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慧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出版社,遼寧 大連 116025)
書稿加工是出版社新入職編輯日常文案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新編輯盡快提高書稿加工能力、及早進入編輯角色,是一件于出版社、編輯部乃至新編輯個人三全齊美的事。關于對書稿編輯什么、如何編輯、運用什么原則、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改進等問題,多年來已有頗多的分析和論述;關于如何培養(yǎng)新編輯、如何開展培訓工作、怎樣提高書稿加工能力等問題,目前亦有一些理論闡述和經(jīng)驗總結。而這些文章大多是從正面指導的角度出發(fā),告訴新入職編輯應該怎樣、要如何如何。本文在逆向思維的基礎上,旨在從反面告誡的路徑入手,提出書稿加工三切忌,以使新入職的編輯同仁引以為戒。
誠然,編輯對作者及其書稿應當確定基本的信任,但是需要把握尺度,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產(chǎn)生信任過度。概括起來,信任過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作者信任過度。作者的駕馭能力和寫作水平越高,書稿的內(nèi)容質量就越好。由于名人效應的影響,新入職的編輯往往對名人、專家的書稿非常信任。我們通常認為專家、教授知識淵博,分析思考問題更有深度,在自己研究領域內(nèi)的作品不容置疑,因而對出自名家之手的書稿大可以放心,可以簡單加工甚至免于加工,其實不然。名家有其所長,但名家也是千差萬別的,即便其在某一學科領域是出類拔萃的,但由于其不太掌握教學規(guī)律等原因,所編撰的教材也可能存在法規(guī)過時、結構不當、內(nèi)容不妥等問題。況且目前很多作為主編的大牌作者并非親自動手編寫,而是分派給其他參編者,如果參編者水平參差不齊,而主編又疏于修改、總纂,則書稿極可能存在各章之間內(nèi)容交叉或不一致等情況。按理說作者完全有能力寫好書稿,交上來的稿子不會有太多問題,但是一旦編輯麻痹大意,真的有可能忽略很多問題。因為作者寫稿歷經(jīng)數(shù)月,時間跨度長,難免因出差、生病、度假等緣由時寫時續(xù),甚至有的課題由于期限原因,以至于所形成的專著初稿急草收工付梓,作為新編輯也不可不防。
2.對書稿引文信任過度。書稿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引用來的語句、圖表或段落,甚至有整篇文章、案例或數(shù)千字的引文。這些引文可能來自已經(jīng)發(fā)表或公開的中外文文獻,比如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研究報告、期刊或報紙上的文章,也可能是一些前期或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抑或是別的出版社已經(jīng)出版的書籍。新入職的編輯往往忽視對引文的核對和編輯,一來感覺作者“照抄”來的東西不會有錯,二來以為別的出版社、報刊社或媒體已經(jīng)編輯過并登載的東西,哪能還會出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各類引文來看,比較低級的錯誤中,有的是作者錄入錯誤,比如同音字的錯誤最多;有的是作者轉引的內(nèi)容,只是復制和粘貼,以訛傳訛;有的是數(shù)字使用、計量單位、標點符號等錯誤;還有的是引文自身的邏輯性、思想性、知識性等諸多錯誤。至于引文稍“高級”、更惡劣的錯誤,則是引用不當,文不對題,屬于濫用“旁征博引”,為引用而引用。因此,新編輯對引文更要多加防備,不能盲信盲從,更不能蜻蜓點水式地略微一看,讓書稿留下不該有的錯漏。
3.對書稿輔文信任過度。輔文是書稿中除正文以外的輔助性文字,是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查閱圖書正文內(nèi)容而撰寫的。新編輯在書稿加工時經(jīng)常重“正”輕“輔”,原因之一是對輔文信任過度,認為輔文如作者簡介、前言等是作者親手所寫,不會存在問題。
