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河南洛陽 471003)
《月亮寶石》的 (反)東方主義思維
張金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河南洛陽 471003)
《月亮寶石》對印度人形象的再現(xiàn)流露出東方主義思維的印跡,但也揭露了大英帝國對殖民地印度的剝削和掠奪,譴責了英國殖民者的貪婪與偽善。這體現(xiàn)出作者對殖民主義政策的反思和對殖民政策對英國本土的反向影響的關(guān)注。因此,小說構(gòu)成對已被內(nèi)化的東方主義觀念與帝國主義意識的挑戰(zhàn)。
東方主義;殖民意識;《月亮寶石》
《月亮寶石》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的作品,故事情節(jié)主要圍繞寶石被竊后的調(diào)查和偵破而展開,一直被視為“最早、最偉大的英國偵探小說”。[1]小說想象豐富,故事曲折生動,文筆流暢優(yōu)美,直到今天依然是出版商的寵兒。但是,因為偵探小說屬通俗文學,這部小說一直沒有得到批評界的應(yīng)有關(guān)注,小說的印度背景也未受到足夠重視。論者大多僅僅把它視為調(diào)動讀者胃口或增加異域情調(diào)的元素而已。
其實,小說的印度元素絕非可有可無的噱頭或裝飾,而是作者的深意所在。故事的主體發(fā)生在英國,但引子和尾聲都在印度,這就把小說置于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大背景之下。小說伊始敘述1799年英國部隊攻克印度城市,在血腥屠殺和搶劫的氛圍中,軍人赫恩卡索殺死祭司奪走印度教的神物——富于傳奇色彩的月亮寶石。小說尾聲是由英國探險家講述印度教徒為了慶祝月亮寶石的回歸而舉行的盛大儀式。始于印度,終于印度,這并非是無意之舉。隨著 20世紀 80年代賽義德有關(guān)東方主義觀點的問世和傳播,西方的科林斯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小說中的印度因素,并關(guān)注小說的殖民背景,挖掘和聯(lián)系歷史事實,分析科林斯對英國的對印殖民政策的態(tài)度??上У氖?國內(nèi)學者還未把這部小說納入學術(shù)視野。搜索中國知網(wǎng)文獻總庫,沒有一篇論文以后殖民理論為觀照探討此小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筆者認為,科林斯的《月亮寶石》對傳統(tǒng)的東方主義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zhàn),不僅反思將東西方二元對立的殖民意識,而且觸及維多利亞中后期英國人隱約的焦慮情緒。
大多西方論者認同以下觀點:在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下,《月亮寶石》掩蓋了東方主義的固定思維模式,強化了當時社會文化中占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tài)。從小說的幾個敘述者的口吻中,讀者都能感受到根深蒂固的白人種族優(yōu)越感和東方主義思維。賽義德指出,東方學不是一門關(guān)于現(xiàn)實東方的科學,而是歐洲中心論的強權(quán)思維方式,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是根據(jù)這種思維方式“創(chuàng)作”出來的“想象的地域及其表達”,[2]361是歐洲人自身思維和欲望的一面鏡子;而東方人“永遠并且僅僅是英國殖民地統(tǒng)治的肉體物質(zhì)”,[2]48是供西方研究、處理、評判和表述的對象,幾乎可以排除出“人”的概念之外。在普通西方人的意識概念中,東方人是落后的“他者”,是需要教化的野蠻人。這些歐洲人想象中的刻板形象使得西方文本中的東方人形象被扭曲,《月亮寶石》中印度人的形象也不例外。他們作為英國人的對立面 (具有威脅性的“他者”)而存在。在英國敘述者的眼里,東方人行為詭秘,擅長隱藏個人的情感;[3]81他們?yōu)榱诉_到目的,不惜一切代價;他們殺人就像把煙灰倒出煙斗一樣隨便;對他們而言喪失宗教是嚴肅的事情,但丟掉性命卻是小事一樁。