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探析
——基于豫東農村的調查

2010-04-08 04:15:43孫慧明
關鍵詞:子女養(yǎng)老農村

孫慧明

(河南工程學院 社科系,河南 鄭州 451191)

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探析
——基于豫東農村的調查

孫慧明

(河南工程學院 社科系,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農村家庭結構由“核心化”向“空心化”的轉變,留守老人問題日益嚴峻?;谠|農村調查得知,留守老人面臨經濟來源拮據、健康狀況不良、心理孤獨寂寞、安全隱患多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妥善解決必將影響新農村建設。為此,應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建立和完善農村養(yǎng)老保障體系,擴大“新農合”范圍,加強農村醫(yī)療設施的軟、硬件建設,成立各類留守老人團體或協(xié)會,轉變養(yǎng)老觀念,加強農村養(yǎng)老院建設與管理,滿足留守老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

農村;留守老人;農民工;養(yǎng)老保障;河南

Abstract:The problem of empty nesters in countryside is getting serious with the family structure shift from nuclear family to empty-nest family. The investigation of eastern Henan shows that the empty nesters in countryside face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money, bad health condition, loneliness and security hidden danger, which will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Hence,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1)forcefully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2)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lderly support system; 3)extending the scope of new-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the countryside;4)setting up various organizations or groups as well as changing old age support conception; 5)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homes for the elderly so as to meet the need of empty nesters.

Key words:empty nesters in countryside; migrant workers; old-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enan

一、問題的提出

人口遷移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由此必然引發(fā)遷出地、遷入地的人口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以尋求更好的改善生活的途徑,致使農村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結構向“空心化”家庭結構轉變,出現大量留守老人,并引發(fā)諸多農村社會問題。本文所言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農村家中的老人。留守老人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實踐問題。這不僅關系到農村老人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質量等問題,而且成為一個關系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構建的重大問題。

國際上把老年人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進行研究的歷史并不長。在“二戰(zhàn)”之前,學術界涉及老年人的研究多是從老年醫(yī)學、老化生物學和老年臨床醫(yī)學等學科角度入手,缺乏相關的社會老年學、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的研究。“二戰(zhàn)”之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口結構因人均壽命延長、控制生育率等出現老齡化趨勢,社會和年輕一代的養(yǎng)老負擔和壓力明顯加重,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各個國家關注,相關研究成果頗豐。從區(qū)域看,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研究各有側重。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社會福利體制相對完善,老年人的養(yǎng)老主要依靠退休金、養(yǎng)老保險等正式的社會支持體系;雖然留守老人現象也普遍存在,但子女的外出對家庭養(yǎng)老并不會帶來明顯影響,因此,關于這些國家老年人問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如何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而與子女遷移相結合的研究不多。發(fā)展中國家因其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非常不健全、老年人主要依靠傳統(tǒng)的以家庭為主的非正式支持體系養(yǎng)老,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與遷移不僅加劇了輸出地的老齡化問題,也使得農村留守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這些國家的政府和學者大多致力于分析研究勞動力遷移和流動的特征、現狀,及其可能對社會制度結構、輸出地和輸入地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等帶來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如從居住方式上,Goode認為,社會現代化進程伴隨著經濟發(fā)展,導致家庭規(guī)模減小,核心家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老人可獲得的社會資源減少。Yuan的研究指出,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勞動力外流削弱了家庭贍養(yǎng)老人的能力,主干家庭取代作為家庭養(yǎng)老基礎的聯合大家庭;在經濟供養(yǎng)方面,Zuniga和Hernandez的研究發(fā)現,墨西哥的老人有時還鼓勵子女外出,因為子女外出能增加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并且子女的經濟支持十分重要:在農忙季節(jié),這些支持可以超過農業(yè)的成本并有所剩余,特別是一些未婚子女經常給老人一些衣物和錢,對老人來講更是至關重要,子女的遷移還能使有慢性病的老人有錢得到醫(yī)治;在生活照料方面,Hugo的研究指出,子女外遷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潛在供養(yǎng)照料人數的減少和家庭養(yǎng)老質量的降低,并最終造成農村老人福利和健康狀況的惡化;在情感需求方面,一項在泰國的一個農村社區(qū)以現代化為大背景的研究顯示,老人在經濟上非常依賴于外遷兒女匯款的同時,他們能得到的生活生產幫助和情感支持少了。距離阻礙兒女向父母表達感激;許多住在農村家里的老人,雖然能得到所謂的‘好孩子’們的供養(yǎng),卻仍然感到孤獨?!盵1]

