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恩 □尚豐芹 □張紅敏(嵩縣水利電力局)
□謝波利(嵩縣車村鎮(zhèn)政府)
(一)主要表現(xiàn)為:在挖方進程中或挖方后,邊坡局部或大面積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擾動,承載力降低,嚴重的會影響建筑物的安全。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要點:
1.清除和處理施工區(qū)域內(nèi)的地上、地下障礙物,做好排水坡向,挖好排水溝。測設標準軸線樁、定位控制樁、開挖白灰線、水準點,并對要開挖的基礎進行測量定位、定出開挖寬度等。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降至槽底標高下0.5~1.0m。
2.人工挖土每層600mm深,每層應清底和出土,逐步挖掘;在挖方上側(cè)棄土時,應保證邊坡和直立壁的穩(wěn)定,拋的土應距槽邊800mm以外。雨季開挖,應逐段逐片分期完成,注意邊坡穩(wěn)定,加強對邊坡、支撐、圍堰等措施的檢查;冬季開挖時,應防止地基土受凍。機械開挖深度2m以內(nèi)的大面積基坑開挖,宜采用推土機大面積土方一次開挖的可采用鏟運機;面積大且深的基礎,可采用多層挖掘,操作面較狹窄,且有地下水可采用反鏟挖掘機,深5m以上,宜分層開挖,或開溝道可用正鏟挖掘機下坑分層開挖;面積大且很深的基坑可采用多層接力開挖方法,用翻斗車運出土方;在地下水中挖土可用拉鏟或抓鏟。
3.對永久性挖方的邊坡坡度,應按設計要求放坡,一般在1:1~1:1.5。對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邊坡,土質(zhì)較好時,邊坡可放寬一些。開挖基坑(槽)和管溝,土質(zhì)條件好,地下水位低于其底面標高時,挖方深度5m以內(nèi)不加支撐的邊坡坡度在1: 0.33~1:1.5;施工期較長,挖方深度>2m時,應作成直立壁加支撐。在坡頂上棄土、堆載時,棄土堆坡腳至挖方上邊緣的距離,應根據(jù)挖方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性質(zhì)確定。土質(zhì)干燥密實時,其距離不得<3m,土質(zhì)松軟時,不得<5m。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wěn)。
4.對溝槽塌方,應清除塌方后作臨時性支護措施,對永久性邊坡局部塌方,應清除塌方后用塊石填砌或用2:8或3:7灰土回填嵌補,與土接觸部位作成臺階搭接,防止滑動,或?qū)⑵露雀木彙?/p>
(一)主要表現(xiàn)為:回填土經(jīng)夯實或輾壓后,其密實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在荷載作用下變形增大,強度和穩(wěn)定性下降。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要點:
1.在取土前應對料場雜草、樹木、純沙、樹根要清理干凈,對整個工作面進行平整壓實,整平前雜物(草皮、樹根)要鏟掉運走,若有洞穴或裂縫,應用土回填夯實或用水泥沙漿灌縫,嚴禁砂類土料上壩,填土干容重達到1.6t/m3。
2.工作面基底處理完成后,進行分屆靖筑、碾壓或夯實,土塊最大粒徑為8cm,攤鋪寬度每側(cè)超出設計寬度30~50cm,施工過程中要做到統(tǒng)一鋪土,統(tǒng)一碾壓或夯實,均衡上升,嚴禁出現(xiàn)界溝,每填一層必須由質(zhì)檢人員檢測土壤的干容量,對每個填土層檢測取樣數(shù)量不少于5個,檢測干容重達到1.5~1.6t/m3,使填土具有足夠的抗剪強度和較小的壓縮性,不均勻變形小,滿足強度和滲流控制要求。對于不合格的上壩土料及壓實指標未達到設計要求者,質(zhì)檢部門應發(fā)布停工令,進行整改,待合格后方可重新鋪土,鋪土前將前層的表土刨毛,接頭處不留直茬,應分層銜接,犬牙交錯,碾壓工作按照進退錯距法進行振動碾壓,在局部地區(qū),用打夯機夯實。雨雪天施工時,保證雨后及時處理作業(yè)面,防止積水和沖刷。
3.在回填前對料場土料進行詳查,嚴禁膨潤土填筑,填筑土料的種類、級配、含水量、土塊大小、超徑顆粒、填筑部位以及相應的壓實標準等均須符合設計規(guī)定;當氣候干燥、土層表面水分蒸發(fā)較快時,鋪料與壓實表面均應適當灑水濕潤,保持土料含水量。為保證土層之間結(jié)合良好,鋪土前必須將壓實結(jié)合層面濕潤并刨毛1~2cm深;必須嚴格控制壓實系數(shù),鋪土厚度不得超厚,不得漏壓、欠壓和過壓,壓實合格后方可鋪上層新料。
(一)主要表現(xiàn)為:基坑開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要點:
1.在要挖的基坑周圍設排水溝或擋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內(nèi)。采用井點降水方法,將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最底標高以下再開挖。挖土放坡時,坡頂和坡腳至排水溝均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為0.5~1.0m;對永久性挖方邊坡上緣至山坡截水應保持5m距離。