小說中形容印度人的常見詞匯有口是心非、狡猾、虛偽、欺詐,等等。另外,作者不遺余力描寫印度人的法術(shù)和宗教儀式,這自然可增加懸念,引入異域情調(diào)以吸引讀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描寫中,敘述者都抱著居高臨下的看熱鬧心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敘述者在描述印度人時,不約而同地以動物作為比喻。例如,印度人像蛇一般地向白人鞠躬,[3]78他們有著“貓一般的耐心和老虎一般的兇殘”,[3]80等等。這種把人的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混為一談的做法是種族主義者的常見手段,他們把文化與自然的二分對立應(yīng)用于白人和有色人這兩個種族文化群,刻意夸張二者之間的差異,在把土著人降為動物或怪物的過程中使自我成為文化的代言人,以他者的低賤和卑劣反襯自我的高貴和優(yōu)越,以他者的野蠻反襯自我的文明,以他者的邊緣性反襯自我的中心地位。敘述者對印度人的描寫時常流露出種族優(yōu)越意識,可見這種意識在白人心靈中駐扎之深。
作為身處殖民時代頂峰的大英帝國作家,科林斯浸潤于殖民主義和東方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對東方人形象的呈現(xiàn)不可避免地帶有宗主國臣民的優(yōu)越感和對殖民地人民明顯的種族主義態(tài)度。但是,《月亮寶石》的許多因素,如時間背景的選定、情節(jié)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也可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讀:科林斯對殖民心態(tài)提出了一定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
科林斯之所以選擇以印度為故事的背景與1857年印度的雇傭兵暴亂關(guān)系密切。暴亂的起因是英國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子彈夾的潤滑劑,這種彈夾需要用嘴來咬開,而雇傭兵大多是印度教徒或伊斯蘭教徒,對他們而言,接觸這些彈夾上的油意味著褻瀆宗教。憤怒的士兵暴動了,不僅殺死英國上司還殃及無辜。英國媒體的報道大多顛倒黑白,扭曲事件真相,一時間,“嗜血的印度人”的稱呼不絕于耳??屏炙购偷腋购献靼l(fā)表文章“英國囚徒的險事”,對有色人種的陰險、狡詐與偽善大加揭露,對英國軍人的品質(zhì)大加贊揚?!对铝翆毷返膶懽髡当﹣y十周年,報紙雜志充滿對此事件的回憶、紀念或反思。這時,許多英國人逐漸了解了真相,深感英國當局漠視印度士兵宗教信仰的做法不妥,科林斯的觀點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在小說中,他對英印關(guān)系的看法絕不再是對大英帝國的單純贊頌,而是間接地表達他的深刻反省。
《月亮寶石》并沒有直接提及 1857年的暴亂,而是以 1799年英軍攻占印度城市塞林夾帕坦為起點。這是他的有意之舉,因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統(tǒng)治的鞏固,而 1857年的暴亂大大削弱了此公司對印度的控制,兩個事件都是英印關(guān)系史中的重大轉(zhuǎn)折點。小說把故事時間追溯到半個世紀之前就頗有深意:作者在以史為鑒影射當今。所以,可以把《月亮寶石》看做作者對 1857年事件的間接回應(yīng)??纯此绾蚊鑼懹婈牭谋憩F(xiàn)吧:無論是攻占印度城市的英國軍人,還是搶奪印度寶物的“邪惡”中校,他們的行為都被稱為“罪惡”。[3]31這里,英國殖民者的形象距離“遠赴海外傳播文明”的英國紳士的形象有著天壤之別。科林斯借用歷史事實,把殖民行徑與搶劫和暴力相聯(lián)系,向讀者傳達出:當今的白人殖民者并不是老管家所推崇的把文明帶到荒島的魯賓遜(老管家每逢遇到難題或心情不快,總能從《魯賓遜·克魯索》中找到解答或安慰,這本小說幾乎成了他的寶書),因為他們既不文明也不道德。
