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義
(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104)
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
王家義
(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104)
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滲透到了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為譯者風格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研究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翻譯語料庫實現(xiàn)對譯者風格特征較為客觀的量化分析,并從譯者的社會、文化觀念和認知過程探討譯者風格的成因。
語料庫;譯者風格;量化分析
風格研究是文學翻譯研究的重要議題。Andrew Chesterman(1998:201)曾把20世紀90年代翻譯研究概括為三個趨勢:一是從注重翻譯本身(translational)的研究興趣擴展到注重譯者及譯者的行為(translatorial)研究的興趣上;二是從規(guī)定性(prescriptive)的方法轉向描寫性(descriptive)的方法;三是從哲學(philosophical)的概念分析轉向實證(empirical)的研究。這三個趨勢將翻譯研究引入了一個描寫性的、實證的研究方向,也使譯者風格的研究成為翻譯理論界持續(xù)關注的熱點。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滲透到了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為譯者風格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翻譯語料庫實現(xiàn)對譯者風格特征較為客觀的量化分析,并從譯者的社會、文化觀念和認知過程探討譯者風格的成因。
傳統(tǒng)翻譯觀認為,翻譯只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譯作價值低于原作,譯作被認為是原作的派生物,是二手的次等的仿制品。譯者要在翻譯中不摻入自己的主觀色彩,不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一切以原文為歸依,惟作者是從,不著痕跡地再現(xiàn)原著的精神實質和風格韻味,做到“忠實”和“對等”。譯者被稱為“舌人”、“媒婆”、“譯匠”、“仆人”、“叛逆著”、“戴著鐐銬的舞者”、“文化搬用工”、“翻譯機器”等等。因此,長期以來,翻譯活動被視為一種模仿性的活動,而不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這種把文體與原作或原作者聯(lián)系在一起,以再現(xiàn)原文風格為目標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造成了譯者風格的“隱形”,忽視了對譯者風格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西方出現(xiàn)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形成了面向譯入語文化的文化派翻譯理論。出于對“微觀”語言層面研究的不滿,文化派把翻譯看作宏觀的文化轉換,而把翻譯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開始考慮語境、歷史、規(guī)約這類更為宏大的課題。文化轉向為我們開辟了譯學研究的新視角。因此,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使人們意識到翻譯不是在真空狀態(tài)下,在抽象的語言系統(tǒng)或者孤立的在語際之間進行的,不同文化對譯本的期望也不盡相同,翻譯與其說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不如說是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為實現(xiàn)一定的翻譯目的而進行的語言操作。文化研究學派的這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翻譯觀使人們認識到了原文并不是譯文參照的唯一的、絕對的標準。與之相反,譯者在譯入語文化中的目的和功能應該決定譯者的翻譯策略和性質,譯者決定所譯文字的功能和風格。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為譯者風格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方法有三種,即內省法(introspection)、誘導法(elicitation)和基于語料庫的方法(co rpus-based approach)(楊惠中,2002:6)。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三大方法研究之一的語料庫語言學是普通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用特定的文本分析軟件工具對大型機讀文本庫進行分析?;谡Z料庫的語言分析具有如下特征:1.是對自然語言真實材料的實證分析;2.分析的基礎是按一定原則大量收集的自然文本;3.廣泛用電腦自動交互式的分析;4.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Biber,Conrad and Reppen 2000:5)。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幾乎可以應用于語言描寫和研究的所有領域,如語言結構的核心領域(詞匯學和句法學等),語言的其他領域(如社會學、方言和語域研究、語言教學、文體學等)。國內外眾多學者已對語料庫語言學進行了相關研究,如Sinclair(1991)、McEnery and Wilson (1993)、Kennedy(2000)、楊惠中(2002)、何安平(2004)、衛(wèi)乃興、李文中和濮建忠(2005)等。他們的研究涵蓋了語料庫的基本特征,語料庫的類型,語料庫的建設和分析,語料庫的檢索工具,語料庫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等與語料庫相關的方方面面,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思路。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Mona Baker、Gideon Toury、Miriam Shlesinger and Kirsten Malmkjaer等一批翻譯理論家開始將語料庫運用與翻譯研究,對翻譯的性質和特征進行描述。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Co 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CBTS)已成為當今描述翻譯研究領域中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理論、描寫和應用等層面對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以及翻譯培訓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激發(fā)了眾多學者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的濃厚興趣。Baker等學者們紛紛撰文深入探討各類不同語料庫在翻譯研究中的優(yōu)勢和局限,并開展創(chuàng)建通用和專用翻譯語料庫,如,當今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英語翻譯語料庫(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Baker提出了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翻譯普遍特征,即:簡略化(Simplification)、明晰化(Explicitation)、規(guī)范化(Normalisation)和平整化(Levelling out)。之后,圍繞這一主題的研究大量涌現(xiàn),其主要代表有Baker(1993,1996),M unday(1998),Laviosa (2002),Olohan(2004)等,這些研究者紛紛對Baker的假設進行了檢驗。他們的研究主要是以共時語料為研究對象,依靠計算機技術分析數(shù)據(jù),如平均句長、類符/型符比、詞匯密度等手段對詞匯多樣性、信息負載等方面進行考察。他們把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相結合探討翻譯文本的特征。