2.基坑開挖時,應逐層開挖,逐層放坡,并加深排水溝和集水井,隨時檢查邊坡坡度,不允許偏陡或挖成神仙土。邊坡上緣堆土或堆置材料時,至坡邊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1.5m。
3.在潛水層內(nèi)開挖基坑時,根據(jù)水位高度、潛水層厚度和涌水量,在潛水層標高最低點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
4.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應在開標高坡腳設排水溝和集水井,并使開挖面、排水溝和集水井始終保持一定的深差,使地下水位降低到開挖面以下≥0.5m。當基坑深度較大,地下水位較高以及多層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較強的土,或雖為同一種土,但其上部地下水較旺時,應采取分層明溝排水法,在基坑邊坡上再設1~2層明溝,分層排除地下水?;映鳒吓潘?,也可采用各種井點降水方法,將地下水位降低到最底標高以下再開挖。
(一)主要表現(xiàn)為:邊坡界面不平,出現(xiàn)較大凹洼,邊坡加大。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要點:
1.首先對整個施工區(qū)域內(nèi)的表面雜物進行清理,再進行測量放線,作好標準軸線樁、定位控制樁及標高水準點,按設計圖紙要求對要開挖的區(qū)域進行測量定位、定出開挖寬度。
2.人工挖土:開挖淺的條基,不放坡時,應先沿灰線切出槽邊的輪廓線,然后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在接近地下水位時,應先完成標高低處的挖方,以便在該處集中排水;挖到一定深度時,測量工及時抄出距槽底500mm平線;挖至槽底標高后,由兩端軸線樁拉通線,然后修槽清底。開挖放坡基槽時,應先按規(guī)定的坡度粗略開挖,再分層按坡度做出坡度線,每隔3m做一線,以此線為準進行鏟坡;開挖深槽時,應在槽幫中間留出800mm左右的倒土臺,開挖大面積淺基坑時,沉坑三面開挖,挖出的土裝車后由未挖的一面運出。
3.機械開挖應根據(jù)施工方案確定的開挖路線、順序、土方堆放地點等要求進行挖土。大面積基坑底標高不一,采取先整片挖至一平均標高,再挖個別較深部位。一次開挖深度5m以上時,宜分2~3層開挖,并修10%~15%披道,供挖土及運輸車輛進出。面積和深度均較大的基坑,通常采用分層挖土;大型軟土基坑,可采用“接力挖土法”;面積不大深度較大的基坑,采用機械接力挖運土方方法和人工與機械合理配合挖土,最后用搭枕木垛的方法,使挖土機開出基坑。機械開挖應由深而淺,基底與邊坡應預留一層300~500mm厚度土層由人工清除掃平。
(一)主要表現(xiàn)為:夯實基礎兩側(cè)填方或用推土機送土,造成基礎裂縫、破裂,軸線偏移,嚴重地影響結(jié)構(gòu)受力性能。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要點:
1.選擇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含水量符合壓實要求的粘性土,可選作各層填料;碎石類土、砂土和爆破石渣(粒徑不大于每層鋪厚的2/3),可用作表層下的填料;碎塊草皮和有機質(zhì)含量>8%的土,只能用作無壓實要求的填料;淤泥和淤泥質(zhì)土,一般不能作用填料,但在填方的次要部位,可用經(jīng)過處理的含水量符合壓實要求的。
2.對于有密實度要求的填方,施工前應按所選用的土料、壓實方法做試驗,確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圍、每層鋪土厚度、壓(夯)實遍數(shù)、機械夯實行駛速度或人工夯史的操作要求。人工填土從場地最低處開始,由一端向另端自下而上分層鋪填,每層虛鋪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實時:砂質(zhì)土≤30cm,粘性土為20cm;用打夯機械夯實時≤30cm,回填土前應先清除基底積水和雜物;基底為松土時應充分夯實;基底為含水量很大的松軟土,應采取排水疏干或換土等措施。機械填土應由下而上分層鋪填,推土機填土每層虛鋪厚度≤30cm;鏟運機填每層虛鋪厚度≤30~50cm,汽車填土每層虛鋪厚度≤30~50cm。
3.回填土時應嚴格控制土的含水量,應使施工土料含水量接近最優(yōu)含水量。粘性土料施工含水量與最優(yōu)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人工打夯應按一定方向進行,一夯壓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連,兩遍縱橫交叉,分層夯打。打夯路線應由四邊開始,然后再夯中間;在碾壓機械碾壓之前,宜先用輕型推土機、拖拉機推平,低速預壓4~5遍,使表面平實;采用振動平碾碎石類土,應先靜壓后振壓。碾壓機械壓實填方時,應控制行駛速度和壓實遍數(shù),使其符合要求。平碾碾壓一層完后,應用人工或推土機將表面拉平土層表面太干時,應灑濕潤后繼續(xù)回填。碾壓路線應從兩邊逐漸壓向中,對有密實度要求的填方,在壓實或夯實后,對每層回填土的質(zhì)量進行密實度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