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塑造也流露出科林斯對殖民者所謂的高尚道德的質(zhì)疑和批評。與寶石有牽連的幾個英國人都出身中上階層,但最初搶得寶石的赫恩卡索中校的殘忍和貪婪毋庸贅言,寶石失竊疑案的真正黑手亞伯懷特的形象,具有諷刺意義。案件的最終告破暴露了亞伯懷特的偽善英國紳士的真面目。他是女主人公雷切爾的追求者,出身高貴,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高尚的律師職業(yè);他定期去教堂做禮拜,熱心組織和參加各種慈善活動。他是一個相貌不凡、人見人夸的好青年:“一張光潔的圓臉,白皙的膚色透著紅潤,一頭可愛的亞麻色頭發(fā)”。[3]60可是,謎案揭開后,他的雙重身份被曝光:表面的光鮮掩蓋了內(nèi)心的陰暗,他不僅生活放蕩,而且貪污委托人的資金。出現(xiàn)財務(wù)危機后,為了避免身敗名裂,他鋌而走險盜竊寶石??屏炙篂檫@樣一個道貌岸然的人物取名為亞伯懷特 (ab le-w hite:能干的白人),可謂耐人尋味。
印度人的形象與亞伯懷特的儀表堂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幾位敘述者眼中,印度人膚色黝黑,形象猥瑣,行為舉止令人聯(lián)想起蛇類,但是,他們目標明確,信仰堅定,為了取回被搶走的圣物月亮寶石,不惜違背宗教的戒條,不惜犧牲性命,一路追蹤來到英國,最終靠頑強的毅力、超人的耐心和精明的算計使寶石物歸原主。當寶石完璧歸趙后,三個生死與共的護寶人卻不得不分開,今生再不能相見。探險家在小說尾聲描寫了印度人慶祝寶石回歸的盛大宗教儀式。當他講到三人各奔東西、四周的教眾默默為他們讓路時,其崇敬之情躍然紙上。月亮寶石成為衡量人性善惡的標尺、折射人物道德的鏡子。在這面鏡子的映照下,歐洲人眼里的“野蠻人”成了德行的維護者,而英國紳士已經(jīng)忘記德行為何物,這樣的帝國建造者如何負擔得起所謂“白人的負擔”,履行為殖民地帶去文明的使命呢?所以,當亞伯懷特這個“能干的白人”被印度人謀殺后,小說傳遞給讀者的情緒里沒有絲毫憤慨,只有對印度人的同情、欽佩以及正義得以伸張的舒暢感。
此外,科林斯還顛覆性地把一位邊緣人物中心化。小說中,沒有一個英國人能夠解開寶石失竊之謎。當富蘭克林蒙受不白之冤而其他人束手無策時,醫(yī)生的助手詹寧斯利用醫(yī)學知識大膽實驗,重構(gòu)了案發(fā)當晚的事件,還富蘭克林以清白,還莊園以往日的寧靜與秩序。詹寧斯無疑是以“他者”形象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奇怪的發(fā)色象征著他身份中最明顯的特征“雜交性”,因病痛而吸食的鴉片,以及不同尋常的相貌、神秘的過去、女性化的性格等都令人側(cè)目。他在英國社會中獨立無助,可謂局外人、邊緣人物,然而這個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最終靠自己的醫(yī)學知識成為破案的英雄。這無疑是對當時流行的東方主義觀點進行的有效解構(gòu)。
海外的英國軍人淪為大肆掠奪當?shù)刭Y源的殖民者工具,不能有效管理殖民地;作為社會秩序和法律尊嚴捍衛(wèi)者的律師墮落成邪惡的罪犯,科林斯諷刺的英國人還包括對發(fā)生在家庭內(nèi)部的謎案束手無策的紳士、偽善的宗教熱心分子、腐敗無能的執(zhí)法機關(guān)等。他們中的許多人既不文明也不道德,與此相反,殺死盜寶賊奪回寶石的印度人以其奉獻和忠誠被賦予英雄般的崇高,這樣的人物塑造顯然并非偶然,也不只是出于曲折情節(jié)的需要,而是對英國相關(guān)體制和西方人根深蒂固的東方主義思維的反思。
《月亮寶石》同時揭示了殖民地元素對英國社會和家庭秩序的破壞性影響。這塊來自殖民地、被老管家稱為“受詛咒的寶石”不僅是人物道德的試金石,也是殖民地因素對英國社會諸多影響的縮影。自從中校把寶石帶回英國,他就失去了正常生活,終日蜷縮在恐懼、孤獨和罪惡的陰影里,臨死他還為了報復(fù)姐姐對他的冷漠,把寶石遺留給外甥女雷切爾,希望給姐姐家?guī)矶蜻\。果真,自從寶石進門,這個原本寧靜的英國貴族家庭麻煩不斷:情人反目,仆人自殺,母親病故;隨著雷切爾的離開,美麗的鄉(xiāng)村莊園變得空曠冷清。19世紀中葉之前,中上層的有田產(chǎn)家庭是英國傳統(tǒng)道德觀和價值觀的中堅力量和最理想的體現(xiàn)者,幾乎是穩(wěn)定和保守的代名詞。這顆寶石對雷切爾的家庭形成了莫大的威脅。寶石失竊,秩序井然的家庭亂了套,“看看這個家庭!亂七八糟,人心惶惶—空氣都被這個謎案污染了”。[3]170隨著警察和偵探的介入,上到高貴的紳士小姐,下到低賤的車夫女仆,每個人都成為懷疑的對象,每個人的衣柜都要被搜查。偵探的調(diào)查不僅威脅到有產(chǎn)階層的尊嚴和地位,而且從根本上威脅到社會等級制度,這個中上層家庭存在的根基。