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類似,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同樣進入了快速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的遷移與流動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城鄉(xiāng)分隔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使我國農村勞動力遷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出務工農民很難像其他國家的外出者那樣在遷入地扎根,只能候鳥一般在鄉(xiāng)城間往返;而留守的群體不僅是老人,也包括他們的配偶和子女。但是,我國學術界關注的重心一直是農民遷移的特征和對遷出地、遷入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以及農民工群體的權益保障等,相關的經濟學、社會學等研究層出不窮,而關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其家庭和家庭成員影響的研究成果較少。最近幾年,開展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杜鵬、孫鵑娟、周祝平、葉敬忠等,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農村留守老人出現的原因,農村勞動力鄉(xiāng)城遷移與家庭養(yǎng)老觀念和代際關系的變遷、與家庭結構和居住方式的變動、與留守老人養(yǎng)老需求的滿足,留守老人與隔代監(jiān)護,留守老人與農業(yè)生產,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對策等方面。如杜鵬的研究著重于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前后的生活狀況,“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后,留守老人面臨著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困難,但對政府的依賴性并沒有增強,政府在對留守老人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上還顯得非常薄弱?!盵1]孫鵑娟從生活照料角度研究了農村勞動力遷移對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弱化作用,并提出要整合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照料資源,建立合理的應對機制[2,3]。周祝平則從農村留守老人收入問題著手,指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本質是收入困難。理論上可以證明,留守老人的邊際收入呈遞減的趨勢。實證研究也表明,留守老人的年齡與收入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沒有外部政策干預的情況下,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態(tài)有惡化的可能”[4]。葉敬忠通過對五個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實地調查,分析和考察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yǎng)的影響[5]。以上成果有宏觀研究,也有微觀實證,側重點在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生活、生活照料等方面,對留守老人的心理問題、安全問題較少涉及。此外,其所提的政策建議比較泛化,操作性不強。本課題組立足河南農村,針對地域特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

二、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2010年7月,課題組成員對豫東的周口、商丘地區(qū)的8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查,對240位農村留守老人進行入戶訪談。在這些老人中,從性別上看,男性112人,女性128人;從年齡上看,60—69歲的占65%,70-79歲的占32%,80歲以上的則很少,大約占3%;從有無配偶上看,89%的老人有配偶,喪偶的 11%;從子女在外打工的人數上看,有一個子女在外打工的占68%,有兩個的占30%,2%的老人的子女沒有外出務工,而是在縣城做小生意;從文化程度上看,56%的留守老人是文盲,38%的小學文化水平,初中畢業(yè)的僅占6%,年齡越大,文化水平越低??梢?,這是一個相對比較落后的群體,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其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制約。較低的文化層次也決定了經濟收入較低、收入來源單一、醫(yī)療保障水平低下、業(yè)余生活單調。

首先,經濟來源拮據。調查發(fā)現,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部分:1)自己或配偶的農業(yè)生產或副業(yè)收入占 62%。這部分收入中,主要是農業(yè)收入,但去掉生產成本之后,所得收入很低,53%的留守老人年收入低于1000元,41%的留守老人在1000-2000元,6%的留守老人在2000-2500元。2)子女資助占38%,其中外出子女的資助占24%,未外出子女的支援占 14%。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方面的補貼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訪談中,54%的老人說,因子女外出打工,自己經濟狀況得到改善;31%的留守老人說沒有太大變化;15%的老人說自己的經濟狀況反而惡化,原因是外出務工子女把小孩交給老人看管,老人要負擔孫輩的教育費用和生活費等,而外出務工子女所匯的錢又不充足。如在周口鄲城某村訪問劉老太時,她提及自己的情況時很是傷心。她今年68歲,老兩口在家種兩畝多地,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均已成家。兒子和媳婦外出務工,把兩個孩子交給自己照看,卻很少給家里匯錢。不幸的是自己又身患糖尿病,經濟極為困難,只有兩個女兒時常接濟自己。如此看來,農民工外出務工與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收入狀況并不呈正相關關系,在某種情況下反而呈負相關關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民工在外務工的收入具有不穩(wěn)定性,有時收入高,有時收入低,收入高時給父母匯的錢多點,反之則少;子女的孝敬程度也不同。有的子女念及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會盡可能多的把自己勞動所得匯寄給父母;有的則缺少孝心,很少或根本不寄錢;有的雖然寄回家中的錢不少,可大都是用于留守家中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支出,留守老人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而得到多大改善,更多時候甚至還要拿出自己的勞務收入補貼孫輩的開支,這無疑直接造成生活狀況惡化。因此,留守老人間接收入增加的同時而直接收入卻不一定增長,這最終也決定了留守老人在經濟上對子女依賴程度加強。

