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還鄉(xiāng):延宕的心靈抵達
——論閻連科的農(nóng)民軍人題材小說《中士還鄉(xiāng)》
丁一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從“還鄉(xiāng)”維度考察閻連科的早期小說《中士還鄉(xiāng)》,主人公“農(nóng)民軍人”的復合身份所暗含的角色沖突使其面臨兩難選擇,企圖以歸根完成身份重拾卻使得靈肉分離。這種還鄉(xiāng)造成的心靈延宕不僅折射出作者早期創(chuàng)作中心態(tài)的矛盾與困惑,也預示了“還鄉(xiāng)”精神線索在其后來作品中演變與轉(zhuǎn)折的軌跡。
閻連科;《中士還鄉(xiāng)》;當代小說
“還鄉(xiāng)”主題自“五四”以來便常常出現(xiàn)在鄉(xiāng)土作家筆下。魯迅的《故鄉(xiāng)》、沈從文《湘行散記》和師陀《果園城記》,都借“還鄉(xiāng)”這一形式表達了不同的精神訴求。到了閻連科的小說中,“還鄉(xiāng)”則更多地關(guān)注并暗示個體承受精神壓抑乃至靈肉分離的矛盾與困惑。閻連科的早期小說多是基于生活體驗的寫實創(chuàng)作,其中農(nóng)民軍人題材小說又是頗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農(nóng)民軍人身份的復合與沖突、抉擇與茫然以及靈肉分離式還鄉(xiāng)的悖謬,在每一個側(cè)面都透露出個體在精神壓抑下的存在狀態(tài)——而這正是閻連科“還鄉(xiāng)”主題創(chuàng)作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主線。中篇小說《中士還鄉(xiāng)》作為農(nóng)民軍人系列的發(fā)端之作,更是具有典型意義的范例。
《中士還鄉(xiāng)》發(fā)表于《時代文學》1991年第 2期,在閻連科作品體系中通常歸入軍旅小說系列。繼以親身生活體驗為原型創(chuàng)作出的瑤溝系列小說之后,《中士還鄉(xiāng)》可說是作者農(nóng)民軍人題材小說的發(fā)端。《中士還鄉(xiāng)》同《瑤溝人的夢》等小說一樣,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作家對個人經(jīng)歷的回顧與反省。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逃離土地之后的主動還鄉(xiāng) (皈依土地)。主人公是個逃離土地參軍的“農(nóng)民軍人”,這個雙重身份中暗含了農(nóng)民和軍人兩種角色的矛盾。當代的軍營“在不停地吸納與容涵青年農(nóng)民的同時,又對他們攜帶而來的農(nóng)民心理、農(nóng)民意識和農(nóng)民文化做出‘中和’反應,并盡情展演兩種文明在其間相沖突、相碰撞、相妥協(xié)、相轉(zhuǎn)化的復雜過程”。[1]事實上,這樣的復合特征注定了其中一種身份的漸漸消弭和另一種身份的加強,通常是“農(nóng)民”這一自然身份被“軍人”身份擁有的政治身份漸漸征服。換句話說,農(nóng)民的土地根性被悄然吞噬。然而逃離土地的青年農(nóng)民很少意識到這一事實的殘酷性,小說暗示了這一問題,僅從篇名就可以看出作家有意對自然意義上的土地之子身份的復歸,它在更深層次意義上指向?qū)ν恋丶捌渚褚饬x的回歸。這一時期作家筆下的人物回歸土地所表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不是堅守的決絕,而是“延宕”的困惑。
