì)。德里達[11](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隱喻。而所有隱喻都是有動因的,例如attraction,electricity,magnetism等詞能用在love隱喻中絕不是任意的,它們起因于物理力這個始源域中詞的意義,源自概念隱喻Love is a physical。另外,語言中絕大部分詞是多義的,其中的意義有可能是任意的,而非中心意義則是有動因的,主要通過隱喻和換喻延伸而來(但不一定都能被預測出來)[12]。
例10、例11將兩個不同的事物進行相似性的比較,將兩種含有不同形象意義和感情意義的詞語搭配在一起,形成轉(zhuǎn)義,擴大了語言單位的意義內(nèi)容。例10用feather的屬性義輕飄飄、輕盈對舞者的舞姿作判斷,轉(zhuǎn)義舞姿優(yōu)美。例11用grave的屬性義黑暗、寂靜對房子作判斷,轉(zhuǎn)達黑暗中在空無一人的房子前走來走去孤單、寂寞的心理感受。例12屬于限制性搭配,通過乙義來限制甲詞語,形成轉(zhuǎn)義。例12用lethargy限制ambition,interet,desire使ambition,interet,desire從屬于lethargy,即對抱負、興趣和欲望都沒有什么追求了。
象似性和非象似性的區(qū)別基于語言的體驗性和非體驗性。L&J強調(diào)了隱喻的體驗性,隱喻植根于體驗,可是從例10至例12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隱喻卻不是以體驗為基礎(chǔ)的。比如例10中,她跳起舞來,輕如羽毛,誰真正經(jīng)歷過輕如羽毛般的舞姿呢?例11中沉寂得像座墳?zāi)?又有幾個活人經(jīng)驗過呆在沉寂的墳?zāi)?例12所有的抱負、興趣和欲望都煙消云散,也是沒有什么人真正體驗過煙消云散的。由此可見,語言中隱喻的一部分不一定是直接來源于身體經(jīng)驗,既然部分隱喻不是直接來源于身體經(jīng)驗,體驗性也就無從談起。
倘若身體與心智相分離,感知(perception)與概念(concep tion)相脫節(jié),形式與意義也就相互獨立,這樣,推理、語言句法就具有自治性,都與身體經(jīng)驗無關(guān),獨立于感知能力和身體運動,割裂語言符號與客觀外界的聯(lián)系,也就勢必要得出意義與身體相脫離(disembodiment)的結(jié)論,意義一旦與體驗無關(guān),成了游離于身體之外的東西,就可不受其約束,意義和形式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無理據(jù)可言[13]。漢語語言中有時為了擴大語言單位的意義內(nèi)容,創(chuàng)造形象,描繪感情,進行一些基本搭配。比如:
例13:他愛和男性玩,無論是同他一樣大的孩子;還是成年人。實在無人可玩的時候,女性,他也接納了。(王安憶《我們家的男子漢》)。
例14:我個人有過這種經(jīng)歷。在我十七歲時,忽然就被裝上了火車,經(jīng)過長途運輸運往云南,身上另了一個標簽。屯墾戍邊。(王小波《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例15:原來灶王爺即是每一家的守護神,又是玉皇大帝的情報員——一個告密者……以酒槽涂抹灶門,其用意與祭之以餳同,讓他醉古嚨咚的,他還能打小報告么?(汪曾祺《城隍·土地·灶王爺》)
例16:看準了風,夠上了風,便是他的“政治生活”……所以他不愿休息;平白無故的把看風這點眼力與天才犧牲了。(老舍《且說屋里》)
例13中男性、女性一般用來指稱成年的兩性區(qū)別,女性也用于指稱成年婦女,例13中將男性、女性用于描寫兒童的語境中,完全改變了這兩個詞的含義,并增添了感情色彩。例14寫的是作者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去云南插隊的事情,這是人的主動行為。作者用“被裝上火車”,“經(jīng)長途運輸運往云南”等說法,表明自己是“貨”,不是“人”?!巴蛪ㄊ叀笔枪艥h語,“貨”被打上“屯墾戍邊”的標簽,用在該語境中顯得格格不入,不倫不類。這一切都具有極濃的批判性、諷刺性,表現(xiàn)的是作者因為失去人的尊嚴憤慨的感情。例15中的“情報員”、“告密者”是政治術(shù)語,“打小報告”是現(xiàn)代生活的說法,用于表述古代的神話,闡述的是幽默、風趣的感情色彩。例16中的“眼力”、“天才”表達的也是諷刺感情色彩。
象似性和非象似性之間的另一種區(qū)別在于言語是否有理據(jù)性可言。Haiman[14]認為:原本象似性極高的語言不斷受到諸如政治性、概括性、關(guān)聯(lián)性、豐富性、靈活性、易操作性、語言借用等的影響而降低,他將這些因素稱為象似性的扭曲素(disortions)和腐蝕劑(erosion),使得原本象似性極高的語言不斷受到“扭曲”和“腐蝕”,有些象似性現(xiàn)象被任意性所掩蓋,有些被減弱,甚至有些被消失。由于語言不斷的發(fā)展,不斷受到很多被Haiman稱為“腐蝕劑”因素的影響,使得許多語言符號在許多地方越來越偏離客觀世界和人們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失去了理據(jù)性。
再則,例13至例14的修辭特點是借用兩個語言單位的形式,通過乙義(動作行為意義)對甲詞的語的支配,產(chǎn)生轉(zhuǎn)義,這種轉(zhuǎn)義所產(chǎn)生的關(guān)連義,有時帶有附會的意味,產(chǎn)生形義之間的矛盾。例13將男性、女性表成年人的性別用于兒童語境中,例14“貨”→“屯墾戍邊”,例15“灶王爺”→“情報員”→“告密者”,例16“風”→“眼力”→“天才”。這些表意文字在詞語和意義之間不能統(tǒng)一,存在很大的矛盾,這只是為了適應(yīng)言語交流的需要,難見存在約定俗成的因素。