其次,健康狀況不良。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及獲得的醫(yī)療保健服務,總的來說不容樂觀。調查表明,留守老人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評價為非常差的占7%,較差的占36%,一般的占25%,比較好的占23%,很好的占9%。也就是說,僅三分之一的留守老人身體比較健康,接近70%的留守老人健康狀況處于一般及以下狀態(tài),其中大多患有一種及以上比較嚴重的疾病,或者是疑難雜癥。農村留守老人由于身體、年齡等客觀因素,體能各項指標呈下降趨勢是客觀規(guī)律,但充足的營養(yǎng)、愉悅的心情和一流的醫(yī)療保健能延緩這種趨勢。目前,農村新型醫(yī)療合作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留守老人看病難的問題,但新型醫(yī)療合作制度仍存在諸多局限性,影響了留守老人健康狀況的改善[6]。據調查,大部分留守老人認為新農村合作醫(yī)療對自己有幫助,因此就參加了新農村合作醫(yī)療,但一致抱怨報銷太麻煩、報銷比例太低、報銷門檻過高。豫東的情況是,農民看病要到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而且只有住院才能報銷。要是患了重病,非住院不可,家庭首先要墊付出一大筆錢,才能治療,這使得家庭不富裕的老人因無法墊支醫(yī)療費而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對于那些患有慢性疾病而不需要住院,只需要在家長期服藥的病人來說,他們無法享受醫(yī)療合作制度所帶來的好處。如訪談中,70多歲的楊老漢說,盡管加入了新農合,可是自己多年患支氣管炎病,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只有在家用藥,可政府又不給報銷,所以因患病導致經濟更加困難。另外,農村地區(qū)醫(yī)療機構尚未完善、醫(yī)療水平、人員及設施配備也很有限。加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有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村醫(yī)療所往往存在贏利的沖動。因此,留守老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現象仍然時有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因子女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老人生病期間無人照料同樣是留守老人健康狀況不良的重要因素。子女不能經?;丶?,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工作崗位不能離開,沒有假或假期太短、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回家費用開支過高等。留守老人考慮到這些因素,即使生病了,他們也會瞞著子女。這樣,他們常常采取的辦法,也是無耐之舉,就是“小病忍,大病拖”。

再次,心理孤獨寂寞。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盡管表面對子女外出掙錢、不在身邊的情況表示理解,但這卻是一種無奈的理解,而不是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愿望。其內心深處,無不渴望兒孫繞膝的歡樂場景。據調查材料,在子女出外打工前,有80%的老人感覺不孤獨,大約 20%的說自己偶爾感到孤獨;子女出外打工后,老人感到孤獨的占60%,40%的老人說自己有事可做,不孤獨。留守老人內心感覺孤獨寂寞的原因之一是其與子女在空間上的分離,導致兩代人觀念上的差異加大,淡化了照料中精神慰藉的內容。豫東的現實情況是:外出務工子女大多只能在春節(jié)時回家一次,平時只能通過電話等方式聯系在家的留守老人。訪談得知,外出子女一個月打2次電話回家的約占一半,但另有三分之一很少打電話。子女即使給家里的父母打電話,主要關注的留守家中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順便提及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問題,對其精神方面更加不會有什么慰籍的話語。原因之二是大多數留守老人年老體弱,自身經濟狀況窘迫,加之所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落后,集體經濟脆弱,以致文化娛樂的軟件設施極其匱乏。在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農村既沒有老年協(xié)會或類似組織,也沒有老年活動中心及類似的活動場所,留守老人在勞作、照料孫輩之余,其活動范圍,主要是本村,不外是從村頭到村尾;活動內容主要為看電視、趕集、串門聊天和打牌。缺少文化娛樂活動的寄托,他們往往更容易感到失落、孤寂。原因之三是留守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留守老人子女經年在外打工,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返鄉(xiāng)后對老人的話不再作為家庭的權威來奉行,甚至認為自己的父母是“老古董”,跟不上時代。據調查,豫東農村農民外出打工后,有重大事情從不和老人商量的子女比例由外出前的18%上升到30%。另外,由于留守老人的子女對家庭經濟貢獻大以及留守老人對子女經濟依賴性的日益加重,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這也加劇了留守老人內心的失落感。