農(nóng)民出身的中士田旗旗厭惡了平淡得“像一碗水”的軍營生活,放棄了入黨和受獎的機會決然還鄉(xiāng)?;氐酵恋刂笥X得依舊是“日子如水”,無聊到想幫鄰家奶奶在村頭追下蛋的雞卻被生生拒絕:回到鄉(xiāng)村的他竟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多余人”。過分寂寞之后他覺得該找點事情做了,于是去妹妹家和入伍前換過親的媳婦見面。一路上,作家以意識流手法呈現(xiàn)他的路上所見、對三年前與妹妹相依為命時的情景和對離開不久的營房生活的回憶,并運用倒敘及插敘手法在現(xiàn)實與回憶的場景間頻繁切換。土地總在冷靜下隱藏著殘酷,三年前他父母“說死就死了,如出門趕集一般簡單”,從此他既當?shù)之斈?。某天他在莊稼地里異常“口渴”時,看到遠方有什么移來:
土道上移來一個綠點、綠圈、綠團兒。他以為那移動來的是一袋綠水,就呆呆瞅著不動,后見那綠袋兒上方有兩片紅光,心中一愣,跨到路上迎著,待那紅綠靠近,他認出來了,那紅綠是
一個人:他初中同學,十六歲當兵,回家休假。
老兵了,天喲![2]
這段敘述極富隱喻意味。旗旗在田地里辛苦勞作又要承擔爹媽的角色照顧妹,辛苦乃至厭煩自不待言?!翱诳省笔且环N極需要的狀態(tài),不僅指生理上的身體需要補充水分,更隱喻他內(nèi)心迫切的需要。恰恰是渴極時,“一袋綠水”到來。他需“解渴”,“當兵”正好來救急,助他逃離土地,逃離莊稼地上勞苦?!稗r(nóng)民”的身份轉(zhuǎn)為“軍人”,意味著受苦受累的命運得到改變,這對前者無疑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于是“有點心動”、“心活了”,逃離土地的欲念在他心里埋下了種子。
對旗旗而言,要離家 (土地)就要舍棄妹妹;要照顧妹妹就只能留在土地,“土地”與“妹妹”二者間畫上了一個隱喻的等號,因而他對“逃離土地”或“堅守土地”的抉擇,又關(guān)涉到對鄉(xiāng)村傳統(tǒng)價值觀的堅守或背棄,選擇“堅守土地”既是維護傳統(tǒng)家庭的“長兄如父”的倫常道德、相依為命的親情和土地上辛勤勞苦的品性。他抵擋不住“逃離土地”的魅惑,背棄了土地及其傳統(tǒng)價值觀。而作家設置中士“還鄉(xiāng)”,可以斷定是對土地和傳統(tǒng)價值觀的背棄之后的一次反省與皈依。
中士皈依土地的心理過程絕非順水行舟般流暢,那是他朝向土地的一次延宕的心靈抵達。旗旗逃離土地后,他天然的農(nóng)民身份被政治化、紀律化和符號化的軍人身份侵蝕,軍營中他的農(nóng)民身份將退居幕后乃至漸漸消隱。中士去當兵原指望能立功入黨有出息,他在部隊表現(xiàn)勤快,人緣又好,“本來是可以立個功的”,但恰恰難得的一次立功機會他錯過了。那是一個晚上,中士抓到了盜竊部隊鐵絲網(wǎng)的一對父子賊,正要去報告排長,老漢拉住他的手求情:“敢問小兄弟,你也是、農(nóng)村人吧?”并乞求他“是農(nóng)村人就該知道莊稼人活在世上的艱難,就不該把他們關(guān)在這”。中士疑惑自己的農(nóng)民身份如何被發(fā)現(xiàn),老漢一語道明——“莊稼人的指頭都又粗又短,關(guān)節(jié)老寬”。于是,他放了他們。
農(nóng)民身份從他并不攏的五指縫泄露無余。軍人中士因這場意外重新發(fā)現(xiàn)并確認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土地根性,他為自己并不攏的五指,更為“莊稼人活在世上的艱難”而“悲哀”。他本以為對莊稼人活在世上艱難的同情可以被“一個排的兵都是從農(nóng)村來”的軍營諒解,老老實實向排長匯報后,卻被一句“你真他媽農(nóng)民”罵了個懵懂,只好以自己的農(nóng)民出身來央求排長“你下過鄉(xiāng)……該知道莊稼人的苦”。排長的回答卻進一步強化“軍人”身份對“農(nóng)民”身份的絕對壓迫和威嚴:“我是軍人,你他媽的也是軍人”。