把英國家庭的內(nèi)部問題暴露殆盡的不僅是偵探一人,小說的幾個敘述者或多或少都起到了這種作用:老管家幽默地稱自己染上了“偵探熱”;富蘭克林求得詹寧斯的幫助,復(fù)原了案發(fā)當晚的情形。三個印度人比偵探還高明一步,早在寶石到達之前就來到鄉(xiāng)村,自始至終對寶石的下落一清二楚,最后又比英國法律早一步懲罰盜賊??梢哉f,在案件調(diào)查過程中,這個英國紳士家庭被殘酷地“民主化”:外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侵入穩(wěn)定的內(nèi)部空間,公開和私密、外部和內(nèi)部、本土和殖民地的界限被無情地打破。當雷切爾成為重點懷疑對象時,傳統(tǒng)等級秩序的穩(wěn)固性遭到最大程度的挑戰(zhàn),如老管家所述:家庭的神圣性“受到了魔鬼般印度寶石的侵犯”。[3]278
英國人一向致力于保護家庭的神圣性,為什么此時這個傳統(tǒng)的鄉(xiāng)紳家庭如此不堪一擊?科林斯暗示,它之所以會受到來自殖民地寶石的侵犯,一方面是由于英國人自身的貪婪或偽善,引火燒身;另一方面,這種侵犯是英國在印度推行殖民政策和違反當?shù)刈诮讨苯雍捅厝坏慕Y(jié)果。雷切爾的家只不過是 19世紀中后期英國社會的縮影,其變故和動蕩映射出一個處于轉(zhuǎn)折期的社會的變化。19世紀中葉的英國,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新型中下層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社會地位逐漸提高,而理性科學的發(fā)展導(dǎo)致宗教信仰的削弱,結(jié)果導(dǎo)致社會中許多原本清晰的界線變得模糊。不僅階級界線如此,隨著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發(fā)展,甚至性別、種族、民族之間的界線都不再那么清晰。老管家對外來事物的擔憂和感慨不僅代表了作者科林斯,也代表了同時代許多英國人的憂慮:社會變革導(dǎo)致的秩序和道德混亂已經(jīng)侵入到英國家庭的圣殿。對比一下 19世紀初奧斯丁的《曼斯菲爾德莊園》,這種憂慮更加明顯。奧斯丁筆下的莊園也是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縮影,也與海外殖民地有密切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但遙遠的殖民地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莊園依然秩序井然波瀾不驚。范妮成為莊園女主人后,更致力于維護家庭的神圣性和穩(wěn)定性??屏炙构P下的雷切爾卻再不能維護家庭的傳統(tǒng)道德標準和秩序,因為丑聞始自她放置寶石的臥室,她自己已深陷偷竊和欺騙的漩渦。
這兩部小說對英國家庭與殖民地關(guān)系的處理會如此不同的原因,除了時代變遷導(dǎo)致社會觀念的改變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奧斯丁的小說完成于大英帝國的上升發(fā)展期,強烈的殖民意識已被民眾內(nèi)化,奧斯丁只不過和大家一樣,對殖民主義采取了“沉默的政治”,[4]殖民被看作是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小說真實反映了帝國權(quán)力在家庭層面的運作。但《月亮寶石》所表現(xiàn)的時代,大英帝國到達殖民勢力的頂峰,社會上開始出現(xiàn)為帝國未來發(fā)展方向擔憂的聲音。