第四,安全隱患多。調查中發(fā)現,8%的留守老人家庭發(fā)生財物被盜的現象,6%的老人曾被搶劫,3%的老人受到人身傷害,4%老人患過急性疾病,1.2%的老人在使用家用電器時造成電器損壞或自身傷害。此外,老人發(fā)生食物中毒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發(fā)生這些安全隱患的原因,主要有:其一,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已高,一輩子含辛茹苦,往往積勞成疾,加之子女不在身邊,無人問津,情緒低落,容易出現突發(fā)性疾病,如果搶救不及時,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后遺癥甚至死亡。調查中發(fā)現,71歲的董大媽就是這樣典型例子。她老伴過世多年,兒子新婚不久就和媳婦外出打工,獨留自己在家中。一次在中午吃飯時得了急性病,昏倒在地。到下午2點左右,鄰居去串門才發(fā)現她,經搶救后總算保住了性命,但自己從此落下反應遲鈍、嘴歪等后遺癥。其二,農村留守老人大多缺乏科學知識,對現代化的電器往往使用不當,容易導致火災從而造成嚴重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其三,留守老人家中極少有冰箱,對吃剩下的飯菜,老人因節(jié)約,要留著下頓或第二天吃。這樣,因為食用變質食物而引發(fā)腸胃、腹瀉等疾病。每逢春夏季節(jié),便是農村留守老人消化腸道類疾病的高發(fā)期。此外,留守老人在商店買食品時很少留意QS標志、生產日期等,或貪圖便宜購買了過期的劣質食品,導致食物中毒。其四,留守老人因年老力衰,往往容易成為犯罪分子侵襲和搶劫的對象。一些歹徒趁農村中缺少青壯勞力,乘機瘋狂盜取、搶劫農戶家中值錢的物什,若遇反抗,受傷的總是留守老人。盡管出于安全的考慮,子女外出務工后,有部分老人養(yǎng)狗看家,但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調查還發(fā)現,留守老人除了面臨上述問題,由于自身的年齡、體力、文化水平以及觀念等原因,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有著很大影響。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其一,勞動力投入不足。我國農村現有的農業(yè)生產機械化水平低下,農業(yè)勞動仍是繁重的體力活。留守老人體力逐漸衰退,導致勞動力投入不足,因而影響到農業(yè)生產;同時,農業(yè)生產的播種、收獲的節(jié)氣性很強,加之受天氣變化的影響需要及時耕種和收獲。由于老人體力差、行動遲緩,往往難以及時完成播種、收獲的任務,加大了農業(yè)收成減產的風險。其二,影響農業(yè)科技的應用與發(fā)展。留守老人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對于化肥、農藥以及種子的使用,缺乏合理性,更談不上因地制宜。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怎樣咱怎樣”。再說,農村留守老人干了一輩子的農活,大都非常相信自己的生產經驗,對于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有一種本能的排斥,當他們成為農業(yè)生產勞動的主體時,勢必影響農業(yè)科技的推廣與應用。其三,影響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農業(yè)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土地需要專業(yè)化經營與管理,才能發(fā)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在農村老人的觀念里,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不能隨便轉讓給他人的。這不利于土地的規(guī)?;洜I,也不利于農業(yè)的現代化[7]。其四,制約農業(yè)經濟的多樣化發(fā)展。民以食為天。老人們大都經歷了艱難困苦的歲月,品嘗過饑餓的滋味,所以他們非常看重生產糧食。對于發(fā)展養(yǎng)殖事業(yè)或利用當地的資源優(yōu)勢更好的發(fā)展本地經濟,這種觀念在他們頭腦中幾乎不存在。再者,他們缺乏發(fā)展新經濟所具備的新的科技知識和新的經營理念,因而不可能使農業(yè)經濟走出一條多樣化發(fā)展的道路。其次,影響著農民子女的教育。據統(tǒng)計,豫東農村大部分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孫輩。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攜帶子女進行隨身教育的打工者為數不多,外出務工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jiān)護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現象。子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當起“父母”。但是農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又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難以掌握,且多傾向于一味溺愛。此外,年邁力衰的留守老人多數仍然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強度較大,因此照顧孫輩時更加力不從心。這導致留守兒童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存在著許多缺陷:在家中不聽爺爺奶奶的勸告,為所欲為;在學校調皮打架、曠課,學習成績日趨下降,有相當一部分中途輟學,甚至走上少年犯罪的道路。因此,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滿足留守老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避免。