至此中士第一次感到兩個身份在他身上水火不相容般無法調(diào)和。參加演講團這一情節(jié)出現(xiàn)后,他兩個身份的裂隙開始漸漸擴大。作家決意要在情節(jié)的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時,讓中士剝離“軍人”身份而皈依土地,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中士對土地的憧憬和迷戀便是例證。中士在立功入黨的節(jié)骨眼上突然決定退伍,面對指導員曉之以理的挽留他無動于衷,腦中只是閃過這樣一幅詩樣美麗的鄉(xiāng)村畫面:“遠處風光清爽,落日戀著山坡,碧綠的玉蜀黍苗掛在田里,鋤地的男女,在苗間橫著?!盵2]返鄉(xiāng)后“拔草”的場景則是中士與久別后的土地來了次親密接觸。泥土飛濺到臉上,且看他的反應:
有粒黃土粘著嘴唇不肯落下,他就用舌頭勾進嘴里,嚼了,膠著他的上下牙齒,品出一股很鮮很鮮、有很香很香的泥味,他就猛然僵著不動,用舌尖去牙縫挑著化開的泥土。[2]
此時的中士震驚地發(fā)現(xiàn)了土地之美,泥土的香甜讓他陶醉。在這猛然的發(fā)現(xiàn)中,他意識到了根之所在。高高在上的敘述者也忍不住要跳出來替他發(fā)言:“眼下,中士想成為一個莊稼漢子。”
“妹妹”成為土地的隱喻之后,當主人公以“中士”身份返鄉(xiāng)去妹妹家將換過親的媳婦娶回家時,也昭示著他重新拾回并確認自己的農(nóng)民身份的意味。中士憧憬著成為莊稼漢子,徹底甩掉“農(nóng)民”之外的身份壓迫,但這一切努力都在作者的筆下被證明為虛無,而土地上的純美的氣象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回憶里。三年前,中士妹妹十七歲,正是水靈靈的年齡。三年后,中士返鄉(xiāng)再見到妹妹時發(fā)現(xiàn)她老了許多:
她的腰脊真彎了,些微地,隔著她的單布衫,能覺摸出她的腰脊節(jié),一凸凸、一凸凸,如胡同路上的泥峰。[2]
日子可以將一個人打磨,土地又何嘗不是?已經(jīng)很難說土地還是三年前莊稼地上的農(nóng)民旗旗眼中的土地了。從他與妹夫陳餅子見面的場景中,我們更近距離地看到中士“農(nóng)民軍人”身份與陳餅子純粹“農(nóng)民”身份之間的裂隙:
閑談幾句,彼此就沒更多話講。中士初見陳餅子,著實嚇了一跳,三年不見,他忽然蒼老了許多,算來長中士兩歲半,無非二十六歲,可似乎已三十有五,臉上的紋路、肉色都如是一個黃土世界??粗菑埬?仿佛能看見人的晚年,很叫人感到歲月凄哀,光景難熬。[2]
然而,斷裂還不僅僅來自身體上的巨大差異。土地上積累三年的勞苦可以將人臉寫成一個“黃土世界”,照出“歲月凄涼”,更可以將有著兩個不同身份經(jīng)歷的個體生生隔斷在一堵無形的精神墻壁兩側(cè)。中士與陳餅子之間的交流屏障僅當說起“莊稼、土地、氣候”這些莊稼人話題時才被打破,兩個人這才有了交流共同點,問問答答很能談到一塊。這,對于執(zhí)意選擇剝離軍人身份回歸土地當農(nóng)民的中士,是喜還是憂呢?土地上的凄涼難熬,還有當年與中士訂婚的那個自始至終沒有在小說中出現(xiàn)的陳餅子的妹妹,已跟隨了一個有錢有權(quán)的人家不愿再回來,此時此地他又無依無著。離去時正是落日時分,中士心想“又過了一天,若還在彈藥庫,該是吹哨吃面條的時候了”。“還鄉(xiāng)”居然又回到了原點,如同一次無意義的徒勞之舉。他對根的皈依、對身份被吞噬的反抗,既顯得無力又被證明為荒謬。聯(lián)想到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要推著一塊大石到達陡坡頂端,然后眼看著它滾落到山腳下,再重新開始向上推——難道作家有意向我們暗示西西弗斯的大石才剛剛被推上陡坡的頂端?
