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危劍安
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并能夠引起較大范圍流行的一類疾病。“疫”,早在東漢之前就已提出,在《說文解字》中有明確記載:“疫,民皆疾也?!痹诶^承了熱病、傷寒學說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對大量病癥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后總結凝練形成了瘟疫學說。該學說的建立以《溫疫論》的成書為標志,不僅開創(chuàng)了瘟疫辨證治療的新領域,而且為此后的溫病學的誕生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瘟疫的致病原因是疫氣,這與前人一貫推崇的六淫致病學說有所不同,它是吳又可《溫疫論》中提出的,該說對外感熱病的病因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提到:“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厲氣?!笔状沃赋隽艘卟〔∫虺鲇诹鶜庵狻4送?,他還在文中進一步闡釋了六氣致病說的局限性,“劉河間作《病原式》,蓋視五運六氣,百病皆原于風、寒、暑、濕、燥、火,謂無出其此六氣為病,而不知雜氣為病,更多于六氣為病者百倍,良以六氣為限,現(xiàn)在可測,雜氣無窮,茫然不可測也。專務六氣,焉能包括天下之病歟?”最后吳又可明確了疫病致病原因,《溫疫論·自序》云:“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敝链?,疫病徹底擺脫了《素問》以來的傳統(tǒng)六淫病因學說,疫氣致病為后世溫病學家所推崇。然而,也正是“疫氣致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致病最為接近,它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病原學說?!耙邭狻辈⒉皇遣豢勺聊サ臇|西,它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物質。吳又可說:“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知氣可以制物,則知物可以制氣矣。夫物之可以制氣者,藥物也。”所以盡管“疫氣”非風非寒,非暑非濕,沒有中醫(yī)藥性學說中的四氣五味,卻仍然可以用藥物“制氣”,達到治療的目的[1]。
伏,是隱藏、潛伏之意。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伏邪是指人體外感后當時并不立即發(fā)病,而是伏藏于體內逾時而發(fā)的一種邪氣。新感者,感受當時之邪,即時而發(fā)。溫病分為伏邪與新感兩大類別始于宋代郭雍的《傷寒補亡論》[2],書中提到:“冬傷于寒,至春發(fā)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此時已經對溫病兩種發(fā)病情況——冬寒內伏后發(fā)和當季新感而發(fā),有了初步的認識。
《素問·金匱真言論》:“藏于精者,春不病溫。”說明了在冬不藏精的情況之下,寒邪伏于體內,至春發(fā)為溫病。至王叔和時,也有對寒邪伏而發(fā)病的描述,《傷寒例》中提到:“中而即病者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料淖優(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彪S著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伏邪學說不再局限于伏寒這一單一因素,清代溫病學家劉吉人的《伏邪新書》中曾明確提出伏邪之名:“感六淫而即發(fā)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曰伏邪?!狈皩W說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打破了早期伏邪的局限性,并且明確了伏邪的特異性特征,即感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伏邪不再拘泥于邪氣性質、發(fā)病季節(jié)。除此之外,對于邪氣伏藏的條件,《伏邪新書·伏溫化熱郁于少陰不達于陽》也有闡述:“其傷人也,本因腎氣之虛,始得入而據(jù)之?!闭J為腎氣虛是邪氣侵犯并伏藏于體內的必要條件,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
伏邪為病,一般病情纏綿,一旦病發(fā),病勢較重,變證叢生,病程較長,難以速愈。醫(yī)書中有所載:“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3]?!眳怯挚傻摹段烈哒摗は戮怼ば行芭c伏邪之別》中這樣描述伏邪溫疫,“伏于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wèi)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fā)也,邪毒漸張,內侵于腑,外淫于經,營衛(wèi)受傷,諸證漸顯,然后可得而治之?!?/p>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自1981年在美國首次被發(fā)現(xiàn)之后,現(xiàn)已成為全球廣泛流行的傳染病。截至2009年10月31日,我國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報告死亡病例49845例。