三、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現,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問題,筆者建議:

1. 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

留守老人問題,就目前農村的現實情況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因子女遠離家門謀生而產生的,為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根據各地區(qū)的不同特點,積極扶植當地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其一,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半x土不離家,進廠不進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轉移勞動力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政府在政策上要給予傾斜,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yè),這樣青壯年勞力不再為了致富而離鄉(xiāng)背井,把家中的一切都托付給年邁體弱的老父母,從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留守老人問題。其二,政府對經濟落后地區(qū)的扶助,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的援助,還要更多的體現在科技方面的支援。應選派一批農業(yè)專家到經濟落后的地區(qū)考察,依據考察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幫助當地農民尋找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資源,發(fā)展當地經濟。對于有致富資源的經濟落后地區(qū),政府應幫助他們牽線搭橋,尋找銷售渠道。如商丘的蔬菜、中牟的大蒜和西瓜、太康的棉花等,政府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其三,加快城鎮(zhèn)化進程。河南不僅是一個農業(yè)大省,而且是一個人口大省 。政府在支持當地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工業(yè)經濟的同時,應鼓勵農村年輕人在當地積極從事第二、第三產業(yè)。這樣就地轉移剩余勞動力,既可使農民能夠兼顧生產和家庭生活,解決留守老人問題,又能縮小地區(qū)差距,緩解交通、能源等壓力,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其四,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吸引本地區(qū)大學畢業(yè)生,尤其是有農林牧專長的畢業(yè)生回農村就業(yè),發(fā)揮他們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鼓勵他們?yōu)榧亦l(xiāng)建設做貢獻??傊?,經濟問題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如果縣域經濟發(fā)達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不再為了謀生,背鄉(xiāng)離井,而是選擇在當地就業(yè),其年邁的父母也不會被孤獨的留在家中,無人問津。畢竟,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家庭仍是養(yǎng)老的主角,因此,兒女生活富裕,父母的晚年生活才會有保障。

2. 建立和完善農村養(yǎng)老保障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農村家庭結構也由傳統(tǒng)的幾代同堂轉變?yōu)橐匀谥覟橹鞯暮诵募彝ィ先藛为毦幼≌咴龆?。同時,勞動力鄉(xiāng)城遷移的趨勢,使農村老人對子女經濟的依賴增加,但子女對老人的照看卻隨之減少了。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盡早實現家庭型養(yǎng)老向社會型養(yǎng)老的轉變。2009年,河南省有21個縣被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為全國第一批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試點縣。據《大河報》記者在清豐縣的訪談材料,該縣每名 60歲的老人不用繳費,每人每月可領取60元基礎養(yǎng)老金,而且農民不出村就可以刷卡領取。其他人員只要年滿 16歲均可參保,繳費標準設定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5個檔次,省、市財政還在繳費的基礎上適當給予補助,縣里還對45—59周歲的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烈士遺屬每人每年補助100元。清豐全縣有近38萬農民符合參保條件,目前已有 30余萬人參保。縣勞動和社會保障估算,一名45歲的農民,如果每年按100元繳費,15年后每月可領取75元左右;如果按照每年500元繳費標準,60歲后每月可領取120元左右。這個標準顯然比較低。農村的消費水平雖然低于城市,但無論是60元、75元,還是120元,對一個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說,如果沒有兒女的贍養(yǎng),只能是杯水車薪。倘若加上物價上漲的因素,農村留守老人實際能夠買到的消費品會更少。針對河南農村老人的實際情況,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補貼,使農村老年人每月能領到300—500元的養(yǎng)老金,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同城市老人一樣安享晚年。