通過本文的初步觀察與探討,獲得以下結(jié)論:英漢情感用語是受語言單位的表情意義所制約而產(chǎn)生的色彩,用來描繪感情和形象,表達說寫者對說寫對象的感情和態(tài)度。它們是說寫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1.英漢情感用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現(xiàn)象。英漢情感用語在修辭中用作排比句中具有數(shù)量相似性的特征;2.英漢情感用語在修辭中同作夸張時具有標記象似性的特征;3.英語情感用語中的一部分隱喻不一定直接來源于身體體驗,這些情感用語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4.漢語情感用語中一些用作比喻語言的話語意義可從依靠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的相互關(guān)系得到實現(xiàn),這表現(xiàn)在詞語間含蓄語義關(guān)系上,比如轉(zhuǎn)義,無理據(jù)可言,這些用語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與此同時,這有一些有待我們思考與探索的問題:1.在人類信息傳遞中,言語因所處環(huán)境的差異,在所指和能指方面,不同的語言,任意性的程度是否不一樣?2.語言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不是約定俗成的?兩者的結(jié)合是可以論證的。這些都是今后我們應(yīng)該研究的。
[1][12][13]王 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313、320、317.
[2]Lakeff,G;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王曉升.走出語言的迷宮-后期維特要斯坦哲學概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55.
[4]沈家煊.認言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06.
[5]Reddy,micheal.The conduitmetaphor[A].In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CUP,1979.
[6]陳 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599.
[7]Horn,L.R.Touard a New Tax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Q-based and R-based Impilcature[A].In Schiffrin,D.(ed)Meaning,Fom,and Use in Context; Linguistics Applications[C].Washington,DC: Georgetown Unicersity press,1984.
[8]胡壯麟.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4).
[9]Ogdan,G.K.&I.A.Richav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23.
[10]O rtony,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C].Cup, 1979/1993.
[11]Derrida,J.Mangins of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79.
[14]Haiman,J.Natural Syntax-Iconicity&Erosion[M]. CUP,1985:59.
Iconicity and Non-Iconicity of English Chinese Words About Feelings
DA IWan-Ping
(Dep t.of College English.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
Iconicity mean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symbol of language and something people want to express.Non-iconicity means the names and signs which people can express.Nom-iconicity has no thing to do With the referents.Non-iconicity is the conventional result.This paper tries to use exampl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 rds about feelings to prove that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conicity when it is used by parallelistrhetori,that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conicity w hen it is used by hyperbole rhetoric.and that words which are collocated With the semantic cont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non-iconicity when they can change into figurative sense and different meanings.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about feelings;iconicity;non-iconicity
H030
A
1671-1181(2010)04-0055-04
2010-09-11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06C392)。
戴婉平(1960-),女,湖南岳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
(責任編輯:周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