月亮寶石是印度教圣物,這顆寶石不再僅僅是物質(zhì)的能指,而是精神和文化的寄托。它的曲折命運揭示出英國鄉(xiāng)村莊園的經(jīng)濟與殖民地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發(fā)生在殖民地的事件最終會波及英國本土,造成英國社會的動蕩。月亮寶石暴露了殖民者的兇殘和貪婪,折射出他們宗教和文明幌子下的道德敗壞和偽善。而且通過寶石對英國鄉(xiāng)紳家庭的影響,作者暗示了殖民地事務(wù)對傳統(tǒng)社會和家庭等級秩序的破壞:只有當殖民地的寶石離開英國本土,英國家庭才能恢復(fù)正常秩序。
在東方主義和種族主義思維占主流的 19世紀,對待殖民地問題的超越政治的客觀立場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所以《月亮寶石》對印度人形象的再現(xiàn)也不可避免帶有東方主義思維的印跡,但是,小說更多地流露出對英國殖民者的譴責,揭露了大英帝國對維多利亞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印度)的剝削和掠奪,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英國殖民主義政策的反思,對帝國輝煌過后命運的憂慮,對殖民政策對英國本土的反向影響的關(guān)注。在一定程度上,小說構(gòu)成對已被西方人內(nèi)化的東方主義觀念和殖民意識的挑戰(zhàn)。
[1]Eliot T S.“W ilkie Co llins and D ickens”[M]//The V icto rian Novel:Modern Essays In Criticism.Ed. Ian W att Oxfo rd:Oxfo rd UP,1971:136.
[2]賽義德·愛德華.東方學[M].王宇根,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3]Co llins W ilkie.The Moonston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1994.
[4]賽義德·愛德華.文化與帝國主義 [M].李琨,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132.
(An ti)-O r ien ta lism as Reflected in“The M oonstone”
ZHANG Jin-feng
(Eng lish D epartm en t,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Luoyang 471003,China)
“The M oonstone”m anifests som e vestiges of O rientalistm entality,but it also criticizes the English Emp ire’s exp loitation of India and co lonialists’greed and hypocrisy,which show s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upon co lonialism and concerns about the reverse influence of co lonialism upon the English society.The novel constitutes a challenge to the already internalized O rientalistm entality and imperialistic m indset.
O rientalism;imperialistic m indset;“The M oonstone”
I561.074
A
1672-3910(2010)04-0054-04
2010-03-15
張金鳳 (1970-),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英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