3. 擴大“新農合”范圍,加強農村醫(yī)療設施的軟、硬件建設

如前所述,“新農合”制度對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看病難的問題起到了緩解作用,但其局限性又影響了農村老人健康狀況的進一步改善。為此,政府應不斷完善“新農合”制度,擴大新農合的范圍。第一,參與“新農合”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由政府統(tǒng)一經營管理,實行平價醫(yī)藥,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應真正使農村留守老人買得起藥,看得起病,住得起醫(yī)院。第二,“新農合”的報銷制度應該覆蓋面更廣、更大,不僅住院費報銷,門診的醫(yī)藥費也應該按比例報銷。另外,先支付、后報銷的制度,需要靈活機動的執(zhí)行,對于實在無力支付的病人應允許先治療,后結算。政府應該使“新農合”成為農村留守老人所享有的一種社會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第三,加強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醫(yī)療設施等的軟、硬件建設。一方面要加大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硬件建設,即對參與“新農合”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財力投入,使其能夠引進先進的醫(yī)療設備,這樣,留守老人得了大病,就不需要千里迢迢到大城市去診斷;另一方面,加強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軟件建設,即需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力量過硬的醫(yī)療人才。人才欠缺、或引進后留不住,是目前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所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醫(yī)療條件差、待遇低,很難留住優(yōu)秀的醫(yī)務工作者。因此應以優(yōu)厚待遇,招聘醫(yī)療人才。同時,地方政府還可以培養(yǎng)本地的醫(yī)務工作者,使之外出進修。他們結業(yè)后回到本地,可給予與引進人才相同的待遇,使他們更加積極地為家鄉(xiāng)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服務。第四,整合鄉(xiāng)村醫(yī)療診所,成立村級衛(wèi)生服務站,強化基層的醫(yī)療隊伍建設。目前,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小診所,較大的村莊甚至有幾個小診所。其優(yōu)勢是距離近、收費低、服務周到,能夠對行走不便的留守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劣勢也很明顯,就是規(guī)模小、缺乏必要的醫(yī)療設施、醫(yī)療人員技術水平低等。針對其特點,地方政府可以讓其聯合,在鄉(xiāng)村成立村級衛(wèi)生服務站,這樣,能綜合他們的優(yōu)勢,為農村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務。針對其缺乏必要的醫(yī)療設施的問題,政府應給他們免費配備;針對其醫(yī)療人員技術水平低的問題,政府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請進來”即邀請國內知名的醫(yī)務工作者定期到村級衛(wèi)生服務站授課,使鄉(xiāng)村醫(yī)生了解最新的醫(yī)療動態(tài),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走出去”即讓年輕的醫(yī)務人員到醫(yī)學院去聽課、實習,學習更多的醫(yī)療和護理知識?;氐交鶎雍?,他們才能更好地為當地農民服務。

4. 成立各類留守老人團體或協(xié)會

鄉(xiāng)村黨員、干部要采取積極措施,建立老年活動中心,成立各類團體,讓留守老人“老有所樂”。具體可就農村實際情況,成立以下留守老人團體:1)鄉(xiāng)村戲曲協(xié)會。河南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其中為普通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戲曲文化更是家喻戶曉,小孩、老人都能哼唱。因此,可以把愛好戲曲的留守老人組織起來,成立戲曲協(xié)會,讓其自娛自樂之余,還可以給其他留守老人演唱。2)手工藝小組。留守女性老人,大多心靈手巧,她們會刺繡、編制等手工藝,因此,可以組織她們成立手工藝小組,使其聚集在一起制作各種手工藝品,一方面老人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可以舒緩孤獨的情緒;一方面,她們的勞動成果可以給兒孫或贈送給親戚朋友,或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拿到城市去銷售,這樣,她們既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又快樂地度過了寂寞時光,可謂一舉兩得。3)棋、牌協(xié)會。留守老人,尤其是男性,正可通過該類協(xié)會提供的場所打撲克、下象棋,打發(fā)無聊的時光。4)老年互助協(xié)會。留守老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身體健康,但經濟困難;有的經濟寬裕,但體弱多病;有的性格孤獨,但多才多藝。老年互助協(xié)會的成立,能夠使他們各取所需,相互幫助,既可解決他們自身的困難,又能解決情感孤獨的問題。5)留守老人協(xié)會。主要是由子女外出務工不在身邊的65歲以上老人組成,開展互幫互助、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活動。