Baker(2000)是利用語料庫來研究譯文的語言特性和譯者的風格首倡者。她認為,正如手拿一個物體一定會留下手模一樣,譯者生產出一段譯文時,也一定會留下個人的“痕跡”。她認為風格是表達在語言和非語言中的個性特征(thum b-print features)。就翻譯而言,風格這一概念還可能包括(文學)譯者對所譯的文本類型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選擇、以及他所運用的前言、后語、腳注、文內解釋等方法。研究某個譯者的風格,必須把焦點對準其典型的表達方式,而不僅是常見的翻譯方法與補償措施,必須抓住譯者運用語言的特點及其與他人不同的語言習慣。Baker感興趣的是譯者個人偏愛的表達形式和重復出現(xiàn)的語言行為方式,而不是個別的或一次性的偶然例子。她以翻譯語料庫為基礎,探討譯者的風格。她認為,要判斷某種選擇是一種模式而不是個別情況,只有通過語料庫的大量翻譯資料才能有說服力。Baker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完成對特定譯者風格的考察:1.翻譯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2.譯者的風格特征的量化分析;3.譯者風格的成因探討。
Baker(1995:230—236)認為與翻譯研究有關的語料庫有三類:平行語料庫,多語語料庫和可比語料庫。平行語料庫(parallel co rpus)收集某種語言的原創(chuàng)文本和相應的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文本。平行語料庫的價值在于它使研究者能對比兩種文本在詞匯、句子和文體上的差異,通過對成對語言翻譯行為中的特征的研究,歸納出其中的等值關系,探討翻譯腔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多語語料庫(multilingual corpus)是根據(jù)類似設計標準建立起來的兩個或多個不同語言單語種語料文本組成的復合語料庫。其中的文本完全是原文文本,不收集翻譯文本。多語語料庫的研究價值在于,研究者可以通過對這些“平行”文本的比較,分析出它們在各自語言里文本的類型和風格,從而為分析或評論可能存在的相應翻譯文本建立有效的參照系數(shù)??杀日Z料庫(comparable corpus)收集某種語言,比如英語的原文文本,同時也收集從其他語言翻譯成英語的文本。Baker (1995:231)認為,盡管可比語料庫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但在上述三種語料庫當中,可比語料庫對翻譯研究的意義最為深遠。通過可比語料庫兩種文本的比較分析,研究者可以探索在特定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翻譯的規(guī)范,發(fā)現(xiàn)翻譯活動的一些特殊規(guī)律,即翻譯的普遍性。
1995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技學院翻譯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比語料庫——翻譯英語語料庫(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TEC收集了由英美翻譯家從世界其他國家語言的原著翻譯成英語的文本;原著語種包括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希伯來語、威爾士語、阿拉伯語、泰國語和波蘭語等。TEC中的每個文本都有一個眉注,為研究者提供關于譯者的資料,如譯者姓名、性別、民族、職業(yè)、翻譯方向、源語、譯本出版商等。
TEC的建成為了譯者風格特征的量化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研究者只要選用了合適的語料庫檢索軟件,就可實現(xiàn)對所需語料的量化分析。Baker (2000:241-266)選用了英國當代著名翻譯家布什(Bush)和科拉克(Clark)的翻譯作品進行了比較,包括:布什翻譯的3本小說和2本傳記/自傳;科拉克翻譯的3本小說。布什翻譯的原文出自三位作家和三種相關的語言:巴西葡萄牙語、本土西班牙語和南美西班牙語??评朔g的原文全部源自阿拉開伯語,出自兩個風格迥然不同的阿拉伯作家,一位是四十多歲的男性作家,另一位是年近九十的敘利亞女作家。Baker從類符/型符比(Type/Token Ratio)、平均句子長度和敘述結構三方面描述兩位譯者的風格。
語料庫語言學主要通過類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來考察文本的用詞變化情況。類符(type)是語料庫中不同的詞語,形符(token)是語料庫中所有的詞形。類符形符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料的用詞變化性。類符形符比值越大表明該文本所使用的不同詞匯量越大,反之則不同的詞匯越少。通過類符/型符比值的大小可以比較不同語料庫中詞匯變化的大小。布什譯文的標準類符形符比為49.87,科拉克譯文的標準類符/型符比為41.00,這表明:布什譯文用詞范圍更加寬泛,表達方式更加生動;科拉克譯文用詞范圍相對狹窄。
平均句長是指文本中的句子的平均長度。雖然句子的長度與句子的復雜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如簡單句也可寫得很長),但就整個語料庫而言,句子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句子的復雜程度(楊惠中, 2002:135)。布什譯文的平均句子長度為23.76,科拉克譯文的平均句子長度為8.07,這表明布什譯文句子遠比科拉克譯文復雜且富于變化。
在敘述結構方面,Baker研究發(fā)現(xiàn):1.在引述結構中使用“that”,尤其是與引述詞“say”一起時,布什更加接近英語原文的句型(即較多地方省略“that”),而科拉克卻更加接近“正常的”英語譯文(即較多使用“that”);2.科拉克偏愛使用過去時態(tài)和直接引語而不喜歡使用間接引語;3.布什過度地使用“學術型”的語言結構(如“as x said”);4.布什大量使用動詞“say”的現(xiàn)在時。
譯者風格的成因探討是對譯者風格研究的深化。譯者風格的形成除了受原文風格的影響外,還與譯者的社會、文化觀念和認知過程有關。Baker (2000:261)認為生活環(huán)境肯定會影響一個人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布什一直居住在英國本土,而科拉克則長期為英國領事館工作,長時間在中東做翻譯,生活在阿拉伯語言和文化之中。長期與講非本族語的人打交道,會慢慢養(yǎng)成一種語言習慣,在講話或寫文章時會考慮到不同的聽者和讀者的語言能力而采取不同的策略。譯者受社會和這種認知過程的影響,也會對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語境做出調節(jié)。這也許能合理地解釋為什么科拉克的譯文中的語言較簡明易懂。