最新評估報告表明,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現(xiàn)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估計為74萬人[4]。在討論了瘟疫概念和傳統(tǒng)伏邪學說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伏邪瘟疫概念可以指導對艾滋病的中醫(yī)認識。伏邪瘟疫既強調了伏邪感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的特征,又突出了瘟疫疫氣為病,較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特點,對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病情嚴重特點的艾滋病的認識及治療有指導意義。
首先,從中醫(yī)病因學的角度來看,艾滋病可歸于瘟疫:艾滋病感染的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不同于六淫致病,非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屬,屬于中醫(yī)疫氣的范疇。其次,艾滋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這與瘟疫致病特點相同:感染艾滋病毒后,不論男女老幼,癥狀大體相似,會出現(xiàn)大量的正常人不易發(fā)生的機會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奇氏肉瘤等;該病傳播迅速,影響巨大,短短30年來幾乎波及了全球所有的國家和地區(qū)。
3.2.1 中醫(yī)伏邪理論可指導艾滋病的辨證論治
慢性傳染性疾病艾滋病的病變及發(fā)展機理與“伏邪”理論頗為相似。艾滋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這與瘟疫之伏邪致病特點相同:伏邪瘟疫致病,在一段時期內邪氣隱伏于體內,在此期間并不發(fā)病,待到一定時間之后,病癥方才顯現(xiàn)出來。正如醫(yī)書所述:“伏氣之為病,皆自內而之外,……皆有久伏而發(fā)者,不可不知也[5]15?!蓖瑯樱祟惷庖呷毕莶《救肭秩梭w之后,病毒迅速大量擴增,潛伏在不同的靶細胞中形成潛伏庫。在一定時期內,感染者的免疫系統(tǒng)沒有受到嚴重破壞,可以沒有任何癥狀表現(xiàn),病毒隱伏于感染者體內,但并不發(fā)病。但是,隨著感染的持續(xù),病毒的復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免疫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由于HIV-1特異性的CD4+T淋巴細胞被大量耗竭,新活化的、針對亞優(yōu)勢表位的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缺乏足夠的CD4+T淋巴細胞輔助,功能上存在缺陷;特異性T淋巴細胞出現(xiàn)功能受損,出現(xiàn)細胞毒性分子的合成障礙、IL-2分泌性細胞減少、增值能力下降甚者完全喪失等,從而導致了抑制病毒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6]131-132。這樣,機體所活化的免疫反應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因此HIV的感染在人體形成慢性持續(xù)性感染,并且隨著免疫系統(tǒng)的不斷被破壞,最終導致嚴重的免疫缺陷,感染者并發(fā)大量的機會性感染。
中醫(yī)伏邪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邪氣侵犯并伏藏于體內的必要條件,感邪后邪氣伏于體內,正邪相博,日久正氣漸耗,正不勝邪即可發(fā)病。此時治療上祛邪與扶正兼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艾滋病毒感染后的攜帶期,是邪氣伏于體內的階段,病毒不斷復制,免疫系統(tǒng)逐漸被破壞,每天病毒與免疫細胞均有大量死亡,兩者處于勢均力敵的相持階段。根據(jù)中醫(yī)伏邪理論我們在臨床中采用扶正祛邪兼顧的治療原則,益氣養(yǎng)陰,祛瘀解毒,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控制病毒復制,使正盛制邪,兩者相對平衡,從而延緩艾滋病毒感染者發(fā)病。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應用艾靈顆粒延緩艾滋病毒感染者發(fā)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中藥艾靈顆粒能改善CD4+T淋巴細胞數(shù)量和功能,穩(wěn)定病毒載量[7]。并且中藥艾靈顆??赡芡ㄟ^恢復CD4+T細胞數(shù)量,進而提高其分泌IFN-γ的能力,同時降低CD8+T細胞分泌IL-4的能力來調整Th1與Th2類細胞因子的平衡,對艾滋病疾病進程產生影響[8]。
3.2.2 艾滋病有“久伏”不發(fā)的部分感染者
在HIV陽性的感染者中有很少一部分人表現(xiàn)為病毒“久伏”體內。 這部分人不需要藥物的治療,卻能保持低于檢測下限的病毒數(shù)量和不受損害的免疫系統(tǒng),從而長期處于不發(fā)病的狀態(tài)。研究表明,這些人有相對“靜態(tài)”的免疫系統(tǒng),他們有較低水平的細胞因子,許多非免疫基因的活性也很低,并且有較多的能夠使免疫系統(tǒng)“平靜”的調節(jié)性T淋巴細胞和較少的已激活的CD4+T淋巴細胞[9]。另有研究表明,在這部分長期不發(fā)病的感染者當中,大部分人有HLA-B57的基因,該種基因可能提高了殺傷T細胞的對病毒的識別能力和殺傷能力,從而抵抗了HIV的侵害[10]。這些特殊的免疫特征可能是關于艾滋病為何為“伏”邪的最為科學的解釋。