5. 轉變養(yǎng)老觀念,加強農村養(yǎng)老院建設與管理

從目前的農村社會整體情況來看,大多數留守老人傾向居家養(yǎng)老。古往今來,居家養(yǎng)老幾乎是每個“有家”老人的最大心愿,與子女在一起生活,含飴弄孫,享受兒孫們敬老、愛老帶來的快樂是老人們最大的愿望。老人養(yǎng)老的方式以靠積累自養(yǎng)、靠子女供養(yǎng)、配偶供養(yǎng)、其他直系或非直系親屬供養(yǎng)為主,進養(yǎng)老院是萬不得已的選擇。據訪談,幾乎所有留守老人都持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觀念,他們認為,進養(yǎng)老院是無兒無女的孤老的歸宿,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會進養(yǎng)老院的,倘若進了,也是兒孫不孝的表現。這是阻礙已擁有必要經濟能力的農村留守老人進入養(yǎng)老機構的一大原因。因此,必須加強教育與宣傳,促使留守老人轉變觀念,使他們認識到,傳統(tǒng)供養(yǎng)方式所提供的保障能力都是有限的。隨著獨生子女父母家庭、兩代老人家庭以及空巢老人的增多,傳統(tǒng)的供養(yǎng)老人的格局和方式正在一步步被改變。從長遠發(fā)展看,農村養(yǎng)老必須向社會化發(fā)展。養(yǎng)老院這種供養(yǎng)方式必將被人們所逐漸接受,也是未來養(yǎng)老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還有,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大量留守老人的生活無人照顧,由于惦掛他們的生活、安全等問題,其子女在外務工也不安心。為此,進養(yǎng)老院是現實的解決辦法,是讓子女安心務工的做法。

同時,基層政府需要建立為數更多的、配套設施完善的養(yǎng)老院。以往農村養(yǎng)老院基本閑置,除觀念因素外,還有管理不規(guī)范、生活質量差、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原因。因此,政府應在這方面下工夫。只有把養(yǎng)老院建設和管理好,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吸引更多的農村留守老人進駐。

此外,針對留守老人受到不法侵害的現象,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組織縣、鄉(xiāng)(鎮(zhèn))、村治安委員會,特別是村級治安委員會要實行夜間定期值班巡邏制度,保護留守老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針對留守老人易患突發(fā)性疾病問題,建議由村委會出面,組織留守老人的子女給留守老人在家中安裝一部電話或報警器,經濟條件好的村莊,可由村委會作為福利給留守老人免費安裝電話;村醫(yī)療診所,要全天候有人值班,以應對緊急情況;針對由使用電器所帶來的安全問題,應定期召集留守老人,由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士給老人講解安全使用常識等。

[1] 杜 鵬,丁志宏.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4(11):45-51

[2] 陳鐵錚.當前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況——來自 258位農村老人的調查[J].湖北社會科學,2009(8):17-20.

[3] 孫鵑娟.勞動力遷移過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照料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4):18.

[4] 周祝平.農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狀況研究[J].人口學刊,2009(5):32.

[5] 葉敬忠.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yǎng)的影響研究[J].人口研究,2009(4):45.

[6] 段 華.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5):59.

[7] 蔡 蒙.勞務經濟引致下的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狀態(tài)研究[J].農村經濟,2006(4):119.

責任編輯:陳向科

Problems of empty nesters in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astern Henan

SUN Hui-m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zhou 451191, China)

C913.6

A

1009-2013(2010)04-0038-07

2010-07-20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

孫慧明(1965—),女,河南鄲城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三農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子女養(yǎng)老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養(yǎng)生不是養(yǎng)老
養(yǎng)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養(yǎng)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養(yǎng)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中國記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涞水县| 凤台县| 白玉县| 得荣县| 玉山县| 常州市| 昭苏县| 龙川县| 清流县| SHOW| 陆川县| 汾阳市| 靖江市| 廉江市| 句容市| 亳州市| 新蔡县| 定结县| 紫云| 凉城县| 乌鲁木齐县| 新河县| 东港市| 达孜县| 社旗县| 泰兴市| 科尔| 烟台市| 景泰县| 田阳县| 龙泉市| 泸西县| 吴江市| 精河县| 上蔡县| 普定县| 元阳县| 广平县| 舟曲县| 沁源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