也許這一結(jié)局投射了作家本人親歷過的無奈??疾扉愡B科經(jīng)歷可發(fā)現(xiàn),他塑造的中士形象,背負著作家本人因從軍而離鄉(xiāng)棄土帶來的心靈掙扎和切身感受著的漂浮感,真正意義上的“還鄉(xiāng)”又何嘗不是一個時時折磨他的泡影。在一部小說的后記中,閻連科透露了他多年的心跡:“最近的一些年月,我腦子里不斷地產(chǎn)生要離開北京,回到老家打發(fā)余生的念頭。我知道,‘回家’只是一種內(nèi)心漂浮過久的想法,以我怯弱、猶豫的個性,離真正回家還有天地距離,可‘回家’這樣的意愿,卻年年月月地在我心里生根開花。”[3]于是閻連科筆下的“農(nóng)民軍人”總表現(xiàn)出心靈無處安放的漂浮感,他們對土地有執(zhí)拗的眷戀,對曾經(jīng)的逃離行為報有深深愧疚,一朝還鄉(xiāng)卻又被深深的虛無感籠罩,淪為在土地上徘徊的“多余人”。
身已抵達,心卻無歸?!稗r(nóng)民軍人”靈肉分離式的還鄉(xiāng)造成延宕的心靈抵達,即心靈的徘徊無著遲遲難歸。有根的寫作者常常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詩人那里有兩個家,一個家在故鄉(xiāng),叫‘出生地’,一個家在心里,叫‘異鄉(xiāng)’,詩人的寫作,是在這兩個家之間的奔跑和追索,不可能離開,也不可能回去?!盵4]閻連科與有根的詩人一樣執(zhí)著的是,心永遠在兩個家之間奔跑與追索。還鄉(xiāng),是從“異鄉(xiāng)”逃離奔向他遙遠的土地,心靈在這場勞頓的奔波中難免疲憊,難免徘徊、迷失。《中士還鄉(xiāng)》深深烙上這一象征困惑與矛盾的精神印記,成為閻連科前期作品的一塊里程碑,及至后來創(chuàng)作出《尋找土地》等一批小說,個體與鄉(xiāng)土之間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方才揭開序幕。作家開始尋找能夠安放心靈的一方土地,最終發(fā)現(xiàn)心靈的路標徑直指向那一片廣袤的耙耬山脈。
[1]朱向前.鄉(xiāng)土中國與農(nóng)民軍人──新時期軍旅文學一個重要主題的相關(guān)闡釋[J].文學評論,1994(5):42-51.
[2]閻連科.中士還鄉(xiāng)[J].時代文學,1991(2):52-191.
[3]閻連科.風雅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328.
[4]謝有順.文學的常道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9.
Return ing Hom e:A Delay ing A rr iva l of the Hear t:Yan L ianke’s Novel“The Sergean t’s Return ing Hom e”
D ING Yi
(L itera ture Schoo l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To study Yan L ianke’s early novel,“The sergeant’s returning hom e”,from the dim ension of returning hom e,ro le conflictswhich imp licated in peasant soldiers’composite identity m ake the p rotagonist face the dilemm a of choice,but the attemp t to comp lete identity restoration by returning hom e has lead him to the separation betw een his body and sou l.The m ental delay w hich caused by returning hom e no t on ly reflects the m entality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ion in Yan L ianke’s early wo rks,but also indicates the trace that the sp irit c lue of returning hom ewou ld evo lution and change in his subsequent creation.
Yan L ianke;“the sergeant’s returning hom e”;contemporary novel
I206.7
A
1672-3910(2010)04-0044-03
2010-04-12
丁一 (1987-),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