Baker對科拉克偏愛使用過去時態(tài)和直接引語而不喜歡使用間接引語的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在科拉克再現(xiàn)的世界里,普通人可以直接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所見所聞,書中人物非常重視情感,因此整個世界是生動活潑和充滿感情的。然而,讀者只能做旁觀者,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保持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也反映了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距離。
Baker(2000:261)認為,布什過度地使用“學術型”的語言結構(如“as x said”)是受到所選擇的翻譯材料的影響,并且在布什再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有更多有學問的和豐富經歷的人通過書中的敘述者在說話。敘述者和書中人物的話語沒有明顯的界線,營造出一種更高的境界和自我反省的氛圍。在這個世界里,人們所關注的不是日?,嵤?而是忙里偷閑,試圖與敘述的人和事建立某種聯(lián)系。
另外,布什大量使用動詞“say”的現(xiàn)在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接感。他意識到目的讀者和源語文化之間的親近關系,希望把讀者帶進源語文化之中。他認為,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對英語讀者來說并不陌生,讀者會把懷疑擱置起來,進入到書中的世界。
基于語料庫翻譯研究在理論架構和研究范式上受到描述性翻譯研究的影響,而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上則受益于語料庫語言學。語料庫與翻譯的結合拓展了翻譯的研究范圍,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有了語料庫的強大支持,研究者可以對譯文進行文體風格的量化研究、對譯者個人所偏愛的語言表達形式(如用詞變化、句長、標點符號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而考察譯者的風格特征。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通過語料庫進行研究,對一些難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語言習慣進行描述、分析、比較和闡釋,比較令人信服地說明譯者的烙印確實存在。該方法把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比較和明確的研究,能為翻譯批評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據(jù),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說服力,較好地避免了傳統(tǒng)的點評式和感悟式的單一定量研究方法帶來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1]Baker,Mona.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arget,1995,(2).
[2]Baker,M.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G]∥H.Somers(ed.).Terminlology,LSP and Translation: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in Honor of Juan C.Sage.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6:176-186.
[3]Baker,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2000,12 (2):241-266.
[4]Biber Douglas,Conrad Susan and Reppen Randi.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Chesterman.Causes,translations,effects[J].Target, 1998,10(2).
[6]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Laviosa,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Findings,Applications[M].Amsterdam:Rodopi, 2002.
[8]M 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9]M unday,J.A.Computer-assisted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hifts[J].Meta,1998,XL III,(4): 542-556.
[10]Olohan,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11]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9.
[12]楊惠中.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3]何安平.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4]衛(wèi)乃興,李文中,濮建忠.語料庫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Corpus-based Study on Translator's Style
WANG Jia-y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Corpus-based study infiltrates through all fields of language research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By creating translational corpus,a reseacher may conduct an objec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tyle features of a translator and exp lo re the reas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or'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process.
corpus;translator's style;quantitative analysis
H315.9
A
1671-1181(2010)04-0051-04
2010-08-06
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08C214)。
王家義(1977-),男,湖南郴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周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