輔文通常包括書名頁、編委會、序 (總序、自序、原序、譯者序、編者序、再版序、代序)、凡例、出版說明、前言、內(nèi)容提要、索引、作者簡介、題詞、獻辭、目錄、后記(跋)、附錄、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勘誤表、對照表等。輔文按功能可分為三類[1]:識別性輔文 (書名頁、版權頁等);檢索性輔文 (目錄、索引、書眉等);說明與參考性輔文 (序、出版說明、內(nèi)容提要等)。一部書稿的輔文項目較多,新編輯在加工輔文時主要應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內(nèi)容準確性問題。有的書稿的序、前言、內(nèi)容簡介等夸大其詞,有失準確,新編輯不能聽之任之,要根據(jù)書稿內(nèi)容客觀地修改,防止輔文拉大旗做虎皮。巴金曾說過:書上加一篇序或跋就像打開門招呼客人,讓他們看見我家里究竟準備了些什么,他們可以考慮要不要進來坐坐[2]。因此輔文只有如實陳述,才不會誤導讀者。此外,很多書稿的凡例、索引、參考文獻等不準確,編輯也不可掉以輕心。
第二,一致性問題。輔文之間、輔文與正文之間通常會有對應關系,編輯時要一一復核。比如,書名頁的書名、作者署名、著作方式等一定要與前言、版權頁一致;出現(xiàn)在書名頁、版權頁、編委會、總序、出版說明中的叢書名一定要一致;前言、目錄、書眉中出現(xiàn)的章節(jié)名一定要與正文對應一致等。
第三,位置問題。輔文多數(shù)置于正文之前或之后,但到底在正文之前還是之后以及各項輔文之間的前后順序,還要根據(jù)書稿的要求合理安排。此外,排在目錄之前的輔文可以上目錄,也可以不上目錄;而排在目錄之后、正文之前的輔文以及正文后的輔文均要上目錄,包括目錄后的凡例、摘要、導言以及正文后的參考文獻、附錄、索引、后記、對照表等。
概括而言,書稿加工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3]:其一,內(nèi)容方面:包括消除各種政治、思想、觀點性差錯;對書稿獨創(chuàng)性、著作權問題的審查;對知識性、學術性、專業(yè)性問題的處理;對事實材料的訂正以及引文的核對等。其二,形式方面:主要包括對書稿主體結構、標題級次、欄目表現(xiàn)形式、邏輯、字詞、語法、修辭、標點符號、公式等的處理。其三,技術方面:技術方面的處理經(jīng)常與形式方面的問題相關聯(lián),主要是指統(tǒng)一或規(guī)范全書用字、用詞、術語、體例格式、層次等;就圖表、公式、章內(nèi)欄目等的處理對排版、校對提出建議;在原稿上作出一些批注或說明,傳達叢書或套書的具體要求。
依據(jù)以上分類,相對而言,對書稿內(nèi)容的加工是新編輯書稿加工最見功力、最能代表勞動成果的主體要求,它比對書稿進行形式和技術方面的修正更有意義,更加有助于真正提高書稿質量。但是,值得提請新入職編輯注意的是,當前,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層面上:
1.從出版社層面上講,當前一些出版社存在導向性錯誤,對書稿的審讀加工過分地強調形式方面的問題,從而忽略了內(nèi)容質量。比如,“唯一”與“惟一”、“看作”與“看做”、“簽訂”與“簽定”、“擬定”與“擬訂”、“制定”與“制訂”、“作出”與“做出”等用字用詞的無關緊要的區(qū)分;句子必須加主語;兩個冒號不能連用,“但是”、“因此”等連詞前面不能用句號分隔,“但”、“且”、“尤其”等前面不能用頓號等標點方面的規(guī)定。從組織層面上,這些問題不是要編輯放手不管,而是要引導編輯視具體情況合理地選用、適當?shù)卣{改,不必作硬性的要求。這些問題亦并非無關痛癢,作者或譯者也經(jīng)常會留有錯漏,但是完善、修改工作要酌情而定,不能過于模式化甚至僵化。
2.從新編輯個人層面上講,也常常會犯抓小放大的毛病,形成了舍本逐末的做法。限于對書稿內(nèi)容方面把握能力不足、不夠敏感等原因,有的新編輯經(jīng)常會拘泥于形式方面的問題,在一些無關緊要、可改可不改的問題上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由于對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過于關注,很可能導致對重大問題的疏忽,比如政治問題、專業(yè)問題、觀點問題、著作權問題等。由于個人時間有限,出版周期和任務定額彈性很小,哪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根據(jù)每一名新編輯或每一部書稿進行調整,這就涉及新編輯個人如何進行宏觀掌控與微觀處理的問題,如何在重要項目與次要項目之間進行平衡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對于每一部書稿,編輯都應當全面、妥當?shù)靥幚硪磺袉栴},不可偏廢、不可隨意取舍、不可忽略,但是,實踐上我們的正確做法應當是:先抓主要問題、重大問題、實質性問題,然后再解決次要的、瑣碎的、形式方面的問題。唯其如此,我們的圖書質量才會有內(nèi)在的質的提高,才會達到讀者的真正滿意。