3.2.3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療停藥后病毒反彈與邪伏有關
隨著對艾滋病研究的深入,專家指出HAART方案停藥后病毒出現(xiàn)反彈,也與病毒“潛伏”有關[6]94-95。HIV潛伏感染的形成機制至今未完全明確,但就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HIV的潛伏感染包括整合前潛伏和整合后潛伏兩種機制。整合前潛伏指病毒以雙鏈DNA在于靜止的CD4+T淋巴細胞的胞漿內;整合后潛伏指病毒的雙鏈DNA整合到靜息的記憶CD4+T淋巴細胞的染色體中?,F(xiàn)有的HAART方案可以大限度地抑制體內HIV的復制,但對“潛伏”病毒幾乎沒有作用,一旦靜息細胞被激活,潛伏的病毒開始復制,損害機體,最終導致病發(fā)。
3.2.4 艾滋病與伏邪瘟疫都有一旦發(fā)病病情危重的特點
伏邪瘟疫一旦發(fā)病即出現(xiàn)邪入營血證候,病情危重?!胺鼩鉁夭?,自里出表,乃先從血分而達氣分,……不比外感溫邪,由衛(wèi)及氣,自營而血[5]69?!卑滩〔∏榈陌l(fā)展正具有此類特征,艾滋病發(fā)病時,癥見發(fā)熱、周身肌肉關節(jié)酸楚疼痛、皮膚瘙癢、斑疹、皰疹、潰瘍、傳染性疣等;邪阻脾胃則見納差、惡心嘔吐、腹瀉, 日久可致體重減輕;毒邪壅肺則見身熱、盜汗、咳喘、低熱,日久可見大肉陷下, 形體消瘦;邪犯心系則見胸痛、心悸、氣短, 邪中心包可致昏厥;邪注于肝腎則見腰膝酸軟、抽搐、尿濁等癥[11]。
瘟疫是一種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在歷史上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傷痛。而今,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嚴重后果的疫病的發(fā)生已經顯著減少。但是,仍不斷地有新發(fā)烈性傳染病的出現(xiàn)。艾滋病就是目前一種傳播迅速,危害嚴重的新發(fā)慢性傳染性疾病,對于它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還存在很多困難[12]。而中醫(yī)學對瘟疫的治療研究已經經過了上千年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擁有較為完善的診療體系。充分利用中醫(yī)學中伏邪瘟疫的理論和診療經驗,來認識和探索艾滋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定會為艾滋病的基礎和臨床治療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治療方法。
[1]曹東義.溫疫論譯注[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4:5.
[2]袁長津,何清湖.現(xiàn)代中醫(yī)疫病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61.
[3]李順保.溫病學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1005.
[4]衛(wèi)生部新聞辦公室.衛(wèi)生部介紹中國艾滋病疫情現(xiàn)狀[EB/OL]. (2009-11-30)[2010-07-20].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11/44754.htm
[5]王士雄(清)編,陳輝注釋.溫熱經緯[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6]王隴德.艾滋病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7]危劍安,劉婧,宋春鑫,等.艾靈顆粒對HIV感染者CD4細胞和病毒載量的影響[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3(136):6-7.
[8]宋春鑫,危劍安,黃霞珍,等.中藥艾靈顆粒對HIV/AIDS病人免疫細胞功能影響的初步探討[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0,16(1):4-6.
[9]Bijal Trivedi. learning from the elite[J].Nature, 2010,466:S4.
[10]Andrej Kosmrilj,Elizabeth L.Read,et al.Effects of thymic selection of the T-cell repertoire on HLA class I-associated control of HIV infection[J].Nature,2010,465:350-354.
[11]孫利民,危劍安,黃霞珍,等.從中醫(yī)理論談艾滋病的發(fā)病機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2):100-101.
[12]危劍安. 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應對艾滋病挑戰(zhàn)[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0,3(3):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