編輯工作是較為繁雜瑣碎的。與書稿相關的封面設計、印數(shù)單開具、與作者溝通、提供網(wǎng)站宣傳資料以及樣書寄送等工作需要責任心、細心和耐心,市場調研、信息收集、選題設計、遴選作者、組織稿件這些富有創(chuàng)意性的活動,更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在書稿編輯期間,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工作要交叉、重疊進行,甚至可能要打斷或中止手頭進行中的書稿加工工作。但是,審稿是一個系統(tǒng)的持續(xù)性的過程,審稿切忌時斷時續(xù)。倘若確實不得不中斷,也一定要講究方法,斷得科學合理。
總結實踐,從接稿到發(fā)稿,我們可以把書稿加工大致分為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1.拿到書稿后,首先要看其是否達到了齊、清、定的要求,是否已經(jīng)基本符合出版要求。如果內(nèi)容不全或部分內(nèi)容不符合要求,一定要先退給策劃組稿人或直接退給作者進行修改或補充。
2.對于基本符合要求的書稿,也一定不要拿過來就編,而是要首先了解書稿的全貌,制定一份審讀計劃??匆豢磿灏男┹o文,正文有多少章,大概有多少頁、多少字,圖、表、公式、文內(nèi)欄目等有多少。要基本掌握編輯加工時的重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當然,計劃還要在審稿過程中不斷地修正和補充。
3.三條線書稿加工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第一條線:進行體例、結構、圖表、公式等形式問題的初級處理。比如以章為單位,把大小標題、正文序號、圖表序、公式序、欄目序等分項點數(shù)和排查,以發(fā)現(xiàn)并糾正排漏、排重、排錯等情形。這項工作必須先行,因為新編輯在加工時常常“只顧眼前”,忘了前面是哪一級標題或第幾個圖表,先按章統(tǒng)一處理清楚后,就可以卸掉這一可能出錯的“問題線”。
第二條線:進行正文處理。這是審稿的主體內(nèi)容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一字一句、逐行逐頁地審讀和加工。這也是審稿過程中最艱苦的一段,不僅需要編輯付出熱情和耐心,還要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書稿的質量。
第三條線:進行輔文處理。輔文最好鄭重地處理兩遍,因為其中的序言、前言、作者簡介、目錄等要件是不允許出錯的,尤其是與正文有對應關系的內(nèi)容,務必核對準確、確保無誤。
4.整理書稿。完成三條線的審稿主要環(huán)節(jié)后,千萬不可忽視最后的書稿整理環(huán)節(jié),包括清點頁碼、第二遍數(shù)序號、要件的最終處理、對全稿的最后翻閱、對關鍵問題的重點復查等。此外,還要對照審讀計劃檢查是否有遺漏,尤其要關注各種細節(jié)問題是否已經(jīng)全面處理。
書稿加工最好一氣呵成,如果不得不中斷,也一定要斷在某一個節(jié)點前,既可以是某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是某一環(huán)節(jié)中的某一點前,并且要在加工計劃或記錄中做好標記,以便接續(xù)。
當前,原稿質量普遍下降是不爭的事實,為了確保圖書質量,新入職編輯在書稿加工時務必認真負責并講究方法,從每一部書稿加工中積累經(jīng)驗,吸取教訓,從而較快地提高書稿加工能力。
[1]林穗芳.談談書籍輔文[J].編輯學刊,1988,(9):56-60.
[2]徐柏容.編輯與輔文[J].編輯學刊,1989,(10):53-58.
[3]王瑞.論圖書編輯加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出版,1999,(11):50-51.